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青青
教師通過層層遞進的教學,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指導,讓他們獲得學習的主動權,掌握科學的方法。初中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邏輯性,僅依賴教師的講解,學生難以深度理解。教師要采用遞進式教學,給學生留有思考的時間、探究的機會,讓他們去發(fā)現其中的奧秘,使他們的邏輯思維獲得發(fā)展。
遞進式教學改變了傳統的師生關系,教師要尊重學生、相信學生。教師在學生討論時予以恰當的引導,能讓學生的思維真正動起來;在學生犯錯時予以糾正,能呵護學生的積極性,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讓學生真正掌握知識。教師設置中心任務,引領學生討論交流,鼓勵他們勇于闡述自己的觀點,引導學生在遇到困難時要積極請教。遞進式教學能引發(fā)學生的主動思考、活化教師的思維。難度稍大的拓展題,能引發(fā)學生的思考、互動,促進學生的思維的發(fā)展,在他們積極表達自己的觀點時,創(chuàng)意思維也在無形中獲得發(fā)展。
教師在研讀教材、分析學情的基礎上充分備課,提出學生需要預習的內容及需要思考的問題,引導他們圍繞這些問題去閱讀教材、尋找答案,并借助預習作業(yè)檢測自己的自學情況,記錄存在的問題。教師要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度。學生之間互學、探討、分享,可以共同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各小組展示自己的答案,教師通過適當的引導點撥,并提出新的問題。如在學習蘇科版七年級上冊“正數和負數”內容時,教師提出預習問題:
(1)自學教材內容,舉例說明什么是正數,什么是負數?如何表示正數與負數?如何讀?
在學生自學過程中,教師要依托學生的學習能力合理規(guī)劃時間,以保證他們高效地完成學習任務,提高預習的效率。借助遞進式的問題引導學生通過預習感知內容,了解自己的困惑,可以為后面的高效學習打下基礎,促進學生自學能力的提升。
教師在向學生布置學習任務,提出需要探究的問題,再引導學生討論、探究,對問題進行深度的剖析的過程中也是共同學習體的成員,也要參與合作探究,通過不斷“巡視”,了解學生的討論情況,并根據學習情況給予恰當的點撥,激活學生的思維,發(fā)掘學生的潛能,提升組內共學互動的效果,幫助學生掌握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在小組共學中,教師要調動學生參與共學共研的主動性,將課堂的主動權真正交還給學生。
小組共學不必局限于組內,對于小組不能解決的問題,可以尋求其他小組的幫助,通過組際間的共同探討,讓問題得以順利解決。教師要收集各小組尚未解決的問題,了解他們的疑惑點、易錯點,同時關心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以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要掌握學生共學情況,如果學生討論時間過短,就很難產生思維的碰撞,理解就會止于淺表;但如果討論時間過長,就會出現自由散漫的現象,影響共學的效果。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說出自己獨到的見解,提升自己的語言表達與合作交流的能力。
如在學習蘇科版八年級上冊“勾股定理”時,教師提出探究問題:2500年前,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在朋友的客廳地板中找到靈感,并對此展開研究。讓我們也重溫數學家的發(fā)現之旅,探究等腰直角三角形三邊的關系。教師提出問題:(見圖1)你發(fā)現圖中的三個正方形面積之間存在怎樣的關系?你能用直角三角形的邊長表示正方形的面積嗎?你能發(fā)現圖中的直角三角形三邊長度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嗎?教師通過層層遞進的問題引導學生發(fā)現新知,調動學生的探索興趣,引發(fā)學生的思考、交流,讓他們不知不覺地進入學習狀態(tài)。學生通過共同探究,實現了信息的分享和思維的碰撞,使理解變得更加深入。
教師在學生探究的基礎上提出拓展問題,難度不宜過大,讓學生通過合作學習去解決問題。學生要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知道哪些是已經掌握的,哪些是尚未掌握的,要通過檢測、鞏固等環(huán)節(jié)為學習新知識打下基礎。通過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以及教師的啟發(fā)引導,學生能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師要抓住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將零散的知識串聯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網絡。
如在學習蘇科版八年級上冊“平面直角坐標系”時,教師設計循序漸進的拓展題,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鞏固與內化。教師提出問題: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1)第一象限的點的坐標有什么特點?其他象限的點呢?(2)坐標軸上的點有什么特點?(3)已知點M(a,b),在第一象限時,a搖0,b0;在第二象限時,a0,b0;在第三象限時,a 0,b0;在第四象限時,a0,b0;在x軸的正半軸上,a0,b0;在x軸的負半軸時,a 0,b0;在y軸的正半軸時,a0,b0;在y軸的負半軸時,a0,b0。教師要針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借助遞進性的拓展問題,讓學生通過觀察不同象限的點,歸納出這些點的特征。
檢測題要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要抓住教學的重點內容,貼近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題型要豐富多樣,才能激發(fā)學生完成練習的熱情。學生通過練習,能促進他們對所學內容的理解,能檢驗他們對新知識的理解與運用情況,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學生獨立完成作業(yè),教師要及時了解學生在作業(yè)中遇到的問題。評價的方式要多元,除了教師的評價外,還要有學生的自評與互評。學生可以輪流扮演“小老師”的角色,對其他同學的作業(yè)進行分析、評價。這樣既能檢驗學習效果,也能深化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感悟。在大部分學生完成作業(yè)后,教師要進行講評,讓學生了解自己對知識的掌握情況。
(4)設函數y=(m-2)x,當m取何值時,它是反比例函數?請畫出它的圖像,并借助圖像,求當0.5臆x臆2時,函數y的取值范圍。
教師為學生梳理知識,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鞏固與內化,幫助他們掃清學習的障礙。教師要準確把握知識點,合理地設計題型,根據學生的掌握情況為他們選擇適當的題目,讓他們隨堂完成作業(yè)。教師要抓住知識的重難點、學生的疑惑點,促進學生夯實基礎。教師可以布置必做題與選做題,必做題偏向于基礎內容,可以促進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把握;選做題不僅能提升學生的能力,還讓不同學業(yè)水平的學生都能獲得一定的發(fā)展。這樣既能調動學優(yōu)生的學習積極性,也能激發(fā)學困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他們的學習自信心。要求學生當堂完成,教師當堂批改、及時反饋,才能獲得良好的效果。如果將完成作業(yè)、批改、反饋的時間留至課后,既不利于學生糾錯意識的提升,也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鞏固以及良好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
如在學習蘇科版八年級上冊“線段、角的軸對稱性”后,教師引導學生梳理所學線段的垂直平分線的性質定理與判定定理,設計兩個問題:第一題可以圍繞教學重點考查學生對線段垂直平分線性質的把握,第二題圍繞線段垂直平分線的判定設計問題,幫助學生掃清障礙,糾正學習中的錯誤,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總而言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采用遞進式的教學方式引領學生預習、思考、合作、展示,讓學習變得輕松,促進學生對知識方法的掌握,為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打下基礎。教師要引導學生互動交流,激活學生的思維,引領學生大膽展示,讓他們體驗學習帶來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