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恒娟
(江蘇省新沂市第八中學,江蘇 新沂 221400)
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中比較常見的基礎性互動環(huán)節(jié),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搭建了一個平臺。但我們目前的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提問環(huán)節(jié),存在著諸多問題。及時認清傳統(tǒng)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存在的問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指導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是提高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提問有效性的關鍵舉措。
提問環(huán)節(jié)是課堂中較為傳統(tǒng)的互動環(huán)節(jié),被教師廣泛應用。由于被教師廣泛運用,導致部分教師對它沒有足夠的關注度。提問缺乏針對性,是目前我們初中英語課堂最常見的一個問題。隨著《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標準》)的頒布,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被不斷優(yōu)化,得到更多關注,但是在探索時期,仍然有教師矯枉過正。他們雖然有了鮮明的問題意識,卻缺乏問題的技巧、邏輯,使得課堂中大量的問題堆砌,看似熱鬧的課堂,實則缺乏針對性,竟與“題海戰(zhàn)術”有了異曲同工之景。這些繁瑣且無意義的提問,不僅不能真正達到提問的應有目的,甚至會反方向阻礙課堂教學的進度,成為抑制課堂教學效率提升的一大因素。提問的針對性,也不僅僅是指教學中的重難點知識,畢竟,當代大部分教師更擅長的是將學生帶回到“既定的知識軌道中”,換言之的“自說自話”,不能關注到學生是否需要,僅僅有部分學生能夠參與其中,也算是缺乏對學生的針對性;不合時宜的教學,也缺乏了足夠的針對性,不能照顧到學生的需求。教師心里沒有學生,他的提問就很難有針對性。
提問應當是什么樣子的呢?有問、有答,但是顯然的,很多教師更多的樂于去提問、回答,也僅僅將課堂的提問環(huán)節(jié)限制到這個程度。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要做到少量優(yōu)質,在有限的提問環(huán)節(jié)中,既能調動課堂氛圍,又能帶動學生思考,發(fā)揮調節(jié)課堂的關鍵作用。目前的初中英語課堂,在組織教學中,課堂提問形式相對刻板,具有消極意義,不僅阻礙了課堂的開展,也阻礙了課堂教學的逐漸完善,導致學生的學習處于相對孤立的狀態(tài)。豐富課堂提問形式,促成課堂教學的積極開展,應當圍繞學生的學習,帶來更為深刻的體驗。傳統(tǒng)的英語課堂教學,提問缺乏體驗感,形式缺乏創(chuàng)新,影響并阻礙著教學工作的開展。加上課堂教學時長的限制,留給學生回答問題的時間相對較少,解析與思考的時間被縮減,也使得提問逐漸形成了相對固定的模式,使得學生感受不到課堂的新鮮感??此泼刻觳煌恼n程,但在學習中似乎并沒有區(qū)別,加上教師本身思維固化,對于一些問題的設定等逐漸形成固定的模板,缺少創(chuàng)新與突破,缺少參與感等,阻礙了提問的有效性發(fā)揮。
當前我們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提問環(huán)節(jié)存在的問題遠不止這兩個方面,但這兩個方面是主要方面,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并逐步解決。對于存在的其他問題,也要予以歸納、反思,并在教學實踐中解決。不解決課堂提問中的問題,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就成了一潭死水。
課堂提問是一個互動環(huán)節(jié),教師提問,學生回答,這本身就是一個師生交流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設計并提出問題,引發(fā)學生獨立思考與探究僅僅是課堂提問的一個方面。另一個方面則是鼓勵學生大膽地表達觀點、勇于說出觀點。一個班級中,學生性格、英語水平等各不相同,而教師要成為合格的引導者,于循循善誘中引發(fā)學生說出自己的觀點、表達自己的不同。在班級教學中,創(chuàng)設民主溝通的氛圍,是有效提問的先決條件。為此,教師要加強與學生的交流、溝通,在課前關注班級學生動態(tài),增進與學生的交流;在課堂中,無論是以趣味、豐富的互動,還是以語言的運用調整等,構建民主氛圍,將課堂的“舞臺”進一步交給學生。整體而言,為課堂教學創(chuàng)設扎實的人文情境,營造民主的氛圍等,并以此帶動學生不僅能隨著教師的思路思考,更能試著去主動思考,勇敢表達自己的觀點。如此提問,就有了扎實的有效性。
在當前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要積極創(chuàng)新提問形式,使學生感受到回答問題、參與互動所帶來的樂趣。創(chuàng)新問題表達方式中較為常見的,如組織開展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圍繞于此組織學生發(fā)表自己的觀點。
例如,在學習Teenager problems這一課程時,不妨圍繞“My attitude of teenager problems”“Teenager problems in our life”等話題,展開小型的辯論。在這樣的情境設定之下,學生需要投入自己獨立的思考,而且回答的范圍相對寬松。例如,某位學生用了sweet這樣一個詞,來形容自己的teenager time,看似打破了常規(guī),卻具有豐富的想象及隱喻。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與學生積極互動,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觀點,為學生的學習帶來深刻的思考。
除了提問形式的創(chuàng)新,也可以創(chuàng)新課堂問題展現(xiàn)的形式。在課堂教學中,最為常見的提問形式,是師生間的直接口語交流,那么教師不妨打破常規(guī),試著以“調查問卷”的形式,在課堂教學中加以展示。
如在學習School life時,可以在多媒體設備上,展現(xiàn)“What do you think of your school life”“How do you evaluate your school life”“What did you learn from school”等問題。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創(chuàng)新、展現(xiàn)出多樣的提問形式與思路等,對于學生增長知識、提高反應能力和英語敏感度都具有積極意義。
隨著提問形式的創(chuàng)新,答題形式也得到了進一步創(chuàng)新。學生通過口語回答、答題板展示等多種形式回答,都應當算作恰當?shù)幕卮鹦问?,而并非拘泥于傳統(tǒng)的提問與回答的形式。再如,借助思維導圖等形式,幫助學生表達思想,也是新時期課堂提問形式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課堂的提問環(huán)節(jié),應當不斷地做出調整,因時而異,因生而異。若是換個角度思考,如教師中規(guī)中矩地按照《標準》進行教學,所有的標準、尺度是一樣的,那么必然意味著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僅有一部分人能參與其中——學習成績較弱的學生,無話可答;學習成績優(yōu)異的學生,不屑參與。在課堂教學中,掌握課堂提問的藝術,是教師提高教學技巧,也是引導學生參與的必然要求。
以Teenager problems為例,如果只是以幾個簡單的話題為指導,引導學生加以互動,參與其中,需要幫助學生適當提出一系列的指導,以此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如通過“The importance of your attitude”“The structure of the article”等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啟發(fā)學生找到方向并說出自己的觀點等,以此激活課堂。在組織教學中,掌握提問的藝術,能夠為學生學習帶來深刻的體驗,并促進教學工作的發(fā)展。
再如,組織課堂提問時,不僅要把問題提出來,更要通過這些問題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在學習Shopping一課時,可以 通 過“Using some”“Using there be”“What do you want to buy”“How much does it cost”“Why are you buying this”等句型提問。在新《課標》頒布之后,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的設置,應當突出學生的中心地位,但是作為教師,應當把握好自己引導者、合作者的職責,及時啟發(fā)學生學習,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中。教師掌握課堂提問的藝術,是實現(xiàn)教師提問、引發(fā)學生思考的重要手段。
學生的性格、成績各不相同,所以提問不能一刀切,要實行分層提問,以此實現(xiàn)對學生的整體關注。有效的提問,應當是讓全體學生積極參與的,而且學生的思考也是一個梯度遞進的活動。此時設置分層提問的環(huán)節(jié),以此指導學生的學習,輔助課堂。另一方面,一節(jié)課45分鐘的時間,教師提出有針對性的問題,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與課堂相得益彰,為課堂教學帶來更為深刻的體驗;反之,相對零散的提問,看似使課堂熱鬧、學生情緒高漲,但是使學生忙于追尋著問題,很難整理出知識,尤其對于初中階段學生而言?;诖?,初中階段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的設定,應當是設置一個整體的,盡可能圍繞一個情境,加以分層式設定,設置1~5個問題,覆蓋到各個層次的學生。因此,課堂分層提問,才能全面推動課堂教學工作的有序開展,并提高效率。分層提問的另一個含義,也是低坡度、密臺階的遞進,循循善誘,設置有連續(xù)性、銜接性的問題,尊重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間。
在組織設計課堂問題時,前提在于能夠了解到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全體學生加以分層,以此推動課堂教學的進一步發(fā)展。組織設計課堂提問,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成績、態(tài)度等,以分層的形式開展,設置帶有層次性的問題,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話可說、有問題所想。隨著分層設問的開展,還可以進一步組織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進一步引導全體學生參與到學習與互動中來,使課堂提問、互動不漏一人。整體而言,設置分層提問環(huán)節(jié),為學生做出指導,才能更進一步實現(xiàn)為學生的學習帶來更為深刻的體驗。
在課堂教學中,提問的設定,無論如何發(fā)散、形式的創(chuàng)新,最終的落腳點仍然是課堂中的重難點知識,是課堂的教學目標。
如,在學習How do you get to school?這一單元時,單元的重難點是take/ride the/a...to somewhere等句型,在詞匯上熟練掌握plane、bus、car、bike等。在這一單元的學習中,教師中規(guī)中矩地提問“How do you get to school?”這樣的問題,就相較于提問“Would you like travelling by airplane?”具有實效性。一方面,圍繞本單元的重難點,可以發(fā)現(xiàn),前一問題更為貼近學生的生活,而travelling by airplane則有很多學生缺少體驗。但是在生活中,教師更多地關注到如何進行小組互動,更能幫助學生理解單元的重難點知識。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提升提問的精準度,不斷把握課程的重難點。例如,在學習Where did you on vocation?這一單元時,教師能夠及時對decide to do sth.Trying doing sth.Want to do sth.arrive in/at等加以指導,帶動學生思考,并及時引導學生圍繞單元重難點知識,加以互動,及時于問題中把握知識。這樣,效率自然就提高了。很多時候,英語每個單元的課程知識點,重難點都集中在重點字、詞、句子等方面,固定的模式、固定的知識點,此時就需要教師更多的嘗試形式創(chuàng)新,以此帶動課堂的生動性,拉動學生的學習。
在課堂教學中,提問環(huán)節(jié)并非提出問題、給出答案就結束了,而是要及時做好反饋,使提問環(huán)節(jié)不斷升華。在組織教學中,做好課堂的提問與反饋,應當是教師及時關注,并做出積極調整與思考的。反思我們當前的教學現(xiàn)狀,會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著教學的思路所在。教師往往僅僅關注到對學生的提問,但是缺少總結與反思的環(huán)節(jié),一方面缺少對學生在課堂的即時反饋,另一方面則缺少了教師在課后對提問環(huán)節(jié)的整體把握。在教學組織中,課堂的即時反饋,需要教師準備豐富的英語評價詞匯,為學生給出的答案做出中肯且?guī)в泄膭钚缘脑u價,及時引導學生思路。而教師在搜集了一節(jié)課后學生的實際情況,則進行進一步的互動交流,為接下來的問題設計、教學設計等做出鋪墊,以此促成教學工作的深度開展。在反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到課堂中學生的表現(xiàn)、表達,也要關注到宏觀的反思、把握與分析。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借助大數(shù)據(jù)實現(xiàn)對反饋的整理,將其量化為數(shù)據(jù)加以分析,能夠得到相對宏觀的把握。課堂的提問,只有在反饋后才有了更為積極的意義,所以應當對提問反饋更為關注。
在新《標準》理念指導下,課堂提問環(huán)節(jié)還有其他很多具體的策略,需要我們英語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去挖掘,去歸納,去運用,并在運用中加以完善,使之成為有效的課堂教學提問策略。
在當前英語教學中,課堂提問是其重要環(huán)節(jié),尤其對于初中階段學生而言,正處于思維活躍、習慣養(yǎng)成時期,良好的英語課堂提問與互動,能夠激發(fā)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為課堂教學帶來活力,同時也能引發(fā)學生的深度思考,為學生的語言思維、語言表達能力等的全面提升做出鋪墊,也由此促成教學工作的發(fā)展,指導學生的學習與互動,達成日常教學的思路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