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娟利(陜西省西安育英小學 710003)
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的總主編溫儒敏先生認為,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四個方面是一個整體,彼此不能分開。在語文課程中,學生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的提升,以及文化的傳承都應該以語言的建構和運用為基礎,并在學生個體語言經(jīng)驗發(fā)展過程中得以實現(xiàn)。這便是溫儒敏先生所說的“以一帶三”的內涵。在這個過程中,做好“以一帶三”中“一”的工作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基礎。怎樣幫助學生打好這個基礎? 回歸到小學語文教學,就是做好聽、說、讀、寫這些最基本的語文教學活動。語文教師要尋找合適的契機帶領學生學習語言文字,必須在課堂上看得見學生的真實學習和真實成長。
小學語文課堂的主要任務就是教師幫助學生學習各種語文知識,培養(yǎng)各種語文技能。不論教師采用怎樣的教學方式,學生學會傾聽都是非常必要的。傾聽能力在課堂上表現(xiàn)為師生之間、生生之間認真細心地聽取信息。為了讓學生聽得有效果,教師要對學生的傾聽明確給出具體易操作的要求,比如專心、耐心、虛心等。教師要想方設法地激發(fā)學生傾聽的興趣,如進行口頭表揚:“你聽出了他發(fā)言中的小問題,還提出了改進意見,你真會學習!”對學生傾聽的認可和獎勵還可以是一個眼神,一個微笑,一個手勢等。
聽寫是一種非常有效的學習鞏固和檢測的形式。聽寫既是聽的能力訓練,也是寫的能力訓練。學生邊聽邊寫,先聽后寫,既能培養(yǎng)學生傾聽的能力,又能鞏固所學知識,是非常好的活動形式。但是,很多教師擔心浪費課堂時間,所以把聽寫的內容布置在學生回家后讓家長協(xié)助完成。家長的水平參差不齊,對待學生的聽寫態(tài)度不一,聽寫的效果也很難保證。有一段時間,有些知名教師在公開課上用聽寫詞語引入,然后通過檢測、歸類詞語引出當堂學習的主要內容的方式受到聽課教師的好評。陜西省著名的小學語文特級教師王林波老師在上《圓明園的毀滅》一課的時候,就是從聽寫詞語開始。他把描寫圓明園的詞語按照課文內容分為三類,檢測學生的聽寫之后,王老師按照詞語的分類引出課文內容的學習。這樣的形式樸實、扎實、有效。
課堂上,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朗讀和品讀的時間,正所謂“書未讀熟不開講”。
葉圣陶先生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美讀法”?!懊雷x”其實是強調通過聲音的節(jié)奏之美,深入課文的情感思想,達到與作者心靈相通的審美境界。所以,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帶領學生放聲朗讀,讀通課文,讀懂內容,讀出感情,進入課文描寫的情境,為學生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朗讀這一方式主要傾向于第一學段,涵蓋二三學段。除了課堂上的朗讀外,教師還可以利用早讀時間或者讓學生在家里設置朗讀時間,每天保證至少半小時,由家長監(jiān)督朗讀效果。
在課堂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品讀關鍵字詞、關鍵語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如教學《游園不值》一課,教師讓學生抓住“滿園春色”想象詩人葉紹翁的朋友的院子里是怎樣一幅春天的景象。學生從視覺、聽覺、嗅覺等多種角度想象院子里絢麗多姿的春天景象。
“教學有法,但無定法,重在得法”。教師要根據(jù)不同課型的需要和自己擅長的教學風格綜合使用各種品讀的方法,這樣才會讓閱讀教學更加精彩,讓學生的學習更有成效,讓語文課真正散發(fā)出迷人的光彩!
統(tǒng)編版的語文教材除了口語交際,還有許多讓學生的語言生長的課文。教師要尋找合適的契機,為學生搭建語言生長的平臺,引導學生說詞型、說句子、說段落等,在不斷地練習中讓學生敢說、會說、能說。
一年級上冊《四季》一課,教師訓練學生說的內容有詞語和句子兩種。課文中有很多格式相同的詞語,如草牙尖尖、荷葉圓圓、谷穗彎彎等。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這些詞語的共同點,然后聯(lián)系生活實際用上疊詞說出事物的特征,比如,柳樹彎彎、桃花朵朵等。
一年級語文上冊《大還是小》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這樣說:“有的時候,我覺得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時候,___________的時候,我覺得自己___________。”
一年級《四季》一文的課文前后的結構大致相同,每一小節(jié)都以某種事物說“我是……”來結尾。既體現(xiàn)該事物的季節(jié)代表性,又表達出對四季的喜愛之情。教師可以在朗讀體會表達形式的基礎上讓學生模仿句式自由表達。這樣的練習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又能培養(yǎng)學生說話的能力。
寫字是一項重要的語文基本功,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課本在“語文園地”板塊安排了很多寫字訓練,借以提高學生的書寫水平和書寫能力。
教學《彩色的夢》一課的時候,教師從書寫課題開始就指導學生寫字,真正踐行“提筆就是練字時”的觀念。比如,寫“夢”字:上展下收,林寫得扁一些,寬一些,“夕”寫得緊湊一些,“夕”的撇略長一些,保證字體的穩(wěn)定。
作文是一門技藝,任何一門技藝的練成都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僅靠每學期的八篇作文訓練是遠遠不夠的。除了日記和周記外,各種讀寫結合的小練筆也是很有效的作文訓練方式。教學《楊氏之子》一課時,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寫作水平,教師在課堂中設計了三處讀寫結合環(huán)節(jié)。
(1)寫作滲透
一開始,教師結合文本內容提出寫人要寫出人的特點。學完課文,教師又強調作者寫人的時候采用了先概括出人物的特點,然后用事例寫具體的方法,引導學生要關注作者的寫法,學會作者的寫法為自己所用。
(2)寫話練習
課堂中,教師根據(jù)文本內容設置了兩處寫話練習:①孔君平聽了楊氏之子的回答后,他會想什么? 神情、動作又是怎樣的? 他還會說些什么呢?②楊氏之子九歲了,他長得什么模樣? 想象一下楊氏之子的外貌、穿戴,寫下來。
(3)寫話作業(yè)
最后的作業(yè)環(huán)節(jié),教師布置了兩個作業(yè):①仿寫:用幾句話寫一件事情,突出人物某方面的特點。②擴寫:發(fā)揮想象將《楊氏之子》擴寫為一則生動的白話文故事。
這些說話和寫話練習既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也為學生深度學習課文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