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民法典》上代位權實現(xiàn)的程序規(guī)制*

        2023-04-16 11:03:30
        政法論叢 2023年1期
        關鍵詞:代位權債務人行使

        唐 力

        (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重慶 401120)

        《民法典》在“合同編”專章設立了“合同的保全”制度,賦予債權人通過行使代位權或撤銷權以保全其債權的權利。其中,代位權行使的范圍及其法律效果是頗具爭議的問題。代位權制度最早確立于1999年的《合同法》第73條,明確了在債務人怠于行使其對相對人到期債權給債權人造成損害的情況下,債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以自己的名義代位行使債務人的債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解釋(一)》(法釋[1999]19號,以下簡稱《合同法解釋(一)》)對代位權行使條件、代位權行使范圍、代位權訴訟管轄法院、代位權訴訟當事人地位、代位權行使的法律效果等問題作了更為細致的制度安排?!睹穹ǖ洹返?35條、第536條規(guī)定了代位權行使的條件以及代位權行使的范圍;第537條規(guī)定了代位權行使的法律效果。從實體法角度看,代位權實現(xiàn)中的主要問題是代位權的行使范圍及其效力問題,核心問題是代位權行使的法律效果。特別是通過代位權訴訟所獲得的相對人給付之財產(chǎn)分配問題,存在“優(yōu)先受償原則”與“入庫原則”之分歧。有觀點認為立法采取了“優(yōu)先受償原則”,債權人通過代位權訴訟可直接獲得清償,但學界對此爭議較大。有學者認為立法采“優(yōu)先受償原則”有損“債權平等原則”,而應采“入庫原則”由債權人平等分配財產(chǎn)。[1]P446從《民法典》的規(guī)定來看,第536條的代位權行使是債權人請求相對人向債務人為履行,此為“入庫原則”的體現(xiàn)。而《民法典》第535條則規(guī)定代位權行使是債權人請求相對人向自己履行,此被理解為“優(yōu)先受償原則”的體現(xiàn)。當然,也有學者對《民法典》535條之規(guī)定作出另一種解釋,其認為立法并非采取“優(yōu)先受償規(guī)則”,因為“從體系上看,采取保全或執(zhí)行措施的債權人不僅存在‘搭便車’之嫌,甚至展示了‘黃雀在后’式的‘不厚道’,但法律并不否定此類行為,仍然優(yōu)先保護采取了保全或執(zhí)行措施的債權人。這再一次印證了《民法典》第537條第1句規(guī)定的直接受償規(guī)則不是優(yōu)先受償規(guī)則,其不解決代位所得的絕對性歸屬問題?!盵2]

        根據(jù)《民法典》第535條、第536條的規(guī)定,代位權需要通過訴訟方式或者其他司法程序加以主張和實現(xiàn)。那么,由于代位權訴訟涉及債權人與債務人、債務人與相對人之間兩個層面法律關系,其將會導致訴訟更為復雜,尤其是代位權行使的法律效果可能存在的不確定性,將導致代位權訴訟的訴訟標的、當事人適格以及判決之效力等的確定更加復雜化,此等都是應當加以深入探討的問題。特別是,基于《民法典》第535條的“優(yōu)先受償原則”和第536條的“入庫原則”代位權行使的不同效力,訴訟也將呈現(xiàn)出不同的樣態(tài)。此外,代位權訴訟的法律效果與民事保全程序、民事強制執(zhí)行程序以及破產(chǎn)程序等財產(chǎn)分配程序有著密切關系,這些程序的啟動和措施的實施將對代位權訴訟產(chǎn)生根本性影響。本文擬就代位權訴訟中的相關程序規(guī)制進行探討,以期能進一步優(yōu)化代位權實現(xiàn)的實體與程序規(guī)則。

        一、代位權的實體法表達

        債務人的責任財產(chǎn)是債權人債權實現(xiàn)的保證,該財產(chǎn)可能會因債務人的不當行為而減損。為維護債權的一般擔保,《民法典》確立了代位權制度。代位權制度是立足于對債權人債權實現(xiàn)的保障,故爾在立法中稱其為“債的保全”?!睹穹ǖ洹返?35條規(guī)定:“因債務人怠于行使其債權或者與該債權有關的從權利,影響債權人的到期債權實現(xiàn)的,債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以自己的名義代位行使債務人對相對人的權利?!币虼?,代位權的行使涉及到兩個層面的法律關系:一是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法律關系;二是債務人與相對人之間的法律關系。代位權訴訟中債權人主張的債權是債務人對相對人的債權,由此而產(chǎn)生了相對人與債務人、債務人與債權人兩個法律關系中相互的權利行使與義務履行的問題。比如,代位權行使的權利邊界為何?相對人對債務人的抗辯、債務人對債權人的抗辯如何實現(xiàn)等問題?!睹穹ǖ洹返?35條表述為“債務人怠于行使其債權或者與該債權有關的從權利”,為代位權的行使范圍提供了較為寬泛的解釋空間。最為關鍵的一個問題是,代位權行使后法律效果如何?《民法典》第537條對此表達為“人民法院認定代位權成立的,由債務人的相對人向債權人履行,債權人接受履行后,債權人與債務人、債務人與相對人之間相應的權利義務終止?!比绱?,可以理解為代位權的行使使得債權人獲得了優(yōu)先受償,而非與其他人“共享”代位所獲成果。不過,該條但書部分“債務人對相對人的債權或者與該債權有關的從權利被采取保全、執(zhí)行措施,或者債務人破產(chǎn)的,依照相關法律的規(guī)定處理?!边@似乎表明,債權人通過代位權所獲得的清償,并不具有“終極歸屬”的法律效力,立法所規(guī)定的債權人“優(yōu)先受償”是有先決條件的,此即不存在《民法典》第537條“但書”的內容。由此,無論是實體法上還是程序法上,代位權實現(xiàn)的實體法效果和程序法效果都面臨諸多的理論問題需要加以破解。

        (一)代位權成立的條件

        從債權人提起代位訴訟來看,代位權是其訴權產(chǎn)生的基礎,同時也是其對債務人之訴訟享有管理權的條件。因而,從實體法層面討論代位權成立的條件非常必要。理論上認為,代位權成立應當符合以下條件:第一,債權人對債務人的債權合法、確定且已屆清償期;第二,債務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債權或者與該債權有關的權利;第三,債務人怠于行使權利的行為已經(jīng)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第四,債務人的權利不是專屬于債務人自身的權利。[3]P559-560《民法典》第535條規(guī)定了債權人代位權成立的基本條件,其主要涉及三個方面:一是債權人對債務人享有到期債權;二是債務人怠于行使其債權或者與該債權有關的從權利,且該權利不屬于債務人自身的權利;三是影響到債權人到期債權的實現(xiàn)。上述條件是在代位權訴訟中法院首先應當審理確認的對象,此問題涉及到一是債權人是否享有代位債務人對相對人提起訴訟的權利;二是法院判決相對人直接向債權人履行的前提條件。

        1.債權人對債務人享有到期債權。就債權人對債務人享有到期債權而言,主要考慮的是對債務人“期限利益”的保護,“如果在債務履行期屆至前就允許債權人行使代位權,那么,就犧牲了債務人的期限利益,這對債務人不公正。”[4]此種意義上的理解僅是針對通常情況而言,債權人欲行使代位權實現(xiàn)其債權時,得遵循債權實現(xiàn)的一般法理,實體法上并無給予特別優(yōu)待之理論基礎和實踐需要。然而,從債權保護的體系性思考來看,仍存在討論的空間。比如,《民法典》第九章所規(guī)定的“訴訟時效”制度,在債務人對相對人之債權將屆至訴訟時效之時,因相對人主張時效利益會導致債務人責任財產(chǎn)的減少,若因此影響了債權人債權的實現(xiàn)而又不允許債權人行使代位權的話,恐有違立法設立代位權制度以保全債權人債權之立法本意。再比如說,在相對人已進入破產(chǎn)程序,而債務人卻怠于向法院申報其對相對人的債權,勢必會導致債務人責任財產(chǎn)的減少,此時因債權人對債務人的債權未到期而無法行使代位權來保全債權,此對債權人也難說是公允的。在凡此種種特殊情況下,仍然固守債權人對債務人享有“到期債權”這一要件也未免顯得過于刻板。關于這些問題,《民法典》第536條作了較為周全的制度安排,“債權人的債權到期前,債務人的債權或者與該債權有關的從權利存在訴訟時效期間即將屆滿或者未及時申報破產(chǎn)債權等情形,影響債權人的債權實現(xiàn)的,債權人可以代位向債務人的相對人請求其向債務人履行、向破產(chǎn)管理人申報或者作出其他必要的行為。”不過,該條與《民法典》第535條之規(guī)定所采的效力原則并不相同,該條采取的是“入庫原則”,債權人提起代位權訴訟只能請求相對人向債務人為履行,履行結果直接構成債務人的責任財產(chǎn),為債務人的所有債權人提供保障,此具有真正意義上“債之保全”的立法效果。

        2.債務人怠于行使對相對人的債權。債務人怠于行使對相對人的債權將直接導致債務人責任財產(chǎn)的減損,對債權人債權的實現(xiàn)構成障礙。從解釋論出發(fā),債務人怠于行使債權的邊界是“債務人應當行使且能行使權利”:債務人應當行使權利是指不行使將導致權利有滅失或無法實現(xiàn)的風險,這是代位權成立的邊界條件。當然,并非債務人具有應當行使債權的情形而未予行使就構成怠于行使債權的判斷。債務人怠于行使債權還必須以債務人能夠行使債權為前提,即債務人不存在行使債權的障礙而消極不作為,方才能構成權利行使中的怠于行使。“應當行使”與“能夠行使”構成了債務人怠于行使債權充分而必要的條件,債務人怠于行使其債權或者與該債權有關的從權利,其實質是沒有通過訴訟程序等法律手段來實現(xiàn)債權?!逗贤ń忉?一)》第13條解釋的是債務人不履行對債權人的到期債權,又不以訴訟方式或者仲裁方式向其債務人主張其享有的具有金錢給付內容的到期債權,致使債權人的到期債權未能實現(xiàn)。

        3.債務人怠于行使權利影響債權人債權的實現(xiàn)。 債務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債權或者與該債權有關的從權利,不一定成就債權人的代位權,在債務人保有的責任財產(chǎn)足以清償債權人債權的情況下,代位權制度并無適用的余地,否則就會導致代位權的行使無邊界,過度干預債務人在與其他主體之間權利義務實現(xiàn)的意思自主,違反民法意思自治的基本原則。債務人怠于行使權利會影響到債權人債權的實現(xiàn),即說明債務人的責任財產(chǎn)不足以滿足債權人的債權需要,方有保全債權的必要。由此而言,債權人代位權的成立需要有債務人資產(chǎn)出現(xiàn)償債困難而其又怠于行使對相對人的債權,此即為有“債之保全的必要”。民法學者用“無資力”這一術語來表達債務人資產(chǎn)在清償債權時出現(xiàn)困難的狀態(tài),“傳統(tǒng)的‘無資力說’認為無資力是指債務人全部資產(chǎn)不足以清償其全部債務的情況。將其作為必要條件的原因是因為債權保全旨在保全債務人責任財產(chǎn)以備強制執(zhí)行之需?!盵4]

        上述代位權成立的三個條件,是債權人提起代位權訴訟的實體法依據(jù)。從程序法的角度觀察,代位權條件的成就意味著債權人取得了替代債務人向相對人主張權利的訴權,進而成為適格的當事人實施訴訟行為。同時,代位權的構成要件屬于要件事實,在程序法上的意義是構成證明對象和證明責任分配的基礎;再有,代位權是否構成代位權訴訟的訴訟標的,也是程序法層面需要面對的課題;不同的回答,將對代位權訴訟的當事人確定以及裁判效力產(chǎn)生根本性的影響。這一問題留待本文程序法部分加以深入討論。

        (二)代位權行使的客體范圍

        代位權行使范圍一直是代位權核心爭議論題,《合同法》第73條規(guī)定“代位權的行使范圍以債權人的債權為限”,將債權人代位權的行使限定于債權范圍;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則將債權人代位權行使的范圍更是限于“其債務人主張其享有的具有金錢給付內容的到期債權,致使債權人的到期債權未能實現(xiàn)?!雹偃欢痉▽嵺`卻突破了立法及司法解釋設定的權利界限,在債權人提出的代位權訴訟的案例中不僅涉及債務人的金錢債權,而且還擴張到了“特定物債權”“擔保物權”,甚至擴張到“形成權”[5]《民法典》認可了司法實踐探索的“成果”,將債權人代位權的客觀范圍予以適當擴充。《民法典》第535條規(guī)定:“因債務人怠于行使其債權或者與該債權有關的從權利,影響債權人的到期債權實現(xiàn)的,債權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請求以自己的名義代位行使債務人對相對人的權利,但是該權利專屬于債務人自身的除外?!睆摹睹穹ǖ洹返倪@一表述來看,債權人代位權行使的范圍不限于債務人的“金錢債權”,也不限于債務人的“債權本權”,其還包括與該債權有關的從權利,這就給債權人代位權行使的客觀范圍留下了解釋的空間,特定物債權、擔保物權、形成權等,除了立法限制的專屬于債務人自身的權利不得代位行使外,只要與債務人債權有關的從權利(狹義的與廣義的)均可納入債權人代位權行使的客觀范圍。

        《民法典》第535條將債務人怠于行使的權利范圍表達為“債權或者與該債權有關的從權利”,此處的債權可以是基于合同、不當?shù)美o因管理、侵權所產(chǎn)生的典型意義上的債法權利外,也可以是與這些債權有關的從權利。依法條文義解釋,凡是不屬于債務人自身專屬的權利,理論上講債權人都是可以代位行使的。那么,哪些債權及其從權利是屬于債務人自身的權利呢?專屬于債務人自身的權利可能存在于以下情況:一是基于特定人身性質的權利,比如請求給付贍養(yǎng)費、撫養(yǎng)費、撫育費以及撫恤金等權利;二是在侵權損害賠償中對于人身損害請求予以賠償?shù)臋嗬蝗巧婕盎旧畋U系臋嗬?,比如獲得勞動報酬的權利等。這些權利具有的共同特點:一是特定的人身屬性;二是此類權利對于債務人的生命、身體健康具有重要意義。這些權利在立法中都給予了特別優(yōu)待和關照,比如,在民事訴訟中涉及上述權利的救濟時,準用先予執(zhí)行以解權利人燃眉之急,以保證權利人的基本生活和身體健康之需(《民事訴訟法》第109條);再如,在民事強制執(zhí)行中應當為被執(zhí)行債務人所贍養(yǎng)、撫養(yǎng)的人留有必要生活費用等。這類權利涉及基本的人權保障問題,故爾不宜成為代位權的客體?!逗贤ń忉?一)》第12條對“專屬于債務人自身的債權”解釋為:基于扶養(yǎng)關系、撫養(yǎng)關系、贍養(yǎng)關系、繼承關系產(chǎn)生的給付請求權和勞動報酬、退休金、養(yǎng)老金、撫恤金、安置費、人壽保險、人身傷害賠償請求權等權利。

        在代位權客體中值得探討的另一個問題是“與債務人債權相關的從權利”之范圍。對從權利的理解可以從狹義和廣義來理解:狹義上債權的從權利,主要指的是債權所生孳息以及對債的擔保權利;廣義上來理解,債權的從權利尚包括與債權相關的其他權利,比如有學者建議將債務人對其他債權人之抗辯權也納入代位權客體范圍,因為時效抗辯有利于維護債務人財產(chǎn)的狀態(tài)。[4]從實體法上看,除非財產(chǎn)性權利和以人格利益為主的權利包括財產(chǎn)性權利應以排除外,其他與該債權有關的從權利當可納入代位權行使的客體范疇,這也是《民法典》代位權制度的核心要義。那么,代位權的客體是否包括程序性權利呢?此在《民法典》中并無法直接找到肯定的答案。從制度目的性來考察,代位權制度的目的在于保全債務人的責任財產(chǎn),以滿足債權人債權的實現(xiàn),而相關程序性權利則關乎債務人財產(chǎn)權利的實現(xiàn),比如提起訴訟的權利、申請強制執(zhí)行的權利、破產(chǎn)程序中債權申報的權利等,這些程序性權利的行使都有助于債務人財產(chǎn)權的實現(xiàn),符合《民法典》關于債權保全的立法本意。然而,這種廣義上來解釋也應有一個限度,這個限度就是與該債權有關的從權利有單獨行使的可能行。比如債權人代位行使抗辯權,此觀點在實體法層面可能是成立的,但從程序法的角度看則存在問題,因為代位權是債權人通過程序來實現(xiàn)的權利,“債權人行使代位權,是向人民法院請求以自己的名義行使債務人對相對人的權利?!盵6]P113而抗辯權無法單獨通過訴訟程序來加以實施,只有在其他債權人對債務人提起訴訟時,才能得以在程序中進行主張,而此種情形下債權人并無進入該訴訟程序來代位行使債務人對其他債權人抗辯權的余地。

        (三)代位權行使的法律效果

        代位權行使的法律效果是代位權制度中的一個核心內容,其不但涉及實體法上代位所獲得財產(chǎn)的歸屬問題,同時也直接影響到代位權實現(xiàn)的程序法效果?!霸谟嘘P合同保全的制度體系中,債權人代位權行使的法律效果應居于核心地位。對債權人代位權自身而言,法律效果問題直接關涉?zhèn)鶛嗳舜粰嘀贫鹊倪\行實效?!盵2]代位權行使的法律效果這一論題,其本質是涉及到債務人責任財產(chǎn)的分配規(guī)則問題。關于債權人代位權行使的法律效果,存在“入庫原則”與“優(yōu)先受償原則”立法原則上的爭論。

        在“入庫原則”規(guī)制下,債權人通過訴訟行使代位權無論其請求相對人向債務人履行還是向自己為履行,其訴訟結果的私法效力應歸屬于債務人,即代位訴訟所獲得相對人履行的財產(chǎn)權歸屬于債務人,并構成債務人的責任財產(chǎn)?!皞鶛嗳艘汛恍惺箓鶆杖藱嗬鸀樾惺沟乃椒ㄐЯχ苯託w于債務人。債權人要求直接交付于自己的情形同樣。即產(chǎn)生相對人向債務人交付同樣的效力,債權人也只是代債務人接受交付而已?!盵7]P152-153“入庫原則”強調債權的平等性,債權人代位債務人從相對人處獲得的財產(chǎn)歸入債務人的責任財產(chǎn),成為全體債權人債權的共同擔保,應當由全體債權人按照債權比例平等受償。[8]“入庫原則”注重的是代位權行使是對債權保全的功能,代位權人并不能通過代位權的行使優(yōu)先獲得清償,“代位權之行使目的即在于保全債權,則債權人雖得因代位權之行使,而自第三人受領權利或物品,但其受領之權利或物品仍應直接歸屬于債務人?!盵9]P7債權人行使代位權所獲得相對人的履行,構成債務人的責任財產(chǎn),作為債務人所負債務的擔保,除行使代位權的債權人外,其他債權人也有平等參與該財產(chǎn)分配的機會,這符合“債的保全”這一立法目的,是代位權制度的本來趣旨。

        “優(yōu)先受償原則”則重視債權人為實現(xiàn)債權的努力成果,主張優(yōu)待行使代位權的債權人,賦予其對代位所得的優(yōu)先受償權。[10]“優(yōu)先受償規(guī)則”注重代位權行使的債權直接受償效果,與“債的保全”立法目的并不完全一致,債權人因行使了代位權而使其債權獲得了優(yōu)先受償?shù)牡匚弧!皟?yōu)先受償原則”強調代位權行使的目的在于清償債務人對行使代位權的債權人之債務,而不是通過代位權行使所得作為債務人的責任財產(chǎn),以保全其所有債權的實現(xiàn)。

        考察我國立法及司法解釋的相關規(guī)定,代位權行使不僅關涉?zhèn)鶛嗳藗鶛嗟膶崿F(xiàn),也關系到債務人與相對人的利益保護,甚至還涉及到除代位權人、債務人以及相對人這些代位權行使中法律關系主體之外的其他債權人的權利問題?!睹穹ǖ洹返?36條規(guī)定的債權人對債務人債權未到期情況下,代位權行使的法律效果是“入庫”作為債務人的責任財產(chǎn)。《民法典》第537條規(guī)定的核心要義是解決代位權人向相對人主張其對債務人債權的問題,突破債法相對性的界限,同時也賦予了債權人受領相對人的履行的權利。至于債權人受領相對人之履行后,能否保有受領之財產(chǎn)權利,即債權人受領第三人履行之財產(chǎn)最終能否歸屬于債權人所有,則涉及到債務人財產(chǎn)分配的問題,《民法典》第537條后半段表述的內容即明確了此問題。倘若債務人僅有唯一的債權人,那么債權人通過代位權訴訟所獲清償即歸屬于債權人,此當無任何異議。然而,在存在多個債權人且債務人對相對人的債權或者與該債權有關的從權利被采取保全、執(zhí)行措施,或者債務人破產(chǎn)的,債權人通過代位權訴訟所獲清償之財產(chǎn)則需要依照《民事訴訟法》《民事執(zhí)行法》以及《企業(yè)破產(chǎn)法》的相關規(guī)則進行清償或者分配。

        由上分析,《民法典》第537條前半段所表述“債權人接受履行后,債權人與債務人、債務人與相對人之間相應的權利義務終止?!钡拇粰嘈惺怪尚Ч瑒t受該條后半斷“但書”內容的限制。在存在“但書”所涉情形時,債權人接受相對人履行所獲財產(chǎn)并不歸屬于債權人,該財產(chǎn)將按照其他財產(chǎn)分配規(guī)則加以處置。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債權人所提起代位權訴訟,并未達到債權保全或者清償之目的,而只是取得了可請求相對人履行并有權接受履行的司法認可,進而可依據(jù)生效法律文書申請或者參加對相對人的財產(chǎn)分配程序,以實現(xiàn)其債權。代位權行使的法律后果,不但關系到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債之保全或者履行效果,同時對代位權訴訟之訴訟標的的識別,以及判決之既判力客觀范圍的確定等程序法效果都會產(chǎn)生影響。這些問題將在下文的討論予以展開。

        二、代位權訴訟之訴訟標的問題

        從傳統(tǒng)訴訟標的理論來看,訴訟標的是指當事人爭議并提交法院加以審理裁判的實體法律關系。債權人行使代位權的實質,是替代債務人向相對人主張債務人對相對人所享有的債權,以此使債權獲得保全或者清償。那么問題就來了,在債權人對相對人提起的代位權訴訟中,訴訟標的為何?是債務人與相對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抑或是債權人所享有的代位權?或者是債務人與相對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和債權人所享有的代位權兩者為代位權訴訟的訴訟標的?對此問題的回答,一方面涉及法院審理對象和當事人攻擊防御范圍的問題;另一方面涉及到既判力的主客觀范圍的問題。代位權訴訟中的訴訟標的問題,是一個與當事人適格相關聯(lián)的問題,同時還涉及判決效力的客觀范圍問題。因而,厘清代位權訴訟的訴訟標的,是代位權訴訟中的一個基礎而關鍵問題。理論界關于代位權訴訟之訴訟標的這一問題,存在“一標的說”與“兩標的說”之觀點分歧。

        “一標的說”認為,“代位權訴訟之訴訟標的,應僅為債務人對于次債務人之權利義務關系,而不包括代位權本身。其理由在于,債權人代位債務人對次債務人起訴時,代位權僅為債權人對于債務人與次債務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有無實施訴訟權能之問題,即仍為當事人適格問題,而非構成訴訟標的之事項?!盵11]“一標的說”還認為,“從訴之聲明和判決效力來看,訴之聲明僅與債務人對次債務人的權利義務有關,而代位權本身在訴訟程序上并無訴之聲明,即并不構成本案之訴訟請求,因而法院對債權人能否行使代位權之判斷,僅在判決理由中說明,判決主文并無記載,該判斷對債務人并無任何實質上之效力,故此代位權本身應不構成訴訟標的?!盵12]“二標的說”則認為,代位權訴訟中存在兩個訴訟標的,一個是原告的代位權主張,另一個是原告所提出的債務人對次債務人享有權利之主張。[11]上述關于訴訟標的的觀點各有自己的道理,但其基于的立論基礎卻是存在差異的。實際上,對代位權訴訟訴訟標的的識別,還必須回到實體法上來尋找解決問題的出路,特別是在采“入庫原則”和“優(yōu)先受償原則”之區(qū)分所形成的不同的代位權行使效力,訴訟標的會有不同。

        根據(jù)上文分析,采“入庫原則”之代位權行使效果,相對人履行是向債務人履行構成債務人的責任財產(chǎn),在代位權實現(xiàn)的同時債務人與相對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歸于消滅,但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并不因代位權的實現(xiàn)而消滅。由此,采“入庫原則”之情形下,代位權訴訟解決的問題是實現(xiàn)債務人的債權,法院審理的對象限于債務人與相對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此即“一標的說”之根據(jù)所在。至于債權人之代位權,僅是作為債權人以適格原告提起代位權訴訟之依據(jù)。我國臺灣地區(qū)“民法”即采“入庫原則”,臺灣地區(qū)“民法”第242條規(guī)定,“債務人怠于行使其權利時,債權人因保全債權,得以自己之名義,行使其權利。但專屬于債務人本身者,不在此限?!庇捎诓伞叭霂煸瓌t”,債權人在提起代位權訴訟時并不可以直接向相對人提出向自己為給付的請求,只能請求相對人向債務人履行。“由于債權人代位行使債務人之債權的情形,債權人所得請求者依然是對債務人為給付,不因代位而發(fā)生財產(chǎn)利益之歸屬的移轉結果?!盵9]P4“代位權之行使目的既在于保全債權,則債權人雖得因代位權之行使,而自第三人受領權利或物品,但其受領之權利或物品仍應直接歸屬于債務人。……不得認為,債權人單獨的即得就其自第三人受領之給付,經(jīng)由雙方代理完成清償?shù)倪^程。要之,這當中必須保留給債務人之其他債權人參與分配的機會?!盵9]P7-8我國臺灣地區(qū)實務還認為,債權人提起代位權訴訟時,訴之聲明應當表達出“向債務人為給付,由債權人代位受領?!盵9]P9-10之意。由此可以看出,在采“入庫原則”之代位權立法規(guī)則之下,債權人是替代債務人提起訴訟實現(xiàn)其債權,代位權的存在是其取得訴訟實施權的基礎,即債權人作為該訴訟適格當事人的條件,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并不構成代位權訴訟的訴訟標的,法院最終僅就債務人與相對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作出判決,相對人也只能向債務人為給付。通過代位權訴訟所獲得相對人履行之財產(chǎn),債權人并不享有優(yōu)先受清償?shù)臋嗬撠敭a(chǎn)僅僅是作為債務人的責任財產(chǎn),用于清償債務人的所有債務。在“入庫原則”規(guī)制下,代位權訴訟僅實現(xiàn)了債務人對相對人的債權,消滅了債務人與相對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債權人對債務人的債權并未通過代位權訴訟實現(xiàn)。債權人受領之財產(chǎn)“入庫”為債務人的責任財產(chǎn),只能與其他債權人平等受償。由此而言,“一標的說”能很好的詮釋“入庫原則”下訴訟標的的識別與判斷。

        “優(yōu)先受償原則”下的代位權訴訟,債權人可以訴請相對人直接向自己為履行,相對人履行后將產(chǎn)生消滅債務人與相對人、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權利義務關系的法律效果,“優(yōu)先受償原則”下代位權訴訟之訴訟標的,則必然與“入庫原則”下的代位權訴訟之訴訟標的存在差異。首先,代位權訴訟實現(xiàn)的是債務人對相對人的債權,債務人與相對人間之權利義務關系構成代位權訴訟之訴訟標的當無爭議。當然,如果僅將債務人與相對人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理解為代位權訴訟的訴訟標的,是無法實現(xiàn)《民法典》所規(guī)定的債權人行使代位權的法律后果?!睹穹ǖ洹返?37條規(guī)定,“人民法院認定代位權成立的,由債務人的相對人向債權人履行義務,債權人接受履行后,債權人與債務人、債務人與相對人之間相應的權利義務終止?!睆倪@一點來看,“優(yōu)先受償原則”下的代位權行使產(chǎn)生了以下兩個法律效果:一是相對人對債務人的履行業(yè)已完成,債權債務歸于消滅,債務人與相對人均不得就該債權債務關系另行提起訴訟;二是債務人對債權人的履行獲得完成,債權債務歸于消滅,債權人和債務人均不得就雙方之間的債權債務再行訴訟。因此,在“優(yōu)先受償原則 ”下,代位權訴訟解決了兩個法律關系中權利義務實現(xiàn)的問題,法院作出的判決必須也只能就該兩個法律關系作出判斷,使其產(chǎn)生既判力的效力。“優(yōu)先受償原則”下的代位權訴訟,其判決的法律效果是債權人直接通過訴訟判決實現(xiàn)其債權,即債權人之訴訟請求中的一項必定是要求相對人向自己為債務履行,而非是代位受領相對人向債務人之履行。因此,“優(yōu)先受償原則”下的代位權訴訟之判決,必須解決債務人是否得向債權人履行之問題,代位權之判斷必須在判決主文中加以確定,方可實現(xiàn)這一判決的法律效果。否則,如若不將代位權作為訴訟標的之判斷,必然會出現(xiàn)在債權人通過代位權訴訟獲得清償后,仍可對債務人提起訴訟而不構成重復訴訟的矛盾結果,《民法典》第537條所規(guī)定的代位權訴訟判決消滅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權利義務關系之法律效果將無法實現(xiàn)。

        基于上述分析,我國《民法典》以“優(yōu)先受償原則”實現(xiàn)債權人之債權,因而,債權人提起的代位權訴訟中應當以“二元標的”為識別基準。由此而言,債權人是否享有代位權的判斷,不僅是其作為代位權訴訟適格當事人的事實基礎,同時也是法院判斷其債權實現(xiàn)的條件。因而,代位權訴訟中應當存在兩個訴:一個是確認之訴,即確認債權人是否享有代位權。在“優(yōu)先受償原則”下,債權人享有的代位權不能僅作為當事人適格的事實依據(jù)呈現(xiàn)在訴訟中,而是應以訴的形式作為訴訟標的在訴訟中加以表達,才能實現(xiàn)《民法典》所規(guī)定的代位權行使的法律效果。另一個訴是給付之訴,即相對人對債務人負有的履行義務,因債權人享有代位權而代債務人受償,也就是債權人請求相對人向自己履行之給付之訴。在這一給付之訴中,債務人對相對人享有債權為該訴之訴訟標的。

        三、代位權訴訟之當事人適格

        《民法典》第537條關于代位權行使的法律效力繼受了《合同法司法解釋(一)》的規(guī)定,采債權人“優(yōu)先受償原則”可以直接受領相對人的債務履行。由此,似乎簡化了債權人代位權訴訟當事人適格識別的問題,債權人為適格原告,相對人為適格被告。但是,問題并非如同法律條文上表述的如此簡單。在債權人對相對人提起的代位權訴訟中,一是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二是債務人與相對人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第一層關系是代位權成立的基礎關系,離開了這層關系,代位權就無從談起。因此,在代位權訴訟中首先要查明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此即涉及到訴訟中債權人與債務人之訴訟地位。第二層關系是代位權成立的前提條件,債務人怠于行使其對相對人享有的到期債權,此涉及到債務人與相對人的訴訟關系。在實體法上,債權人與相對人并不存在直接的法律關系,因債權人提起代位權訴訟而使雙方形成訴訟上的法律關系,在法院確認債權人代位權成立的情況下,相對人有依據(jù)法院判決向債權人為履行的義務。代位權訴訟中的這三個層面的法律關系,使得訴訟變得復雜起來,首先需要解決的是當事人訴訟適格及其訴訟地位問題。

        依照當事人適格法理,作為實體法律關系的雙方主體應當為訴訟中適格的當事人,一般情況下,債務人對相對人的債權實現(xiàn)應當由債務人向相對人提起訴訟方才合法。然而,基于債務人怠于行使其債權而致使債權人債權受到損害,法律賦予債權人代債務人向相對人主張其債權的權利。代位權規(guī)則的權利本質是,賦予債權人對債務人財產(chǎn)(權利)的管理權,債權人也因此獲得對該財產(chǎn)(權利)的訴訟實施權,此為債權人以適格當事人代債務人向相對人提起訴訟主張權利的法律基礎和事實依據(jù),這類情況比較具有典型性的包括破產(chǎn)管理人(《企業(yè)破產(chǎn)法》第16條)、遺產(chǎn)管理人(《民法典》第447條)等。債權人“代位提起訴訟是債權人為債務人管理訴訟的權限的解釋論是正確的”[7]P153,債權人對債務人的這種“管理訴訟權限”產(chǎn)生的依據(jù)是其享有的代位權。債權人以適格當事人提起代位權訴訟的訴訟法理是基于“訴訟擔當”理論,“訴訟擔當是指,第三人基于他人權利與某人存在私法上的關系,對該私權提起并參與訴訟,訴訟結果對他人產(chǎn)生效力,某人通過訴訟管理他人的私權這樣一種關系?!盵13]P3訴訟擔當實際上是非權利義務主體以自己的名義為他人的利益而提起訴訟,訴訟結果對于訴訟當事人具有約束力,同時也對被擔當?shù)膶嶓w權利義務主體產(chǎn)生約束力。在發(fā)生訴訟擔當?shù)那闆r下,被擔當人的財產(chǎn)由他人管理,該他人因此享有對被擔當人的訴訟實施權,在這種情況下,被擔當人實際上是“喪失”了當事人能力(當事人資格),不能再作為當事人參與債權人替代債務人向相對人提起的訴訟。但是,在代位權訴訟中的訴訟擔當與一般訴訟的訴訟擔當還是存在本質區(qū)別的,即在一般訴訟中的訴訟擔當,擔當訴訟的主體與被擔當訴訟的主體之間并不存在法律關系,而在代位權訴訟中擔當訴訟的債權人與被擔當訴訟的債務人之間存在債權債務關系,這就使得債務人在代位權訴訟中的訴訟地位變得復雜起來。

        “入庫原則”主張,債權人提起代位權訴訟的目的是保全債務人的責任財產(chǎn),相對人應當向債務人履行而非向債權人履行,即,債權人提起的代位權訴訟所獲的清償應當歸屬于債務人責任財產(chǎn),可用于清償債務人的全部債權,以維護債權的平等性?!皞鶛嗳舜粰嘀贫鹊哪康脑谟诒H珎鶆杖说呢熑呜敭a(chǎn),因此,代位權行使的后果應當歸屬于債務人,而不能直接歸屬于債權人?!盵14]依照訴訟理論,在“入庫原則”下的代位權訴訟中作為原告的債權人是一種典型的“訴訟擔當”的作用,被擔當?shù)膫鶆杖瞬⒉恍枰獏⒓釉V訟程序即可承受程序所帶來的后果。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并不需要考慮債務人在訴訟中處于何種訴訟地位,其不作為當事人參加訴訟訴訟結果也對其發(fā)生效力。在“入庫原則”下代位權訴訟之訴訟標的只有一個,即債務人與相對人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既然債務人已被債權人擔當訴訟,那么顯然其已不再有訴訟實施權,即不具有適格當事人的訴訟地位。不過,盡管債務人被債權人擔當訴訟,但其與債權人之間的債權債務關系是代位權成立的基礎關系,也是債權人作為適格原告的事實依據(jù),對該事實的判斷與債務人存在“利害關系”,因而,債務人作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參加訴訟,無論是從訴訟法理上還是從法律依據(jù)上都是正當?shù)摹?/p>

        “優(yōu)先受償原則”主張,債權人提起訴訟實現(xiàn)債權人的債權,在代位權成立的情況下,相對人應當直接向提起代位權訴訟的債權人履行債務。依《民法典》第535條、537條所確定的代位權實現(xiàn)原則,當事人適格的問題應當遵循“優(yōu)先受償原則”下來確定。司法實踐對這一問題的認識是,代位權訴訟中以債權人為原告、相對人為被告,將債務人列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逗贤ㄋ痉ń忉?一)》第16條規(guī)定:債權人以次債務人為被告向人民法院提起代位權訴訟,未將債務人列為第三人的,人民法院可以追加債務人為第三人。司法解釋此處之第三人指的是債務人居于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訴訟地位,其僅與涉訴案件的處理結果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而不能對債權人提起的代位權訴訟之標的主張權利。這一解釋并未注意到“優(yōu)先受償原則”下的代位權訴訟中存在兩個訴訟標的,因而將債務人列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之訴訟地位缺乏理論支撐。如上文分析,“優(yōu)先受償原則”下的代位權訴訟應為確認之訴與給付之訴兩個訴訟的合并審理,存在兩個訴訟標的?!皟?yōu)先受償原則”下代位權訴訟中的給付之訴,訴訟標的為債務人與相對人之間的法律關系,適格原告為擔當債務人訴訟的債權人,適格被告為相對人;“優(yōu)先受償原則”下代位權訴訟中的確認之訴,訴訟標的為代位權,債權人接受相對人的履行后將導致債權人與債務人的債權債務消滅,因而,該訴訟之適格原告為債權人,適格被告為債務人。

        四、代位權訴訟中對當事人處分權的規(guī)制

        處分原則是民事訴訟的基本原則,也是反映民事訴訟本質特征的一個核心原則,其體現(xiàn)的是當事人在訴訟中可依法處置自己的程序利益和實體利益,并對法院形成約束。在代位權訴訟中,代位債務人提起訴訟的債權人是否還享有這種處分權?或者說債權人在何種程度上享有這種處分權?從廣義上來講,訴訟中處分權的行使既包括對實體權利的處分,也包括對程序權利的處置。當然,債權人因代位對相對人提起訴訟,此不僅涉及其自身權利的實現(xiàn),也涉及債務人權利的實現(xiàn)。因此,債權人在訴訟中應當負有維護債務人利益之訴訟義務,特別是在事實主張、自認、收集提出證據(jù)等可能影響債務人權利實現(xiàn)方面,應當課以債權人以訴訟義務,以此來保障債務人的合法權益。此外,代位權訴訟中抗辯的主張及其內容也是一個值得討論的問題。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存在仲裁協(xié)議或者債務人與相對人之間存在仲裁協(xié)議的情況下,債權人是否還可以通過代位權訴訟來實現(xiàn)債權?

        (一)對當事人行使處分權的限制

        在“入庫原則”下,債權人提起代位權訴訟是代替?zhèn)鶆杖苏埱笙鄬θ讼騻鶆杖寺男校瑸榇?,債權人在代位權訴訟中并不能像一般訴訟中的當事人一樣行使相關權利。為保護債務人的利益,債權人在訴訟中的處分權行使應當受到必要的限制,其不能在訴訟中行使涉及對債務人實體權利處分的程序權利,比如不能行使和解、調解等可能導致債務人利益減損的訴訟權利;對于自認、認諾等可能直接導致債務人敗訴等訴訟行為也應當受到限制。如此限制債權人訴訟權利的目的,在于保護債務人以及其他債權人的利益不因債權人的不當行為而受損害,此實屬必要。

        在“優(yōu)先受償原則”下,債權人替代債務人作為原告向相對人主張債務人的權利,并可要求相對人向自己履行,在這種情況下,債權人的訴訟權利主張應當受到雙重限制,具體為:一是債權人只能在其對債務人債權的范圍內主張權利;二是債權人的權利主張只能在債務人對相對人的債權范圍進行主張。代位權訴訟中存在債務人與相對人和債權人與債務之間兩對權利義務關系,債權人提起代位權訴訟實現(xiàn)的是債務人對相對人的權利,由于債權人提出的是相對人向自己履行的請求,這也同時實現(xiàn)了債權人對債務人的權利。由此而言,債權人在代位權訴訟中就其對債務人的權利范圍內進行權利處置似乎并無理論與制度上的障礙。但由于存在《民法典》第537條“但書”的限制,使得代位權行使的法律后果是否能歸入債權人具有不確定性,債權人在代位權訴訟中處分債務人的權利也就缺少了正當性基礎。因此,無論是在“優(yōu)先受償原則”規(guī)制下,還是在“入庫原則”調整下,債權人對權利的處置都應當限制在“以保護債務人之利益”之基準上。

        (二)抗辯的主張及其內容

        抗辯,是指“在訴訟中或者訴訟外,一方當事人依據(jù)實體法和程序法享有的防御性事由或者據(jù)此對另一方當事人提出的主張。”[15]P51抗辯有實體法上的抗辯和程序法上的抗辯之區(qū)分,但在訴訟中都被視為被告的一種防御手段或者方法,從性質上講是程序權利和實體權利的行使。代位權訴訟中,相對人對債務人的抗辯以及債務人對債權人的抗辯如何實施,其不僅關系到債權人代位權實現(xiàn)的問題,也關乎債務人、相對人的利益保護及程序保障。

        1.抗辯主張之主體。一般而言,抗辯是一方當事人向與其存在權利義務關系的相對方當事人主張。然而,在代位權訴訟中因存在兩層法律關系,就使得訴訟中的這種抗辯變得復雜起來。一方面,債權人替代債務人提起訴訟后,作為被告的相對人對債務人的抗辯得向作為原告的債權人主張,此為《民法典》第535條所規(guī)定。相對人向債權人主張對債務人的抗辯,無論是從理論上講,還是從對相對人的程序保障上看,無疑是具有正當性的。但是,必須值得我們注意的一個問題是,債務人對債權人的抗辯如何進行主張?如前述分析,在“優(yōu)先受償原則”下債務人作為被告參加訴訟的情況下我們姑且認為得由債務人自行主張(此彰顯了代位權作為訴訟標的的必要性),而在“入庫原則”下債務人并非是必須參加訴訟之主體,在其未參加訴訟的情況下,又如何主張其對債權人的抗辯從而保護債務人的合法權益?從代位權制度的本質出發(fā),本文認為,在債務人未參加訴訟的情況下,債務人對債權人的抗辯得由相對人為主張較為妥當。一是債務人并不是必須參加代位權訴訟之人,司法解釋將其解釋為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即表明了對債務人訴訟地位的態(tài)度,因此,債務人對債權人之抗辯就只能由相對人實施;二是從代位權訴訟之關系來看,如果債務人對債權人可為主張抗辯使得債權人之債權不成立或債權不得行使,或者債權不得通過訴訟實現(xiàn)(如存在仲裁協(xié)議等),從另一個角度看則是對債權人行使代位權的制約,從而保護債務人以及相對人的利益。

        現(xiàn)行立法僅規(guī)定了相對人可向債權人主張其對債務人的抗辯,而忽略了債務人對債權人之抗辯如何實施的問題。此在“優(yōu)先受償原則”下似乎并不是突出問題,但在《民法典》第536條采“入庫原則”下卻是一個不能回避的問題,理論上必須作出回應。我國司法解釋上籠統(tǒng)將債務人以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角色進入代位權訴訟,在這種情況下債務人可以在訴訟中主張其對債權人的抗辯,使債權人的請求權不能成立或者請求權不得行使。然而,在債務人缺席代位權訴訟的場合下,其對抗債權人的訴訟行為只能由相對人來實施。

        2.抗辯主張之內容。訴訟中的抗辯區(qū)分為實體法上的抗辯和程序法上的抗辯,實體法上的抗辯又分為事實抗辯與權利抗辯,主要是針對原告請求權的攻擊,通過事實抗辯使得債權人代位債務人行使的請求權不成立或者不得行使,而被法院駁回實體請求;程序法上的抗辯則分為妨訴抗辯與證據(jù)抗辯,比如涉及主管、當事人適格、證據(jù)能力、證據(jù)合法性等是常見的程序抗辯內容。

        第一,實體法上的抗辯。依本文所持觀點,在代位權訴訟中訴訟標的為債權人主張的代位權和替代債務人主張的債務人對相對人的債權債務關系,因此,相對人既可以主張抗辯攻擊債務人的債權,也可以主張抗辯攻擊債權人的代位權。從法理上分析,相對人向債權人主張其對債務人實體法上的抗辯,此并無理論上的障礙,當相對人的抗辯成立時,法院應當判決駁回債權人所主張的債務人的債權請求。這里又區(qū)分為兩種情形:一是相對人主張抗辯事由(事實抗辯),將導致債務人的請求權不成立或者雖成立但已消滅,此種情形下實際上表達了債權人的代位權不能得到法院的確認,因而法院應當判決駁回債權人的訴訟請求;二是相對人主張抗辯權,將導致債權人主張的債務人之債權雖然成立,但暫時不得行使或者永久不得行使,此即構成了對債權人行使代位權的阻卻,法院應當判決駁回債權人代位權的主張。就實體法上的抗辯而言,抗辯事由或者事實抗辯,其性質為事實主張;從訴訟法理講,事實主張受辯論主義約束,這種約束是對法院而言的,即當事人未主張之事實不得構成法院認定案件事實的基礎,但并未受制于處分權之限制而相對人不得主張。因此,從保障相對人之實體與程序利益而言,應肯定相對人對債務人應主張之事實抗辯可向債權人主張。權利抗辯或者抗辯權因涉及權利處置問題,得尊重權利主體的意愿。故而,債務人對債權人的權利抗辯或者抗辯權,相對人自無進行處置的余地,也無法從法理上獲得支持。

        第二,程序法上的抗辯。程序法上的抗辯,主要涉及諸如主管、管轄、當事人適格等程序要件。程序法上抗辯的意義在于,使得債權人提起的代位權訴訟因欠缺訴訟要件而不具有合法性。根據(jù)上文討論,相對人對債務人之程序法上的抗辯可向債權人主張,以使債權人提起之訴不合法而被法院裁定駁回;或者因證據(jù)不具有證據(jù)能力、不具有合法性而不被采納。比如,相對人與債務人之間簽訂有仲裁協(xié)議,相對人得向債權人主張,在仲裁協(xié)議有效的情況下,法院應當裁定駁回債權人提起的代位權訴訟。進一步的問題是,債務人對債權人訴訟法上的抗辯,相對人可否向債權人主張?回答應是肯定的。比如,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約定了通過仲裁解決糾紛,那么,債權人通過代位權訴訟來實現(xiàn)其對債務人的債權就會受到制約,將會導致其提起的代位權訴訟被法院裁定駁回;或者,其提出的證據(jù)不滿足程序法上的條件,而不被法院采納。此等程序法上的抗辯,都涉及到相對人、債務人實體利益與程序利益的保障,在債務人缺席訴訟時,應由相對人為主張方符合代位權訴訟之程序法律關系構建之邏輯。

        五、代位權訴訟判決之既判力

        如前文分析,受實體法上代位權行使法律效果之影響,代位權訴訟的主體、訴訟標的以及判決效力等諸多方面都會存在質的不同;同時還受制于債務人的財產(chǎn)狀況、債權及其與該債權相關的從權利等是否進入相應法律程序等因素的影響,代位權訴訟之判決效力會出現(xiàn)較大差異。

        (一)代位權訴訟判決既判力之客觀范圍

        既判力的客觀范圍與訴訟標的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即被納入訴訟作為審判對象的權利義務關系,產(chǎn)生生效判決實質的確定力的法律效果。如前文所述,采“入庫原則”,代位權行使的效果是相對人向債務人履行,債務人所獲得履行的財產(chǎn)歸屬于債務人的責任財產(chǎn)?!叭霂煸瓌t”下的程序法效果是:代位權訴訟中僅存在一個給付之訴,即債權人請求相對人向債務人履行之訴;訴訟標的也只有債務人與相對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代位權法律關系僅為債權人提起代位權訴訟之原告適格的事實基礎,并不構成法院審理和裁判的對象。如此以來,“入庫原則”背景下債權人代位權訴訟判決的既判力客觀范圍僅限于債務人對相對人的權利義務關系,不及于債權人與債務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這是顯而易見的。

        在“優(yōu)先受償原則”下的訴訟涉及兩個訴:一個是債權人對相對人提起的給付之訴,另一個是債權人對債務人提起的代位權確認之訴,債權人與債務人、債務人與相對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均構成審理對象,均為代位權訴訟的訴訟標的。法院對債權人提起的代位權訴訟作出判決后,相對人直接在其對債務人的債務范圍內向債權人履行;債權人接受履行后,債權人與債務人、債務人與相對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歸于消滅,這是一種理想狀態(tài)下的效果。在這種極端理想的狀態(tài)下,代位權訴訟判決的既判力當然涵蓋債權人與債務人、債務人與相對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使其加以確定不再存在爭議。

        然而,在實踐中涉?zhèn)鶆杖说呢敭a(chǎn)清償問題可能會出現(xiàn)多樣且復雜的情況,如前文所分析,即使債權人接受了相對人的履行,由于可能存在《民法典》第537條“但書”中所列情形,債權人已通過代位權訴訟所獲得的財產(chǎn)無法最終歸屬于債權人,得依其他程序加以清償或者分配。那么,債權人提起的代位權訴訟之目的并未實現(xiàn),其也不能基于代位權訴訟的勝訴判決申請法院強制執(zhí)行相對人的其他財產(chǎn)。因為,相對人只在對債務人的債務范圍向債權人為給付。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固守既判力的客觀范圍及于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顯然有損于債權人權利的實現(xiàn)。有鑒于此,在“優(yōu)先受償原則”下的代位權訴訟之既判力客觀范圍,得依債權人所受清償是否獲得最終歸屬于債權人為標準來加以判斷。在存在《民法典》第537條“但書”所表達的“債務人對相對人的債權或者與該權利有關的從權利被采取保全、執(zhí)行措施,或者債務人破產(chǎn)的”情形下,代位權訴訟判決的既判力客觀范圍僅限定于債務人與相對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不受該判決既判力的約束,在債權人未能通過代位權訴訟獲得清償?shù)那闆r下,可以另行起訴債務人以使債權獲得清償。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進一步解釋這一問題:在存在《民法典》537條“但書”的情形下,債權人的債權無法獲得清償,也就不滿足“債權人接受履行后”將導致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權利終止法律效果所設定的條件,因而債權人通過代位權訴訟的法律效果與“入庫原則”下的代位權訴訟并無實質差異。如此以來,債權人的代位權即不構成此種情形下代位權訴訟的訴訟標的,也就不屬于代位權訴訟判決之既判力客觀范圍所及。

        (二)代位權訴訟判決既判力之主觀范圍

        就代位權訴訟判決既判力的主觀范圍而言,一方面要考慮代位權訴訟是債權人以自己作為原告、以相對人為被告提起的訴訟;另一方面應注意債權人提起代位權訴訟是替代債務人向相對人主張權利,請求判決相對人履行其對債務人的給付義務,債權人提起的訴訟具有訴訟擔當?shù)男再|。該判決生效后,債權人不得再次以享有代位權提起訴訟,債務人也不得對相對人提起訴訟;同時,因債權人接受履行后債權人與債務人、債務人與相對人之間的權利義務消滅,債權人不得就該代位權訴訟所確認的訴訟標的再次提起訴訟,因此,該判決既判力的主觀范圍及于債權人、相對人和債務人。

        與上述對代位權訴訟既判力客觀范圍相關聯(lián),在“入庫原則”下,代位權訴訟中的訴訟標的并不包括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代位權訴訟判決的效果也只是實現(xiàn)了債務人的債權。依訴訟擔當理論,代位權訴訟判決既判力之主觀范圍因效力擴張而及于被代位的債務人。在此值得討論的問題是,債權人提起的代位權訴訟遭致敗訴判決時,既判力的主觀范圍是否及于債務人?從代位權的本質來看,盡管從理論上可以運用訴訟擔當理論來解釋代位權訴訟之當事人適格的問題,但是債權人所享有的代位權并不意味著其對債務人財產(chǎn)(債權及其從權利)具有真正意義上的“財產(chǎn)管理人”法律地位。因而,在債權人提起的代位權訴訟遭致敗訴判決時,仍將既判力之主觀范圍擴張至債務人,這顯然缺乏正當性依據(jù)?!皟?yōu)先受償原則”下,在債務人的債權沒有被采取保全措施、強制執(zhí)行措施,或者債務人沒有進入破產(chǎn)程序的情況下,債權人通過代位權訴訟獲得清償并產(chǎn)生債權人與債務人、債務人與相對人之間權利義務關系消滅的法律效果,判決之既判力主觀范圍應及于全體當事人。相反,如果存在《民法典》第537條“但書”所規(guī)定之情形,代位權訴訟之既判力客觀范圍就不能及于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此種情形下,代位權訴訟實際上實現(xiàn)的是“入庫原則”,相對人的清償構成債務人的責任財產(chǎn),僅產(chǎn)生“入庫原則”下的判決效力。

        余論

        《民法典》所規(guī)定債權人代位權之目的,是實現(xiàn)對債權的保全功能,避免因債務人的懈怠致使其責任財產(chǎn)遭受減損。從文義解釋,《民法典》第535條~537條所規(guī)范的內容一是債務之清償,二是債務人責任財產(chǎn)之分配。既然如此,應當將債權人代位權制度與財產(chǎn)保全、民事強制執(zhí)行以及破產(chǎn)等相關債務人財產(chǎn)清償、分配之程序統(tǒng)合考量?!睹穹ǖ洹?37條“但書”部分的內容顯然已經(jīng)注意到這一問題,并加以規(guī)范。從體系性的視角來看,《民法典》上的代位權制度尚未與《民事訴訟法》上的財產(chǎn)保全制度、民事強制執(zhí)行制度的相關規(guī)則形成良好的互助關系。比如,在《民事訴訟法》中規(guī)定的財產(chǎn)保全制度即可以對債務人對相對人的到期債權實施保全(當然,這一制度的適用有待于進一步加以解釋),如果該保全得以有效實施,債權人的債權實現(xiàn)就有了保障(民事訴訟上的保全措施,兼具了債的保全功能),債權人就完全不必要通過實施代位權來保全或者實現(xiàn)債權。按照《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在債權人對債務人提起的訴訟中,債權人只能申請保全債務人的財產(chǎn)或者權利,但不能直接申請保全相對人的財產(chǎn)。②那么,這里就產(chǎn)生一個問題,在代位權訴訟中作為原告的債權人可否向法院申請保全作為被告的相對人之財產(chǎn)?答案應當是肯定的。因為盡管代位權訴訟是由債權人向相對人提起的,但實質上是因債權人享有代位權而替代債務人提起訴訟,債務人與相對人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是代位權訴訟的訴訟標的,因而,債權人在訴訟當然可依法向法院申請保全相對人的財產(chǎn)。如此而言,《民法典》中的代位權制度與《民事訴訟法》中的財產(chǎn)保全制度相結合,就能更好的解決債權人債權實現(xiàn)的問題。再有,已取得對債務人執(zhí)行依據(jù)的債權人,可以向法院申請執(zhí)行債務人的到期債權,而法院可以直接裁定相對人向債權人履行,此時并不需要代位權制度來保全債權或者實現(xiàn)債權。不過這里也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強制執(zhí)行債務人到期債權的根據(jù)是什么?此時是否可以對相對人的財產(chǎn)實施強制措施?同時,也存在強制執(zhí)行與代位權訴訟并行的場合,如何協(xié)調兩者之間的關系?這些問題都有待于做進一步更為深入更為體系化的研究。

        注釋:

        ①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十三條規(guī)定:合同法第七十三條規(guī)定的“債務人怠于行使其到期債權,對債權人造成損害 的”,是指債務人不履行基對債權人的到期債務,又不以訴訟方式或者仲裁方式向其債務人主張其享有的具有金錢給付內容的到期債權,致使債權人的到期債權未能實現(xiàn)。

        ② 1988年5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在給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的《關于對案外人的財產(chǎn)能否進行保全問題的批復》(法釋(1998)10號)中,明確“不應對第三人的財產(chǎn)采取保全措施”。

        猜你喜歡
        代位權債務人行使
        暫停行使金融合同提前終止權的國際實踐及其啟示
        逾期清稅情形下納稅人復議權的行使
        主債務人對債權人有抵銷權時保護保證人的兩種模式及其選擇
        南大法學(2021年5期)2021-04-19 12:26:12
        淺析債權人代位權行使的效力
        費用型醫(yī)療保險代位權的模式選擇與規(guī)則構建——以約定保險代位權為方向
        學術論壇(2018年6期)2018-03-25 02:20:50
        關于代位請求權情形下仲裁協(xié)議的效力范圍
        黨員應如何行使黨員權利?
        論FRAND原則對標準必要專利權行使的限制
        破產(chǎn)抵銷權的法經(jīng)濟學分析
        論代位權人的直接受償權
        中文字幕av免费专区| 亚洲av熟女天堂久久天堂| 亚洲精品久久蜜桃av| 97人人模人人爽人人喊网| 日本大片在线看黄a∨免费| 国产妇女乱一性一交| 羞涩色进入亚洲一区二区av| 国产黑丝美腿在线观看| 北条麻妃在线中文字幕| a级毛片免费观看在线播放| 亚洲va在线∨a天堂va欧美va| 99riav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久久婷婷六月丁香| 胸大美女又黄的网站| 丰满少妇愉情中文字幕18禁片| 国产精品欧美亚洲韩国日本| 日韩av在线亚洲女同| 国产精品精品自在线拍|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精品电影|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av在线| 青青草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拍在线观看蜜| 水蜜桃久久| 亚洲第一女人天堂av|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精品日本 | 免费看奶头视频的网站| 免费看男女啪啪的视频网站 | 欧美人做人爱a全程免费| 在线免费观看国产精品|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蜜桃成熟时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欧美极品色午夜在线视频| 国产亚洲欧美精品一区| av一区二区三区观看| 粗大的内捧猛烈进出小视频| 欧美丰满熟妇bbbbbb百度| 国产内射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激情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久久99久久99精品免观看| 亚洲精品动漫免费二区| 在线国产激情视频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