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書目:《費·陀思妥耶夫斯基全集》
作 者:〔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譯 者:劉逢祺、劉文飛、劉宗次、臧仲倫等
出 版 社:河北教育出版社
大作家們往往能在平凡乏味的生活里,找到一個點進行挖掘、開拓,寫出別具匠心的作品。就像張愛玲寫《封鎖》,把目光投向一個“封鎖”的車廂;斯特林堡寫《半張紙》,聚焦于電話旁的一個便條;陀思妥耶夫斯基用一場婚禮的鬧劇,展現(xiàn)出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的俄國眾生相。
小說《一件糟糕的事》講的是新晉四品文官伊萬·伊萬里奇·普拉林斯基,與三品文官斯捷潘·尼基福羅維奇·尼基福羅夫酒后產生了意見分歧。
普拉林斯基認為應以“仁愛”對待下屬與他人,而尼基福羅夫則認為該觀點“不能堅持到底”。當晚,普拉林斯基的車夫溜了號,普拉林斯基只能步行回家,途中意外遇到了十四品文官普謝爾多尼莫夫與退職的九品文官姆列科皮塔耶夫女兒的婚禮,于是他決定進去給他們來個驚喜,體現(xiàn)自己的“仁愛”……
按照他原來的設想:新郎新娘會驚慌失措,感謝得發(fā)抖;會心生尊敬,了解他善良可親的本質;會倍感榮耀,將這段佳話向未來的子孫們說起。而他,將親吻新娘的前額,祝福他們生個寶寶;將令觀點相左的尼基福羅夫臉紅??上?,故事的發(fā)展沒有按他的“劇本”來。
他的到來令所有人不快,包括他自己。新郎家里窮得食不果腹,不得已仰仗丈人援助;新娘在彼此詆毀中傷的家庭環(huán)境下長大,被嗜酒殘忍的父親培養(yǎng)成了一個兇狠、刁鉆的“螺旋鉆”;新郎的丈母娘姆列科皮塔耶娃與親家母是死敵,為了“大人物”的到來,她動了私房錢;滿屋子來賓對于普拉林斯基的到來,厭惡者有之,譏刺者有之,畏懼者有之,阿諛者有之。于是,產生了一系列連鎖反應——
一、普拉林斯基在無比尷尬的氣氛里喝完了月薪十盧布的新郎的兩瓶香檳(雖然他并不愛喝),且被認為是對新娘不懷好意或以此行為支持包收酒稅制。
二、又羞又惱的普拉林斯基昏了過去,因為他上吐下瀉,不省人事,新郎的寒門又無處安置他,只好把他抬到了新娘對這次婚禮的唯一期待——漂亮的婚床上。
三、新郎新娘睡在鋪了褥墊的椅子上,而椅子塌了。于是新娘哭,丈母娘鬧,新郎擔心丈人許諾的房契與陪嫁泡湯。
四、幫忙為普拉林斯基雇車的大學生借了十個戈比找來了車,卻發(fā)現(xiàn)他根本動彈不得,只好自己墊付車費。
五、酒醒后,“仁愛”的普拉林斯基反省了自己的觀點,決定從此待人不僅要“嚴厲”,還得“嚴厲再嚴厲”。
一場不大不小的鬧劇,一件雞零狗碎、糟糕的事,讓人讀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異乎常人的敏感與尖銳。小說之所以有如此大的藝術魅力,一方面固然是由于陀氏對現(xiàn)實深刻的觀照,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其獨特的寫作技法。
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位高明的“心理素描師”,他特別擅長代入敘述者的身份與境遇,對人物展開心理描寫。這使得他筆下的人物無論是大的念頭與心思,還是一剎那間的喜怒哀樂,都顯得異常真實。就像故事里的普拉林斯基,從一開始認為屈尊俯就會令人尊崇的自以為是,到后來陷入進退兩難尷尬境地的故作姿態(tài),再到洋相百出后的原形畢露,一舉一動,令人在忍俊不禁之余,又心生鄙夷。進退之間,一個虛偽、顢頇的沙俄舊官僚形象被入木三分地刻畫了出來。
陀思妥耶夫斯基自道:“人們稱我為心理學家,不,我是高度意義上的現(xiàn)實主義者,我的意思是,我描繪人的內心的全部深度?!边@話乍聽上去異常自負,但仔細推敲其人其書,才明白這是陀氏以畢生創(chuàng)作得出的寫作真諦——要想刻畫人物的內心,除了要有真切的細節(jié),還要有觀察的廣度與深度。
寫小說,說到底是寫人,而人又是最復雜的。任你“花謝花飛花滿天”,也一定感動不了“風風火火闖九州”的“黑廝”李鐵牛;大觀園里的幾位姑娘,再感慨也絕不會吟詠“文面小吏”宋公明于江州樓頭的“飄蓬江海謾嗟吁”;普拉林斯基荒誕愚蠢的一舉一動里,藏著他根深蒂固的觀念與一以貫之的行事準則。怎樣寫好人物心理的瞬息變化與生平常態(tài),是寫作者探索不盡的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