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設置了跨學科學習任務群,同時指出:“本學習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聯(lián)結課堂內外、學校內外,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領域;圍繞學科學習、社會生活中有意義的話題,開展閱讀、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動,在綜合運用多學科知識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比绾螌⒖鐚W科學習的理念貫穿到小學語文的綜合性學習中去呢?筆者以統(tǒng)編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綜合性學習《輕叩詩歌大門》為例,談談小學跨學科學習之綜合性學習的建構和落實。
一、聚焦“新課標”,確定所“跨”學科
回顧小學階段的綜合性學習單元,從三年級下冊的《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四年級下冊的《輕叩詩歌大門》,再到五年級下冊的《遨游漢字王國》,呈螺旋式上升的編排模式。綜合性學習是實際情境下多種能力的綜合運用,使語文成為“應用之學”,同時也能促進學習和教學方式的轉變,有利于學生學習潛力的發(fā)揮。
“新課標”對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也進行了清晰的界定:“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課程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義務教育語文課程培養(yǎng)的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在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中積累、建構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是文化自信和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的綜合體現。”其中包括了“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四個方面。聚焦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綜合性學習,如何通過單元整體學習,實現跨學科學習,真正培養(yǎng)學生“收集和摘抄詩歌集”“合作編小詩集”的能力,并成功舉辦詩歌朗誦會,最終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呢?結合單元主題、教學目標、素養(yǎng)指向,不難發(fā)現第三單元的綜合性學習所跨學科為信息科技?!读x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信息科技課程要培養(yǎng)的核心素養(yǎng),主要包括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chuàng)新、信息社會責任。”從語文和信息科技這兩門課程的定位、素養(yǎng)導向和育人導向來看,都立足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兩門學科相互匹配。同時信息科技為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綜合性學習《輕叩詩歌大門》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也為跨學科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注重過程,分步落實
1.聚焦單元,依托課堂,讓單元特點清晰可見
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綜合性學習初始,教師就應該幫助學生明晰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初步了解現代詩的一些特點,體會詩歌表達的情感。根據需要收集資料,初步學習整理資料的方法。合作編小詩集,舉辦詩歌朗誦會?!睂W生明確了本單元的語文要素,便能對綜合性學習《輕叩詩歌大門》的學習任務有直觀的了解。
不難發(fā)現,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依托本單元的詩歌學習展開,以分步推進的方式與閱讀教學相輔相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凸顯這個單元學習的進階性:《短詩三首》課后的活動提示是本次綜合性學習的啟動階段,要求學生多種途徑收集詩歌,做一個摘抄本。可以通過閱讀報紙、雜志、書籍等方式,收集喜歡的現代詩,并且抄寫下來?!栋讟濉氛n后的活動提示是本次綜合性學習的推進階段,要求學生寫寫詩,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
依托課堂的學習,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厘清本單元的語文要素,而且還應該在循序漸進中為綜合性學習的有效達成做相應的指導。
2.注重指導,推陳出新,讓信息技術助力學習
除了課堂上正確把握現代詩歌教學的度,努力讓學生感受詩歌的韻味和語言表達的獨特之外,教師要特別重視綜合性學習中一些學習方法的滲透和具體指導。例如,根據《短詩三首》的活動提示,對學生如何搜集、摘抄詩歌進行進一步指導,建議學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在電腦中建一個詩歌搜集文件夾,文件夾名為“我的現代詩+學生姓名”。根據《白樺》的活動提示,指導學生如何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可以模仿單元中的詩歌寫作,還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搜集名家名篇,認真閱讀后進行仿寫,也可以通過生活中所看到的、聽到的、感悟到的內容進行個性化創(chuàng)作,并在電腦中建立一個屬于自己詩歌創(chuàng)作的文檔,把生活寫成一首屬于自己的小小詩歌。在綜合性學習《輕叩詩歌大門》的活動中,教師可以順勢指導學生如何利用信息科技編排目錄等。教師在課堂上有步驟、有策略地對學生進行指導,讓語文素養(yǎng)在潛移默化中落地生根。
3.學科交融,提升素養(yǎng),讓教學目標有效達成
通過“綜合性學習”,學生可以將本次學習成果進行展示。根據學習要求,通過前期的指導,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完成了各自的詩歌摘錄集,并且根據不同的分類,通過信息技術對詩歌進行整理、編排。同時,學生通過對本單元詩歌的學習,進行了個性化的詩歌創(chuàng)作,讓語言表達遷移內化,最終形成了班級的電子詩歌集,還在線上召開了主題為“春天,我們一起來寫詩”的班級詩歌朗誦會。悠悠的誦讀聲,浸潤著每一個學生的心靈,也讓這個特殊的春天,依然充滿生機。
三、基于目標,學科融合,提升核心素養(yǎng)
本次綜合性學習《輕叩詩歌大門》的學習,分為三個階段:啟動階段、推進階段和展示階段。通過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學習,全班42名學生不僅初步嘗試了運用信息技術搜集現代詩歌,還隨著單元詩歌學習的推進,有條不紊地開展了相應的階段性活動:交流搜集的現代詩,合作編小詩集,詩歌創(chuàng)作等。盡管四年級的學生對信息科技的操作存在一定的困難,但是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并根據課堂中教師講解和指導,各個小隊順利地將搜集到的詩歌,從詩人、內容、形式等角度進行分類整理,編排了一級目錄、二級目錄等,并配上了合適的插圖,最終成功編寫了屬于本小隊的詩歌集。
活動的展示階段,教師將42首小小詩歌按照詩歌的內容進行了分類,分為“四季篇”“童年篇”和“溫馨篇”,并制作了班級詩歌創(chuàng)作集《春天,我們一起來寫詩》。從后期的分析來看,學生更喜愛寫四季美景的詩歌,表達對生活的熱愛,對春天和大自然的向往。(如圖1)
最后,班級成功地在云端召開了主題為“春天,我們一起來寫詩”的詩歌朗誦會。學生一邊吟誦自己的詩歌,一邊欣賞小伙伴的詩歌。
整個綜合性學習活動都體現了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fā)展,將語文學科和信息技術緊密結合,提升了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同時也讓詩歌點亮了學生的生活。
通過本次綜合性學習《輕叩詩歌大門》的系列活動,我們不難發(fā)現統(tǒng)編教材在編寫過程中遵循學生發(fā)展特點,真正從學生的發(fā)展出發(fā),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這個單元的學習和實踐,激發(fā)了學生的語文學習潛力,調動了他們的學習主動性。而教師不僅應從單元視域出發(fā),厘清本單元語文要素,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讓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更應該在無痕教學中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語文的學習,不能僅停留在語言文字表面,而應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一種童心的滋養(yǎng),一種對祖國語言文字和美好生活的熱愛!
在實踐過程中,筆者發(fā)現跨學科學習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打破學科間的壁壘,實現學科融合,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從而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yǎng)。
(作者單位:復旦大學第二附屬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