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建平
(蘇州學府中學,江蘇 蘇州 215000)
生活化實驗屬于生活化教學的一種,就是把教學活動放在現(xiàn)實生活背景中,激起學生作為生活主體參與學習活動的強烈欲望,使其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更好的生活,讓他們獲得更有活力的知識.在初中教育階段,物理是一門比較特殊的學科,同實際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十分密切,特別是大部分物理實驗都能夠從現(xiàn)實生活中找到類似模型,教師可借助生活化實驗為物理教學提供更多助力,改善學生的學習效果,讓他們深刻體會物理與生活的關系.
正所謂興趣是學生學習知識與技能的主要動力源泉,只有調動他們學習的興趣,才能夠推動各項教學計劃與方案的順利落實,使其自主展開知識的學習,讓他們全身心的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具體到初中物理教學中來說,教師同樣要明確這一教育理念,在新課導入環(huán)節(jié)巧妙利用生活化實驗,通過有趣或熟悉的實驗現(xiàn)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發(fā)他們學習物理知識的興趣,提升他們在課堂學習中的參與程度[1].
比如,在進行《電阻》教學時,當講授到導體電阻同自身溫度有關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利用酒精燈點亮小燈泡的簡易生活化實驗激發(fā)他們學習新課的興趣,調動個人主觀能動性.課堂上,教師先準備好實驗所需的器材,包括小燈泡、導線、酒精燈、玻璃條與干電池等,利用導線把玻璃條與小燈泡、干電池等串聯(lián)到一起,成為一個完整的電路,由此引出問題:誰做過用酒精燈點亮小燈泡的實驗?大部分同學都會感到一臉茫然,這時教師可以使用酒精燈在玻璃條下面持續(xù)加熱,經過幾分鐘以后小燈泡就會亮起來.學生將會感到十分驚奇,他們的好奇之心與求知欲望將會被激發(fā),教師利用這一生活化實驗引出新課內容.如此,教師巧妙利用生動的生活化小實驗導入新課,通過有趣的現(xiàn)象吸引住學生的目光,使其積極參與到知識獲取中.
在初中物理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的基本教學理念,盡可能做到自身少講,引導他們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使其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獲得學習的主動權,擁有更為廣闊的物理學習空間.這就要求初中物理教師在平常教學中要善于運用生活化實驗,引領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觀察物理現(xiàn)象,使其學會從生活實驗中獲得物理現(xiàn)象的一般規(guī)律,把原本枯燥乏味的物理知識變得趣味化,并達到化抽象為具體的效果,讓他們學習更高效.
例如,在開展《物體的沉與浮》教學時,教師先與學生一起準備一些身邊常見的物品,像硬幣、橡皮、鐵釘、乒乓球等,結合生活常識對這些物體在水中的浮沉情況進行判斷,并親自現(xiàn)場驗證,使其發(fā)現(xiàn)有的物體會沉到水底,有的漂浮在水面,有的則在水中懸浮,由此產生問題:到底是哪些因素決定著物體的浮與沉?提示他們根據(jù)所學知識判斷物體沉浮同液體密度、排水體積有關.接著,教師演示生活化實驗:先取一個玻璃杯,往里面加入適量的清水,再放入一枚雞蛋,這時雞蛋往下沉,然后往水中加入食鹽,用玻璃杯輕輕攪拌,直至雞蛋漂浮起來為止.同時要求學生分析原因,這一過程中,隨著水杯中食鹽量的增加和融化,水的密度越來越大,雞蛋就慢慢漂浮上來,這說明浮力與液體的密度有關系.由于該實驗操作過程十分簡單,學生完全可以獨立完成,并把浮力知識變得具體形象,有利于他們高效學習.
學生在學習物理過程中,只有保持濃厚的興趣,才能夠激發(fā)自身內在的積極因素,讓他們保持強烈的求知欲望,使其積極探索神奇的物理世界,這是促進初中物理學習活動順利實施的前提條件.為借助生活化教學助力初中物理教學,教師可自制一些簡單、實用的生活化實驗教具,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化材料激起探究物理的熱情,同時打造良好的生活化課堂環(huán)境,使其切實體會到物理學習的樂趣,讓他們在思維活躍狀態(tài)下學習起來更為得心應手[2].
在這里,以《靜電現(xiàn)象》教學為例,教師可提前準備好相應的生活化材料,包括塑料尺、梳子、絲綢、玻璃棒、毛皮和橡膠棒等,課堂上,先演示有趣的小實驗:利用塑料梳子在自己的頭發(fā)上摩擦幾下后靠近碎紙屑,由學生說出看到的現(xiàn)象,他們猜測到摩擦后的物體可能帶電,使其產生探究摩擦起電的熱情.接著,教師設疑:經過摩擦物體能夠帶電,那么是不是說所有物體所帶的電的性質相同?繼續(xù)利用生活化材料演示實驗:將兩根用絲綢摩摩擦的玻璃棒相互靠近,將兩根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相互靠近,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靠近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要求學生認真觀察現(xiàn)象,帶領他們分析原因所在,使其發(fā)現(xiàn)上述帶電體所帶電荷不一樣,借機引出正電荷與負電荷的概念,并指出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為接下來基于原子視角解釋摩擦起電做鋪墊.
在初中物理課程教學中,實驗演示是常用教學法,演示實驗時往往需要用到相應的教具,利用簡單的材料演示學生熟悉的生活化現(xiàn)象,他們往往產生驗證實驗結果的強烈愿望,使其思維變得更為活躍,有利于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初中物理教師可以利用生活化教具演示實驗,帶給學生更為強烈的視覺沖擊,使其對所學內容產生一定的熟悉感與親近感,為物理教學提供助力,提高學習效率[3].
此時,在《光的折射》教學實踐中,教師先利用生活化教具演示實驗:把一根筷子斜著插入到一個盛有半杯水的玻璃杯中,學生能夠清晰看到筷子在水面處好像折斷一樣,借機引出導語:其實筷子沒有折斷,但是大家為什么會出現(xiàn)錯覺?告知他們需用到光的折射知識解析這一現(xiàn)象,由此揭示新課主題.接著,教師繼續(xù)演示實驗:把一個白色的刻度盤固定在玻璃水槽中,使得水面剛好位于刻度盤刻度的中間位置,使一束光線沿著刻度盤盤面中心處斜射到水面上,這時可以往水中滴適量的紅墨水,目的是讓刻度盤上面的刻度和光線看的更為清楚,設置疑問:進入水中的光線同入射光線在同一條直線上嗎?從哪里出現(xiàn)偏折?以此提升實驗效果,引導學生結合實驗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光的折射現(xiàn)象,使其結合生活化實驗得出光的折射概念,將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最終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初中生動手能力較強、思維活躍、活潑好動,在物理教學中,教師可讓學生也參與到生活化實驗教具的制作中,使其通過自制生活化實驗教具探究物理原理與規(guī)律,培養(yǎng)他們的物理創(chuàng)新能力.
在“重力”教學中,當討論物體的穩(wěn)定性時,教師先找出一些身邊常見的物品,像臺扇、碗、礦泉水等,要求學生結合生活常識判斷這些物體的穩(wěn)定性如何,揭示探究主題:物體的穩(wěn)定性同重心有關,是重心越低越穩(wěn)定還是越高越穩(wěn)定呢?引導他們根據(jù)已有知識提出猜想——越低越穩(wěn)定.接著,教師拿出提前制作好的不倒翁,簡要講述制作原理與過程,引出問題:不倒翁為什么不會倒?鼓勵學生猜測原因,然后指導他們親自動手制作一個不倒翁,具體步驟如下:把一枚雞蛋的較小一頭頂端鉆一個小孔;從小孔中把雞蛋內部的物質全部倒出來,且把蛋殼內部清洗干凈;將大米裝入到空蛋殼里面,且倒入膠水使之凝固15分鐘左右;適當?shù)拿阑坏刮?搖晃不倒翁觀察現(xiàn)象.如此,學生親自動手制作和完成一個不倒翁,使其驗證自己提出的猜想,培養(yǎng)他們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物理知識來源于生活,最終又應用于生活,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需刻意將物理實驗同實際應用有機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通過生活化實驗深度理解相關理論知識,使其體會到物理同生活之間的關系,培養(yǎng)他們的實踐應用能力.要想借助生活化實驗助力初中物理教學,教師要適當延伸生活化實驗的教學范圍,除在課內進行外,還要引入家庭生活化實驗,讓學生回到家中操作生活化實驗,鍛煉他們的動手能力[4].
在開展《氣體的壓強》教學時,通過課內學習學生知道大氣壓強產生的原因,了解大氣壓強存在的實例,能用相關知識解釋有關生活現(xiàn)象.為進一步提升教學效果,教師可以引入家庭生活化實驗,要求學生回到家中自主設計水瓶噴泉的小實驗,如:給一個塑料瓶中裝滿水,用尖銳的東西在塑料瓶上扎一排小孔;擰開瓶蓋,水會從小孔中噴出來;擰緊瓶蓋,水就不會再噴出來.并讓學生解釋原理:大氣具有重量,會向周圍施加壓力,在實驗中,當瓶蓋擰緊時,瓶口沒有和外界連通,因此瓶內氣壓小于瓶外氣壓,瓶外的空氣會通過小孔把水往瓶里壓,所以水就噴不出來;而打開瓶蓋后,瓶口和外界空氣連通,瓶內外氣壓相等,空氣一面從底部小孔把水往里壓,一面又從瓶口把水往外壓,所以水就能靠自身重力噴出來.借此培養(yǎng)學生參與科學探究的意識和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
針對初中物理教學來說,生活化實驗顧名思義就是在生活化材料或者環(huán)境下進行的實驗,既可以在課內教學環(huán)節(jié)演示大量的生活化實驗,還能夠讓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去操作實驗,拓展他們的物理學習空間,使其探究范圍變得更為開闊.因此,初中物理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該以完成課內任務為前提,積極開設社會生活化實驗,帶領學生走出教室,來到校園、社會與大自然之中,使其真正在生活中學習與研究物理,由此進一步增強他們的物理認知[5].
例如,在實施《聲現(xiàn)象》教學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分析聲音的傳播與特性,使其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設計與操作實驗,讓他們提出各自的猜想且加以驗證.如:有的學生會探索聲音的特性,像敲擊水杯時水杯會發(fā)出聲音,不過他們在多次敲擊水杯時發(fā)現(xiàn),水杯中盛水量不一樣時,發(fā)出的聲音是不一樣的,使其根據(jù)這一現(xiàn)象進行對比實驗,研究聲音的本質特性,且利用實驗進行驗證.如:將某一物體任意放在某處位置,在不施加外力的情況下,當物體處于靜止狀態(tài)時是很難自主發(fā)出聲音的,但是如果有其它物體接觸或者敲打該物體時將會產生一定的聲音.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學生結合上述實驗現(xiàn)象發(fā)現(xiàn)當給物體施加外力之后,物體就能夠發(fā)出不同的聲音,使其繼續(xù)研究聲現(xiàn)象,驅使他們深層次發(fā)掘聲音的特征.隨后教師要求學生基于物理眼光切入,分析生活中的噪音現(xiàn)象,制定一些可以有效治理噪音的對策,增進理論和生活的關系,強化他們的實踐應用能力.
綜上所述,新時期教育背景下大力倡導生活化教學,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特別是在實驗教學環(huán)節(jié),只有將生活化實驗加以運用,將抽象的物理理論知識變得更為具體與形象,才能夠激發(fā)學生興趣,助力教學的同時增強學生對物理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