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桐
【導 讀】 趙炎秋的新著《藝術視野下的文字與圖像關系研究》對文字與圖像關系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其突破主要表現(xiàn)為:一是追問圖文關系發(fā)生與圖文理論創(chuàng)構的歷史本原,闡釋文字與圖像關系的歷史發(fā)生學價值,夯實圖文關系理論根基;二是揭示圖文關系中隱在的藝術家作用,將以往圖文關系多側重形式表現(xiàn)的研究深入于人的本體性研究層面;三是細致梳理圖文關系研究中的相關問題,并逐一進行創(chuàng)新性的問題解答;四是以中國詩學“言象意”傳統(tǒng)理論為基點,努力建構中國主體性圖文關系理論體系。
來自西方“圖像時代”的說法,在中國文論界引起的反響就是使對文字與圖像關系的研究成為顯命題,很多學者對此投以研究熱情并發(fā)表了大量研究成果。這不僅證明國內(nèi)外理論研究的互動效應,而且證明圖文關系問題確實是一個須予關注的中國文學理論問題,因為中國文論的圖文關系,是引申于特有的“言象意”深遠歷史傳統(tǒng)的現(xiàn)實關系。那么,如何面對繁多的研究成果有新的學術發(fā)現(xiàn)與突破,這就是當下學術研究面對的難題。趙炎秋教授的著作《藝術視野下的文字與圖像關系研究》(以下簡稱《研究》(2021年入選《國家哲學社會科學成果文庫》,同年,在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統(tǒng)一組織下,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發(fā)行),立足于中華文化傳統(tǒng),在對先前研究成果爬梳鉤沉的基礎上,進行命題本身的元理論探索與建構,取得了文字與圖像關系研究的新進展。
隨著電子信息技術的發(fā)展,類似電影的以圖像(電影是活動的圖像為主要表現(xiàn)形態(tài)的藝術形式,在藝術視域中越來越具有勝出的優(yōu)勢,對文字與圖像關系的研究也更多地集中于“圖像轉向”何以形成、圖像敘事給予文學的改變、圖文關系的差異性與互文性等圖文關系呈現(xiàn)的現(xiàn)實問題?!堆芯俊纷匀灰芯窟@些現(xiàn)實問題,但又不局限于這些現(xiàn)實問題,而是將這些現(xiàn)實問題引向歷史的深度,以歷史溯源的方式探詢問題的答案。這里要特別指出的是,《研究》研究圖文關系的理論基點,就是“言象意”這一中國詩學歷史傳統(tǒng)的理論基點,“言象意”同時也是中國古代哲學對世界本源追問的命題。對這樣的基點,作者并未特別強調(diào),而是將之作為著述展開的根據(jù),貫穿于整部著作。所以,盡管諸論題在闡發(fā)中對于西方語言學與圖像理論多有引證,但所歸依與生發(fā)的是那傳統(tǒng)的根基。對此,作者在緒論中對缺乏根基的以西釋中、以西律中的國內(nèi)圖文關系的研究趨向深感憂慮,并提出:“如何把對圖像的形而上的分析與當下的現(xiàn)實結合起來,不讓理論蹈空淪為虛談從而能夠對本土圖像進行有效解釋,成為本土圖像理論在當下需要思考的問題?!?《研究》第17頁由此說,《研究》所研究的便是如何借助西方理論,對圖文關系這一總體命題,從歷史本原的視角進行扎實的、有根基的思考?!堆芯俊愤M行理論建構的起點,就是從文字與圖像關系命題的歷史本原出發(fā)。在具體的論證中,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兩方面:
一是歷史文化溯源。文字與圖像的關系是人類文化發(fā)展的本原關系,人類文明的初始記載以圖像為主,文字在圖像的基礎上得以發(fā)展,兩者既有同源關系又有著不同質的區(qū)分,歷史文化在這兩者不同歷史階段各有側重并相互滲透的構成關系中傳承下來,歷史地認清文字與圖像的本原關系,才能從根本上解析文字與圖像關系命題。《研究》特別注重文字與圖像的歷史發(fā)生學價值,深刻理解并闡發(fā)文字與圖像的這種本原性的文化特質,在此基礎上推導出對文字與圖像關系的理論認知,得出結論有著令人信服的說服力。在《研究》的各章節(jié)的論證中都能見到著者如此的努力,如闡釋“文字與圖像的相互關系”(第二章),作者認真考察了圖像與文字在人類藝術發(fā)展史中此消彼長的歷史狀況,并以此為前提研究圖像與文字關系生成的內(nèi)外機制。指出文字藝術與圖像藝術此消彼長的外部機制在于科技的發(fā)展與藝術消費方式的改變;兩者共存互滲關系形成的內(nèi)在機制則在于它們既有異質性又有同構性。異質性表現(xiàn)為兩者表征世界的方式不同——文字用所指表征世界,圖像用能指表征世界;同構性表現(xiàn)為兩者都內(nèi)含著對方的因子,圖像內(nèi)含著文字的因素,文字也內(nèi)含著圖像的因素。因之,文字能創(chuàng)造出可以繪成圖像的文學形象,圖像本身可以傳達文字的意蘊。論證“文字與圖像作品的 ‘言象意’關系”(第六章),作者概括并分析了歷史上形成的“人類四種表征方式”——文字作品的“文字—意義”“文字—形象”兩類表征系統(tǒng)與圖像作品的“材料—表象”“材料—表象—意義”兩類表征系統(tǒng),然后分析“言象意”在其中的適用范疇。這樣的歷史文化溯源的研究方法,可講清問題的來龍去脈,使其研究結論具有根基于歷史本原的可信度?!堆芯俊匪捎玫闹匾芯糠椒?它起到了使《研究》達至固本清源、守正創(chuàng)新研究效果的作用。
二是理論的歷史發(fā)展溯源。有歷史便有對歷史的理論研究,理論研究總是伴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而展開,對文字與圖像關系的研究亦是如此?!堆芯俊芬蔡貏e重視對圖文關系研究理論發(fā)展史的溯源與辨析,將著者的觀點與結論建立于這樣的溯源與辨析之上。如第一章“文字與圖像”談及“讀圖時代的詩畫差異”,從西方理論史上存在的“詩畫同一說”與“詩畫差異說”理論學說談起,梳理兩種學說的源起與核心理論觀點,并在認真辨析“詩畫差異說”代表人物萊辛學說貢獻與局限之后,提出自己不同于前人的具有開拓性的有關詩畫界限的觀點。中國歷史上對于圖文關系理論認知的重要闡發(fā)是“言象意”關系,《研究》論及文字與圖像作品中的“言象意”關系時,追溯了中國古人對于“言象意”關系的理論論證,從王弼的“言象意”觀追溯到《周易》的“言象意”觀,在認真辨析之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對歷史上相關理論發(fā)展溯源,加以今人視域的辨析,再對所討論的問題予以探討,這是
一般來說,探討文字與圖像問題往往面對著的是圖或文或圖文并茂的研究對象,藝術視野下的文字與圖像關系研究便是面對圖或文或圖文并舉的藝術作品,更多的是從形式表現(xiàn)等外部因素去探討與闡析圖文的各種關系呈現(xiàn),如圖像學研究、符號學研究、修辭學研究、媒介學研究等。這是西方常見的研究方法,即把人從對象中割裂出來,使對象成為人所面對的對象,又把內(nèi)容從形式中割裂出來,使形式成為與內(nèi)容相對的形式。趙炎秋教授的《研究》不僅研究導致圖文關系的外部因素,還從創(chuàng)造圖文的藝術家視角探詢圖文關系,研究圖與文何以能表達藝術家的思想,圖與文表達藝術家思想存在的差異與由此而致的關系體現(xiàn),這就將隱在的藝術家在圖文研究中凸顯出來。這種人與對象、內(nèi)容與形式互構互融的研究方法,顯然是延續(xù)于中國“言象意”傳統(tǒng)的研究方法。因而,《研究》在藝術視野下研究圖文關系,這藝術視野并不是一般地止于圖像與文字的藝術分類,而是更深入藝術的極富想象與認知的本體層面,即中國傳統(tǒng)的體認,從圖與文歷史創(chuàng)作者的主體能動作用一維研究圖與文的關系,這就突破了圖像學、符號學、修辭學、媒介學等外部因素的研究,將圖文關系研究推向更深的層次。
藝術視野下的圖與文,都具有創(chuàng)造圖與文的藝術家對世界的想象與認知,這想象與認知構成圖與文表征世界的意義?!堆芯俊窂奶接憟D與文顯示意義的不同路徑出發(fā),研究圖與文承載創(chuàng)作者思想的差異性表現(xiàn)及由此呈現(xiàn)的關系?!堆芯俊氛J為文字與圖像的根本區(qū)別之一是,文字是用所指也即符號的意義表征世界,圖像是用能指也即圖像的表象來表征世界。雖然兩者所用方式不同,但其目的都是作為歷史主體的人(藝術家,也包括接受者對圖與文的藝術作品接受的認知對世界的感知,藝術視野下的文字與圖像存在著與藝術家賦予作品之中的情感、思想之間的關系,《研究》探討了這種關系。如在第四章“文字與文學中的具象與思想”中,作者分析了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他認為:“全詩一句一景,四個詩句構成四幅獨立的圖景。而貫穿其中的,則是詩人的情感。在描寫草堂的春色時,詩人的情緒是歡快的,但隨著視線的游移、景物的變換,到最后江船的出現(xiàn),勾起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詩人的情感便逐漸由歡快轉向淡淡的傷感,詩人的內(nèi)在情感及其變化,使四幅圖景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研究》第224 ~225 頁)此處強調(diào)了作者的情感作用,正是這一作用使文字的能指與所指融入具象比較徹底。在第五章“圖像中的表象與思想”中,《研究》也從創(chuàng)作主體視角對圖像為什么能夠表達思想、呈現(xiàn)意義做出了深刻的解析。
在這樣的本體層面上,藝術家主觀情意滲透下的圖像與文字便成為兩者及兩者關系的充分體現(xiàn)與典型體現(xiàn),因此其研究價值就不僅是門類性的,更是圖像與文字的一般性與本體性的,由此便接近于對兩者及其關系的本真性的揭示,這也便是更為接近其真理性的揭示。
趙炎秋教授的《研究》是對文字藝術與圖像藝術關系的理論探索,著作進行這一理論探索的過程表現(xiàn)出一個鮮明的特點,即不斷追問前人如何說、這如何說提出了什么問題、這一問題存在什么局限、針對這一問題的局限“我”的回答與闡釋是什么,這樣的追問過程,體現(xiàn)出一種遞進展開的問題邏輯,突顯出學術研究的問題意識。問題意識是學術研究重要的思維特征,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研究才能有的放矢,也才能真正地將研究引向深入。
在討論文字與圖像關系的基本問題時,《研究》針對性地提出問題成為闡釋的引領,問題的解答則構成研究的深入。如在第二章討論“文字與圖像同居一個文本時誰居主導”的問題時,《研究》先將對圖像與文字研究頗有建樹的趙憲章教授的觀點提出:“語言作為聲音符號具有實指性,圖像則是虛指性符號;‘實指’ 和‘虛指’ 的不同,決定了當它們共享一個文本時,語言符號具有主導性質,圖像符號只是它的‘輔號’?!?《研究》第106 頁然后對此觀點進行分析,指出這一觀點的偏頗性——犯了“思想中心主義”的錯誤。接著,帶著這一問題進行研究,最終提出自己的見解:“文字與圖像的實指與虛指只是一個或然的問題,它一方面取決于我們是以思想作為判斷的依據(jù),還是以表象作為判斷的依據(jù);另一方面取決于圖文自身的要素及其運作方向,以及其外部條件。在圖文共同體中,誰居主導地位純粹是一個角度的問題,而不是一個優(yōu)劣的問題?!?《研究》第140 頁在討論圖像時代是否“確實存在著圖像對文字的霸權”問題時,《研究》以周憲引用羅蘭·巴特給予肯定的觀點提出問題,然后對這一問題給予回答,指出:“本書的回答則是中性的。本書認為,文字與圖像在藝術中的地位并不是永恒不變的,二者時刻處于博弈之中?!彼Q于“人類的藝術生產(chǎn)與消費方式,以及與這種方式相聯(lián)系的科技發(fā)展水平……這種博弈現(xiàn)在并未結束,而且可能永遠也不會結束”。(《研究》第105 頁)
在對歷史上相關的理論發(fā)展溯源時,《研究》則從歷史帶來的藝術視域與理論視域的局限性出發(fā),提出與求解問題,進行立足當下的歷史反思。比如,梳理歷史上西方詩畫理論發(fā)展,論及著名的18世紀文藝理論家萊辛在其《拉奧孔》著作中的“詩畫差異說”理論。在充分肯定萊辛的理論價值后,指出萊辛“詩畫差異說”的局限,其中局限之一是“萊辛探討詩畫界限的出發(fā)點也存在問題”,(《研究》第67 頁)對此論證之后,一個重要的問題便顯現(xiàn)出來:讀圖時代詩畫之間的界限究竟是什么?緊接著,《研究》便展開了對這一問題的探討。梳理中國古代研究圖文關系的重要理論“言象意”,論及魏晉時期重要的“言象意”觀的代表人物王弼的觀點,也是在論及王弼“言象意”觀及其歷史意義之后,指出王弼“言象意”的局限在于其觀點“是在闡釋《周易》時提出的,而從 ‘象’的角度看,《周易》與文學藝術有著質的不同。將用來解讀《周易》的‘言象意’ 觀不加限制地用來解讀、批評文字與圖像的藝術作品,明顯是有局限的”(《研究》第306 頁)。那么,古人有關“言象意”的主張對于當下圖與文的藝術表現(xiàn)有何理論價值呢?帶著這個問題,《研究》逐一分析了“言象意”研究方法在當下圖與文的4 種表征方式運用的狀況,提出了富有創(chuàng)建性的意見。
《研究》提到的有關圖與文研究的著述很多,涉及的范圍也很廣,但著述并不龐雜繁復,而是緊扣藝術視野下的文字與圖文關系研究。圍繞這樣一個研究課題,《研究》進行了圖文關系研究的體系性建構。全書除“附錄”外,設計為6 章——文字與圖像、文字與圖像的相互關系、文學語言與文學形象的相互關系、文字與文學中的具象與思想、圖像中的表象與思想、文字與圖像作品中的“言象意”關系,藝術視野下的文字與圖像的各種關系都囊括其中。從文字與圖像的一般關系論起,再到文學作品中的文字與文學形象(具象關系,再到圖像作品中的表象與文字(思想關系,再落到中國古代“言象意”與藝術的文字(文學與圖像關系的勾連,環(huán)環(huán)相扣,形成嚴密的邏輯結構體系。《研究》邏輯結構體系的建構,來自作者對于這一課題國內(nèi)外研究狀況的熟悉與深思,因此才會有正確的判斷與相對合理的章節(jié)設置。
這里特別要指出兩點:第一,《研究》的體系脈絡的編織與梳理圍繞著3 個基點展開。首先,圖文自身關聯(lián)性基點。在這個基點上,作者進行了關聯(lián)的本原追問,抓住節(jié)點展開思考。其次,圖像關系演進的歷史基點。在這個基點上進行的是動態(tài)的過程性追問,主要為對過程的歷史階段性、過程的歷史局限性、過程的理論延續(xù)性的追問。最后,圖文關系研究的現(xiàn)實基點。這主要延伸出兩個支脈:一是國外研究理論支脈,這是一個梳理的支脈,梳理出不同說法的理論要點;二是國內(nèi)圖文關系研究的支脈,這一支脈充分展示出作者的問題意識,不斷地提出與求解問題。這3 個基點彼此比照,交互作用,構成《研究》的理論體系。第二,《研究》展開的思想融匯格局。這里能感受到作者一個沒有言明的努力,即努力補足中國傳統(tǒng)圖文關系論形而上思考的尚待進一步凝練,以及中國圖文關系闡發(fā)與論證的尚待進一步條理化。正是這樣的努力,形成了《研究》在吸納資料、分章斷節(jié)時采取的不計中外、研傳統(tǒng)之長、取他者之玉、融會貫通的體系表達特點。作者的努力將會給在進一步的研究中建構中國主體性圖文關系理論體系帶來啟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