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健康 曹 陽
陳寅恪先生說過:“史學是具體的,是實在的,但必貫之以空虛;思想是抽象的,是空虛的,但必憑據(jù)于事實?!蓖ㄋ讈碇v,就是論從史出,一分材料一分貨,十分材料十分貨。陳谷嘉教授《張栻傳》通過甄別歷史資料與嚴格的學術考證,用“探河窮源,剝蕉至心”之功,層層釋證,以“張栻生平傳略”“張栻本體論的邏輯結構體系”“張栻認識論思想體系的特色”“張栻的人性哲學”“張栻的圣德王功之學”“張栻的道德學說及道德規(guī)范系統(tǒng)”“岳麓書院的創(chuàng)建與張栻的教育思想”“張栻與湖湘文化”“張栻與湖湘學派”“張栻湖湘學與朱熹閩學”層次疊進的十章篇幅及三篇附錄,梳理復原了傳主的生平志事,仿佛一顆明珠從理學的浩瀚典籍中、從近世學者多已忘卻的歷史中,重新被采擷出來,借以彰顯我民族文化之深厚、學術思想之博大。
陳教授秉承侯外廬先生治思想史的方略,將思想史與社會史相結合。在傳記中,陳教授開篇就對張栻的生平以及生活的社會背景和經(jīng)濟狀況進行了介紹,指出他雖然出身宰相之家,長大后承父蔭任官,但其生活的時期正是金國女真氏族貴族對南宋發(fā)起戰(zhàn)爭的時代,金國動兵所到南宋轄管之處如篦梳頭、殘破不堪。對外抵御侵略、對內(nèi)愛護人民的愛國主義思想就成為他“匡扶社稷”的經(jīng)世志向并踐履在實際中。此外,陳教授在傳記中就張栻之學闡發(fā)了“任何一種文化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哲學基礎之上的,哲學是時代的精華,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理論,舉凡一種文化的變革都是以哲學變革為先導,楚文化之所以裂變?yōu)橛械胤教厣暮嫖幕?,在于南宋時期確立了以胡宏、張栻為代表的哲學體系,為湖湘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的灼見。
從上述出發(fā),陳教授指出,張栻提出了比二程、朱熹以及胡宏眼界更闊,內(nèi)容更豐富的“太極”“理”“心”“性”四個邏輯嚴密且各有特定內(nèi)涵而又相互聯(lián)系的具有層次性的序列本體范疇,換言之,就是基于本體論的哲學思想體系,陳教授對它們都進行了精微深入的分析。
陳教授指出,張栻的“以性為宇宙本體”,是使湖湘學派“天人合一”思維模式得以深化的一種理論上的創(chuàng)造,它把封建道德上升到哲學本體論的高度,這是湖湘學派所獨有的,成為湖湘學派與程朱理學之區(qū)別的重要標志。
在中國歷史上,對于“知行之辨”思想家們多有闡發(fā),代有聞人,張栻同樣也不例外。陳教授在傳記中指出張栻的知行學說是強調“知行互發(fā)并進,重在力行,由知到行,再達于真知”的重在生產(chǎn)實踐活動的求知與求實過程。這與程朱學派認為的人的一切知識和道德觀念都是先天固有的,行主要是人的道德品質和道德修養(yǎng)活動,而不是生產(chǎn)實踐活動的“知先行后”觀有明顯的不同。這就為湖湘學派提倡的“學貴于行”與“知行合一”的動機選擇提供了理論向導,張栻也給我們留下了化及千年的“行之力則知愈進,知之深則行愈達”這樣蘊含哲理的名言。
在更深層次上,陳教授指出,張栻把義利之辨與王道、與造福百姓聯(lián)系起來,誠如他認為的義利之道是“王道之本實在于此”,這樣就把儒家的義利之辨拓展到了更為廣闊的空間。同時通過他為官與從教任上所推行與推崇的王功圣德事功,將他的救國救民的舍命拼搏、憂國憂民的赤子情懷——歸根結底,是為了實現(xiàn)強國救(富)民的宏偉夢想——落到了實處;同時,其孜孜以求的工具性的儒學與學理性的儒學在此也得到了完滿統(tǒng)一。明朝思想家黃宗羲曾評價張栻的思想是“見識高,踐履又實”“張栻門生多留意經(jīng)濟之學”。
陳教授在傳記中多次提及:“思想史上似乎有一個規(guī)律,凡是主張內(nèi)心省察直觀認識方法的,幾乎無不在不同程度上通向了道德修養(yǎng)的道路?!本腿纭洞髮W》開篇即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傳統(tǒng)的“大學之道”就是成人之道,中國傳統(tǒng)文化實際上是人的培養(yǎng),通過道德教育與道德修養(yǎng),使人的心性成長,昭彰張栻認為的人之美與善的德性是天賦的,是人本身固有的,并最終達到至善乃至圣的境界,其提倡的道德修養(yǎng)之學的目的即在如此。
為彰顯人的本性,陳教授指出,張栻提出了“躬行實踐”和“默識心通”的具有層次性的修養(yǎng)途徑與方法。他認為這些方法是溝通天人,達成內(nèi)圣與外王的橋梁;所謂“躬行實踐”是修身,張栻認為人的本性被形所體現(xiàn),離不開實實在在、活生生的肉體,而主客體通過修身可以打通兩者之相隔,去其形之所蔽;所謂“默識心通”是主客體通過理性思維活動,將理義歸之于心,實際上就是盡天理與盡人性。一言以蔽之,在修持這兩種方法時必須做到“思此事時只思此事,做此事時只做此事,莫教別底交互出來”。換言之,就是主客體在踐行道德修養(yǎng)時,要專門與專一,要排除物念,使之超乎客觀世界,使本我完真,以形成高尚的品德,最終實現(xiàn)天人合一。
對張栻上述以性為本體的道德修養(yǎng)論及踐履功夫,陳教授指出,它凸顯了社會發(fā)展的人的目標,奠定了以人的價值、尊嚴以及人生意義為核心的湖湘文化人文體系精神。
陳教授指出,學習和踐行張栻的道德修養(yǎng)之學無疑是理性的選擇,成人與傳道在此也得到有機的融合與拓展,正如張栻同時代的官員、文學家楊萬里對其道德修養(yǎng)之學的評價:“圣門有鑰,南軒擴之。”
歷史是永恒的風景,激勵著人們?nèi)ヌ剿?。通過此書,可揣度理學大家張栻發(fā)揚儒家的經(jīng)世傳統(tǒng),慨然以追述孔孟之道為務,承揚胡宏之學為本,將道、學、治貫通一氣,王功與圣德之學系于一體的神情與氣度。今捧讀此書,似乎今人能從書中找到人生追求的某種啟迪和指針,的確是“此學只應天上有,遺落人間又幾何?仙子憐我愛此書,伴我朝朝又暮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