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勝宏 安徽省安慶市第一中學
寫作能力是高中生的必備素養(yǎng)?!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明文規(guī)定:“語文課程作為一門實踐性課程,應著力在語文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薄罢Z文實踐”囊括教與學的一切課內課外行為;學生“語言文字能力”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口頭表達能力,二是寫作能力。從目前情況來看,寫作層面凸顯的問題不容小覷。具體說來,就是學生習作普遍缺乏對現(xiàn)實的關注,而側重于對“小我”弱緣由的空泛表達;素材匱乏,熟識的幾個事例在個體的作文里高頻出現(xiàn),幾乎淪為了論據(jù)公式。而且同質化現(xiàn)象嚴重,多人一面:“青春”就是“為賦新詞強說愁”,“考試”動輒“與素質教育相悖,羞于提及”,“滴水穿石”當是持之以恒……并非不能這樣立意,關鍵生活是多面的,教師不能賦予生活單一的面貌。長此以往,一些高中階段學生的寫作結果是可以預料的,只是時間問題罷了?,F(xiàn)象背后的原因及解決之道眾說紛紜。作為一名一線教師,我認為當務之急是要創(chuàng)設機會,對學生進行時事寫作的訓練。
陳軍老師在他的專著《我的語文生活》中寫道:“我每次用母語來記錄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時候,那些撲棱飛起的文字不就是生命重生的樣子嗎?與語文相依為命的時候,我覺得我擁有了一個安靜的人生常態(tài),這一定就是我追求著的語文生活吧?!标惱蠋熐橄嫡Z文、情系語文教學、情系語文理論研究、著作等。在他看來,寫作能升華生命的意義,語文即生活,生活處處有語文。而時事是生活的有機組成——素材原生態(tài),富有時效性,厚重。作為正在發(fā)生的歷史,呈現(xiàn)社會面貌的多極性。基于此,我認為解決學生寫作困境的路徑之一,當是啟發(fā)指導學生關注生活中的時事素材,并以之為依托,進行目標性寫作。問題是學生正常的生活,是單線循環(huán),高中生課業(yè)負擔尤其重。讓學生為找尋、積累時事寫作素材而經(jīng)常走出教室,走到戶外,沒有可操作性。經(jīng)過摸索,我總結的做法是:
這里主要是指重大的時代事件。一個時代總有一些大事件,或政治、或經(jīng)濟、或文化的。它們一般出現(xiàn)的周期較長,對社會各層面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甚至是改變。人的本質屬性、社會屬性決定著每個人都無法置身大事件之外。不管主動還是被動,有意還是無意,都會被大事件的各種訊息所裹挾,內心受到觸動是必然的。而高中階段正是學生人生格局培育的黃金時期,教師要啟發(fā)學生表達自己處于事件濃厚氛圍中的時代之感。這不僅是寫作能力提高的需要,也是難得地讓學生直面時代課題的機會。比如,正在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五年一次的盛會,是擘畫中國發(fā)展藍圖的盛會,每個國人都與之息息相關。作為高中生,耳聞之,目睹之,不會沒有感觸。我適時安排了學生進行寫作訓練,效果很好。比如,有學生寫道:“冀以塵霧之微補益山海,熒燭末光增輝日月。十年如一日,無論是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的非凡十年,還是汲取奮進力量,營造溫暖中國的美好十年,都書寫在物阜民豐、萬家燈火之中。這十年,是很多穿越山川湖海的便捷,是很多覆蓋城市村莊的蛻變,敬每一位擼起袖子加油干的普通人,無論誰都是繁榮里的星光?!笨梢钥吹?,學生置于宏闊的時代背景中,寫出了中國過去十年惠及民生的巨大改變。字里行間都是對普通勞動者的致敬,“功成必定有我”的自信與向往,無不彰顯著現(xiàn)代高中生對重大時事的深刻思考,寫作過程中的內心悸動,還有瞬間的長大。
這里的時間節(jié)點即寫作內容。以傳統(tǒng)佳節(jié)和紀念日為主要代表。
(1)傳統(tǒng)佳節(jié)經(jīng)歷千年行進至今,以其綿綿不絕的文化傳承和最撫凡人心的人間煙火氣,給國人以精神的溫暖,教師可以之進行固化的寫作訓練。例如端午節(jié),有學生是這樣寫的:“菡萏淺,榴花紅,夏日未央,端午至,古韻留樸。與家人共臥藤椅品粽沉夢,偷得浮生半日閑。一行青艾,一枚青粽,一杯花茶,一曲離騷,并帶五色絲及棟樹葉,皆汨羅之遺風。千百年前,汩羅江上,漁舟緩渡,橫波蕩漾。你在當年奮不顧身,憂國憂民,縱身一躍;眾人今日破釜沉舟,壯志凌云,砥礪前行。愿用棟葉護你一世英名,不沾淤泥,不著紅塵。將以瑜盤遺所思,光耀千古愛國情,河清海晏天下敬。”
對于端午,宋穎說:“惡月、毒月的觀念已成為端午民俗共同的認知傳統(tǒng)??梢哉f,端午節(jié)是古代中國的‘逐疫節(jié)’。在‘萬物滿長,初實有成,陰氣萌作,疫癘流行’的五月,端午的諸多禮俗都是‘應天順時’傳統(tǒng)文化流脈的具體表現(xiàn),無論是祛病避惡,空間潔凈,還是采取措施保障家人安康,都表達著人們的‘生存欲’和對美好生活的守望?!迸c之相比,學生習作零碎而具體,選取了皆具端午風貌的“青艾”“青粽”“屈子”入文,意象的選用幾無新意,思維亦不夠開闊,但讀起來很美。為什么?極具古文風味的語言表達,讀來如沐春風。
又如中秋節(jié),學生寫道:“冉冉秋光留不住,滿階紅葉暮。站于階上,人在回廊,月在回廊。舉杯邀明目,感念月下刀光劍影,終得千年回首?;驁?zhí)筆帳中書十論,或跨馬陣前殺千敵,或獨斟一瓢斜陽飲。他們不想歲月輕逝,當時青衿,怎可白頭醉翁。縱然不勝意,縱然遺恨生,仍愿用至純心境擁抱草木山河,讓心有所棲居,讓奔波生命得以緩行,讓罅隙中灑落微光。他們滿卷劍氣書氣纏綿意,閃耀于暗地,流照千秋,而這份力量跨越千年的憑依,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此時此刻,時間和文字潮涌,是文化存在極溫暖的方式。歷年中秋月華不滅、家人不散,則不忘熱愛、不忘理想。只愿來年共度佳節(jié),共赴未來?!?/p>
學生抓住“月”“酒”來立意,塑造了亦真亦幻的歷史人物群像;又連古綴今,抒發(fā)至情,讀起來讓人賞心悅目。這個模塊的內容與上下模塊的不同點在于它是靜止的,寫不寫,它都在那里。學生如能打破慣常思維而出新,固然要肯定,但如若以常規(guī)思維行文亦無可厚非。學生經(jīng)受傳統(tǒng)文化的濡染,在節(jié)日熟悉的風景中有貼近節(jié)日的認知,又有具古文韻致的語言表達,即是一種獲得。這就是文化傳承,就是民族共通的精神隧道。
(2)紀念日是對史上某個事件的年度回望,出于現(xiàn)實的考量,以紀念日的形式交相喚醒民眾的記憶,讓人們在時間永是流逝的常態(tài)里能強化記憶的刻度。這些都是很好的時事寫作的素材和機會。比如,我每年都要求學生寫的作文是《今年國慶》。這個開放性的命題作文并不僅僅要求學生寫與國家慶典有關的內容,它更接近于話題作文,開而有度,合而能張,凡是與國慶假期有關的都可入文。國慶假期長,學生大概會隨父母外出。特別是鄉(xiāng)村有親朋故友的,他們基本上都會利用這個時間點去那里。果然,目之所及,鄉(xiāng)村確實有觸動學生內心的真實存在,確實有平時校園看不到的景象。因為前置性的任務布置及啟發(fā)導引,學生自然會特別留心和注意,所以寫出來的作文內容豐富,情感真摯,與平時很多狀態(tài)下的作文有著云泥之別。為什么?有生活啊。比如,有學生寫自己和家人在國慶假期看了《萬里歸途》這部電影,觀影感是這樣的:“你看,平凡里也可以長出茂盛的英雄主義。這個世界未來會怎樣,我不能預料。但能夠和平地生活著,一定有許多人在背后默默無聞地付出努力。因為他們的存在,我深深為我的祖國感到自豪……影片最后是一段飄雪的北京街景,安謐而震撼。前方炮火紛飛,恍若隔世,耳邊的煙花聲讓人心驚又心安。原來,這樣平淡到不值一提的一天,卻是有人跨越山海終于歸來的日子。”簡短的文字凸顯的是學生的感恩和對平常生活的頓悟。也有清新、畫面感強的:“奶奶將那些葉子一翻,青青綠綠的小菱角就跳了出來,原來菱角就長在那葉子下面,和平常買的黑紫色不一樣,那是青澀的嫩綠色。坐在河邊,吃著從河里撈出來的菱角,看著河面上泛起的圈圈波紋,感覺時間都慢了下來。上有青冥之長天,下有淥水之波瀾……其實時間從不被歸還,從不被影響,一直穩(wěn)穩(wěn)地向前。我真希望自己也如時間一般,穩(wěn)步前進,不滯留在原地?!庇删坝|發(fā)的情如此細膩溫婉、真實動人。情景相融,物我合一。此外,學生還寫到了新農村面貌的巨大改觀、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土地拋荒污染等現(xiàn)象。“見”是真實的、原生態(tài)的,“思”是觸及內心的。這些思考未必是洞見,對現(xiàn)實可能難以產生立竿見影的改變,但至少在學生心里種下了“關注現(xiàn)實、關注民生”的種子,這也許比寫作本身更有意義。再如,每年的9月18 日,每座城市都會拉響防空警報?!?·18”事變是國人心中一個永遠無法愈合的傷口,也是一個讓學生宣泄自我情緒、培養(yǎng)民族情感的好時機。我都會要求學生即時寫作,條件允許還會播放主題視頻。我相信,三遍鳴笛聲能碰觸學生的內心一隅。他們回首那段遙遠歷史時的煎熬和沉重,他們直面現(xiàn)實后的歡喜和幸?!P端流淌的文字,一定是愛國情,報國志,以及努力學習、有所作為的豪情。
這里主要指的是啟發(fā)學生從生活的偶發(fā)現(xiàn)象入手,來表達個人的認知。偶發(fā)現(xiàn)象是獨立存在的,具有不可預知性,缺乏延續(xù)性,但有的現(xiàn)象顯示的意義和影響卻可能非比尋常,偶然中蘊含著必然。機會來了,當引發(fā)學生強化對現(xiàn)實的關注和思考。比如,今年全國不少地方遭遇了持續(xù)干旱,這些天災有沒有人為的因素在里面?我適時給了學生寫作的啟發(fā)和要求。學生身在其中,對“熱”感同身受。不少學生寫到了長江水位創(chuàng)60年新低,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水位達1951 年有記錄以來歷史同期最低水位,其他幾大淡水湖面積也在萎縮等。這些固然是天災,可極端天氣不是一時一事促成的,可能包括人類對自然掠奪和破壞的因素,是量變引起的質變。這也許是大自然在向人類發(fā)出警告。我們要引以為戒,敬畏自然,修復自然,與自然和諧共生。陳軍老師始終堅持認為“認知就是教育”。學生寫作的過程就是用文字表達自己思想的過程。他們對生活現(xiàn)象進行了由表及里的個性化思考,再訴諸文字又是一個不斷修正和完善認知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有兩個方面的收獲,一是思想教育,二是組織文字、布局謀篇的能力。
生活是一本大書,時事是生活中的精彩章節(jié)。時事寫作的最大優(yōu)點,我以為當是泛情境化的氛圍感染,讓學生的習作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刻有鮮明的時代印記?!拔恼潞蠟闀r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強調的也是這個道理。李鎮(zhèn)西老師從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探索并實踐“生活語文”,命題之一是“語文教學生活化”。具體實踐包括“語文訓練生活化”,強調的是教師在傳授語文知識和訓練語文能力的過程中,自然而然的注入生活內容,進行生活教育,讓學生明白“生活與教育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陶行知語)。他的語文實踐追求的終極目標是于漪老師所說的“變語文自我封閉性為開放性,開發(fā)語文教育空間,面向生活,面向社會,面向活潑的中學生,不用機械訓練消磨學生的青春”。我的以上嘗試正是基于這個方向的思考和實踐。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對于時事寫作,學生很容易墮入“口號式”寫作的泥淖中。貌似高亢嘹亮,實則是一種歇斯底里式的虛弱,一種無根基的無邊空洞,這是要堅決摒棄的。這個時候教師的啟發(fā)導引就顯得很有必要了。“思想內容”上點撥的要素有:或關注大事件產生的話題熱度、區(qū)域范圍內的影響力,或關注生活中的陌生面,或于規(guī)律性的節(jié)點去探尋不同的景致,而獲得或深或淺的生命體驗等;“表達技巧”上,主要是“小切口,高立意”。無論是怎樣的時事,只能截取它的一個橫切面,甚至是一個點,然后由點到面,見微知著,表達真切的生命感受。當然任何點撥都應該是有限的,特別是當堂作文,須在學生思維凝滯處才可實施?!叭魏我环N教育現(xiàn)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覺到教育者的意圖,他的教育效果就越大?!边@是來自蘇霍姆林斯基的灼灼目光。
進行時事寫作訓練,并不意味著有時事就能寫作。時事是生活的一個分支,只是為寫作提供了一種特質的“源頭活水”,這些“源頭活水”能在學生內心產生波瀾,能觸發(fā)學生的思維風行水上才是關鍵,學生能“以我手寫我心”則是時事寫作的目標達成。否則,時事也只是一種時事。正如周國平談寫作時說的那樣:“哪怕你外部的經(jīng)歷再多也沒有用,如果不能轉化為內在的精神財富,不能變成你的印象和感受,那都是白費,你必須你用心去生活,去感受和思考?!比绾翁岣邔W生對時事的敏感度,促使他們在時事里傾注個人情思,感性又理性地、有文采又樸素地呈現(xiàn)個人思考,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但至少,教師采取的時事寫作訓練讓學生的習作有了鮮活的素材,讓他們的寫作不再是無本之木了,而且還要告訴他們:要做生活的有心人,關照生活中的美;既要埋頭讀書,又要抬頭看世界,關注時事,并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