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蕾(北京市豐臺區(qū)豐臺第二中學語文教師)
統(tǒng)籌/陳金華(陳金華特級教師工作室主持人)
《論語》精深廣博,常讀常新。《十幾歲》雜志與北京市豐臺區(qū)豐臺第二中學陳金華特級教師工作室共讀《論語》。一期一主題,探尋《論語》的內(nèi)涵;一期一真題,探索“整本書閱讀”的真意。
孔子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教育家,是我國古代第一個以教師為職業(yè)、將學術平民化的人。他的許多教育思想、教學方法,如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啟發(fā)教育等,于當時有劃時代的意義,對當代仍有啟示。
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弟子們各有成就,且對孔子發(fā)自內(nèi)心地推崇與愛戴。這與孔子秉持的教育思想、教學方法息息相關。
閱讀下列文段,思考問題。
子曰:“由也!女聞六言①六蔽矣乎?”對曰:“未也。”
“居!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②;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論語·陽貨》)
①言:即“字”,代指“品德”;②絞:尖刻刺人。
孔子為什么把學習與道德修養(yǎng)聯(lián)系在一起?
我們先看看孔子關于教育的最終目的的理解。
目的:學而優(yōu)則仕
“學而優(yōu)則仕”出自《論語·子張》——子夏曰:“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學者普遍認為“優(yōu)”是有余力的意思。學習者學有余力時,就是一個合格甚至優(yōu)秀的受教育者了。這個時候,他就應當致仕。
孔子主張“為政以德”,認為為官主政的重要原則是“推行仁德”?!昂B(yǎng)仁德”則是孔子提倡的首要教育內(nèi)容。“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不注重物質享受,勤勞敏捷,謹言慎行,常常到有道之士那里匡正自己,既是涵養(yǎng)仁德的做法,也是孔子眼中最重要的學習內(nèi)容。同時,學習也是涵養(yǎng)仁德的重要途徑。
至此,前文的答案呼之欲出——學習可以加強、提升道德修養(yǎng),如果不學習就會在言行上產(chǎn)生各種弊病。
由上可見,涵養(yǎng)和推行仁德貫穿于儒家教育思想始終??鬃釉f“學而時習之”,學習知識要隨時隨地地溫習和實踐。出仕做官便是“時習之”的重要途徑。
有不少人認為“學而優(yōu)則仕”是儒家教育思想的功利化體現(xiàn)。持這種誤解的人,往往忽略了儒家思想縱貫一體的內(nèi)涵。綜觀《大學》《中庸》《孟子》,它們從不同角度補充完善了《論語》中有關教育目的的論述。
《大學》提出培養(yǎng)人才的標準和規(guī)范——“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薄吨杏埂诽岢雠囵B(yǎng)和造就人才應遵循的路徑和方法——“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奔匆环矫嬉l(fā)掘人的內(nèi)在天性,進而達到對外部世界的體認,另一方面還要通過對外部世界的求知,來達到人的內(nèi)在本性的發(fā)揚。《孟子》提出人成才后,不可止于自足,還要自覺覺他、貢獻社會、臻于至善。
由孔子發(fā)端,傳承至弟子曾參(相傳他撰寫了《大學》)、孫子子思(相傳其作《中庸》)乃至“亞圣”孟子,儒家的四代傳承統(tǒng)一體現(xiàn)出“學而優(yōu)則仕”的思想內(nèi)涵是——修己成德、自立立人、化民成俗、造福社會。
也就是說,儒家的教育的確是為了培養(yǎng)為官主政的人才,但追根究底,仍是為了在更大范圍內(nèi)推行以仁德為核心的儒家主張。
對象:有教無類
孔子首創(chuàng)私學,打破了“學在官府”的教育壟斷,并且明確提出了“有教無類”的思想。
“有教無類”見于《論語·衛(wèi)靈公》——子曰:“有教無類?!币馑际菍θ魏稳硕冀o予教誨,沒有高低貴賤的區(qū)別。具體來說,“有教無類”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內(nèi)涵:
第一,不論出身貴賤,都可以接受教育。不論是何出身,人都應當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權。所有人享受到良好的教育,人人向善,社會就會風清氣正、和諧有序。
孔子的弟子來自不同階層,身份五花八門。他們中既有魯國當政的貴族子弟孟懿子,也有被稱為“賤人”的仲弓父,甚至有入過獄的公冶長;既有家累千金的子貢,也有簞食瓢飲的顏回,還有窮困到“三日不舉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參。這表明孔子不看重學生的出身和階層,只要學生誠心求學,他都不會拒絕。
第二,不論地域和民族差異,都可接受教育。從地域上看,孔子是魯國人,但其弟子卻不限于魯國,還有不少來自晉、衛(wèi)、吳、陳、宋、秦等國。比如,子夏是晉國人,子貢是衛(wèi)國人,子游來自吳國,子張來自陳國,等等。
從民族上說,孔子屬華夏的弟子占多數(shù),但也有來自蠻夷和戎狄的弟子,比如來自“蠻夷之邦”的楚國人公孫龍和秦商??鬃拥淖龇ú粌H打破了國界,也超越了當時的夷夏之分。
第三,不論稟賦、學習態(tài)度與年齡,都能接受教育??鬃诱惺盏茏硬环种怯蓿涞茏拥膶W識、智能、學習態(tài)度都不盡相同。如:顏回、子貢的接受能力較強,“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高柴、曾參的反應卻較慢,“柴也愚,參也魯”。但經(jīng)孔子教誨,他們最終都有所成就。在學習態(tài)度上,既有好學的顏回,也有“晝寢”的宰予,但孔子都收之為徒,盡心教導。
孔子曾自述一生的學習歷程:“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本褪钦f,孔子把學習當作一輩子的事情。因此,他在招收學生時也沒有年齡上的限制,只要有心向學,都可前來承教。
孔子可考的弟子,有些與孔子只有幾歲之差,如:顏淵的父親顏無繇,只比孔子小六歲;又如以道德著稱的冉耕,只比孔子小七歲。這正契合了現(xiàn)代社會倡導的“終身教育”理念,是早期儒家教育思想中的閃光點。
原則:因材施教
教育對象如此豐富復雜,為了保證教育效果,孔子關注弟子的個體差異,首倡并身體力行地實施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
孔子眾弟子的資質高下有別,他們的資質類型也有差異?!暗滦校侯仠Y,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睂Σ煌Y質的學生,孔子以不同的教學難度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p>
眾弟子的性格也千差萬別,如“求也退”“由也兼人”。面對這樣的“學情”,孔子因材施教,對他們分別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最終使每個學生都能有收獲。
對不同性格的學生,孔子在同一件事上給予不同的指導:面對生性魯莽的子路,孔子以穩(wěn)重教育他,“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面對猶豫不決的冉有,孔子以果斷激勵他,“聞斯行之”。
由于孔子的因材施教,不同特點的學生不僅都能有所收獲,還能一直保有學習問道的熱情與信心。這對今天的學校教育仍極具啟發(fā)作用。
方法:啟發(fā)教育
有人曾粗暴地判定,西方的教育重視智慧的啟發(fā),中國的教育重視知識的傳授。如西方哲學家蘇格拉底,采用“產(chǎn)婆術”的教育方式,通過不斷追問來啟發(fā)學生,令其逐步探索真理。殊不知,孔子早就自覺運用啟發(fā)教育,引導學生思考、啟迪學生智慧。
孔子注重教育的時機,強調(diào)“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皯崱?,心求通而未得;“悱”,口欲言而未能??鬃訒诘茏影侔闼妓鞫坏弥畷r,再去點撥他們。而在此之前,孔子會努力引導,讓弟子進入積極思考的狀態(tài)。
在孔子看來,教師最重要的任務便是啟發(fā)學生于無疑處生疑,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
孔子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反思類推能力。類推就是依照某一事物的道理來推論與它同類的其他事物的道理??鬃诱J為弟子能把學到的道理進行合理類推,就說明他基本掌握了這一道理,之后,才可以繼續(xù)向他傳授新的道理。
反之,弟子“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說明他對剛學的道理沒有徹底掌握,同時也反映出他不會靈活運用所學。這些都表明弟子沒有做好接受新知識的準備。所以孔子“則不復也”,即不再教授新的道理。
孔子從弟子那里得到啟發(fā),會喜不自勝。子夏問孔子“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的意思??鬃踊卮鹫f:“繪事后素?!弊酉幕卮穑骸岸Y后乎?(禮產(chǎn)生在仁義之后?)”孔子欣喜萬分:“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p>
孔子之所以認為可以與子夏“言《詩》”了,是因為子夏把繪畫時的打底子,類比到仁與禮的關系上,切合了類比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