[摘 要] 歷史虛無主義旨在削弱青年群體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價值認同,革命文藝作為中國革命歷史的文藝再現,不僅以深沉的歷史意識和史詩情懷完成了現代民族國家構建過程,同時也塑造了大量革命英雄形象,謳歌了共產黨人崇高信仰與精神品格。當前歷史虛無主義對青年危害主要體現在顛覆青年正確的黨史觀,動搖青年共產主義信仰,淡化青年社會責任擔當,瓦解青年無產階級政治情感。因此,我們更要堅定自信、努力營造革命文藝創(chuàng)作新生態(tài),正本清源、旗幟鮮明地鼓勵青年讀經典,多管齊下、正確塑造青年歷史觀與黨史觀。革命文藝不僅是堅定理想信念的內在要求,也是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寶貴財富,更是駁斥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有效武器。
[關鍵詞] 革命文藝;青年;歷史虛無主義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0292(2023)01-0163-04
"""青年是社會中最積極、最活躍、也是最有生氣的力量,同時,他們也是對變革最敏感和最容易陷入困惑的群體,所以,“青年是標志時代最靈敏的晴雨表”。各種不正確社會思潮極易影響青年一代成長,在這些不良社會思潮中,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對中國發(fā)展道路,特別是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道路的歷史進行解構、歪曲甚至篡改,丑化人民群眾和英雄人物。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不僅侵蝕了青年群體對客觀歷史真理的整體性把握,更摒棄了青年群體對社會主義道德合理性的堅守,也削弱了青年群體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價值性的認同,其危害極大。
一、革命文藝的意義與精神特征
革命文藝是中國革命進程中的文藝實踐,也是革命歷史的文藝再現。從內容上講,其以黨領導下的中國革命戰(zhàn)爭及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為書寫內容,表現出昂揚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氣吞山河的英雄主義氣魄。從時間上講,左翼文學的發(fā)展、解放區(qū)文藝(延安文藝)的成熟再到“社會主義文藝”的成功實踐都可以囊括在內。從文本形式上講,革命文藝包括以小說、詩歌、戲劇為主體的文學作品,也包括版畫、快板、秧歌劇、歌曲等藝術形式??梢哉f革命文藝無論是表現內容還是藝術形式都構成了中國文藝重要的歷史經驗。
首先,革命文藝以深沉的歷史意識和史詩情懷完成了現代民族國家構建過程。從鴉片戰(zhàn)爭開始,西方列強入侵與封建統治腐敗,中國陷入了山河破碎、圣靈涂炭的苦難之中。十月革命不僅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也帶了了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革命政治話語是20世紀中國文學的顯性話語,革命文藝不僅重新認知世界的重要途徑,更是介入現實改變現實的入口,文藝與革命的辯證關系是中共黨史上頗為重要的歷史經驗。革命文藝不僅是中國共產黨革命與建設事業(yè)的有機組成部分,更是凝聚階級精神、動員階級革命乃至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革命文藝以歷史情懷與史詩追求來表現現代民族國家構建的歷史敘事;另一方面,革命文藝通過講述與閱讀實踐,確立了革命歷史的合法性與新秩序中的主體意識。
從電影劇本《林則徐》反映鴉片戰(zhàn)爭開始,革命文藝見證且參與了中國革命與建設歷史進程。李劼人《大波》全面描繪了爆發(fā)于1911年四川反清的保路運動全過程,可以說是武昌起義的序曲,小說通過敘寫資產階級革命派、立憲派、地方軍閥等各個階層生活及思想,展現保路運動發(fā)展的前因后果及曲折過程。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表現了從清末戊戌變法到全國解放六十年歷史縱深。梁斌《紅旗譜》、孫犁《風云初記》和周立波《暴風驟雨》則以農村革命為題材,《紅旗譜》則探討革命“前史”描述證明:中國農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才能更好團結起來,并戰(zhàn)勝階級敵人,同樣《風云初記》表現了冀中人民在黨的領導下,組織武裝抗日是取得勝利的關鍵因素?!侗╋L驟雨》描述的是黨如何領導元茂屯農民進行土地改革,并最終取得勝利的故事。馬烽、西戎《呂梁英雄傳》、知俠《鐵道游擊隊》、馮志《敵后武工隊》、劉流《烈火金剛》都以抗日戰(zhàn)爭為背景,《呂梁英雄傳》講述了在呂梁山中一個普通的村落,村民在日寇的燒殺搶掠中,逐漸覺醒,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組織起民兵力量同敵人進行頑強斗爭的故事?!惰F道游擊隊》展現了抗戰(zhàn)期間山東臨沂和棗莊一帶鐵路工人和煤礦工人在黨領導下開展游擊戰(zhàn)?!稊澈笪涔り牎访鑼懥税寺奋娢涔り犜谌哲姟皰呤帯北尘伴_展斗爭?!读一鸾饎偂访鑼懥税寺奋娕砰L史更新因掩護主力部隊撤離負傷后,與村民一起展開斗爭的故事。在解放戰(zhàn)爭中,杜鵬程的《保衛(wèi)延安》取材于1947年陜北延安戰(zhàn)事,描寫了胡宗南指揮國民黨侵襲延安,從主動放棄到收復的過程。吳強《紅日》重點描寫了漣水、萊蕪及孟良崮戰(zhàn)役,成功塑造了一大批軍人形象。
在建國后,農村題材方面,趙樹理《三里灣》、柳青《創(chuàng)業(yè)史》和周立波《山鄉(xiāng)巨變》都反映了20世紀50年代中國農村農業(yè)合作化運動。在工業(yè)方面,周立波《鐵水奔流》、蕭軍《五月的礦山》、艾蕪《百煉成鋼》、草明《乘風破浪》塑造了一大批“社會主義新人”,如草明《火車頭》中的李學文,《乘風破浪》中的李少祥,艾蕪《百煉成鋼》中的秦德貴以及周立波《鐵水奔流》中的李大貴等。在“新人”塑造上,作為國家主人翁,工人階級的主體性與社會主義建國運動具有同構性。依靠有效的政治動員和行政整合,在社會主義“工廠政體”形成和日常勞動倫理關系確立的過程中,工人階級的主體性得以生成?!吧鐣髁x的核心價值理念是要將工農群眾提升到國家‘主人’的位置,并借助于這樣主人的身份完成理想中社會形態(tài)的建構?!?"[1](P324) 可以說一部革命文藝史也是一部中國革命史,革命文藝以宏大的歷史敘事、遼闊的意境創(chuàng)造將中國社會發(fā)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及社會背景進行了史詩性的再現。
其次,革命文藝塑造了大量革命英雄形象,謳歌了共產黨人崇高信仰與精神品格。革命文藝的永恒魅力之一就是塑造了眾多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革命文藝以群雕像式的史詩性歷史敘事展現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謀求獨立解放和當家作主的宏大過程和壯闊圖景,氤氳著沉郁慷慨的悲壯之美和陽剛頸健的崇高之美,洋溢著激蕩人心的英雄精神。革命文藝中體現的英雄史也是一個名族國家的創(chuàng)世史、成長史、心靈史。革命文藝所塑造的英雄成為表現現代民族國家民族內生力量的精神圖標與美學畫廊。小說《保衛(wèi)延安》塑造了周大勇、李城、王老虎等無懼生死的英雄形象,特別是周大勇是一個不斷成長的英雄形象,開始時對中央撤離延安,他在情感上無接受,但還是堅決執(zhí)行人物,在敵人重重包圍疲憊不堪又饑渴難耐之時,他毅然用驚人毅力和斗志給敵人以重創(chuàng),經過血與火的考驗,他逐漸成長為一名成熟的指揮員。《紅日》中沈振新、梁波都是堅強、忠誠、膽識過人且指揮若定的英雄典型。而在《紅旗譜》中作者塑造了朱老忠這個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鮮明農民英雄形象,他是一個極富有傳奇色彩的俠義英雄,愛打抱不平,嫉惡如仇,為朋友不惜兩肋插刀,重義輕利等?!读趾Q┰分谐晒λ茉炝巳缰T葛亮一般神機妙算的少劍波、膽識過人和傳奇經歷的孤單英雄楊子榮等。《紅巖》中的革命者如許云峰、江姐、成崗、華子良、齊曉軒等,他們“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難,甘愿把牢底坐穿”,面對殘忍瘋狂鎮(zhèn)壓的國民黨,他們在肉體摧殘和心理折磨下依然表現出視死如歸和大義凜然。夏明翰《就義詩》“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表達了夏明翰堅定的理想信念和義薄云天寧死不屈的英雄氣概。方志敏在獄中寫下《可愛的中國》后,毅然走向刑場,臨刑前,他留下遺言: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英雄情懷是一種民族氣質,也是民族風骨,更是一個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英雄是國之干,族之魂也。黑格爾把英雄贊為“民族精神標本的博物館”,英雄精神與英雄情懷是實現偉大夢想的重要精神資源與驅動力。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革命文藝以不同形式不同內容構建了具有民族歷史發(fā)展特征的現代英雄史詩,創(chuàng)造了具有強烈樂觀精神的美學特征,真是在這歷史觀和美學特質感召下,今天我們閱讀這些文本依然可以從中感受到果敢之力與信仰之美。
二、當前歷史虛無主義對青年危害
青年一直是非馬克思主義者或者反馬克思主義者爭奪和侵蝕的重點對象,因為青年思想觀念涉及到國運興衰與民族存亡。“欲滅人之國,先去其歷史”,歷史虛無主義正是以反思歷史、恢復歷史、還原歷史為幌子,肆意歪曲甚至篡改歷史,以達到“滅人之國”的目的?!皻v史虛無主義的要害,是從根本上否定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否定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2] 具體伎倆就是利用各種媒體,通過抹黑黨在革命與建設中英雄人物,夸大和捏造革命、建設以及改革中失誤來制造青年價值觀認同危機,進而否定黨執(zhí)政的合法性。蘇聯解體就是前車之鑒。當前歷史虛無主義對青年危害具體表現如下:
首先,歷史虛無主義顛覆正確黨史觀,動搖青年共產主義信仰。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老師,所以,歷史虛無主義者深諳此種奧妙。當代青年沒有經歷過社會動蕩與革命風雨,他們對歷史理解主要來源于歷史教材及各大媒體信息,缺乏切身感受,特別是網絡上海量信息,鑒別能力和防御能力較差,思想認識不透徹,很容易陷入片面化。歷史虛無主義者就會利用片面性來做文章,他們對真實及全局歷史置若罔聞,片面對待歷史人物,對其錯誤緊抓不放,而對其歷史功績則故意忽視,如對毛澤東晚年錯誤無限夸大,否定其歷史功績,進而否定毛澤東所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甚至是否定毛澤東思想。再比如,借助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做文章,以“紀念”之名,片面把改革開放取得成績歸功于以“歐美資本主義為師”,在肯定改革成績時否定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建設史。同時,歷史虛無主義者還善用“人性論”以“好人不好”“壞人不壞”顛倒歷史,丑化抹黑英雄人物,美化漂白歷史罪人。在網絡上調侃時代楷模焦裕祿、雷鋒,嘲諷民族英雄黃繼光、董存瑞、邱少云等,同時為歷史罪人汪精衛(wèi)之流翻案,利用青年求知欲和好奇心,以此來混淆是非,誘導青年質疑共產黨執(zhí)政合法性,鼓吹西方“普世價值”,進而動搖瓦解青年共產主義信仰。
其次,歷史虛無主義淡化青年社會責任擔當,瓦解青年無產階級政治情感。突出表現為歷史虛無主義者借用網絡和大眾娛樂惡搞、消費歷史,干擾青年歷史認知??梢哉f以娛樂方式惡搞、戲說、顛覆和消費歷史并不鮮見。不僅《閃閃的紅星》《黃河大合唱》《十送紅軍》這些膾炙人口的經典難逃歷史虛無主義魔掌,就連《沙家浜》《紅色娘子軍》中英雄人物形象也完全被扭曲。而被歷史虛無主義者精心炮制出來的網絡謠言更是令人咋舌,如污蔑“狼牙山五壯士偷群眾蘿卜”“毛岸英犧牲是因為做蛋炒飯暴露了目標”“飛奪瀘定橋戰(zhàn)役根本不存在”“周扒皮、黃世仁是好地主,土地改革錯了”等。一些人拿英雄人物和革命經典文本開涮,肆意抹黑英雄,制造“反諷”,表面看“無關政治,純屬娛樂”,實則“殺人誅心”,貽害無窮。特別是對承載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革命文藝、英雄烈士等都可以進行惡搞,在習焉不察中,其負面效應是顯而易見的,當惡搞與戲謔的對象是革命文藝史中重大歷史事件或者重要人物時,革命文藝所承載的主流價值觀、國家記憶以及階級情感就會在娛樂中被解構。更糟糕的后果是歷史虛無主義以匪夷所思的邏輯解構歷史,不僅背離歷史真相,而且完全消解了青年的憂患意識、主流價值和社會責任感。通過惡搞可以把革命烈士及革命文藝作為空洞的符號,人有低俗甚至惡俗內容隨意填充,歷史變成了可以任意剪裁和評說的段子,在損害民族歷史記憶的同時,也消解了革命烈士及革命文藝的當代價值。
“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yǎng)劑”,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老師。“要鼓勵和創(chuàng)作黨史題材的文藝作品特別是影視作品,抓好青少年學習教育,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傳承”。革命文藝不僅是培育新時代青年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滋養(yǎng),更是學思踐悟黨史的有益讀本。 因此,對于廣大青年來說,了解和學習革命文藝不僅是堅定理想信念的內在要求,也是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寶貴財富,更是駁斥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有效武器。
三、革命文藝如何克服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
“國之興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近”。正所謂“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一個國家的興衰榮辱無不與人民對政治制度和民族歷史認同息息相關。革命文藝要克服歷史虛無主義不利影響就要反其道而行之,要正本清源,旗幟鮮明地鼓勵青年讀經典;堅定自信,努力營造革命文藝育人新生態(tài);多管齊下,正確塑造青年歷史觀黨史觀。在今天,重要的恐怕不是“我們如何想象歷史”,而是我們如何創(chuàng)設途徑更好認同這段歷史轉變?yōu)榧仁菢嬛行У种茪v史虛無主義思潮路徑的必然之舉,這也是維護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安全的應有之義。
首先,堅定自信,努力營造革命文藝創(chuàng)作新生態(tài)。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無論哪一個國家哪一個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丟掉了思想文化這個靈魂,這個國家、這個民族是立不起來的?!?"[3] 革命文藝是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經驗的文藝表達,是中國經驗與中國故事的重要載體,是扎根于中國現代化進程與中華民族傳統之間的具有開放性革命視野的風格特征的藝術典范,是社會主義文藝寶貴的精神遺產。從1919年到1989年在中國“短20世紀革命文學”語境中,五四文學革命開始,革命文學、左聯文學、延安文學、新中國社會主義文學70年歷程中,文學和文化構建了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部分。在20世紀80年代后期,隨著知識范式的轉變及重寫文學史口號的提出,人性論取代階級論,審美性取代政治性,在唯啟蒙論、個性輪和藝術論的口號下,革命文藝遭到前所未有的誤讀與遮蔽。學者錢理群曾說過:“這二十年來我們思想界最重大的一個失誤,就是我們對中國的社會主義思潮沒有經過認真的清理和研究,它的合理性長期被忽略?!?"[4] 一些作家也自覺不自覺地陷入文藝歷史虛無主義泥潭而不能自拔,“在有些作品中,有的調侃崇高、扭曲經典、顛覆歷史,丑化人民群眾和英雄人物”, "[5] 這些都是文藝上歷史虛無主義的表現。這些作品往往以“藝術創(chuàng)作”和“審美范式”的轉換為名義來拆解革命歷史,進而否定馬克思主義文藝觀。在這些作品中,他們要么為反面人物翻案以抽象人性論丑化革命,要么把新中國農村描繪為骯臟、恐怖、荒誕世界而否定土地革命,要么開歷史倒車,今天不如民國好,民國不如清朝好,否定中國革命史……“文藝上歷史虛無主義危害的嚴重性在于,它所散播的種種觀念,不僅混淆了歷史領域的是非曲直,而且直接動搖了做人和立國之本?!?"[6](P4-6+1) 要堅定自信,努力營造革命文藝創(chuàng)作新生態(tài)。文藝創(chuàng)作者要潛下心來研讀黨史著作,在追尋歷史中汲取創(chuàng)作靈感,用滿懷激情和熱誠的筆觸描繪出直抵人心的精品力作,激發(fā)中華兒女的信仰偉力。
其次,正本清源,旗幟鮮明地鼓勵青年讀經典??梢哉f,革命文藝是中國文藝的重要組成,也是中國經驗與中國故事的重要載體,更是中國紅色精神與革命精神的重要源泉。革命文藝在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面自成體系,并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革命文藝蘊含的精神和道理具有超越時空的特點。廣泛閱讀革命文藝不僅能促使青年堅定理想信念,激發(fā)奮進有為的愛國熱情,還能塑造青年培養(yǎng)優(yōu)秀品格,也能夠培養(yǎng)當代青年在應對風險挑戰(zhàn)和復雜環(huán)境時的機智與堅韌。旗幟鮮明地鼓勵青年讀經典就要引導更多青年接觸到革命文藝,既要注重閱讀內容完整性與系統性,也要注重圖文并茂、聲情并茂等青年喜愛的生動活潑形式。例如,各地圖書館可以開設革命經典作品主題閱覽室,促進革命經典文本數字轉化,打造線上線下同步,紙媒與網媒結合的有效手段,讓青年全面了解革命文藝內容。同時,利用各種短視頻平臺、電影、電視劇、小說聯播、紅色歌曲、黨史慕課等形式豐富載體,使得革命文藝中蘊含的偉大精神得以在青年人身上弘揚,使紅色基因得以傳承。
最后,多管齊下,正確塑造青年歷史觀黨史觀。青少年處于人生的拔節(jié)孕穗期,革命文藝可以有效引導青年傳承紅色基因,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fā)展大勢,從我們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發(fā)展和偉大實踐中,認識和把握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必然性,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不斷樹立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的信念和信心” "[7](P377-378) 。革命文藝是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寶貴財富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宏偉目標的精神動力,我們可以將革命文藝資源引入課堂教學之中,特別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現當代文學以及大學語文等課程,當然不同課程可以同不同革命文藝形式有效對接,革命歌曲之于音樂專業(yè),革命影片之于影視專業(yè)等,在講授課程內容的同時,可以通過革命文藝傳遞價值認同,所以革命文藝可以增強青年學生感受力,從而引導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歷史觀、黨史觀。此外,可以探索第二課堂以及社會實踐中融入革命文藝,既增強第二課堂及社會實踐實效性,又提升青年思想覺悟??梢哉f革命文藝史即使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斗爭史,研讀過程本身就是接受生動的革命斗爭史的教育。在學思踐悟中體會: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
[參 考 文 獻]
[1] 蔡翔.革命/敘述:中國社會主義文學——文化想象(1946-1966)(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8.
[2]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習近平同志關于黨的歷史的重要論述[N].人民日報,2013-07-22.
[3] 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講話[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9/24/c_1112612018_2.htm
[4] 錢理群.重新認識純文學[EB/OL]. http://news.blcu.edu.cn/info/1024/10378.htm
[5] 習近平.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6] 董學文.讓文藝上的歷史虛無主義沒有藏身之地[J].紅旗文稿,2016(3).
[7]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 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責任編輯 薄 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