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 | 本刊編輯部
課堂是育人的第一陣地,是實現(xiàn)課程目標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一切教育活動的核心部分。要想切實提高課堂效益,就務必傾聽學生對課堂的需要和期待,了解一線教師在課堂教學改革中面臨的困難與問題。
天津 初三學生 昊陽
從小學到中學,我和很多小伙伴都感覺“上課”對我們的吸引力越來越小,尤其是最近三年,因受疫情影響,我們有兩年多的時間都在居家線上學習,我感覺課堂似乎離我很遙遠,讓我感覺很陌生。我從小就喜歡動手實踐,原本非常期待初中的生物、物理、化學課,因為在這些課上我可以有機會親手做實驗。但事實是只能隔著屏幕看實驗視頻,我們無法坐在教室里看老師做,更沒有機會親手做,真的有種隔靴搔癢的感覺。其他的課,我感覺也是中規(guī)中矩,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問、學生答,如果哪科是我的強項,那就還好,因為在課堂回答問題和考試中可以得到一些正向的鼓勵,但如果哪科是我的弱項,就真的完了,我感覺提升弱科太難了,不僅上課沒興趣,還常常因為答不出問題傷及自尊心,這一點我體會很深。
我期待的課堂是那種充滿互動的,不管學習成績好還是差都能在課堂中有所收獲的,我不想成為課堂中“沉默的大多數(shù)”,但是這樣的課堂實在是可遇不可求。
山東 高一學生 照照
我的物理老師是操著一口臨沂方言的中年男性,高中第一節(jié)課就顛覆了我以往對教學的認知。那節(jié)課講的是“速度”,他問我們:“一段位移和通過這段時間的比值叫什么?”一些同學預習過,回答“速度”。他嗷了一聲:“胡扯,恁(怎么)知道叫速度的?我又沒教過?!卑嗉壚镱D時鴉雀無聲。物理老師說:“我也不知道它叫什么,那早(咱)給它起個名吧,就叫它……”我們接話:“速度!”老師忽略了我們的回答:“叫它二蛋??!”隨后又自問自答,“二蛋跟位移有關系嗎?跟時間有關系嗎?”“沒有關系!這種方法我們叫比值定義法?!薄斑@個值,你想叫它什么都可以,叫它三蛋四蛋隨你便?!?/p>
剛開學的我宛若一個“鐵憨憨”,聽得云里霧里,完全不明白他想表達什么,這比值就是“速度”啊。初中時我物理成績不錯,一般考試只扣4分,但高中第一次月考我的物理只考了53分。隔壁班的老師月考后會鼓勵大家:“暫時學不好沒關系,你不要懷疑是不是自己笨,剛開始都這樣,再努努力就好了。”我們物理老師不同:“噫,就你們還說會了,凈瞎吹牛,做題恁都不會了。聽不懂的高二千萬別選物理,你玩不了它?!焙髞砦页料滦娜ヂ犝n,才能體會到物理老師一些通俗的語言是為了幫助我們強化記憶。
我心目中理想的課堂應該是教學有深度、學生有參與,教師尊重知識而非嘩眾取寵,課堂氛圍活躍而非死氣沉沉。比如語文老師上課時可以從他的車被劃了講到中國“南天門計劃”,再講到他去處理學校矛盾糾紛,講到他怎么收獲大學迷弟,然后花兩分鐘講完正課;生物老師一節(jié)課下來好像講了又好像沒講,面無波瀾地念完整份PPT。另外,老師還應該重視學生狀態(tài),讓我們敢于提問,不因求解問題而受到打擊,不因擔心出錯而不懂裝懂。比如我問數(shù)學老師簡單的題,他會說我上課不認真;問難題,他又公開嘲諷:“有些同學基礎都不牢,還總喜歡問些連我都做不出來的題?!边@些都是我不能理解的教學方式。
北京景山學校高級教師 北京市語文學科帶頭人 王海興
教改這些年,各個層面的改革都在推進,但我覺得仍有幾個問題沒有得到解決。
其一,因材施教還停留在口號上。不同的學生,教材是一樣的,學習進度是一樣的,教法是一樣的,考法也是一樣的。雖然教學手段上會有一些調(diào)整,比如設置分層作業(yè),但最后的考核是同一張試卷,學生必須適應統(tǒng)一的考核,所以因材施教難以落到實處。
其二,相較于教學改革的推進,評價改革的推進相對滯后。新課標發(fā)布后,大單元教學、項目式學習等教學改革都在推進,但是一線教師非常擔心的問題是,所學并非所考。例如我們在項目式學習中會進行很多寫作訓練,但考試就考記敘文,應試作文也有套路。相當于平時練了10種武功,最后就考一招,那很多人就覺得,為什么不把這一招練得很好,何苦再去練其他招式呢。這一問題不解決的話,一線教師會面臨很大壓力,盡心盡力推行教改,但學生的考試成績比不過一心刷題的學生。
其三,教學改革難以形成合力。大部分教師是教改的執(zhí)行者,需要得到專家的引領。但是一些專家在象牙塔里研究,一線教師得不到滋養(yǎng)。于是理論和實踐兩頭各自為戰(zhàn),資源嚴重浪費。如果能夠從頂層設計上促成教改合力,師范學校和中小學建立對口關系,把中小學變成教改研究的試驗田。一方面一線教師可以做研究,提升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專家學者走進一線,理論研究更具實證性,雙方達成互補關系,形成合力,共同推動教學改革落地。
為深化課改計,我認為要給教師減負,還要激發(fā)教師的動力,給教師進行改革的權利和容錯空間,也給教師規(guī)定相應的義務。給予教師足夠的支持,只要有這方面的政策,就不乏勇敢者,也不乏付出者,這些人可能就會成為真正推動教育改革的中堅力量。
四川省成都市龍泉驛區(qū)第七中學校初中英語教師 何海燕
新課標中出現(xiàn)了一系列高頻詞,如:情境教學、學科育人、跨學科學習、綜合實踐活動等。為更快地將課標精神落實到課堂教學中,我們開展了一系列學習活動,但遇到了諸多困難。
一是缺乏完整的研讀時間。初中階段教師的教學任務較重,加上延時服務和周末托管,很少有充足的時間用以專門研讀新課標,因此很多教師實際上至今對新課標的具體內(nèi)容仍是一知半解。
二是缺乏系統(tǒng)性、針對性培訓。學校雖然組織了一些培訓,但通識性講述較多,基于各學科的深入指導較少,很多教師對相關理念的理解或許仍存在偏差,更難以將其應用于日常課堂教學。例如我們還很難回答“怎樣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組織教學?教學評一體化究竟應該體現(xiàn)在哪些方面?”這類問題,在教學中不能做到心中有數(shù)、有的放矢。
三是缺乏整體設計的意識與能力。根據(jù)新課標,如今的英語課堂要求教師設計真實的任務,進行問題驅(qū)動型教學,這種教學理念和之前基于語言習得視角的教學有所不同。對于教師而言,如何突破自己、轉(zhuǎn)變觀念,進行這種大觀念下的課堂教學設計是不小的挑戰(zhàn)。比如掌握項目式學習知識、提升系統(tǒng)設計思維,站在問題解決的角度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設計教學任務等,這些都是擺在我們面前的現(xiàn)實難題。
以開展跨學科學習為例,目前這種教學方式的推行頗有難度,學科育人價值體現(xiàn)不充分。自2020年以來,學校申請了省級課題《城區(qū)初中五育融合課程建設研究》,實踐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教師普遍認同融合教學是學科育人價值體現(xiàn)的重要形式,但認為融合教學還有很多需要進一步思考的問題: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該如何融合?如何充分挖掘?qū)W科育人價值等。所以即便我們努力變革教學,但因為上述提到的三方面困難,教師們對跨學科學習的理解仍較為膚淺,很難從大教學觀進行融合思考,充分發(fā)揮其育人價值。
我想,如果能切實提升教師們對新課標、新課堂的認識,能有更多的示范課,那么我們就更有可能常態(tài)化地開展新教學,真正實現(xiàn)學科育人。
浙江 小學數(shù)學教師 邵老師
課堂教學改革是一項耗時長久的大工程,現(xiàn)實狀況是想改的教師不少,但真正行動的并不多。從我的教學經(jīng)歷來看,課堂的確需要變革,但每一次“改課”都是新的嘗試,新穎而有效的課堂教學方式從誕生到成熟往往要經(jīng)歷很多次試驗和修改,需要完整而連續(xù)的一段時間才能見效。這一點現(xiàn)實教學很難滿足,尤其是疫情防控時期,線上、線下授課交替進行會影響教學進度的推進,讓本不富裕的課時變得更緊張,再加上教師要完成學校下派的各種任務,真正留給教師“改課”的時間并不多,哪怕我們發(fā)現(xiàn)問題后想要改變課堂,可能也要等到學校布置了任務才有機會實踐。
從教十年,針對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我嘗試過一些新式的課堂教學方法,比如結合教材內(nèi)容設計一些課堂游戲,讓學生在相對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學習數(shù)學知識;安排學生輪流錄制微課,調(diào)動他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考慮到每次活動需要耗費的課時及人力物力,我也只能偶爾實施。而且我能感覺到,線上教學時,學生當堂吸收知識的效果變差了,教師要花更多時間去彌補學生的知識漏洞,更不會抽時間去實踐課堂變革了。
另外,選拔性考試擺在那里,教師的“改課”就可能面臨學生成績下滑的風險,部分教師本就不愿承擔風險,加之學校在管理層面如果也很少鼓勵教師進行課堂改革,那么教師將“改課”想法化為現(xiàn)實的主動性很低,也就又回到與課時賽跑的老思路上了。
浙江省特級教師 浙江省嘉興市南湖區(qū)教育研究培訓中心教研員 費嶺峰
歷經(jīng)課程改革二十多年后,我可以感受到一線課堂的變革效果,有的甚至極其明顯。課堂教學從僅關注知識技能到知識能力并重、著眼學生素養(yǎng)發(fā)展的態(tài)勢已然確立。同時2022年版《義務教育課程方案》與各科課程標準出臺后,其調(diào)整與新增的內(nèi)容,對一線教師來說,無疑又是新的挑戰(zhàn)。我們知道,理念的落地需要時間。
說起這個話題,我想到了影片《銀河補習班》中的一個橋段:馬飛的作文在有的老師看來,應該打零分;有的老師又認為可以打滿分。至于理由,以閆主任為代表,以應試理念為指導的老師認為應該打零分,而以新課程改革理念為指導的老師認為可以打滿分。當然,電影橋段因為戲劇效果需要夸張,故而會有差距那么大的打分,但也真實地反映了現(xiàn)實中課程改革新理念的落地之難。
課程改革始終在路上。課改那么多年,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從專家思維、行政思維轉(zhuǎn)化成一線教師的實踐行為,其前提在于一線教師要對理念的內(nèi)涵有真正的認識與理解,同時還需有深刻的認同。而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段時間的嘗試探究、體驗內(nèi)化,有時甚至需要在矛盾沖突點的不斷明晰與解決中才能更好實現(xiàn)。另外,從參與者認同的過程來看,一般也會是從20%的名優(yōu)骨干教師或者一線教研人員開始,然后由他們帶動40%到60%的骨干教師,即一線教師中的中間力量實踐探索,最終帶動后30%左右的教師,一起往前邁進。
我們再來看,與舊版“課程方案”相比,新版“課程方案”的變化是多方面的,比如在課程目標上,特別強調(diào)了“育人導向”,那么這樣的目標又該如何細化到每門學科的每一節(jié)課中,與學科知識技能學習融合起來有效達成呢?又如在課程標準的指導性上,提出了“注重實現(xiàn)‘教—學—評’一致性”的要求,并在各學科的課程標準中編有內(nèi)容要求、學業(yè)要求與教學提示等內(nèi)容。事實上,這樣的內(nèi)容對一線教師來說,仍缺乏實踐的操作性,他們?nèi)孕枰Y合學科教學的具體內(nèi)容,思考相應的教學內(nèi)容“教到什么程度”才算適當,學生“學到什么程度”才算達成課程標準要求的水準等問題,并探索一定的實踐策略才能讓課程改革的理念有效落地。而這樣的過程,同樣需要由一部分教師先行,來帶動更多的教師投入實踐研究,從而盡快找到理念落地的有效策略,最終回答“怎么做”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