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警語】
精短課文的教學,可以爭取在一個課時之內完成全部訓練任務且不用布置家庭作業(yè)。
【課文美讀】
《司馬光》,簡潔精致的文言小故事,描述了司馬光用石頭砸破水缸救出掉在缸中的小同伴的驚險瞬間:
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
寥寥30字,就生動地刻畫出了機智勇敢的司馬光營救小朋友的情景。
它有著小故事眾多的基本特點:
有敘述與描寫;有開門見山的開頭,戛然而止的結尾;有故事的開端、發(fā)展、高潮和結局;有明晰的層次與順序;有人物的出場和場景的設置;有故事的情節(jié)、細節(jié),還有文中波瀾;有對比手法的運用;有場面的描寫;有鮮明的人物形象;……
本文語言簡練,層次清晰。故事的第一層寫的是一小兒遇險。群兒嬉戲于庭院之中,興奮而快樂,一小兒居然爬到高高的甕上,一不小心跌落水中,故事陡起波瀾,情形危急。第二層寫的是司馬光砸甕。其他的小孩見到小兒落水,都嚇得跑遠了,只有司馬光拿起石頭砸破了這只大甕,水迸流出來,落水的小兒才沒有被淹死。文中的描寫內容緊湊,動感十足,扣人心弦的情景如在我們的眼前。
【新穎創(chuàng)意】
《司馬光》是小學生在統(tǒng)編教材中接觸的第一篇文言文課文。我們的教學創(chuàng)意是“課中六有”:有字詞積累,有文意理解,有朗讀背誦,有故事講述,有品析訓練,有知識滲透。
課始導入,教師介紹課文,簡說“文言文”;介紹人物司馬光(1019~1086),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史學家、散文家;介紹本課的訓練活動。
活動一:聽讀學讀,字詞理解
教師朗讀課文,學生聽讀課文、嘗試朗讀課文;請學生朗讀課文注釋和教師的補充注釋:戲、于、庭、甕、沒、皆、棄、去、光、之、迸、得。
活動二:自讀自講,生字練寫
教師指導學生讀課文,讀注釋,各自自讀自講課文內容,練習書寫課中生字:司、庭、登、跌、眾、棄、持。
活動三:朗讀訓練,背誦積累
教師訓練學生朗讀課文。
一讀讀得準確;二讀讀得流暢;三讀讀出故事味;四讀讀好句中停頓;五讀讀好重音。然后順勢要求人人背誦。
活動四:展開想象,編講故事
請學生各自編講故事,教師點示:文中的“甕”,我們可根據(jù)講這個故事的習慣,將其理解為“水缸”。
學生各自展開想象,練習講故事;指名講故事之后,教師出示:
司馬光
古時候有個孩子,叫司馬光。有一回,他跟幾個小朋友在花園里玩?;▓@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裝滿了水。有個小朋友爬到假山上去玩,一不小心掉進了大水缸。別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嚇哭了,有的叫著喊著,跑去找大人。司馬光沒有慌,他舉起一塊石頭,使勁砸那口缸,幾下子就把缸砸破了。缸里的水流出來了,掉進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學生朗讀并反復練習講這個
故事。
活動五:課文品析,品析字詞
話題:課文中的這個字用得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學生思考,發(fā)言,師生對話,教師小結。點出課文中用得最好的一個字:擊。
最后收束教學。
責任編輯 郭艷紅
余映潮
當代中國語文教育家。語文特級教師。全國中語會學術委員。中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藝術研究專家,創(chuàng)建了全新的 “板塊式、主問題、詩意手法”閱讀教學藝術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