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霏霏
亞里士多德視友愛為一種在一般生活方面的愉悅性品質,是一種德性。德性在《尼各馬可倫理學》第二卷中有所說明,基于過多或過少之間,即適度。既然友愛是一種德性,在任何時候的生活中以及任意的交往關系中必然存在的品質,亞氏尤其強調發(fā)生在朋友之間的友愛。他說:“因為,即使享有所有其他的善,也沒有人愿意過沒有朋友的生活?!保?]所以,在亞里士多德看來,動作者或傾向者主動地、有意愿地在人的社會行為和社會關系里表現(xiàn)出來的愛、喜愛以及類似于愛這樣的情感,這個過程無論是情感的主動方抑或承受方都是基于快樂的、令人愉悅的。
在共同生活的情況下,友愛作為其重要的特質之一。亞里士多德將友愛分為快樂的友愛、有用的友愛、和善的或德性的友愛??鞓返挠褠酆陀杏玫挠褠墼趤喪峡磥?,并不是基于理智,以追求愉悅、當下的事物為目的性的,因為前兩種快樂都是因能從對方得到的好處而愛的。例如,有的人與機智或者有財富地位的人相處,不是因對方自身的品質,而是因他能帶來的快樂。所以,那些因對方能夠給自己帶來愉悅感或快樂,因有用而友愛,這樣的友愛是偶性的并不持久。顯然,快樂的友愛和有用的友愛也并不是真正的友愛,亞里士多德認為善的友愛才是完善的?!岸晟频挠褠郏捎谟褠垭p方的本性,把一切相似的本性都包含于其中了?!保?]完善的友愛的存在需要一定的條件,即相互都能因對方自身之故而希望對方好,希望雙方不只是暫時性得到某種有利的東西,而是持久性得到前進的健康發(fā)展。這種意愿的持久性因為好人和擁有德性品質的人都會“因其自身”,這種情感并非偶性,這也是善的友愛的特點之一——持久性。所以說,亞氏的思想核心也指向“真正的友誼是善人的友誼”[3]。
雖然亞氏更加認可善的友愛,因為善的友愛持久并且堅定,但他也不排斥快樂的友愛和有用的友愛,只是基于快樂和利益來往的關系不牢固,容易結束。但“快樂和有用是人們能共同生活的基本條件,善的友愛關系正是在共同生活中建立起來的,獲得善的友愛必須要以快樂的友愛和有用的友愛為前提”[4]。
1.相互性
從上文對友愛的內涵以及特點的探討中,友愛是作為一種必然性存在的好的品質。友愛與共同生活有最為自然的聯(lián)系,基于某種愛的情感逐漸發(fā)展到當相互都抱有善意促使對方都能獲得最完滿的善。亞氏認為這樣的交互活動在人類同類之間才有所體現(xiàn),因為當你對一個無生命的存在物付諸喜愛的情感,例如一顆石頭或一棵樹,但它是無法回應或者回報。因此,主體依靠自身德性自發(fā)地去共同生活并讓對方所知,友愛才能得以保持。既然如此,友愛的發(fā)生首先是需要關系雙方的參與,即使一方出于善意交友,另一方沒有回應或者只接受被愛,這也不能稱之為友愛。因此,友愛具有相互性。在實現(xiàn)活動中,關系主體是相互活動的,每一方從這種友愛中得到的善意也是相互適配的。
2.相似性
亞氏在對友愛發(fā)生進行條件限定時,其中就包括友愛發(fā)生的主動者或傾向者自身的條件限定,他是一個好人或是一個有德性的人。因為擁有德性的人在本性上是自足的,友愛在這樣的人交往中出現(xiàn)會更加純粹,好人或有德性的人會真誠地希望對方更有德性、更加幸福。亞氏還認為同類之間的差異比較少,例如壞人與壞人之間差異大,是因為出于偶性的友愛,若對方沒有提供有用的東西,友愛便不復存在。可以說,友愛是一種適度的感情活動,會形成共同相似的道德習慣,并使雙方不斷向幸??拷?。由此可見,友愛相似性體現(xiàn)在那些有資格進行友愛活動的好人或有德性的人,友愛活動中每一方得到的東西相同或相近以及他們友愛的目的——幸福。
友愛之所以必要原因主要有三項:首先是人需要接受朋友或提供幫助,青年人會經常沖動容易犯錯誤,這就需要朋友幫助少犯錯誤。老年人由于身體不再健朗,就需要朋友關照和幫忙己所不能的事情。而幫助他人是一定程度上促進自身完善,即便對方是個惡人或者好人,也能借對方作為參照,觀察和學習他的品性和活動中某些方面的善,進而提升我們自己;其次,人們共同生活在一個城邦或社會里,出于本能或自然而需要友愛。最后是維護政治共同體需要友愛。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前卷早已說明追求幸福的性質在于活動,幸福是正常的、健康的、生命的、完美的活動,顯然幸福也是友愛追求的目的。友愛的活動過程,通過向友人或陌生人提供幫助,還是接受他人的幫忙,自身以生命中正常、健康的狀態(tài)運用到“最美好的對象”上,促使兩者自身在感覺上變得愉悅、生活也更加完善,“這樣的活動才是完美的,無論就感覺活動本身而言,還是就感覺功能所依系的感官而言,都是完美的?!保?]
導致友愛差距的因素有很多,首先是不同社會關系造成的友愛差距。當今多種的感情關系里,大部分的情感關系都希望得到關系對方的回應或回報。無論是父母與子女,還是朋友之間,更或者是愛人之間,不同關系對象會付出不同程度的愛。例如父母往往都是付出較多愛的一方,那么他們就會要求子女無條件地回應和給予回報。無論是哪種倫理關系,其實質都是關系雙方的不平等。一旦關系中出現(xiàn)強硬的一方,而另一方就處于被動接受,甚至是被道德綁架的地位,這就使得被接受方不會主動地回應對方同等的愛。雖然這樣的“愛”并不是屬于善的友愛,只是作為善的友愛的前期階段,愛意或者善意的產生不是因對方之故且未最終落于活動,并不能發(fā)展成為善的友愛。
“大多數人由于愛榮譽,所以更愿意被愛而不是去愛。”[6]被愛者主動要求的是被愛,接受他者的榮譽,并不是主動去愛他人,這樣的行為是一種消極的愛。當榮譽可能被當作手段去追求時,它具有的偶性是因他人自身能夠給自己帶來某種愉悅感或好處,它同樣是不穩(wěn)固的。他人隨時會因為自己優(yōu)越的地位或者豐富財富的消失而終止愛。主動愛與被愛的差距在于二者所關注的目的不同。主動愛關注的是被愛者,而被愛者關注的是主動愛的人是否關注愛著自己。這在現(xiàn)實生活里似乎更加常見,例如一些阿諛奉承的人,因為,當他們缺少某種東西,就會以別的東西去獲取它。這樣的來往更像一場你來我往的交易,他們主動欲求的是對方的東西,又由于他們更愛榮譽勝過于愛對方,所以他們更多的是享受他人愛自己而不是主動去愛別人。但往往沉溺于被愛當中的人,不能及時地意識到和分辨出友愛具有的飄忽不定的偶性。
愛與被愛雙方都只能停留在友愛較為低級的階段,所以,不能完滿地友愛的原因是由于當下人們沉溺于快樂的友愛和有用的友愛之中,亞氏一再地強調因對方之故的友愛才是善的友愛,訴求前兩者的友愛并不能交到真正的朋友,善的友愛發(fā)生的條件盡管指向確定了的品質,而擁有了德性品質的人又是自足的,于雙方自身和生活而言友愛的價值才可以在活動中體現(xiàn)。
在亞氏看來,造成阻礙友愛衍生和最完善的友愛的形成因素,一是只出于類似快樂感覺的低等次的友愛,二是不平等的友愛。盡管亞氏所說的因對方之故而形成的友愛,從利益的角度來講,人們愛的是自己,關心的是自己眼前的利益,因此,因友愛而產生的快樂或利益是由于對方有用抑或能夠帶來快樂而衍生的友愛,一旦這種朋友有所變故,當前的關系就會停止。正如亞里士多德在兩千多年前談青年之間的友愛與當下的青年人的“友愛”有相似之處?,F(xiàn)如今,不少人只停于表面上的快樂利益追求的友愛關系,顯然,他們的友愛并不會持續(xù)太久。歸根結底,他們“友愛”的動機是為了滿足自身的利益,從個體出發(fā)圍繞自我展開的感性活動,與他人的交往更像一場必要的“交易”。而這種行為導致的結果就是與最高的友愛漸行漸遠。
“還存在另一類友愛,即包含一方的優(yōu)越地位的友愛”[7],這種友愛被亞里士多德視為不平等的友愛。這種不平等是由于身份地位的不平等,他們之間產生的關系就會存在差距。在這樣不平等的關系中,友愛并不像公正那樣,只需要尋求雙方能夠得到應該得到即可。友愛與公正不同的在于:友愛應當是兩個平等的人,“所得的愛應當多于所給予的愛。當所得到的相當于所配得時,就產生了某種意義的平等?!保?]現(xiàn)實生活中不乏有人想通過完善的人交往以此來提升自己。亞氏看到不平等關系背后的不穩(wěn)定性,原因在于完善的人身上擁有高尚的品質,盡管朋友也是善,但完善的人想要進一步“成為神”(類似于更加善的目的),作為朋友應當希望他(指完善的人)更有德性,得到最大的善,而不是看到對方給自己帶來利益。那么完善的人可以給予朋友的友愛是朋友無法比擬的,這就是不平等的友愛。因此,亞氏更加認可身份地位和擁有物質條件相近的人互愛。
如何在愛和友誼當中獲得最友善的和最高貴的形式,前者已說明亞里士多德的善的友愛的持久性需要的條件,他更加關注友愛關系中關系主體應有的德性以及為對方推己及人的品質。第一,擁有德性品質的人自然而然會做出善的行為,從最基礎的友愛開始,愛他人,這樣的愛更加純粹和真誠,能夠直接引起相似的品質的人共鳴,此時,相似品質的人主動訴求友愛并同時給予回饋。但不健康的交往關系在當今社會也變得常見,按照亞氏的友愛的標準,友愛是所得到的應當比給予的要多一些。顯然,它不是一項高貴的活動,并不符合友愛的標準,且它的愛也不利于動作者本身正常的生活。
其次,亞氏曾提出一個問題:“即一個人應當最愛自己還是最愛其他某個人?!保?]如果從某種角度來考察,其實是把自我與他者分離開來。友愛活動總的來說,不是單向度地產生善意后加以動作落實就能實現(xiàn)的,自我與他者是相互促進的行動的過程。兩者的最終目的是趨向幸福,最愛自己的人是只為自己做事情而不愿為別人做事情,最愛其他某個人的人,實質上是拋棄了靈魂中理性的部分,去追求那些財富、榮譽和感官上的快樂等等這類的外在善。兩種人都會變成偏離友愛的兩端,一個最愛自己,一個最愛他人。但很顯然,友愛是一種適度的行為,自我和他者要想發(fā)生友愛,就得舍棄某些利益,比如愿意為他人、為國家獻身,他們會為做出這樣的犧牲而感到快樂。當然這并不是他人強迫自己去做的,而是自身擁有友愛這樣高尚的品質并將其融入與他人的交往之中。不僅如此,這段關系或者關系的結果也因此變得持久且受到他人稱贊。所以,一個人能夠友愛,這是被人稱贊的。他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是善的,能給他人帶來好處的,自愛的同時是愛他人的,二者是可以共贏的。若我們訴求的是這樣的友愛,那么最愛自己或最愛其他某個人的現(xiàn)象就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
最后,信任和交談都是能縮短友愛差距的有效手段之一。眾所周知,信任在兩種相似的人身上更容易發(fā)生。因為朋友于我們而言它是善的,當人們與相似的朋友共同生活時,人們會共享自身的善,互相關照對方,減少自身與朋友犯錯誤的時候。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們自然地主動選擇與自己相似品質的朋友。此時,兩者的信任在善的活動中更容易互相建立起來,自身與朋友在更多挖掘內在善的同時形成共同的道德習慣。兩人的關系也因友愛變得更加親密。相反,如果像壞人那樣他們會因為利益關系互相猜忌對方,他們的快樂只為得到對方的東西,他們的行為并不相似,信任就難以存在。另一種有效的手段是交談。亞氏曾說:“若不交談。許多友愛都會枯萎。”[10]實際上,在共同生活的情形下,社交是無法避免交談的。人們借日常的交談分享彼此的事情,拉近交談者之間的距離。但從現(xiàn)在的社會發(fā)展狀態(tài)來看,網絡上人們的傾訴欲是十分強烈的,但在現(xiàn)實交流時,各種關系中存在交流困難。而交流的缺失其實也是彼此之間封閉信息輸出,如果缺乏交流,那么,即使是友愛著對方的,對方也無法感知并做出回應,友愛的快樂也會隨之消失,兩人的關系將會變得難以維持。因此,友愛需要交流,交流才能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
時代的發(fā)展,友愛在每個時代的內涵和所面臨的問題都不一樣。但是友愛能夠一直經久不衰地成為人類討論的主題,顯然它的豐富內涵是我們當今共同生活得更好的有效手段之一。就如亞氏所說的:“享福祉的人的存在自身就值得欲求?!保?1]幸福的人能夠因給他人帶來快樂而感到更加幸福,他本身也是他人值得欲求的存在,這樣的存在會使他人也享有幸福。于現(xiàn)代人與人交往而言,友愛使之交往向更深層次發(fā)展,有利于人從虛假的交往中解脫出來,更好地在信息時代發(fā)展真實且向善的關系,因此亞氏的友愛觀具有的超時代的意義無疑對推進個體與個體之間融洽關系的建立是有著借鑒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