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寶華
清朝乾隆年間,臺州府永安縣縣衙邊有一條古玩街。
古玩街中段有一間小門面,門楣上掛著一塊金字匾額,上書隸書“仿古趙”三字,店內裝飾古樸雅致,古色古香。店主趙友明五十歲出頭,瘦小干練,十指修長,雙目有神,平日里悠閑地坐在店堂里照看生意。店鋪做的是仿制古玩的生意,顧客不多,生意不咸不淡,勉強度日。
這天,店門前人影一閃,進來一個二十來歲的青年,手里抱著一個朱紅漆匣子。
青年走到趙友明面前說:“師傅,請您看看我這個銅鼎,您能仿制嗎?”說著,他打開匣子,揭開上面蓋著的紅綢。
趙友明眼前一亮,認出這是一只春秋時期的小銅鼎,存世不多,價格在一千兩白銀左右。
趙友明不動聲色地說:“這銅鼎仿制難度很大,即便一個多月的時間,也不一定能仿制出來。”
青年從懷中掏出二十兩銀子,說:“麻煩師傅費點心,這二十兩銀子作為酬勞,不知愿意一試否?”
趙友明點點頭說:“我試一試,一個月后你來取貨。”
青年答應一聲,悄悄地退出店去。
第二天,趙友明就動手制作模具。他用調制好的陶土,從銅鼎上拓下形狀和花紋,再把陶土燒制成模具,然后把家里存著的廢銅熔化了,灌入模具,冷卻后,取掉模具,一只銅鼎就出現(xiàn)在了眼前。
緊接著,他開始做舊,用調制好的酸液一次次浸泡銅鼎。
二十多天后,銅鼎上出現(xiàn)了銅綠,他仔細觀察青年送來的銅鼎,調整仿制銅鼎銅綠的厚薄、明暗。一個月后,一只仿古銅鼎出現(xiàn)在了眼前,幾乎可以以假亂真。
青年來取貨,見到兩只一模一樣的銅鼎,嘖嘖稱贊。
趙友明微微一笑,指出真假銅鼎,看青年明白無誤了,才讓他都取走。
過了兩個月,趙友明去朋友家做客,這位朋友愛好收藏古玩,因家底殷實,家里藏品豐富。
朋友知道趙友明癡迷古玩,便領他去收藏室觀看鑒賞。
趙友明一邊欣賞朋友的藏品,一邊暗暗點頭贊嘆,忽然看到博古架上一只銅鼎十分眼熟,他取下一看,分明就是兩個月前自己仿制的那只。
朋友見他捧著銅鼎反復看,便得意地說:“怎么樣?這銅鼎是我花一千兩銀子買來的。我在古書中見過,是春秋的銅鼎無疑。”
趙友明笑笑說:“可以借我把玩兩天嗎?”
朋友大度地說:“你想玩多久都行,但要記得還我。”
趙友明將銅鼎帶回店中,他相信那青年嘗到甜頭,還會再來的。
果然不出所料,過了十天,那青年又抱著紅匣子來了,還是掏出二十兩銀子請趙友明仿制銅鼎,趙友明爽快地答應下來。
過了一個月,青年來取貨,趙友明把兩只一模一樣的銅鼎交給了他。
次日,趙友明把一只銅鼎送還給朋友。
又過了三天,青年氣急敗壞地沖進門來,把兩只銅鼎摔在地上,大聲質問:“你為什么給我兩只假銅鼎?我要報官抓你!”
原來,當青年又去賣鼎時,買家拿放大鏡一看,在那兩只鼎內都看到“仿古趙”三個蠅頭小字,明白這是仿品,不值錢。
趙友明不動聲色地說:“你不是兩次來我店里仿制嗎?我當然做了兩只假銅鼎,這沒有錯?。 ?/p>
青年氣勢洶洶地說:“我那只真銅鼎呢?”
趙友明笑道:“你不是賣了嗎?賣了一千兩銀子!”隨后報出了朋友的名字。
青年一聽,知道自己賣假銅鼎的事敗露了,頓時像泄了氣的皮球。其實他并沒有吃虧,只是真銅鼎已賣掉,再不能投機取巧了,他只好抱著兩只仿古銅鼎灰溜溜地走了。
從此,趙友明仿制古玩時必得在古玩上刻上“仿古趙”三字,來區(qū)分真品和贗品,以免別人上當受騙。
他的仿古技藝漸入爐火純青之境,店里的生意也蒸蒸日上。
百年之后,他的仿品竟也成了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