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自習室
“付費自習室”不算一個新概念,它于2019年就已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流行起來,是一種根據時間收費,共享自習室座位使用權的共享經濟形式,因此又被稱為“共享自習室”。這種自習室主打“沉浸式學習氛圍”,成為大學畢業(yè)生考公務員、考研,以及職場人士自我提升時樂意選擇的學習場所。近期,付費自習室之所以再度引發(fā)人們的關注,與其從一、二線大城市向小縣城下沉、擴張有關。2022年10月,有媒體報道,河北省平鄉(xiāng)縣在短短一年里就開了十多家付費自習室,河南省鹿邑縣兩年間開設了二十多家自習室。其中平鄉(xiāng)縣一家自習室的負責人說:“在平鄉(xiāng)縣,沒有像圖書館那樣的公共學習空間,因為我平時也有學習需求,所以就辦了一個自習室,一邊學習一邊創(chuàng)業(yè)?!?/p>
點撥·換個角度
付費自習室下沉縣城,是需求導向的結果。相比于大城市,縣城的優(yōu)質公共學習環(huán)境稀缺。付費自習室成了大學畢業(yè)生、職場白領等人群的“充電剛需”。
為什么不在家學習呢?家里的學習氛圍不濃,學習者會因為玩手機、看電視、上網等而分心,還要考慮家人的情緒感受。去自習室學習,為學習環(huán)境付費,某種程度上是“花錢買清靜”“花錢買自律”“花錢買心安”。
熱詞
電子榨菜
賽博空間無奇不有,#《甄嬛傳》和《武林外傳》是電子榨菜#這一詞條突然沖上熱搜,讓人一頭霧水。原來,“電子榨菜”指人們吃飯時看的視頻、文章或聽的有聲書等,因其和榨菜一樣有下飯作用,網友就起了這樣一個戲稱。有專家指出,“電子榨菜”的興起,與區(qū)別于家庭就餐方式的“一人食”就餐方式的流行有關。在現代都市快節(jié)奏生活下,打開外賣,選好“電子榨菜”,邊享用美食邊享受精神娛樂,成了獨居年輕人鐘愛的生活習慣。而某部作品要想成為“電子榨菜”,在時間上要短,內容上要輕松詼諧,能給觀者帶來即時性放松感和滿足感。消費者的喜好自然引導了市場風向,近幾年慢節(jié)奏、治愈系微短劇火爆起來。也有人對“電子榨菜”現象質疑:長期沉迷于這種“即食文化”,會導致人們的思想越來越貧瘠,而且這種不良的飲食習慣也有害健康。
說圖
素人藝術家:逆襲藝術圈的靈魂畫手
素人藝術最開始指患有精神疾病的人在無外界干擾的條件下進行的完全無意識的創(chuàng)作,后來演變?yōu)橐环N非職業(yè)藝術的代名詞,顯示出原始、純粹、自由的特性。素人藝術家也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如孤獨癥患者、殘疾人、農民、進城務工者……他們未受過專業(yè)藝術教育或訓練,但創(chuàng)作出充滿靈氣的作品。下面給大家介紹幾位充滿魅力的素人藝術家。
1郭鳳怡:畫“怪畫”的橡膠廠女工
郭鳳怡,一名普通的橡膠廠女工,因為患有關節(jié)炎,身體無法支撐高強度工作而退休,為了轉移注意力,減少疼痛的困擾,開始致力于畫畫。她的創(chuàng)作包羅萬象,從宇宙學到中國神話,再到傳統中醫(yī)和哲學。在她的作品中,你可以感受到那些連續(xù)的線條在緩緩流動。自2002年起,她的作品就開始頻繁出現在一些重要的國際藝術項目中,并相繼在威尼斯雙年展、美國卡內基國際藝術展等展覽中展出。人們稱她是畫“怪畫”的人,創(chuàng)作對她來說好像不需要過多的理論支持,她作畫的初衷也不是為了展示給他人觀看,而是為排解心中苦悶、表達自我精神意志、對抗病痛。她的作品似乎并非對傳統經驗進行意識化表達,其中隱匿著難以被完全識別的圖案神秘美,呈現著生命本自具足的狀態(tài)美,滲透著“志”與“堅”所淬煉的掙扎美。
2李忠東:用廢品畫畫的農民工
李忠東只上到小學三年級,到現在還有很多字不認識,但是他從小就喜歡畫畫。小時候,冬天窗戶上結了冰,他就用鐵釘在上面畫小人。到后來,他還臨摹過張大千、徐悲鴻的畫。到了二十五六歲,他開始一邊打工,一邊用廢品畫畫。我們不屑一顧的廢品,如破衣服、廢鐵絲、廢木板、廢舊報刊等,在李忠東那里都變廢為寶,成了藝術品。有人見他這樣畫畫,就給他起了個名字——“原生態(tài)畫家”,他說:“我覺得我是綜合性畫派的,我什么都用,我還想用上千種材料、方法畫畫?!比缃?,年過五十的他已連續(xù)創(chuàng)作了二十多年,陸續(xù)參加了一些國外的素人藝術展,并擁有了屬于自己的創(chuàng)作工作坊。
3汪化:從食堂服務員到著名畫家
汪化本名季紅燕,1981年出生在福建的一個小山村。因為家里窮,只上到小學五年級,她就退學在家?guī)兔Ω苫?。十六歲時,她開始輾轉全國各地打工,在福州當過保姆,在廣州進過鞋廠,在北京中央美院食堂當過服務員……有一天她在地攤上看到一本攝影教材,書中摩登女子的照片讓她產生作畫的沖動。她嘗試用五毛錢的油性筆繪制十五米的長卷畫。沒有主題,不打底稿,沒專門學過畫畫,連她自己都不知道最后會畫成什么樣子。沒有參照物,任憑線條隨心而流動:“我可以把萬物都看成一條線,無論是舞蹈也好,音樂也罷,包括聽到的聲音。”2013年,導演張楠聽說中央美院食堂服務員在畫畫的消息,就找到汪化,跟拍了名為《我的生命線》的紀錄片。張楠總結:這是一個出身低微的打工女孩,用自己對藝術的信念獨自對抗全世界的故事。
4庫淑蘭:一輩子活在大山里的剪紙奶奶
庫淑蘭是黃土高原上一名普通的農婦,一輩子生活在大山里。和山里很多婦女一樣,她沒受過正規(guī)教育,但從小就非常擅長剪紙,村里人結婚時總愛請她剪“喜”字。她打破剪紙藝術中以單純的模仿來傳承的傳統方式,獨創(chuàng)了表現其自我靈魂的藝術模式——剪貼畫。20世紀80年代,她的剪紙?zhí)熨x被縣文化館發(fā)現并予以推介。庫淑蘭的名字和她獨樹一幟的作品,一起走出山溝,登上了大雅之堂。她的剪紙構圖新奇大膽,顏色鮮麗,尤其是其晚年重復以“剪花娘子”為主題創(chuàng)作的作品,充斥著極其強烈的個人風格,呈現出其豐富多彩的內心世界。作為一位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民間剪紙藝術家,1996年,庫淑蘭成為首位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的中國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