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德飛
素質教育特別重視對學生的綜合全面發(fā)展與提升,而在初中物理課程的教學當中,想要讓學生更好地去學習學科知識內容,就需要重視學生核心素養(yǎng)能力的培育,嘗試實現理化生學科之間的有效融合。然而,從現階段理化生學科的融合情況來看,在融合期間還是有不少的問題存在,也正是這些問題的存在,影響了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能力的培育。
由于受到傳統(tǒng)教育觀念的影響,即便是新課程改革多年,但仍然有部分教師在課程教學期間,偏重于學生對學科基礎知識的學習和記憶,至于學生核心素養(yǎng)能力的培育和提升則很少去關注并予以重視,更不要說針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能力的提升來展開一些具體的教學實踐活動,完全沒有發(fā)揮出理化生學科融合其應有的價值和作用。
在校的教師,很多都是長年累月地教授一種科目,甚至還有些老師,一直都是教授一個學段的某一科,對自己領域范圍內的內容,了如指掌,信手拈來,但是對其他的課程內容卻知之甚少。在教學中,也就很難將本學科的知識內容和其他學科的知識內容進行融合。
受教學時間和教學精力的影響,教師很難有充足的時間去進行相關學科知識的整理和歸納,去積極地尋求和探索能夠提高課程教學質量的方法和手段,因而在教學中,教師無法教授給學生自主融合的方式和方法,缺乏學科知識之間的融合,以及融合方式的學習,導致學生既沒有課上的知識滲透,又沒有課后自主學習滲透的方法,這成為影響學生核心素養(yǎng)能力培育和提升的一個大因素。
在整個初中物理課程的教學當中,想要讓學生更好地進行課程知識的學習,真正意義上讓核心素養(yǎng)能力的培育落到實處,需要教師轉變自身的教學思維,深度挖掘物理教材和生物教材當中有所關聯的內容,通過對這些內容的歸納和融合,集中向學生進行講述,從而讓學生在聆聽的過程中逐漸樹立起一定的物理學習觀念。
例如,在“感受信息”一課的教學之中,在課堂教學初期,教師便借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課件優(yōu)勢,為學生直觀地呈現和展示了“古代士兵通過點燃烽火臺來傳遞信息”的畫面,并引導學生試著從信息傳遞的角度來回答:“當今世界上有三大支柱產業(yè),其中之一就是信息,那么,具體什么是信息呢?”“你知道古代人民都是怎樣傳遞信息的嗎?早期的信息傳遞方式具有怎樣的特點?”從而讓學生在回答問題的過程中初步感受信息的概念。隨后,教師則引導學生去閱讀教材文本,并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對學生提出:“信息記錄的發(fā)展史經歷過哪幾個階段?我國在這方面做過哪些突出的貢獻?”“現代信息傳播主要采用哪種方式?它又是如何實現信息傳播的?”指導學生試著帶著問題去展開深入的學習和探討,從而找出問題的答案。最后,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和了解具體什么是現代化的信息傳播手段,教師還將本節(jié)課的知識內容和生物課程的“地球上生命的起源”的內容進行了關聯,直觀地為學生呈現了“生命起源”的視頻片段,并引導學生試著在觀看的時候分析和研究“這種現代化的信息傳播手段是如何進行信息傳遞的,其傳遞信息的好處具體體現在哪里?”等問題,從而讓學生在分析和研究的過程中逐漸樹立起一定的物理學習觀念。
在初中物理課程的教學當中,教師不僅肩負著傳授學生知識內容的職責,同時也承擔著提升學生課堂學習感受的任務。而將課程教學的內容與生物學科進行融合,在教學當中融入一定的生物教學內容,來為學生創(chuàng)設具體的學習情境,能夠讓學生在物理課堂上獲得更加真實的學習感受,讓更多的學生在參與過程中養(yǎng)成一定的科學思維。對此,在課程教學期間,需要教師對學習情境的創(chuàng)設給予關注和重視。
例如,在“光的折射”一課的教學之中,為了幫助學生獲得更好的課堂學習體驗,教師將本節(jié)課的知識內容與生物課程的“練習使用顯微鏡”的內容進行了融合,通過帶領學生去分析和研究顯微鏡,從而在研究的過程中掌握一些和光的折射有關的知識內容,逐漸養(yǎng)成一定的科學思維。在此期間,教師不僅利用課堂設疑的方式向學生提出了“光在均勻介質中是如何傳播的”“光的反射定律的內容是什么”等一些基礎性的物理問題,同時還親自帶領著學生進行了“洋蔥表皮觀察”的探究性實驗。通過引導學生去分析和研究顯微鏡是怎樣利用光的折射原理的,從而讓學生在找尋答案的過程中樹立起一定的科學思維,真正意義上讓學生核心素養(yǎng)能力的培育落到實處。
幫助學生養(yǎng)成一定的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意識也是學生學好物理這門課程,落實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能力培養(yǎng)的有效舉措,對學生學好物理這門課程的幫助無疑是巨大的。而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在課程教學當中的應用,不僅降低了教師授課的難度,為教師展開學科教學工作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同時也推動了課程之間的融合,讓教師的授課內容不再局限于一門學科。鑒于此,在課程教學期間,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課程知識內容,需要教師靈活地使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來指導課程教學工作的開展。
例如,在“探索宇宙”一課的教學之中,為了幫助學生養(yǎng)成一定的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意識,教師將本節(jié)課的知識內容和生物課程的“探索地球外的生命”內容進行了融合,以“探索地球外的生命”為話題,不僅借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資源融合優(yōu)勢,向學生出示了探索宇宙、探索宇宙生命的相關信息資料,并引導學生試著對這些信息材料進行閱讀,試著從中找出對學生學習有所幫助的內容,借此來達到拓寬學生眼界的目的。同時還讓學生試著利用“話題分享”的方式就該話題展開聊天,試著讓學生結合自身的現有經驗,在課堂上向其他學生介紹一下人類對宇宙及宇宙生命探索的歷史以及人類在探索宇宙的過程中采用了什么樣的工具等,借此來幫助學生在交流和分享的過程中逐漸意識到科學技術對人類與社會發(fā)展所產生的積極作用。
小組合作作為學生學好物理課程的有效手段,對學生的幫助是巨大的。而為了將學生核心素養(yǎng)能力的培育落到實處,提高學生物理課堂學習的效果,就需要教師試著將物理課程的知識內容和生物、化學課程的內容進行融合,并指導學生多試著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來進行學習和探究。
例如,在“長度與時間的測量”一課的教學之中,在課堂教學初期,教師便試著引導學生去目測自己課桌的長、寬、高,并根據學生的目測,向學生提出:“我們該如何判斷自己目測的結果是否正確?應該采用什么樣的測量方法?”“當我們在體育課上進行跑步時,體育老師是利用什么來給大家計時的?”讓學生試著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來進行回答,借此來幫助學生意識到不同的物理量有著不同的測量工具。隨后,為了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效果,教師則將學生兩兩進行了分組,讓學生相互之間做實驗:“一名學生看著手表計時,而另外一名學生閉上自己的眼睛,在閉上眼睛快一分鐘的時候睜開,兩人交換操作,比一比,看一看在同樣的時間內,哪位學生對一分鐘的時間感覺準確?!蓖ㄟ^學生的積極參與,進而在實際參與的過程中得出實驗的驗證不能靠感覺,靠感覺的判斷是不可靠的。最后,為了讓學生在物理課堂上的學習更具效果,教師將本節(jié)課的知識內容和生物學科的“動物的運動”的內容進行了融合,不僅讓學生觀看了蝸牛在一棵樹上緩慢運動的畫面,同時還以所呈現的畫面為基礎,為學生開發(fā)和設計了一道物理題型:“這只蝸牛爬行的距離具體是多長?”“如果現在讓你來親自動手測量一下蝸牛爬行的距離,你會利用什么樣的方法來進行?”讓學生試著進行答題,從而在答題的過程中提高其課堂學習的效果。
初中物理課程作為一門比較偏重于實驗探究的課程,想要讓學生對物理知識的學習更具效果,其不僅需要教師對課程教學的方法和手段進行創(chuàng)新和優(yōu)化,選擇更適合當前學生學習需要的方式來進行授課。同時還需要從學生實驗探究能力的培育入手,將物理課程教學的內容與化學、生物課程教學的內容進行融合,根據教材和學生動手做實驗的需要,適當地為學生設計一些具體的探究性實驗活動。
例如,在“科學探究:串聯和并聯電路的電流”一課的教學之中,為了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效果,教師從鍛煉和提升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入手,將本節(jié)課的知識內容和化學學科的“酸和堿的反應”一課的內容進行了融合。在此期間,教師不僅讓學生試著解決和處理“當我們試著進行‘串聯和并聯電路的電流’和‘酸和堿的反應實驗’等不同類型的過程中,需要集中解決和處理哪些問題?”“具體的實驗步驟是什么?”“探究性實驗活動開展期間的注意事項是什么?”等問題,從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夠在接下來的實驗過程中避免問題的產生。比如,在“串聯和并聯電路的電流”的實驗當中,需要學生集中解決實驗的步驟是什么,以及實驗的猜想如何。同時,還為學生開發(fā)和設計了一次具體的“實驗探究”活動。在此次活動當中,通過讓學生嚴格按照實驗的方法和步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來親自動手進行“串聯和并聯電路的電流”的實驗,從而讓更多的學生在動手做實驗的過程中得到鍛煉,提升自身的實驗探究本領。
“雙減”教育政策特別強調降低學生做作業(yè)的壓力,并減少學生完成作業(yè)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而在初中物理課程的教學當中,想要提高課程教學的質量,做好課后作業(yè)的設計與布置工作就顯得尤為重要。對此,在課程教學期間,需要教師從鞏固學生物理課堂所學入手,將課后作業(yè)的布置進行開放化的處理,通過將課后作業(yè)的內容與化學課程的內容進行融合,為學生布置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的課后作業(yè),從而讓學生在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取得實質性的收獲和提升。
例如,在“科學探究:物質的密度”一課的教學之中,為了幫助學生鞏固其課堂所學,教師還將本節(jié)課的知識內容和化學課程的“自然界中的水”的相關知識內容進行了融合,為學生設計和布置了一些更具針對性和實效性的課后作業(yè)。比如,為學生布置了“探究水的密度”的課后作業(yè),讓學生試著借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利用物理課堂上所學習和掌握的測量物質密度的方式方法去探究水的密度,從而在完成教師所布置的課后作業(yè)的過程中對自然界中的水有一個深層次的認識和了解,切實提高其物理課堂學習的效果。當然,為了讓學生對所學物理知識的記憶更加深刻,教師還向學生設計和布置了“隨堂筆記歸納整理”的課后作業(yè),要求班級內的每一位學生都能系統(tǒng)地對課堂所學的知識內容進行整理和歸納,并利用思維導圖的方式直觀地呈現出來,以此來方便復習和鞏固。
想要讓理化生三門課程的融合發(fā)揮其應有的效果,真正實現學生核心素養(yǎng)能力的培育和提升,其不僅需要教師深入挖掘物理教材當中與其他學科之間有所關聯的內容,有效地實現三門課程的融合,同時還需要教師在一整節(jié)課的教學結束之后,趁著學生對所學內容記憶比較深刻的時候,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總結和反思,著重發(fā)現并找出課程教學中的缺陷和問題。對此,在課程教學期間,需要教師對課后的反思給予足夠的關注和重視。
例如,在“科學探究:聲音的產生與傳播”一課的教學之中,一方面,教師巧妙地借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微課優(yōu)勢,將整個課程教學的全過程以視頻錄像的方式錄制下來,并在課下對所錄制和保存的視頻進行反復的觀看和研究,從而在反復觀看和研究的過程中發(fā)現并找出教學上的不足,進而在接下來的物理課堂上及時地對課程教學的方法和手段做出一定的調整和改變。比如,部分學生在學習本節(jié)課的知識內容時,對“聲音究竟是如何產生的?”了解不夠深入,尤其是一些教師沒有將本節(jié)課的知識內容和其他學科的教學內容進行關聯,因此,在接下來的物理課堂教學期間,教師可以將本節(jié)課的內容與生物學科的“哺乳動物”教學內容進行融合,重點帶領學生去學習和探究“哺乳動物所發(fā)出的吼叫聲,其具體是怎樣產生的以及是如何在空氣中傳播的”等問題,從而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有所收獲和提升。另一方面,則需要教師鼓勵和引導學生對自己在物理課堂上的學習表現進行自我點評,從而在點評的過程中發(fā)現自己課堂學習上的不足之處,進而在接下來的學科教學期間進行強化性學習。很顯然,在課后對整個教學過程的系統(tǒng)化反思和評價,能夠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影響,幫助學生養(yǎng)成一定的核心素養(yǎng)能力。
在現階段的初中物理課程的教學當中,實現理化生三門學科的融合,其不僅對學生更好地進行物理知識的學習創(chuàng)造了有利的條件,提高了學生課堂學習的效果,同時也為接下來初中物理課程教學工作的開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論研究依據。對此,在課程教學期間,既要求教師正視學生物理學習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態(tài)度與責任意識以及實驗探究素養(yǎng)的培育和養(yǎng)成,對理化生三門學科融合的方法和策略進行創(chuàng)新和優(yōu)化,同時還需要在教學活動結束之后,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全方位的反思和回顧,從而在反思回顧的過程中找出理化生學科融合之間存在的問題,進而及時地對融合的方式方法進行一定的改良,真正意義上讓理化生學科的融合成為培育學生物理核心素養(yǎng)能力的有效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