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輝 (四川省內江市威遠中學校)
為讓當代高中生的數學學習能力與數學核心素養(yǎng)得到質的飛躍,肩負“傳道授業(yè)解惑”“教書育人”使命責任的高中數學教師,以建設高效數學課堂為己任,努力為學生綜合素質能力與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提升打造良好的發(fā)生場所。
在學生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小到買菜購物,大到航天航空,都需要數學的參與。高中數學教師在構建高效數學課堂之時,便可以數學學科的這一特性為立足點,為學生營造充滿生活氣息的課堂教學情境。讓學生更好地領悟到數學之樂、數學之趣、數學之魅力,從而主動地投身于數學課堂之中,展開自發(fā)的深度數學學習。
如,在教學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書·數學》必修第一冊(A版)“指數函數”一課時,就可出示生活實例:迪士尼與歡樂谷是上海的兩處樂園,深受全世界人民的喜愛與追捧。在旅游人數不斷增長的今天,迪士尼與歡樂谷分別采取了不同的應對措施。迪士尼提高了樂園的門票價格,而歡樂谷則取消了門票價格。課堂上教師將迪士尼與歡樂谷2015年至2022年游客人次與逐年增加量,通過表格的形勢直觀顯示出來。讓學生比較迪士尼與歡樂谷游客人次的變化,從中發(fā)現了怎樣的變化規(guī)律?以此來為學生創(chuàng)設真實、形象的生活數學問題情境。并鼓勵學生基于表中的數據將迪士尼與歡樂谷兩處樂園的游客人次圖像繪制出來,讓學生利用數形結合思想方法自主地總結與推導出歡樂谷游客人次的變化規(guī)律,實現對指數函數的初步感知與把握。
數學學科的邏輯性與嚴謹性眾所皆知。對高中生而言,數學學習最大的難點便是思維粘滯,無法對數學問題進行深度探究與思考分析。因此,為有效改善學生的這一數學學習癥結,高中數學教師便秉承著“樹要成林,人要成群”的合作學習思想,引導學生在課堂中對數學問題展開合作探究。通過集思廣益、博采眾議的方式激活學生的思維,助力學生數學學習效率與探究能力的提升。
如,在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書·數學》必修二(A版)“復數的四則運算”一課教學中,為保證學生對復數加減法及其幾何意義形成深度的認知把握,教師就可在學生初步掌握復數加法法則:
z1與復數減法是復數加法逆運算:的基礎上,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對復數加減混合計算問題:求在復平面內z1、z2兩個復數對應的兩點之間的距離,展開探討。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通過合作交流、互動溝通的方式,抓住解決本題的突破口,主動地結合向量知識與類比數學思想方法展開高效解決問題,進而實現對復數加減法與幾何意義的全面掌握,其數學解題思維、數學學習能力、數學學習水平也會因此得到有效提升。
在當前,信息技術已全面融入當代高中教育教學之中,也為當代教學工作者構建高效課堂提供了有利抓手。高中數學教師可充分發(fā)揮信息化技術視聽結合、圖文并茂的教學優(yōu)勢,將枯燥、平面、抽象的數學知識以可視化、動態(tài)化的方式呈現給學生,從而促進學生展開多種感官參與數學學習的同時,以更為飽滿、積極的心態(tài)投身于數學問題的分析、數學知識的吸收、數學思維的發(fā)散之中,實現淺層學習到深度學習的有效過渡,實現低階思維向高階思維的轉化。
如,在教學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書·數學》必修一(A版)“集合間的基本關系”一課時,教師就可利用多媒體設備將表示兩種集合間基本關系的Venn圖以flash動畫的形式展示給學生,并結合生動形象的實例進行講解:表示集合A中任意一個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讀作“A包含于B,或B包含A”。班級是由男女生組成的,由女生組成的女學生集合,記作集合A,由全班學生共同組成的班集體,記作集合B。集合A中的任意一個女生都是集合B中的學生。所以,“A包含于B”;表示集合,但存在元素那么集合A就是集合B的真子集,記作“”。假設集合A是蔬菜集合,由茄子、土豆、黃瓜、玉米組成,集合B是蔬果集合,由茄子、土豆、黃瓜、玉米、蘋果組成。集合A中的各種蔬菜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所以但蘋果所以蔬菜集合A是蔬果集合B的真子集,記作由此,學生便會對這兩種極易出現認知混淆的集合間基本關系形成立體化的清晰認識。
在此基礎上,教師還可鼓勵學生結合以上數學知識,利用希沃白板進行靈活舉例,從而在有效增強學生的數學學習認知,豐富學生的數學學習體驗的同時,讓學生在操作希沃白班的過程中得到創(chuàng)新思維的發(fā)散與活躍,助燃其數學學習實效的提升與數學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課堂是教與學的主要場所,而教師與學生便是高中數學課堂的核心參與者。在新課改背景下,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雖被充分強調,但教師教學的引導作用卻未減反增。對于認知水平與思維能力尚存較大提升空間的高中生來說,教師科學有效地引領直接左右著學生深度數學學習的實現。因此,教師在實際的教學組織中,切不可忽視自身引導、促進作用的發(fā)揮。
如,在教學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書·數學》必修二(A版)“空間直線、平面的平行”一課時,教師就可組織學生以“探究長方體 ABCD-A'B'C'D'中幾條棱平行?”為題展開項目化學習活動,并在學生思亂如麻、不求甚解時,抓住教學時機,向學生提出啟發(fā)性的教學問題“在長方體 ABCD-A'B'C'D'中有幾條棱與棱AA'平行?分別是什么?”以問題驅動學生主動應用分類討論思想對長方體ABCD-A'B'C'D'中幾條平行的棱展開分類探討與合理證明。在學生項目化學習活動結束后,教師再由此出發(fā),引導學生分析探究“在長方體 ABCD-A'B'C'D'中,棱 AA'與哪幾個面平行?與哪幾個面垂直?”驅動學生主動地展開空間直線與平面平行、垂直位置關系的數學學習,并在教師的有效引導與合理啟發(fā)下以自主探索或合作探究的方式,結合現實生活中矩形鏡與天花板、教師黑板與地板、書桌與地板等等直線與平面平行或垂直的位置關系實例,總結歸納出直線與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與直線與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從而建構起更為完善、系統(tǒng)的數學知識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