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曄 姜雙燕
“年、月、日的秘密”是《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2022年版課標》)“綜合與實踐”領域第二學段主題活動的內容。在開展主題活動的過程中不僅要讓學生認識“年、月、日”相關知識,還要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數學和其他學科的知識與方法,分析并解決問題。具體包括:依托生活經驗了解24時計時法,會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刻;對現實世界的時間進行描述,認識年、月、日等一般的時間單位,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感悟時間是對過程的度量。教師要通過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感受生活中時間單位的應用,讓學生感悟融入數學知識的主題活動所體現的生活味、參與味與文化味,從而提高他們的應用意識,幫助他們積累基本活動經驗。
1.知道24 時計時法與鐘表上刻度的關系,能用24時計時法表示時間。
2.知道年、月、日之間的關系,以及相關的簡單歷法知識。
3.知道一年四季的重要性,了解中國古代是如何通過土圭之法確定一年四季的,培養(yǎng)家國情懷。
根據《2022 年版課標》的“內容要求”和“學業(yè)要求”,將“年、月、日的秘密”的教學內容分為5 課時進行教學(如表1)。
表1
“年、月、日”的相關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在各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中要立足學生真實生活和已有經驗,注重主題活動的框架性和進階性,引導學生在探尋“年、月、日的秘密”的過程中感受生活味。
“我的一天時間規(guī)劃”教學活動中,教師為學生提供現實的、感興趣的題材,介紹古代的計時方法和計時工具,利用時間尺將鐘面上時針一天走的時間呈現出來,更直觀地顯示時針在兩圈中經過的各個時刻與一天的時間關系,也就是12 時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的聯系。具體活動設計如下。
活動一:介紹從古至今計時工具的演變
1.了解計時工具的演變過程。
用“日”和“夜”來表示時間—用測太陽影子的方法來確定時間—用滴水或漏沙的方法來計算時間—用鐘表記錄時間。
2.回顧12時計時法,引發(fā)沖突。
出示學生的“我的一天”數學小報,通過兩個8:10(上午8:10 早飯與晚上8:10 洗漱)的沖突,引出24時計時法。
活動二:探究兩種計時法之間的關系
1.時間尺上有三個12 時,它們分別代表什么時刻?
【教學片段1】
師:請看,老師把鐘面上的時刻都放在這個時間尺上了(如圖1),你知道上面的三個12時表示什么時刻嗎?
圖1
生:第一個12 時表示午夜12 時,第二個12 時表示中午12時,第三個12時表示午夜12時。
生:我覺得第一個12時是昨天午夜12時,也就是今天的0時,第二個12時是今天中午12時,第三個12時是今天午夜12時,也就是明天的0時。
師:大家發(fā)現了嗎?她在12 時的前面加上了時間詞昨天、今天、明天,能幫助我們更準確地區(qū)分12時所表示的具體時間。
2.探究12 時計時法和24 時計時法之間的聯系。
【教學片段2】
師:有沒有更好的區(qū)分方法呢?
生:用12時計時法、24時計時法。
師:通常把用1~12這些數來表示時間的方法叫作12時計時法,用1~24這些數來表示時間的方法叫作24時計時法。
師:為了準確地表示某一時刻,我們通常在12時計時法的前面加上限定詞,如午夜、中午等,你還知道哪些限定詞?
生:下午、晚上。
師:12時計時法和24時計時法如何匹配,才能保持一致呢?
(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探究找出其中的規(guī)律,并匯報反饋)
生:我們發(fā)現圖1 中時間尺前面部分1~12 區(qū)域時刻是一樣的,后面部分24 時計時法比12 時計時法多12。
生:上午的時間不變,下午的時間開始加12。
活動三:12 時計時法和24 時計時法之間的轉換
活動四:用24 時計時法記錄周末一天的時間規(guī)劃,制作“我的一天”時間計劃表
“日歷中的發(fā)現”教學活動設置了課前、課中和課后不同功能的學習單,為學生提供一些熟悉的生活素材和探究問題的支架,通過思維路徑的指引讓他們深入探究數學知識。具體活動設計如下。
活動一:課前預學,引發(fā)思考
課前嘗試完成學習單(如圖2)。
圖2
活動二:任務驅動,探索規(guī)律
1.讓學生根據2019年、2020年的年歷,統(tǒng)計每月的天數,小組合作完成學習單(如圖3)。
圖3
【教學片段3】
師:有些組很快完成了任務,并對“我的發(fā)現”進行討論交流。哪個小組來進行分享?
生:我們發(fā)現一年有12個月,每個月的天數不一樣,有28天、29天、30天、31天。2019年每個月的天數相加是365 天,2020 年每個月的天數相加是366天。
生:算一年的總天數可以用乘法,如2019年有7個31天、4個30天,再加上28天就可以得到365天。
師:你們有疑惑嗎?
生:為什么2019年是365天,2020年是366天?
生:為什么有的月份是28 天,有的是29 天,有的是30天,還有的是31天?
師:大家提出了一些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的問題,那就讓我們一起來繼續(xù)探討吧!
2.觀察“2013 年~2020 年的月份天數統(tǒng)計表”,組織學生觀察發(fā)現“四年一閏”的規(guī)律,介紹判斷平年、閏年的方法。
3.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每月的天數不一樣。
【教學片段4】
師:平年,一年有365 天,如果你來設計,你會怎樣安排呢?
生:1、3、5、7、9月31天,其他月份是30天。
生:1、2、3、4、5月是31天,其他月份是30天。
生:1~7月30天,8~12月31天。
師:大家的設計都有自己的道理,那年歷中是怎樣安排的呢?
生:1、3、5、7、8、10、12 月是31 天;4、6、9、11 月是30天;2月是28天(或29天)。
師:為什么2 月有28 天或29 天兩種情況?請大家課后查閱資料,下節(jié)課匯報。
活動三:妙法識記,鞏固延伸
讓學生利用“兒歌記憶法”與“拳頭記憶法”巧記月份的天數,并通過練習掌握辨別平年、閏年的方法。
“年月日知多少”教學活動中,學生根據興趣、已有知識、生活經驗組建不同的學習小組。具體活動設計如下。
活動一:組建學習小組,明確任務分配,形成研究方案
按不同的研究主題,讓學生自由組建學習小組。學習小組的學習過程包括:方案初稿撰寫(如圖4);多元審辯論證;方案終稿確立。
圖4
活動二:交流分享,樂學樂長
根據探究主題,全班學生分為七個學習小組,分別對“年月日怎樣形成”“為什么四年一閏、百年不閏、四百年又閏”“為什么一年分為四季”“為什么一年有十二個月”“不同的歷法”“二十四節(jié)氣”等問題進行研究與匯報,通過資料收集和小組匯報,學生成為主動的學習者,不僅解決了心中的疑惑,同時也了解了相關的數學知識和史料信息。
活動三:多元評價,創(chuàng)意表達
具體活動設計如下。
活動一:明確任務,討論方案,確定制作步驟
1.展示收集的各種各樣的年歷,觀察這些年歷上都有什么。
2.討論制作步驟和要注意的地方。
通過討論交流,明確制作月歷牌一般按以下三步進行:一是布局設計,二是畫表格填寫日期,三是美化加工。
活動二:學生自主選擇有紀念意義的一年制作月歷牌
活動三:成果展示,交流評價
“時間里的人與自然”教學活動幫助學生了解古人是怎樣發(fā)現、觀察、思考及表達時間的,了解土圭之法和24 節(jié)氣的有關知識及隱含的數學信息,感悟中國悠久的歷史和農耕文明,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活動一:了解土圭之法
1.通過北京冬奧會開幕式中二十四節(jié)氣倒計時的視頻導入。
2.了解土圭之法,古人是根據觀測到的日影的長度變化,確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重要節(jié)點。(通過視頻,從現代地理的角度看看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的劃分。)
活動二:了解二十四節(jié)氣,以及古人是如何在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重要節(jié)氣的基礎上確立二十四節(jié)氣的
1.通過閱讀文字資料了解二十四節(jié)氣的形成。
2.通過課件,從數學的角度解讀二十四節(jié)氣的形成。(把地球繞太陽旋轉的軌跡看成一個平面,當作360°的角。把周角等分成4份,得到4個節(jié)氣——冬至、夏至、春分、秋分;每個大份再等分成2小份,得到4 個節(jié)氣——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每小份再等分成3小份,就得到剩下的16個節(jié)氣。)
3.通過節(jié)氣歌記憶二十四節(jié)氣的名稱。
活動三:分小組匯報展示二十四節(jié)氣的詩詞與習俗
1.各小組分享節(jié)氣的特點、習俗。
2.各小組分享節(jié)氣的詩歌、諺語。
活動四:課后繼續(xù)探究有關時間里的人與自然的相關知識,制作二十四節(jié)氣數學小報,展示交流
回顧本主題活動中的生活味、參與味和文化味,可以看出,此次活動在目標設定上注重學科整合與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問題的提出關注學生的需求,活動過程注重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參與度。融入數學知識的主題式綜合實踐活動不僅能讓教師看到學生發(fā)展的更多可能性,也讓學生看到自身的發(fā)展空間。素養(yǎng)導向的數學活動設計與實施,能夠有效落實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yǎng)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