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方煜
寫作的本質(zhì)是思維的訓練。而就論述文而言,這種思維表現(xiàn)得更為充分,我們需要運用推理、演繹、歸納、引申、辨別、比較、總結等范式,讓自己的文章呈現(xiàn)出思維的廣度與深度。反觀當下許多論述文,大多討論者往往著眼于論據(jù)的充實、語文的優(yōu)美、方法的運用等層面,對思維的層次與含量卻鮮有人關注。這種思想指導下的文章,其文章的思維往往在“一個平面滑行”,這樣的訓練,對文章的說服力與寫作者思辨能力的提升,毫無用處。本文試從分類討論、設置條件、引入概念、對立統(tǒng)一與現(xiàn)象本質(zhì)五個角度,探討一下論述文寫作思維的深入與思辨問題。
分類討論源于數(shù)學,指的是對不同對象或同一對象的不同情況,進行分類研究探討,使復雜的問題得到清晰、完整地解決,從而使邏輯走向嚴密,讓人無懈可擊。
下面以2021年北京卷“論生逢其時”為例,說明一下分類討論法在論述文中的運用。
“論生逢其時”隱含著“人”與“時代”兩個關鍵詞,其中時代指向主體生活的外部環(huán)境。這外部環(huán)境不外乎兩類:
一是躬逢盛世,一如大唐盛世之于李白、王昌齡,昌隆的國運,文化的繁榮,滋養(yǎng)了文人的精神,激蕩了詩家的情懷,讓他們變得高度自信,唱出了“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豪放,喊出了“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的激越。
但同時我們也看到,生逢盛世,不少人卻在紙醉金迷中,將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爛。唐明皇李隆基,接手江山之初,勵精圖治,親手開創(chuàng)了開元盛世;但在款款的《霓裳羽衣曲》中,他喪失了進取心,沉溺于溫柔鄉(xiāng)中,最終被漁陽鼙鼓驚醒美夢,讓大唐墜入了安史之亂的深淵。
二是生逢亂世。誠然,喪亂對于大多數(shù)來說,都是不可承受的生命之重,百姓流離失所,讀書人放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猶記得陳寅恪與劉文典,在戰(zhàn)亂中失去了寶貴的書稿,留下了一生的遺恨;而于大多數(shù)讀書人而言,更失去了讀書與科考的機會。
但另一方面,國家不幸詩家幸,正是安史之亂,才成就了杜甫偉大的“三吏”“三別”;正是因為金兵南侵,南宋朝廷的不作為,才有了辛棄疾的以劍為筆,以血為墨,在文學的天地里書寫他的英雄豪氣,成就了一代詞壇巨子。
而對于堅韌者而言,恰恰是滄海橫流,方顯其英雄本色。從某種程度而言,與其說時勢造英雄,還不如說英雄造就了某種時勢: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天下風云突變,最終劉邦乘勢崛起,創(chuàng)立了大漢王朝;劉秀在風雨飄搖中精準出擊,讓大漢重光,實現(xiàn)了光武中興;于謙則在土木堡之變后,憑一人之力,力挽狂瀾,使得大明王朝多延續(xù)了150多年……他們,都于危局之中,創(chuàng)造了屬于自己的時代。
任何事物,產(chǎn)生其最終的走向與結果,往往有一定的前提或條件限制,很少有過于絕對的情況存在。這就需要我們在論證中審慎分析,全面梳理各種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從而得出嚴密的結論。
我們也以“偏聽則暗,兼聽則明”論點為例析之。
這觀點本意是讓我們不要關起門來,只聽自家的或己方的,要多聽聽他人與第三方的意見,這當然是正確的。但問題是,偏聽一定暗了嗎?君不見,劉備對諸葛亮言聽計從,孫權則大部分聽兩個人——內(nèi)事問張昭,外事問周瑜,他們兩個都是開明君主的代表。可能會有人說,這來自于演義,信不得。那歷史上,齊桓公偏聽管仲,劉邦偏聽張良,一個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一個運籌帷幄,決勝千里,都幫主公建立了不世功勛。顯然,偏聽并非都讓人昏昧。
另一方面,兼聽就一定明了嗎?三人成虎中的主人公,剛開始不輕信人家,聽了三個人“來虎了”的消息,拔腿就跑;父子騎驢故事中,父子一再聽取路人的意見,結果越聽越糊涂。
顯然,“兼聽”欲“明”,還需設置前提條件。
從諫者一方說,需得他們能說出真實的想法,能夠心懷坦蕩,心地無私,立場客觀,一如魏征,一如于謙。
從聽者一方來說,還需注意幾點:一是要有開闊的胸襟,能夠聽得進意見,尤其是刺耳的聲音;二是注意聽的廣度與代表性,如《鄒忌諷齊王納諫》中,齊王聽的是“宮婦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內(nèi)”的聲音,并不局限于左右與朝堂;三是聽者的識別力與決斷力,有些人聽了很多人意見,但最終卻分不清楚哪條意見合理,腦子反而一團槳糊,正如大明朝后來的幾朝國君,看群臣在朝堂上各抒己見,吵得不可開交,最終無所適從,朝會的大部分時間與精力都耗在了吵鬧中,國事卻江河日下。
我們認識問題時,一方面需要辨別相近一組概念的界限,讓認識不致走偏;另一方面要防止走極端:這就需要我們在分析中,引入相反的概念,厘清邊界,將問題闡述透徹,讓自己的觀點嚴絲合縫。
我們以“追求自由”這個話題為例探討一下。在論述這個觀點時,我們有必要引入秩序(或規(guī)則)的概念:生活中,我們應該追求自由,但不能忘卻建立合理的秩序。如果只有秩序而沒有自由,那是牢籠;如果只有自由而沒有秩序,那是縱容。秩序和自由應該建立在一個基礎上,有秩序的自由是最好的秩序,也是最好的自由。為何?自由是需要秩序作為保障的,沒有秩序,自由就是一張無法生效的契約;但講究秩序也不能限制人們該具備的自由,否則,建立秩序就失去了針對全體的意義,其遵守的可能性就會大大打折。所以,秩序與自由都不能過度,應在恰當?shù)姆秶鷥?nèi)談秩序、談自由。
同樣地,在論述自信時,我們可以引用自負的概念;在論述成熟時,可引入天真的概念。
以上是引入相對概念的情況。再來看2020年浙江卷的一篇高分作文,面對個體坐標與外界期盼關系的話題,作者在闡明了兩者關系后,進一步指出:外界的期許僅僅只是期許并非強求,而堅定自我僅僅只是彰顯個體意志,并非肆意張揚個性。通過引進強求、肆意張揚個性兩組相近的概念,將其間的細微差別界定得清清楚楚,使得觀點更為理性客觀。
世界上任何的事物,都有其矛盾或?qū)α⒌囊幻?;但哲學同時也認為,事物在呈現(xiàn)矛盾一面的同時,又往往有其統(tǒng)一的一面,我們在論述道理時,除了看到其對立面外,還要善于把握其對立中的統(tǒng)一。
以利他與利己關系為例。
在分析利他與利己對立的同時,我們還應論述它們統(tǒng)一的一面:在利他與利己的關系上,是不是像薩特所說的“他人即地獄”,兩者之間是否沒有調(diào)和的余地?答案是否定的。當下是個以技術為主導的網(wǎng)絡社會,每個人都由網(wǎng)絡聯(lián)在了一起,都不是一座孤島,都是古老大陸上的一部分。在這樣的社會中,團隊精神無疑更有生命力,單打獨斗勢必被社會所淘汰。我們完全可以適當縮減自己的利益,以期與他人合作,在合作中各取所需,贏得利益。支付寶、共享單車、滴滴打車——利己與利他結合的典范。
這里的現(xiàn)象本質(zhì)是一種籠統(tǒng)的說法,指的是思考問題時,能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具體而言,能借助現(xiàn)象,分析原因,探究本質(zhì),預知危害,尋求對策,這樣的寫作,既有現(xiàn)實的針對性,又有解決問題的深刻性,較之一般的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作文模式,顯然層次更豐富了,思想也更深刻了。
比如關于“流行語”話題的寫作,一般同學只浮于流行語利與弊的探討,并為之尋求現(xiàn)實中的相關例證,就匆匆得出結論。而會思考的同學,卻看到了流行語背后的本質(zhì)性的東西:流行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語言創(chuàng)造由精英智慧向大眾智慧發(fā)展的趨勢,是社會情緒的另類體現(xiàn)。我們社會中人看到的只是沉溺于流行語的表象,實際上,沉溺的背后是對沉重現(xiàn)實的遺忘,其后果必然會讓人們產(chǎn)生錯覺:使得自己沉迷于輕松、容易、玩笑化的社會中,進而在安逸感中漸漸迷失了我們的心性。更為嚴重的是,當這種迷失成為一種群體性導向,更深刻的時代情緒與問題便處于被邊緣化的境地,這將是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悲哀。這種透過現(xiàn)象到本質(zhì)、由原因到危害、再到對策的本領,這種理性思考的習慣,在學生中極為可貴。
下面以一篇筆者為學生寫的考場下水作文為例,說說這五種方法的綜合運用。
作文題:
你在開車或坐車時,如果使用導航,常會聽到這樣的提示語:你已偏離路線,已為你重新規(guī)劃路線,請在合適的位置調(diào)頭。
你覺得人生是否需要這樣的“導航”?結合自己的體驗與思考,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得少于800字。
尋找自己的北斗導航
“外界無窮無盡,唯有穿過重重迷霧,方能抵達人生彼岸?!痹谶@個社會大潮洶涌的時代,迷失方向乃是常態(tài)。是等待他人導航,走出人生的漩渦;還是自囚于繭房,在搖擺中尋找出路?依愚之見,唯愿傾聽外界又堅定自我,尋找自己人生路上的北斗導航。
(引用名言,針對現(xiàn)實,聯(lián)系材料,提出觀點,引題干脆。)
顛簸于旅途之中,道路千萬條,沒有航行經(jīng)驗的我們,需要外界的幫助和引導,這讓我們能在短時間內(nèi)找到正確的航線。(分類討論,先正面說需要導航的情況。)姜唐佐求學之初,因了蘇軾指點,“滄海何曾斷地脈,珠涯從此破天荒”,成為了海南第一個舉人;朱元璋在起事之初,謹遵朱升“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教導,最終成為了天下雄主,重振漢族雄風;吳嶺瀾求學路上遭遇迷惘時,梅貽琦校長用真實、真心、真性,“遵從內(nèi)心,無問西東”的教誨,如醍醐灌頂般,讓吳嶺瀾的人生之路豁然開朗。他們,都借了旁人的光直抵內(nèi)心深處,照亮自己的前路,走出了自己的人生輝煌。
然,他人的引導往往基于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并非都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法寶;而更多的時候,這些“導航”無法在我們行至迷途或岔路時及時出現(xiàn),如果我們坐等他人送來,很有可能會陷入更深的泥潭。(分類討論,再說導航可能帶來的弊端。)
所以,我們不能一味地依賴他人的導航,而需要自行摸索,及時糾偏。班超在埋首文書時突然自悟,“大丈夫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安能久事筆硯間乎”,毅然投筆從戎,終嘗封侯之愿;陶淵明行進于仕途間,不為五斗米折腰,及時調(diào)整人生,在歷史的天空中留下了一抹靚麗的身影;柳永在“何要浮名,且去填詞”的旨意中絕了功利,調(diào)轉(zhuǎn)人生航向,將宋詞的繁華唱遍了大江南北,遂成“凡有井水飲處,即有歌柳詞”的文學奇觀。(集束性事例,有氣勢,有說服力。)如果他們遵照世俗的眼光,聽從前人的教誨,那么,這世上除了多幾位庸官循吏,其生活將如一汪死水,激不起半分波瀾。(運用假設論證,強化本段觀點)
放眼當下,生活當中更多的不是自己迷途,需他人指引,而是“被規(guī)劃”。君不見,還未上學的孩童,由家長牽引著去學鋼琴、琵琶、古箏之類的才藝,盡管他們的臉上寫著一臉的不愿;君不見,滿臉稚氣的小學生,在重重的書包下,負重輾轉(zhuǎn)于各補習班,鼻梁上過早地架上了眼鏡;君不見,高考放榜后,多少家長越俎代庖,在孩子的志愿書填上金融、管理等所謂的熱門專業(yè)……神州大地,有許多學子從上學之初到大學畢業(yè),成為家長的“牽線木偶”,我們培養(yǎng)出的人才沒有自己的想法,沒有興趣,沒有探索精神,沒有創(chuàng)新能力,這樣的人才如何擔當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
(聯(lián)系現(xiàn)實,引入“被規(guī)劃”概念,再次以集束性事例論證,指明本質(zhì),分析危害。)
由此看來,他人的指引僅僅只是導航,并非強求,而自我摸索僅僅只是彰顯個體意志,并非對他人的意見充耳不聞。我們要依靠自己,適時聽從他人的指引,理性對待人生的迷途。
(設置條件,闡述細微差別,實現(xiàn)對立中的統(tǒng)一。)
人生海海,為了在人生的行進中不觸礁,不翻船,少走彎路,不走錯路,我們要傾聽外界又堅定自我,找到自己人生路上的北斗導航,乘風破浪,揚帆遠航。
(引用名言,總結全文,尋找對策,回應開頭,點明題意,深化主旨。)
新課標將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列為核心素養(yǎng),這是看到了思維之于學生發(fā)展的重要性;全國各卷與不少獨立命題的省份,也在作文中重點考查學生的思辨能力。但遺憾的是,學生作文中呈現(xiàn)出的思維含量仍不盡如人意。在論述文寫作中,如何有效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我們?nèi)沃囟肋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