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鳳
內容摘要:在影像史學的背景下,紀錄片作為一種再現(xiàn)過去歷史的方式,以全新的身份出現(xiàn)在大眾視野。在影像行業(yè)蓬勃發(fā)展的今天,紀錄片與歷史的建構和呈現(xiàn)之間的關系更加密切。本文擬從紀錄片入手,通過《河西走廊》與《歷史那些事》的對比,梳理紀錄片在新媒體時代的發(fā)展趨勢,窺見紀錄片在公眾影象史學背景下應如何接續(xù)發(fā)展。
關鍵詞:影像史學 紀錄片 《河西走廊》 《歷史那些事》
在傳統(tǒng)的文獻史學平穩(wěn)發(fā)展下,影像史學異軍突起,憑借自身獨特的優(yōu)勢輕而易舉地在史學領域占得一席之地。進入新媒體時代,影像史學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多樣的形式,紀錄片是其中不可忽視的一種。近幾年,隨著公眾史學的發(fā)展勢頭越來越火,讓史學走向大眾的任務越來越重,歷史文化紀錄片在其中就扮演了這樣一個角色,其自身的特點和公眾史學的中心任務幾乎完美契合。不容忽視的是,歷史文化紀錄片在向大眾傳播歷史的道路上呈現(xiàn)出了和以往不同的特點,分析并認識其現(xiàn)在的發(fā)展特點,才能迎來更好的發(fā)展。
一.央視紀錄片《河西走廊》
在最開始,紀錄片主要是通過電視頻道播出,觀眾必須要在固定時間才可以觀看。即便如此,許多紀錄片在播出后還是收獲了一大批觀眾的喜愛。其中《河西走廊》尤具代表性,據(jù)有關數(shù)據(jù)統(tǒng)計顯示,該片在鳳凰視頻和央視科教頻道同步播出,全網獨播,上線7天流量即突破2000萬,累計觀看人次超過1億,是歷史紀錄片中的精品,一經播出即產生了巨大影響,并入選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評選出的“優(yōu)秀國產紀錄片”名錄。[1]本節(jié)重點分析《河西走廊》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
(一)主題立意
制作一部紀錄片,主題立意非常重要,這關乎它能否收獲較多的觀眾以及后續(xù)推廣能否收到理想的效果。在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了“一帶一路”的合作倡議,河西走廊地區(qū)作為絲路西去的咽喉,其文化戰(zhàn)略地位顯得格外突出。這樣一來,《河西走廊》作為一部帶有宣傳任務的歷史文化紀錄片,其目的是向更多的普通老百姓傳播河西走廊文化,引領大眾更好地認知河西走廊地區(qū)。其主題既切合了當下時代的文化宣傳,在“一帶一路”治國方略營造的大的傳播語境下,又很好地傳播了河西區(qū)域形象和歷史文化知識。
(二)視聽效果
首先是通過動畫呈現(xiàn)河西走廊的位置。在《河西走廊》第一集《使者》中,通過動畫呈現(xiàn)如意狀的甘肅省,再到中段的大通道以及南部的祁連山,很直觀地就給觀眾點出了河西走廊的位置?!霸跉v史文化紀錄片敘事時,動畫常常被用來交代介紹對象的地理位置,讓受眾形象直觀地感受介紹對象的地理環(huán)境和自然環(huán)境特征?!盵2]
其次是古今畫面交替呈現(xiàn)。前一秒是霍去病被封為“冠軍候”的畫面,后一秒是中國旅游標志——武威市的雷臺漢墓出土的“馬踏飛燕”,讓觀眾可以把歷史場景和現(xiàn)實情況完美對照。過去的河西走廊是歷史,而現(xiàn)在的河西走廊則更貼近生活,給觀眾一種親近感。古今的差異、變化、更替也勾起了觀眾的好奇心,使得觀眾愿意去了解過去在河西走廊發(fā)生過的事情。
接著是歷史呈現(xiàn),即通過對歷史人物進行扮演、搬運歷史場景等真實再現(xiàn)手法來呈現(xiàn)過去的歷史。比如說在第六集《絲路》中,隋煬帝西巡河西并舉辦西域諸國大聚會,在途經扁都口之前卻遭遇大風雪,畫面中呈現(xiàn)的則是積雪覆蓋的山坡和多個場景的雪山,除解說詞外還配有呼嘯的風聲。
最后是生動親切的解說詞。《河西走廊》所有的解說詞都給人一種真切平實的感覺,讓觀眾感到毫無距離感,像“這一年他們都很年輕,劉徹19歲,張騫27歲。”“對于距今2100年前的這個帝國來說,‘西域’無疑是個風險重重又令人向往的地方?!钡鹊?。
(三)傳播推廣
關于河西走廊的收視率筆者在上文已有提及,現(xiàn)在在騰訊視頻的播放量也已經達到6218.3萬次,可見雖播出4年,但是熱度還是有的。
在推廣方面,《河西走廊》借助于央視科教頻道和鳳凰視頻同步播出,在網絡平臺還不像今天這樣發(fā)達的時候,這樣的推廣平臺,無疑是較優(yōu)的搭配。電視播出與網絡視頻雙管齊下,是保證收視率的絕佳組合。
二.嗶哩嗶哩紀錄片《歷史那些事》
《歷史那些事》是嗶哩嗶哩出品的一部“實驗性”的歷史文化紀錄片,一共更新了兩季,第一季八集,第二季也是八集。其以傳統(tǒng)紀錄片配合創(chuàng)意中插的形式,發(fā)掘歷史史料中有趣的故事,既呈現(xiàn)了真實鮮活的歷史,又讓歷史充滿了腦洞。其表現(xiàn)內容與表現(xiàn)形式均不同于以往的紀錄片,所以筆者在此從兩個角度來分析《歷史那些事》。
(一)表現(xiàn)內容
《歷史那些事》第一季在嗶哩嗶哩平臺上線后,僅靠每集的題目就吸引了很多觀眾。其八集的題目分別是“在下東坡,一個吃貨”“我在我家偷文物”“請回答604”“一口鍋的逆襲”“魏晉奇葩·傅粉何郎”“魏晉奇葩·愛豆嵇康”“愛發(fā)彈幕的乾隆同學”“古戰(zhàn)場二三事·兵器篇”,而展現(xiàn)給大家的人物分別是蘇軾、溥儀、隋文帝楊堅、贏蕩、何晏、嵇康、乾隆。
不難發(fā)現(xiàn),僅通過題目來看,一時并不能辨識出要講的是哪個人物,比如說“我在我家偷文物”和“魏晉奇葩·傅粉何郎”。這樣的題目也顯示了本紀錄片新奇的一個角度,對于看慣了傳統(tǒng)歷史紀錄片的觀眾來說,實在難以想象這是“正經”的紀錄片,但是質疑卻擋不住好奇心,還是想去看看并大加吐槽。嗶哩嗶哩平臺的彈幕“歷史不容惡搞”“這個故事好像還不錯”“這還不是蘇軾最失意的時候”等等就是觀眾好奇心的較好體現(xiàn)。
(二)表現(xiàn)形式
在嗶哩嗶哩平臺給出的簡介中,更是提到“創(chuàng)意中插部分則形式多樣,如:真人秀、脫口秀、偵探劇、MV、熱門綜藝、日和短劇、熱門廣告等,依據(jù)史實合理改編,讓歷史充腦洞”。比如說在第一季第一集《在下東坡 一個吃貨》中,一句“我們將走進這個老饕歡喜悲傷而不尋常的一生”就奠定了本集的歡快節(jié)奏,中間穿插了歷史小劇場“吃霸王餐的蘇軾”來演繹現(xiàn)在東坡肉與蘇軾所作東坡肉的區(qū)別,以美食探索來演繹了蘇軾十幾年的貶謫生活,行至人生低谷卻依然可以自得其樂。相較于以往的文壇大家,這樣的蘇軾大家更愿意親近。對于蘇軾的再現(xiàn),雖然不同于以往常見的大文豪形象,但是根據(jù)史實,從不同角度塑造了一個在逆境中樂觀豁達的蘇東坡,向觀眾傳達了一種堅持向上的樂觀主義精神。在本集結尾更是配了包含了許多蘇軾的詞的Rap《在下東坡 一個吃貨》,受到很多年輕觀眾的喜愛。此外,這部紀錄片每集的時長在20分鐘到半小時之間,非常貼合現(xiàn)代年輕人碎片化的觀劇時間。
就這樣,《歷史那些事》2018年10月24日在嗶哩嗶哩平臺上線后,總播放達3811.5萬,彈幕有49萬條。后續(xù)2019年推出《歷史那些事·第二季》,形式與風格不變,但內容卻更有話題性和知識性,獲得2501.9萬的播放量。現(xiàn)下視頻平臺不同于以往,愛奇藝、騰訊、優(yōu)酷多家平臺強強對壘,嗶哩嗶哩取得這樣的播放量已是屬于佼佼者。
三.從《河西走廊》到《歷史那些事》
從央視出品的《河西走廊》到嗶哩嗶哩平臺出品的《歷史那些事》,代表著媒體時代歷史文化紀錄片一個新的發(fā)展趨勢。
(一)創(chuàng)作團隊從“精英”到“大眾”
《河西走廊》在一眾歷史紀錄片中,可謂是大制作。其擁有頂尖的專業(yè)化制作團隊,“總導演王新建是《探索·發(fā)現(xiàn)》欄目的制作人,這支欄目團隊一直以來都在為探索紀錄片新的創(chuàng)作方式而開拓創(chuàng)新?!盵3]其攝影指導是獲得艾美獎最佳攝影獎的布萊恩·麥克達馬特。這樣的一支制作團隊在兩年多的時間里,穿梭于河西走廊,跋涉幾萬公里行程才造就了這樣一部反響強烈的紀錄片。簡言之,是紀錄片行業(yè)的精英隊伍造就了《河西走廊》。
《歷史那些事》的編劇是90后紀錄片撰稿人吉國瑞,曾經以實習生的身份參與了《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的前期工作;新銳紀錄片總導演徐晉非;在紀錄片中除了鐘文斌等青年演員擔綱主演外,也多是由劇組工作人員來飾演一些小角色。這樣的制作團隊雖然不能說是無名之輩,但是冠之以“新銳”“青年”等形容詞,相較于《河西走廊》的團隊而言,自然是平民化。
從專業(yè)頂級創(chuàng)作團隊到年輕制作團隊,主創(chuàng)團隊從精英變成大眾,從專業(yè)化創(chuàng)作慢慢趨于“非專業(yè)化”制作,這是新媒體時代紀錄片發(fā)展的一個新變化。
(二)表達方式從“傳統(tǒng)”到“潮流”
《河西走廊》以“今天的視角”由第三人稱來對各個歷史階段和歷史故事加以呈現(xiàn)。通過演員來扮演歷史人物,扮演歷史場景,搭配上旁白的解說詞和配樂,以敘事的方式來呈現(xiàn)歷史中的具體情節(jié)。以這種方式為觀眾還原歷史事件,在增強故事性的同時又避免了過于枯燥地講述。像在第六集《絲路》中,隋煬帝發(fā)起匯聚西域二十七國首領和代表參與的貿易盟會時,“整個張掖城人山人海,熱鬧非凡,人群綿延數(shù)十里。”“這樣的景象整整持續(xù)了一個月。”的解說詞搭配的畫面是“用CG技術復原的盟會所在地觀風殿的外景動畫”[4]。整體上說來,這時的表達方式還是和傳統(tǒng)的紀錄片表達方式一樣,并沒有什么新穎之處。
而《歷史那些事》一改傳統(tǒng)歷史題材紀錄片嚴肅的敘事方式,在還原歷史故事的基礎之上,進行了表現(xiàn)方式上的創(chuàng)新,漫畫梗和站內“行話”、說唱、魔性片尾曲,用年輕人喜歡的方式去講故事,寓教于樂,極度符合嗶哩嗶哩平臺觀眾的喜好。像在講述“離家出走”的隋煬帝楊堅時說道:“對于萬人之上的皇帝而言,世界并不是很大,可隋煬帝楊堅,為什么偏偏想去看看呢?”“設問句既在文本上有承上啟下的功用,又在傳播互動場域埋下討論節(jié)點?!盵5]這樣一個疑問句,隨即引發(fā)了觀眾的多條彈幕充斥屏幕。通過這種生動有趣的方式,讓年輕人在紀錄片中對歷史產生興趣,愛上歷史。
在紀錄片傳統(tǒng)表達方式的基礎上,吸收當下最潮流的元素,融入到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中,這是新媒體時代紀錄片的第二個變化。
(三)表達內容從“國家”到“個人”
以《河西走廊》為代表的這些紀錄片,其傳播內容主要在于王朝、國家層次上,像《敦煌》、《圓明園》等,雖然也是以人物為中心角度來進行歷史再現(xiàn),但是其重心仍然在于“國家”層面,而《歷史那些事》作為新興歷史紀錄片的代表,反映出的重點則在于歷史中的人物群體,像蘇東坡、何晏、嵇康??梢园l(fā)現(xiàn),不同于早期的國家級歷史文化紀錄片,現(xiàn)在紀錄片的制作已經慢慢可以趨向于歷史中的個人。需要指出的一點是,《歷史那些事》中的歷史人物還是精英人物,即我們普通觀眾眼里的“大人物”。
(四)播出平臺從“主流”到“網絡”
《河西走廊》在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CCTV-10)首播,隨后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CCTV-1)、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CCTV-4)陸續(xù)播出。與此同時,該紀錄片在鳳凰網也同步上線。
而《歷史那些事》是嗶哩嗶哩出品的紀錄片,直接借助此平臺進行傳播,兩季均獲得了8.0以上的評分。嗶哩嗶哩是一個年輕用戶占絕大部分比例的平臺,紀錄片一經播出,即獲得了很高的話題討論度。“從ACG小網站發(fā)家,專注用戶生產內容,到大量購買海內外優(yōu)質視頻內容版權,再到自己加入到內容創(chuàng)作,出品紀錄片、綜藝和影視劇,嗶哩嗶哩開疆拓土之勢不可阻擋?!盵6]嗶哩嗶哩平臺最吸引年輕觀眾的一個地方,就在于彈幕這一互動環(huán)節(jié),邊看劇邊吐槽,“刷嗶哩嗶哩主要是看彈幕”“下飯神劇”就是這樣來的。
現(xiàn)在的青中老年人都是離不開手機和平板電腦等電子設備的,視頻軟件自然不可或缺。借助于網絡平臺傳播是當下紀錄片廣泛傳播的必經之路,任何一部紀錄片想擁有更多的觀眾,自然都需要借助于網絡平臺。
可以看出,新媒體時代的大背景下,歷史紀錄片作為公眾史學的一大部分,在傳播歷史文化上也表現(xiàn)出了新特征:
(一)大眾化
從歷史文化紀錄片的制作趨勢來看,紀錄片在內容上趨向于大眾化,從國家歷史開始向下移至歷史人物,像早前的國家歷史到現(xiàn)如今的溥儀、蘇軾等歷史人物;從以往的更吸引專業(yè)人士,到如今的內容越來越活潑,解讀角度越來越新穎潮流,在保證歷史事實與邏輯的基礎上,脫掉傳統(tǒng)歷史教科書的外衣,更加大眾化,從“精英”的神臺走下來,走進了“平民”視野。
從觀眾的角度來說,普通大眾一樣可以看得懂歷史紀錄片所要表達傳遞的內容,這是傳播渠道的擴充和創(chuàng)作思維的轉換所產生的結果。借助于影像傳播歷史文化,本就是要讓大眾看得懂,所以大眾化既是新媒體時代影像歷史發(fā)展的原因,也是影像歷史不斷更新發(fā)展的結果。
(二)新媒體化
形式和傳播上借助于新型網絡平臺,像起步較早的愛奇藝視頻,還有騰訊視頻、優(yōu)酷視頻以及嗶哩嗶哩等平臺。從央視主創(chuàng)到視頻平臺自制,新媒體給予了紀錄片更大的發(fā)展空間,而視頻網站自制紀錄片制播模式也不斷地有所更新。在制作紀錄片上,內容越來越產業(yè)化,通史類以及斷代類各種歷史紀錄片依次所出;模式越來越多樣化,從傳統(tǒng)的人物扮演到現(xiàn)在的動畫紀錄片;在推廣上,則依托平臺優(yōu)勢,依據(jù)用戶的播放記錄精準投送,比如你在平臺觀看了《歷史那些事》,首頁界面就會給你推送《大唐帝陵》,了解觀眾才能提供更好的個性化需求;而在營銷上,則開始與其他視頻網站或者影視公司合作,以資本和新媒體的聯(lián)合來打造共贏的局面。
(三)簡短化
新媒體的發(fā)展帶我們進入了短視頻時代,當下最火的就是短視頻、微紀錄片。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冗長的紀錄片已經很難吸引年輕人,短視頻才是當下年輕人消費的主流?!皢袅▎袅ǖ挠脩舯容^年輕,嗶哩嗶哩的活躍用戶數(shù)約為1億,25歲以上的用戶占比不到10%,其他的大量都是90后、95后以及00后?!盵7]《歷史那些事》在嗶哩嗶哩播放所產生的良好效果,一是因為平臺本身優(yōu)勢的加持,二則是紀錄片本身篇幅不長,每集在20至30分鐘之間,更適合年輕人碎片時間追劇的喜好。
四.當下紀錄片的接續(xù)發(fā)展
紀錄片在某種意義上講,其最主要的功能是傳播。現(xiàn)在紀錄片的發(fā)展不同于以往,新時代歷史紀錄片的接續(xù)發(fā)展應該要注意些什么呢?從《河西走廊》到《歷史那些事》,即便是呈現(xiàn)出了大眾化的趨勢,公眾還是只停留在歷史紀錄片的觀眾層面,公眾如何才能成為紀錄片的主創(chuàng)呢?
(一)接續(xù)發(fā)展
新時代新發(fā)展,關于歷史文化紀錄片的發(fā)展應注意的問題主要有如下幾點。
第一個問題是要注意價值的引領。潮流和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念兩者是互不沖突的。無論是傳統(tǒng)的《河西走廊》式的紀錄片還是新穎的《歷史那些事》式的紀錄片,必須恪守的創(chuàng)作原則是引領觀眾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傳播準確的歷史事實,保證歷史基本事實不被彎曲。歷史紀錄片在新媒體時代為了符合傳播特點以及年輕人的喜好,增添了很多時下最流行的元素,充斥著戲虐與漫說,這是商業(yè)化時代不可避免的走向,但是戲謔不等于胡說,所有平臺制作的紀錄片都應秉持保證準確事實地基本觀念,以免丟失精神內涵。
第二個問題是要注意規(guī)?;茝V。雖然騰訊視頻,愛奇藝視頻以及嗶哩嗶哩等網絡平臺已經開始了紀錄片的制作與播出,但是相較以往央視播出的紀錄片,規(guī)模還是不夠。年輕人越來越依賴新媒體渠道觀看紀錄片,但是中老年人在嗶哩嗶哩平臺以及愛奇藝等網站上觀看紀錄片的群體數(shù)還是比較少的。這個群體還是更多地傾向于電視,所以應該是“電視端+網絡端+移動端”全媒體傳播,不能顧此失彼?!半娨暟嬷谱骶?,凸顯主流價值;網絡版語態(tài)輕盈,更具話題度;短視頻精致凝練,移動端話題發(fā)酵,提升收視期待”。[8]這樣才能擁有更多地觀眾,開拓一條更廣闊的傳播歷史文化之路,更好地向公眾普及歷史文化。
第三個問題是要注意創(chuàng)作的邊界。嗶哩嗶哩創(chuàng)作的戲謔方式的《歷史那些事》上線以后,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獲得了很高的播放量,在紀錄片領域小獲成功,但是所引來的吐槽也是不斷,有些觀眾難以忍受這種“惡搞”方式的歷史,甚至于對其中穿插的歷史小劇場更為不滿,覺得這是對歷史文化紀錄片的“糟踐”。出現(xiàn)這種情況也是自然的,因為嗶哩嗶哩向傳統(tǒng)的紀錄片發(fā)起了挑戰(zhàn),就要接受傳統(tǒng)紀錄片觀眾對其提出的質疑。這也給歷史紀錄片的制作團隊提了一個醒,雖然我們追求形式的新穎,但是要保持有一個邊界,過于新穎,過于潮流,必然也會損失一批傳統(tǒng)的觀眾。這就需要主創(chuàng)團隊保持創(chuàng)作的邊界,注意歷史紀錄片中娛樂與嚴肅的一個比例分割。
(二)讓公眾成為主創(chuàng)
影像史學迎來了新的發(fā)展,公眾作為公眾史學的主體,此時更應乘著紀錄片大眾化發(fā)展的東風,在紀錄片乃至公眾影像史學的發(fā)展上奮起直追。那么,公眾如何才能成為紀錄片的主創(chuàng)呢?
第一個方面就是借用外力促進思想的轉變。很多人習慣了從電視上、書本上獲得各種消息渠道,一時還難以轉變思想,從而很難可以自己動手來記錄。所以這就需要我們借助于教材以及各種平臺,宣傳我們的影像史學,讓公眾意識到這是一種可以和書寫史學并駕齊驅的新的史學門類,從而充分的認識到自己本應該是當下影像史學的主體,完全也可以成為影像史學的主創(chuàng)人員。
第二個方面就是隨手拍?,F(xiàn)在電子設備如此發(fā)達,我們可以用自己的手機,隨時記錄下身邊的美好時刻,像自己的點滴日常、孩子的成長,父母的年歲見長,這對于我們普通人來說都是最重要的資料,我們可以拍照片,可以錄視頻,這樣對于我們創(chuàng)作影像史都是相當重要的。
第三個方面就是可以結合口述。對于一些過去的事情,我們沒有在歷史現(xiàn)場,而相隔的時間還不算久遠,我們可以找到當事人,通過口述的形式,來錄制口述影像史學,這對許多歷史場景雖然不能再現(xiàn),但是通過經歷過的人來口述,無疑是比較接近歷史真實的。
我們通過畫面去再現(xiàn)歷史,把文字換成畫面,讓觀眾更直觀地感受歷史,彷佛置身于當時的場景之中。告別枯燥的文字,換成帶來更大視覺沖擊效果的畫面,更適合當代人吸收接納歷史,從而產生濃厚的學習歷史的興趣。這樣一來,既能很好的普及歷史,又能推動影像史學的發(fā)展。歷史紀錄片是把歷史和現(xiàn)代傳媒進行融合的產物,運用傳媒的技術手段來呈現(xiàn)歷史,在實踐中不斷提出更高的要求。像近些年開始發(fā)力的口述歷史紀錄片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把歷史文化紀錄片打造成觀眾樂于接受,易于接受的形式,是現(xiàn)下歷史紀錄片的發(fā)展目標。而繼之以更高的層次,則是應該讓公眾成為紀錄片的主創(chuàng),這才是影像史學發(fā)展的背景下,公眾史學最需要的助推劑。
參考文獻
[1]陳睿.《創(chuàng)作的綠洲》[J].電視研究,2017,02.
[2]張浩,刁瑋祎.《媒體融合背景下的中國紀錄片產業(yè)發(fā)展路徑》[J].電影新作,2020,04.
[3]鄒帥.《嗶哩嗶哩出品紀錄片研究》[D].黑龍江大學,碩士,2021年.
[4]鄒崇.《歷史文化紀錄片創(chuàng)作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碩士,2017年.
[5]王晶宇.《真實與表現(xiàn):紀錄片<河西走廊>的影像表達研究》[D].蘭州大學,碩士,2016年.
[6]平艷麗.《河西走廊》被評為優(yōu)秀國產紀錄片[N].蘭州晨報,2015-8-27(A10).
[7]李宗倫.《紀錄片<河西走廊>評析》[J].青年記者,2018,14.
注 釋
[1]平艷麗:《河西走廊》被評為優(yōu)秀國產紀錄片.蘭州晨報,2015-8-27(A10)
[2]鄒崇:《歷史文化紀錄片創(chuàng)作研究》,山東師范大學,碩士,2017年。
[3]李宗倫:《紀錄片<河西走廊>評析》,《青年記者》,2018年第14期,第77頁。
[4]王晶宇:《真實與表現(xiàn):紀錄片<河西走廊>的影像表達研究》,蘭州大學,碩士,2016年。
[5]鄒帥:《嗶哩嗶哩出品紀錄片研究》,黑龍江大學,碩士,2021年。
[6]鄒帥:《嗶哩嗶哩出品紀錄片研究》,黑龍江大學,碩士,2021年。
[7]陳睿:《創(chuàng)作的綠洲》,《電視研究》,2017年第2期,第27頁。
[8]張浩、刁瑋祎:《媒體融合背景下的中國紀錄片產業(yè)發(fā)展路徑》,《電影新作》,2020年第4期,第153頁。
(作者單位:寧波大學人文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