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閆春新,山東師范大學齊魯文化研究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尼山學者、孔子研究院兼職教授,山東 濟南 250014;
趙建華,曲阜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曲阜市尼山鎮(zhèn)昌平中學教師,山東 曲阜 273100。
〔基金項目〕 國家社科基金年度項目“經學觀念視野下的漢唐《春秋》學研究”(項目編號:16BZX055)階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諸葛亮在修身齊家尤其是道德修身上的外儒內道思想,在治國上的王霸并用思想(儒法兼容、德威并舉)對后世影響深遠。特別是在21世紀的今天,學習諸葛亮的修身、齊家與治國思想,對于我們以優(yōu)秀文化修身治國,堅持文化自信,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關鍵詞】諸葛亮;儒道修齊;德法并用
【中圖分類號】 G122;G20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008-0139(2023)2-0010-4
諸葛亮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他身上彰顯的傳統(tǒng)美德及其治國理念思想,激勵著后人,是新時代我們堅持文化自信重要的思想資源。筆者通過對其家書、奏言的解讀,深入發(fā)掘與闡發(fā)其修齊治平的思想特色及其當下價值。
一、《誡子書》《誡外生書》中的儒道修齊思想
(一)修身養(yǎng)德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絕情欲,棄凝滯”①
, 諸葛亮認為清凈養(yǎng)性、拋開雜念以達到修身、寡欲的狀態(tài),節(jié)儉是生活中的美德。修身養(yǎng)德是做人的基礎,諸葛亮在《誡子書》中將其放首位,也是為了告誡其子。儒家倡導“為仁由己”,見賢思齊。想要做到“仁”就得修身,想要修身就得養(yǎng)心,《孟子·盡心下》:“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②,在隆中時,孔明安貧樂道地生活,人稱“臥龍”。連郭沫若都稱贊:“諸葛武侯隱居隆中時,躬耕自食,足與陶淵明先后媲美”。從后來諸葛亮為官也可看出,劉備入成都后,對于給與的賞賜,諸葛亮或存官府,或分發(fā)部下。他曾懇切地向劉禪說:“臣死之日,不使內有余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①,后來確實做到了如其所言。治蜀期間,他不僅要求其他官員廉潔奉公,自身在《與李嚴書》中載:“吾受賜八十萬斛,今蓄財無余,妾無副服”,以至后世清人張澍讀此感慨諸葛亮妻妾的儉德,可作為后人的榜樣來學習。這些都體現(xiàn)了他廉潔寡欲、節(jié)儉治家的精神。
①〔晉〕陳壽編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第927頁。
②⑤〔三國〕諸葛亮:《諸葛亮集》,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8頁。
③〔三國〕諸葛亮:《諸葛亮集》,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06頁。
④〔晉〕陳壽編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第911頁。
(二)靜而好學
“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②,淡泊、寧靜是“靜”的體現(xiàn),屬道家思想?!独献印分v“至虛極,守靜篤”,讓人做到虛靜、清凈無為。把“靜”作為修身與學習的準則,以達“天下正”。保持“靜”就可以認識心靈;認識心靈就能夠理性指揮自己。百姓做到平和、恬靜便能擁有微觀萬物、冷靜處世的心態(tài),若國君做到清凈無為,便會約束自己,從而國家就會減少浪費奢靡,百姓生活安寧,統(tǒng)治自然穩(wěn)定。諸葛亮意在以“靜”為宗旨合理地“有為”。諸葛亮通過淡泊來達到修身,寧靜好學方可致遠。心不妄動,心靜才能學,切記放縱懶散,急躁冒險。因此,孔明在未出山之前,才能博覽群書,研習儒家、法家、道家等經典之書。由劉備在白帝城托孤遺囑也可看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以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雹劭梢娭T葛亮知識淵博。讀書的積累使得諸葛亮擅長思考,在軍事上,他能夠改進武器、革新運輸工具,機動靈活地制作出八陣圖法,成就斐然。
(三)志存高遠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諸葛亮意在希望子侄立志高遠,以先賢為師,以達到圣人的遠大志向?!墩撜Z·子罕》有云:“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痹诠糯?,“立志”是家訓的一項重要內容,諸葛亮也很重視。早在隆中時,諸葛亮胸懷大志,自比管樂,隆中靠近荊州,方便了解天下事,《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載:“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④。管仲是古代的著名的政治、軍事家,助齊桓公成就春秋霸業(yè);樂毅是戰(zhàn)國的名將,驍勇善戰(zhàn)。在當時政治黑暗、軍閥混戰(zhàn)、生靈涂炭的時代,百姓顛沛流離,深受災難。諸葛亮也是其中一份子,所以他自比管、樂,很顯然,這表明他渴望建功立業(yè)的遠大志向。諸葛亮在隆中那幾年,對他的一生都產生了重大激勵作用。在晝耕夜讀期間,他向社會名流請教,與崔州平、徐庶交善,廣結師友,各言己志,展現(xiàn)了他濟世救民、心系天下的抱負。
(四)自強容人
“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于美趣,何患于不濟”⑤,立志以后,要實現(xiàn)其遠大抱負,需要能屈能伸,廣問博識以自強;同時,又要丟棄瑣碎,去除吝嗇雜念,從而達到自身的心胸開闊、豁達,如此方能立己達人?!兑捉洝酚醒栽唬骸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本佑靡粋€寬廣的胸懷來容納萬物,在諸葛亮看來,不僅為君子人格所必備,而且也為人世所必然。
綜上,修身養(yǎng)德、立志高遠乃是儒家的精神,而在諸葛亮看來,需要通過淡泊、寧靜這些道家的基本理念,才能更好實現(xiàn)其理論價值。
①〔清〕阮元??蹋骸妒涀⑹琛ふ撜Z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2461頁。
②③〔三國〕諸葛亮:《諸葛亮集》,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72頁。
④⑤〔晉〕陳壽編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第998頁,第1000頁。
⑥⑦〔晉〕陳壽編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第917頁。
二、儒法并重的王霸治國思想
諸葛亮被世人稱為史上最具改革精神的四大賢相之一,指向其以法治國的思想,更為重要的是,孔子在《論語·為政》中強調:“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
①,諸葛亮更是以身正令行、道德教化作為其治國理念的核心并貫其始終。顯然,諸葛亮在治國尤其是處理內政方面,采取的是儒法并重、德治與法治兼用。
(一)德威并舉
首先是其身正令行、德治教化的王道理念,通過以身作則的德化及其各級教令的推行,以實現(xiàn)民眾咸有美德,移風易俗。他認為,社會得有好的風氣,人倫充滿正能量,必須要使每個社會成員“非法不言,非道不行”②,教導百姓違背先王之法(人世各自言行規(guī)范與各自社會規(guī)則)、先王之道(每個社會成員的人倫之道之自覺及其油然而至的個人之“德”之外顯)的言行堅決不說不做?;讼日?。對諸葛亮來說,政府各級德化教令的推行,也必須要以身作則,以己之“先正其身”為前提與基礎。此之謂“先正其身,然后乃行其令也”③。
諸葛亮雖崇尚修身以德治的王道理想,并在現(xiàn)實的政治運行中勉力推行,但在其復雜現(xiàn)實的具體政治操作中,他也意識到法治與兵威的作用。當時南中諸郡,競相叛亂,諸葛亮七擒七縱,對叛亂者的包容跟誠心,是在兵鋒所指的基礎上,最終使對方心服口服。諸葛亮之治蜀,主之以德更不偏廢法、刑。因為一味地偏好德治,是根本治理不好國家的。尤其是在當時那個撥亂反正的動蕩年代,更需刑罰的懲戒,文治離不開武功!
諸葛亮德威并舉,還表現(xiàn)在廢黜廖立與李嚴的以德服人上。廖立本人桀驁自大,妄自尊貴,喜歡褒貶議論別人,諸葛亮說他猶如“羊之亂群,猶能為害”④。最后廖立被廢為平民,貶到汶山郡。對同為輔佐大臣的李嚴(平),其“橫造無端,危恥不辦,迷罔上下,論獄棄科,導人為奸”⑤
, 諸葛亮出具證據(jù),鐵證面前,后主廢李嚴為平民,遷徙至梓潼郡。然而兩人都在聞諸葛亮死訊后,廖立垂泣,李嚴激憤至發(fā)病死。
(二)堅持定法,嚴格執(zhí)法
在法治上,諸葛亮在著眼于公允制法定律的基礎上側重于公平而嚴厲的執(zhí)法:賞罰必信。關于定法,蜀地建立之初,史書記載:“亮刑法峻急,刻剝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懷怨嘆”,但法正卻上言說:“昔高祖入關,約法三章,秦民知德,今君假借威力,跨據(jù)一州,初有其國,未垂惠撫;且客主之義,宜相降下,愿緩刑弛禁,以慰其望?!?/p>
⑥
諸葛亮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言論,他說:“君知其一,未知其二。秦以無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濟。劉璋暗弱,自焉已來有累世之恩,文法羈縻,互相承奉,德政不舉,威刑不肅。”⑦他又陳述當時的蜀地人專權肆意妄為,政治弊端重重,必須用嚴法,來進行約束。于是才有后來諸葛亮與法正、劉巴、李嚴等人共同負責制定的《蜀科》。
關于執(zhí)法,諸葛亮在《出師表》中對后主劉禪叮囑道:“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雹?/p>
表明了他公正無私、不黨不偏卻又嚴格執(zhí)法的法治原則。馬謖就是其中一個典型案例。諸葛亮對他的才華很是賞識,尤其是他獻出“攻心策略”,諸葛亮北伐攻向祁山時,不顧多人勸說,任命其為參軍,當時蜀軍與魏軍對戰(zhàn)街亭,結果失利。最終馬謖因為他的死板教條、紙上談兵而被處死??墒菑摹柏┫嘀T葛亮深加器異”“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②
來看,諸葛亮與其交談甚好,情誼匪淺,何況當時又是用人之時,然而諸葛亮流涕說道:“孫武所以能制勝于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楊干亂法,魏絳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復廢法,何用討賊邪!”③
由此可見,諸葛亮為了嚴明法紀,堅持嚴格執(zhí)法,不分親疏貴賤,無所偏私。更為重要的是,在具體執(zhí)法過程中,諸葛亮強調一定要賞罰必信。同時又會合理正確的進行賞罰,如:“賞于無功者離,罰加無罪者怨,喜怒不當者滅。”④
第一次北伐,街亭戰(zhàn)敗后,多人受處罰,而稗將軍王平因其帶領千人,鳴鼓作戰(zhàn),被諸葛亮“加拜參軍,統(tǒng)五部兼當營事”⑤。
諸葛亮在處罰馬謖等人的同時,又給有功者獎賞,體現(xiàn)了賞罰必信。
①〔晉〕陳壽編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第919頁。
②〔晉〕陳壽編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第983頁。
③〔晉〕陳壽編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第984頁。
④〔三國〕諸葛亮:《諸葛亮集》,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98頁。
⑤〔晉〕陳壽編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第1050頁。
⑥〔晉〕陳壽編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第1048頁。
⑦〔晉〕陳壽編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第1014頁。
⑧〔晉〕陳壽編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第1073頁。
⑨〔晉〕陳壽編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第1072頁。
⑩〔清〕王先慎撰,鐘哲點校:《韓非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03年,第397頁。
B11〔晉〕陳壽編撰,〔宋〕裴松之注:《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64年,第934頁。
(三)人才原則上的德才兼?zhèn)涠忠缘聻橹?/p>
諸葛亮在看待人才方面曾比喻道:治國跟治身同道,治身在于養(yǎng)神,養(yǎng)神在求生,而治國在舉賢,拿養(yǎng)神對身體的重要性來表述賢人對國家政治的重要性。而其賢人的標準,則是在人才原則上的德才兼?zhèn)涠忠缘聻橹鳌?/p>
首先是德才兼?zhèn)洹S啦蝿P,“威恩內著,為郡中所信”“執(zhí)忠絕域”⑥,諸葛亮上表提攜。楊洪“忠清款亮,憂公如家,事繼母至孝”⑦。
姜維忠心勤事,又是軍事良才。鄧芝“賞罰明斷,善恤卒伍”⑧
,能言善辯,諸葛亮“乃遣芝脩好於權”⑨
。其次在德才的基礎上,諸葛亮更強調人的德行;若德才不得兼?zhèn)?,對國家高層次的人才要求則是取德而舍才。這尤其表現(xiàn)在對杜微方面,諸葛亮敬杜微:“君但當以德輔時耳,不責君軍事”,其挽留杜微的誠心,足見其更注重德行。
(四)選官策略上的循名責實
“循名責實”是漢魏名法之治的核心舉措,其源于《韓非子·定法》:“術者,因任而受官,循名而責實?!雹狻度龂尽ぶT葛亮傳》記載:“(諸葛亮)庶事精練,物理其本,循名責實,虛偽不齒?!盉11
循名責實是對各級官吏嚴加考察,明辨是非。諸葛亮在《出師表》陳述先帝深知其為人謹慎,才會對他臨危重任,因此他深知官員認真負責、辦事謹慎的重要性。在官僚系統(tǒng)里,諸葛亮制定了“八務、七戒、六恐、五懼”都有分條寫明,用來教育訓厲其他官員大臣?!鞍藙铡贝篌w含義是當時官員的本職工作細項,“七戒”“六恐”“五懼”,指約束官員的一系列規(guī)章制度。同時通過考黜方式,繼續(xù)錄用賢能之士,廢黜貪婪的人,達到上下清明的目的。
三國時魏人賈羽稱贊諸葛亮善于治理國家。諸葛亮是賢能將相,他治理國家兼儒法之長。德主刑輔,禮法并用。懲惡勸善,同時又執(zhí)法嚴峻,不難理解,諸葛亮在治國方面參考了荀子的觀點。荀子是先秦最后一位儒學家,同時吸收了法家觀點,主張禮法并用,又加以德服人。禮表面上是溫情而又柔和的,本質上它卻是強制的,它是按照古代的等級、宗族制度根據(jù)特定群體的利益所制定的一系列道德行為規(guī)范,人們必須嚴格地遵守。然而,“德”在治國方面就體現(xiàn)在“王道”,國君欲實行“王道”,國家就必須強大,擁有過硬的實力又輔之仁義,天下自然心悅誠服。
三、諸葛亮修齊治平的當下價值
諸葛亮《誡子書》《誡外生書》中的修身、齊家、立志思想不僅勉勵諸葛亮的一生與事業(yè),而且在當今社會仍具有教育價值,特別是對當今年輕的一代。面對21世紀的各種誘惑,很多青年人缺乏沉穩(wěn)之心,而諸葛亮的修身思想可激勵青年人在逆境中自強不息、淡泊名利、勤儉齊家,保持踏實、平和的心態(tài),為實現(xiàn)遠大的理想而努力奮斗。他思想的精神內涵不因時代而褪色,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道路上,我們更應從中吸收營養(yǎng)、智慧,立志前行,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為社會主義建設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其儒法并重的政策,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今天也仍有現(xiàn)實意義。諸葛亮在總結前漢經驗教訓基礎上,因時制宜地立法,為我們堅持以人為本、立法為民、科學立法、鞏固法治根基提供借鑒,指引著我們在建設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道路上繼續(xù)前進。
(責任編輯 劉金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