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友巍
移情說,一個不可或缺的美學范疇,自古以來在中西方美學研究中占據(jù)了重要的地位。立普斯,一個在西方美學中具有重要影響的學者,對其情況進行了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和闡釋,并認為移情說是審美活動的重要因素?;谶@一理論,他成功地構(gòu)建了一個相對完整的美學體系,對后世美學研究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古代雖未明確提出此理論,但其作為一種表現(xiàn)手法,在文人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已經(jīng)被廣泛使用。
在人類的藝術(shù)思維過程中,移情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文學家們通過對人物和情境的塑造,將思想和生活體驗融入其中,使作品更加豐富、立體。在創(chuàng)造藝術(shù)形象和作品時,藝術(shù)家們也巧妙地融入了移情現(xiàn)象。這一理論在現(xiàn)代美育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對審美活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通過移情理論研究,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審美活動的本質(zhì)和特點,探究人類審美體驗的內(nèi)在機制,為我們更好地欣賞理解藝術(shù)作品提供指導。
一、中西方移情說概述
所謂移情是指人們在欣賞外部事物時,能夠設身處地地體驗事物所處的環(huán)境,將原本沒有生命的物體看成是有生命的,這種感知錯覺讓我們似乎感受到?jīng)]有生命的物體也具備著人類獨有的思想情感等獨特的活動。這種錯覺影響人們對事物的認知,與事物產(chǎn)生共鳴。這種共鳴可感受與事物的聯(lián)系,仿佛沒有生命的物體有著與我們一樣的情感體驗。如古人常謂竹為君,取其高風亮節(jié)。文人高士多愛竹,多以溢美之詞詠贊之。竹本身僅為一個不具有情感的客觀物體,但后人將正直、清廉的情感賦予竹,使其逐漸演變?yōu)楦唢L亮節(jié)、清雅的代名詞。中西方文藝美學都有極為豐富的移情理論,但亦有其不同。西方強調(diào)審美主體作用,將移情歸于人的生物本能。我們國家的這一理論是從物到人,是主體與客體的統(tǒng)一,充滿著辯證性。
(一)西方移情說概述
德國美學家勞伯特·費肖爾首次使用了“移情作用”這個詞,意思是把情感滲透、融入進審美對象中去。他認為審美主體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審美對象中去,把原本沒有生命的物體看成了有生命的物體,似乎也具備了人類獨有的思想情感等獨特的活動。后經(jīng)德國心理學家、美學家立普斯、谷魯斯等人的進一步發(fā)展與完善,自19世紀后半期開始,逐漸在西方美學理論中占據(jù)了主導地位。立普斯以前人的成果為基礎,深入分析移情之說,這對于美學研究是非常好的補充。充分挖掘移情說內(nèi)涵,不僅將其應用于審美活動,還將其拓展到了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因而被稱為是西方美學史上的“達爾文”,后人認為移情說起源于立普斯。
立普斯在《空間美學》一書中關于移情說做了詳細、全面的解釋,強調(diào)在移情過程中,使審美主體得到觸動的并不是審美客體,而是審美主體本身的情感。在對美的客體對象進行審美觀照時產(chǎn)生的,如自豪、自由、悲傷、凄涼、憤怒等人類情感,并不是主體與客體對立的關系,而是主體本身就在對象里面。即作品是作家的情感載體;藝術(shù)品是藝術(shù)家情感的物化。對于移情發(fā)生的機制,立普斯并沒有進行深刻的研究,他更加注重移情現(xiàn)象及其心理變化的闡釋。立普斯認為,在西方這個理論所突出的是審美主體,把情感融合至審美的客體內(nèi),更加突出審美主體本身的作用。強調(diào)審美主體在審美活動中處于絕對的主導地位,審美主體決定了審美態(tài)度和審美觀照的性質(zhì),審美客體的生命源于審美主體的情感。
(二)中國古典美學中的移情說
古文沒有移情說法,但有和“移情”本質(zhì)相同的內(nèi)容。我國古代文學“移情現(xiàn)象”廣泛存在,文學家留下的千古名篇中即有移情手法的運用,也正是因為移情使得作品更具魅力。例如:“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比绱说鹊取N覈钤绫容^完整論述移情理論的是梁朝的劉勰,他在《文心雕龍》中提出了“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情溢于?!钡挠^點。這句話表達了人們在欣賞自然風光時會不自覺地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到眼前的景色中去,感受到與自然的交融和共鳴。劉勰的移情理論不僅對古代中國的美學和文學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對現(xiàn)代美學和環(huán)境心理學等學科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唐代司空圖——《二十四詩品》,通過大量篇幅分析作者和客觀對象間存在的關聯(lián)。這是一種客觀事物與情感的結(jié)果,在一種富有生氣與自然的環(huán)境中,突出了藝術(shù)意境。這種融合使作家以一種獨特方式表達情感。與中國美學不同,西方美學家通常從生理和心理角度去探索移情現(xiàn)象。關注人在觀察客觀事物時所產(chǎn)生的主觀感受和情感反應。中國美學更注重從藝術(shù)實踐的角度出發(fā),探討審美活動中的物我關系。在中國美學中,這種和諧統(tǒng)一的關系被視為一種“意境”。這種意境主體與客體之融合,構(gòu)成了完整的藝術(shù)作品。這種融合使作品具有形式上的美感,還有深層次的情感表達。認為主觀情思與客觀事物應當親密無間,讓神思與物境融為一體,構(gòu)成物我同一的藝術(shù)境界。
(三)中西方移情說差別成因
我國古代文論的移情說和西方美學的移情說,由于受到中、西方不同的社會歷史背景以及思想、文學藝術(shù)特征等方面的制約,二者在內(nèi)涵上有一定的區(qū)別。中、西方移情說根本的不同之處,在于思維方式不同。中國強調(diào)“天人合一”的思想體系,是一種整體性的思維方式(〈戰(zhàn)國〉莊周著,乙力校注:《莊子》,三秦出版社,2008年版),我國自古以來就強調(diào)對客觀自然規(guī)律的遵從。移情論在“物我合一”的思想影響下所強調(diào)的就是主觀情感與客觀事物的結(jié)合。立普斯的移情說明顯地側(cè)重于主體情感方面,強調(diào)主觀情感的灌注,客觀對象對主觀情感的依附性。
二、李白美學思想中移情論的來源
李白是盛唐時期的詩人,也是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在他的詩中,浪漫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文學表現(xiàn)達到了完美的和諧與高度的統(tǒng)一。他的詩歌清新飄逸、豪邁奔放、想象瑰麗,充滿了神奇色彩。李白的詩歌之所以能夠散發(fā)出瑰麗奇幻的光輝,正是由于其詩歌美學思想所照耀的結(jié)果。他的美學思想就像一根琴弦,不斷震顫著其詩歌,發(fā)出美學之音。要領悟李白的美學思想中的移情作用,就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時代背景和個人經(jīng)歷的影響
李白美學思想的形成與當時身處的時代背景和個人的經(jīng)歷密切相關。他有著追求功成身退、企慕神仙、回歸自然、飲酒作樂的生活理念。
李白,這位唐代的大詩人,其生活于唐玄宗、唐肅宗兩代,他出生于盛唐,卻又經(jīng)歷了安史之亂。那個時代下文化融合,中原和民族文化結(jié)合在一起,突出了各文化的交融。同時,盛唐時期交通建設速度加快,詩人足跡遍布天下。在這樣背景下,李白詩歌充滿了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人生的探索。
李白天資聰穎,接觸到多元文化,包括儒家、道家、縱橫家等各個流派的思想。在開元盛世背景下深受儒家精神影響,一直想報效國家。李白出生在今天的吉爾吉斯斯坦,當時被稱為碎葉城,幼年和家人來到蜀地,從小接觸道教,特別喜歡合縱連橫的縱橫家,喜歡結(jié)交社會各界人士。這樣的特殊背景,使李白成長為一個心胸開闊、不拘小節(jié)的人。但盡管他心懷天下,卻因為父親從商的原因,無法參加科舉考試。盡管如此,因為他接觸到了多元文化,所以深受儒家進取精神、縱橫家思想和道教信仰等多種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李白的獨特個性和詩歌風格,讓他成為了一個包容開闊、昂揚向上、心懷天下的詩人。他熱衷于拜訪佛寺,甚至自愿縛于枯禪,這種對宗教的虔誠和對自我修煉的追求,在盛唐時期文化高度融合背景下,得以誕生出這樣一位獨具個性的詩人。但這位詩人深知莊子和屈子的思想不同,他并不希望將兩者合并,而是以自己獨特見解和感悟為基礎加以融合。其詩歌中既有儒家進取精神,又有道家的逍遙自在,還有縱橫家的豁達胸懷。他認為儒、仙、俠三者可以相互融合,形成獨特文化氣質(zhì)。這種氣質(zhì)在他的詩歌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既展現(xiàn)了盛唐時期的繁榮文化,又表現(xiàn)出了詩人獨特的個性和精神世界。同時他也是矯矯不群的,他是儒士、文士、道士、高士、佛教徒、縱橫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這些特色使他的詩歌具有豐富的情感又有各種高超的藝術(shù)手法。
(二)老莊思想的影響
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李白謀求自然與人的和諧,自然與人合一的自由境界。李白的詩歌想法超然,落筆天縱、自然率真、變幻無端。從李白的美學思想、立身行事以及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不難看出李白對老子、莊子思想的繼承。道家思想提倡“自然無為”,提倡遵循自然,反對人為和雕琢,這與李白自然率真的創(chuàng)作風格不謀而合。莊子又強調(diào)“天人合一”的哲學觀,認為人與自然合一,讓人的心情與萬物相通,這對李白的思想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天人合一”的思想,體現(xiàn)的是莊子的審美移情的特點,即審美主體“坐忘、心齋”從而達到“物化”的審美結(jié)果,此過程是移情作用發(fā)生的過程。李白對此思想進一步的繼承與發(fā)展,并運用到自己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去。
三、移情說在李白詩歌中的表現(xiàn)形式
李白的一生并沒有留下詩歌理論著作,但其詩歌的美學觀點都閃爍在他的優(yōu)秀的詩歌作品中。移情說強調(diào)的是審美客體的生命化,將人的主觀情感轉(zhuǎn)移到審美客體上,使得原本不具生命的外物也具有了情感、思想、意志等人類活動,進而會進入物我融合的境界。移情現(xiàn)象借助的表現(xiàn)形式,在李白創(chuàng)作的大量詩歌中不勝枚舉。
(一)擬人
在對植物、動物和非生物的客觀物體進行觀照時,通過移情將其擬人化。如,當我們看到高山時,深感他是沉穩(wěn)的長者;看到河水時,感到他是智慧的善者,等等。擬人的手法在李白的古詩詞中常常被運用。如其絕句《獨坐敬亭山》:“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整首詩流露出作者孤寂、落寞的無奈之情。作者在最后兩句將敬亭山擬人化,使之成為極具個性的人。眾鳥飛離,眾云孤散,但詩人并沒有離開,仍在原地靜靜地觀賞著青翠秀麗的敬亭山,恍惚間敬亭山也在含情脈脈地看著作者。彼此之間雖然并沒有進行語言上的交流,但是已經(jīng)達到了情感上的共鳴。“相看兩不厭”表達出作者和敬亭山的深厚感情?!皡挕弊謱⒃娙撕途赐ど街g的情誼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
表面上看,詩人正在描繪他與敬亭山之間的相對而視,情感深沉,含情脈脈。實際上他借助山的情感來反襯出人的無情。詩人的詩歌中,敬亭山成為了情感的載體,而人的無情則成為了對照的對象。敬亭山在詩人的筆下,似乎有了生命和情感,它靜靜地矗立在那里,無聲無息,卻能深深地打動人心。詩人通過描繪山的靜謐和深情,反襯出人的無情和冷漠,展現(xiàn)出詩人自己橫遭冷遇和寂寞凄涼的境地。又如《勞勞亭》:“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詹锳:《李白全集校注匯釋集評》,百花文藝出版社,1996年版)此詩賦予了春風以人的情感。
(二)意象
中國古典詩歌中很多水、月、花這些意象的元素,有著特殊的內(nèi)涵。這些元素文人們反復運用,逐漸形成了固定的表達方式和象征意義,成為移情定型的結(jié)果。在李白的詩歌中,意象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經(jīng)常使用的是具有巨大的、壯美的藝術(shù)形象。如蜀道之險、泰山之偉麗、浩瀚的洞庭以及滄溟的巨浪等。李白詩歌有許多自然的描繪,也有很多自然壯麗場景,這些元素疊加在一起,讓他的詩歌可以震撼人心。尤其是他寫的黃河和長江,更是極為生動,仿佛具有了生命和靈魂。長江在李白的詩歌中被賦予宏大象征意義,成為積極向上、激流勇進的意象。黃河的形象在李白的詩歌中占據(jù)著重要地位。黃河被賦予了深沉、豪邁的特質(zhì),成為堅定不移、不屈不撓的象征?!秾⑦M酒》中李白寫道:“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边@句詩以高昂的激情和豪邁的氣勢描繪了黃河的雄渾與力量,使讀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壯美與威嚴。再如《贈裴十四》:“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里觸龍門?!边€有《公無渡河》等。典故也是一種意象,詩人引經(jīng)據(jù)典,引出的是典故背后的深層情感。李白在《行路難》中寫道:“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边@是引用鮑照的《擬行路難》中“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的詩句。鮑照作為一個寒士文人,在一個講究士族門第的魏晉南北朝時期,受到社會的不公而借用詩歌表達出了自己的情感。而李白引用其典故的目的就是為了抒發(fā)自己想要建功立業(yè)卻不被重用的失望無奈之情。
(三)意境
意境中移情的表現(xiàn)特征一般有兩種形式:寓情于景和觸景生情。所謂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在觀察外界事物時,把原本無生命的東西看成是有生命的,仿佛一切事物都像人一樣活了過來,便將自身的情感灌入其中。實際上是心情的外射,人把自身的情感認為是客體具有的情感。比如李白的《菩薩蠻》,通過游子觸景生情的思緒抒發(fā),表現(xiàn)了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平展的樹林煙霧迷蒙,秋山透著寒意,綠色看著讓人傷心,蒼茫而又悲壯。緊而轉(zhuǎn)向描寫高樓和人,寫出“愁”字,點醒全篇。原本蒼翠的綠色帶給人的是生生不息的希望、活力、生機,詩人卻說是“傷心碧”。詩人的傷心之情也就從其中表達出來,作者遠離家鄉(xiāng),登高望遠,思念家鄉(xiāng)親人之情便從中傳達而出,頓覺眼前的景色也是悲涼的,景色便和詩人一樣充滿了愁緒、感嘆。又如作者的《哭晁卿衡》:“明月不歸沉碧海,白云愁色滿梧桐。”他在描寫景物時,能巧妙地傳達出自己的情感。如李白的《靜夜思》,正是他在無意間看到了地上的霜,轉(zhuǎn)而去看天上的月亮,從而觸發(fā)了思念家鄉(xiāng)之情。
移情,我們可以看成是一種心理活動,文學家們用其創(chuàng)作出了許多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研究移情作用并了解其審美特點,了解了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界限逐漸消融,物我兩忘的境界得以實現(xiàn)。在這種狀態(tài)下,主體不再把對象視為外在的、無關緊要的東西,而是將其視為與自己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文將中西方對移情的概念闡釋做了系統(tǒng)的梳理,并深入分析了是因為兩者的思維方式的不同才導致此結(jié)果。在我國古典詩詞的多種修辭方式中移情尤其引人注目,許多名篇佳句都發(fā)揮了移情的審美作用,本文以李白詩詞為例,系統(tǒng)闡釋了移情作用在修辭方式中的呈現(xiàn)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