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子彬
生活在當今社會,人們都希望自己成功。成功的方法很多,有人說是要勤奮努力,有人說要抓住機遇,還有人說要志向高遠,心胸開闊。我認為,只有把這三方面結(jié)合起來,才能成功。②
項羽是一個沒有抓住機遇的人。秦朝末年,他參加叔父項梁的起義軍,漸成氣候,可是他沒有抓住機會,楚漢之爭中被劉邦占據(jù)了主動,失去了大片領(lǐng)土,最后落得個自刎烏江的可悲結(jié)局。③
一個人是這樣,一個國家和社會同樣如此。只有立下大志,才能產(chǎn)生強大的動力,進而付諸行動,譜寫成功篇章。所以,志向是基礎(chǔ),機遇是條件,行動是途徑,結(jié)果就是鮮花盛開。一個沒有遠大志向的人,不可能產(chǎn)生強大的動力,也不會抓住機遇,像大鵬鳥一樣飛向九萬里的高空。正如岳飛所說的,“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到那時只能徒留遺憾,留下無盡的感嘆,什么事也做不成??梢?,志向和機遇在人的生活中是何等重要。④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機遇是轉(zhuǎn)瞬即逝的,沒有東風,就不會有赤壁大戰(zhàn)的勝利,也就不會有周瑜的功績。視科學為生命的袁隆平,在人民最需要的時候,他把握住機會,培育出了雜交水稻。還有閔恩澤,在國家最需要他的時候,他站出來燃燒自己,成為“中國催化劑之父”。他們都把握住了眼前的機會,獲得了成功。⑤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安晃犯≡普谕?,自緣身在最高層?!卑炎约悍忾]起來,思想就被框在四面墻壁之中。坐井觀天,天只有井口那么大,只有突出“重圍”,爬出深井,登上高山才能極目遠眺。“登高”就是要你學習,學習就像翻越一座座大山,攀登一個個高峰。唯有知識的豐富,才能使你更聰明,更智慧,更有遠見,更能夠掌握客觀規(guī)律,更接近客觀真理,更能夠體現(xiàn)你生命的價值。知識豐富的人,才是充實的人,活得有意義的人,活得有價值的人。睿智者才會有更多的人接近,稱贊,甚至是仰慕。⑥
我們的國家高瞻遠矚,提出了“一帶一路”的宏大戰(zhàn)略構(gòu)想。這其實是一個雙贏的構(gòu)想,我們自己富裕的同時,帶動世界上其他國家富裕起來,既有利于中國,又有利于世界。⑦
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只有立下遠大的志向,抓住機遇,努力奮斗,才能不負韶華,實現(xiàn)人生的美好理想。
望聞問切
這篇文章意在把②③⑤組合,論證人要有高遠的志向,付諸行動,方能抓住機遇,成就自我和大業(yè)。觀點明確,論述集中,但沒有在文章開頭引用材料,而是把材料當成了論據(jù)——這是一大誤區(qū)。在論述自己觀點時,第四段重在論述機遇的重要性,偏離了材料的意思,在論述時還缺少層次性,單純舉例也沒有發(fā)揮事例的最大作用。
對癥下藥
1.整體布局,理順思路,使結(jié)構(gòu)更合理。就本文來看,開頭應(yīng)該先引用材料,簡單闡釋后提出總論點,中間應(yīng)該具體論述,側(cè)重從“為什么”和“怎么樣”兩方面論述,結(jié)尾再回扣論點。中間部分在論述時,要始終圍繞總論點展開,采用并列或遞進的論證結(jié)構(gòu)。
2.精選論據(jù),使論據(jù)能更好地證明論點的正確性。很多考生以舉例多為勝,殊不知,論據(jù)在精不在多,而且只有舉例沒有分析,沒有說服力。修改時要先提出論點或分論點,在分析分論點的基礎(chǔ)上舉例,舉例后要對例子進行分析,用它來證明自己的分論點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