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慶
(甘肅省民勤縣第一中學,甘肅民勤 733399)
5G 技術在新時代掀起了一場教育領域的信息革命,給高中地理教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zhàn)。政府和有關教育行政部門要健全網(wǎng)絡規(guī)章制度和打造穩(wěn)定的技術環(huán)境來保障5G 技術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應用,同時學校也要積極肩負起該領域的責任,在各個教育教學環(huán)節(jié)落實素質教育。另外學校和高中地理教師應更新教育理念,運用5G 技術武裝頭腦,改變教學模式,切實提高高中地理教學水平。
5G 技術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巨大便捷的同時,也讓教師的雙手和大腦得到徹底的解放,為應試教育主導下的教育教學活動注入了新的活力。對高中地理而言,5G 技術拓展了教學資源,改變了信息傳輸載體和教學手段,促進了高中地理教學從機械化、模式化向自主化、信息化的轉變。
由于5G 網(wǎng)絡的接入方式、編碼等方面都被專業(yè)人員做了優(yōu)化,和4G 相比,校園網(wǎng)絡穩(wěn)定性更強,網(wǎng)速更快。當教室內所有交互顯示終端設施都被連接5G 網(wǎng)絡后,無論是信息傳送還是信息處理的終端設備都會呈現(xiàn)出穩(wěn)定運行的狀態(tài)。多媒體設備也可以完整地呈現(xiàn)4K 級別的畫面效果,甚至在教室內接入即將面世的8K 交互終端設備也沒有問題。此外,5G 網(wǎng)絡技術延時更少,能有效規(guī)避4G 技術背景下校園課堂直播和錄播出現(xiàn)的音畫不同步、清晰度差等問題。在遠程課堂教學中,高中學生坐在教室就能聆聽名師講課的實況。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5G 技術還可創(chuàng)設模擬教學情境、輔助教學診斷、挖掘學生心理、實現(xiàn)高中地理課堂學習效果的即時反饋等,將地理課堂打造成地理智能實驗系統(tǒng)和智能教學系統(tǒng)。
教育資源不能均衡分配仍是當下的一個問題,身處偏遠地區(qū)的高中學生由于受學校網(wǎng)絡基礎條件的限制,網(wǎng)絡速度慢、畫面卡頓、音畫不同步等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而5G 遠程教學就能解決這一問題,學生無論是否在教室都可隨時通過手機或者電腦端的高清視頻來聽課,即使是教師在學校地理課堂忽略了某一部分教學內容,由于有網(wǎng)絡終端的存在,也不會對學生的學習產生大的影響。在5G 技術背景下,遠程教育系統(tǒng)可以讓一些邊遠地區(qū)的高中學生也能接觸到和發(fā)達城市學生一樣的地理教學資源。5G 技術拓展了高中地理課的教學空間,讓教學場地不再拘泥于教師,讓每一位學生隨時隨地都可以利用移動終端進行地理知識的學習,從而實現(xiàn)邊遠地區(qū)的高中生與經濟發(fā)達地區(qū)的高中生“同上一節(jié)地理課”,大大促進了城鄉(xiāng)教育均衡。
通過對5G 技術的相關運用,學校可以建設一個專門的高中地理AR/VR 虛擬課堂,由于AR/VR 虛擬課堂的概括性、趣味性、發(fā)展性和探究性更強,所以學生可通過5G 平臺的高中地理AR/VR 虛擬課堂來獲得一種“寓教于樂”的課堂體驗。有了AR/VR 技術,地理課堂教學就不再是“一潭死水”,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感知也不再局限于簡單的點、線、面,而是有板有眼的3D 內容。通過AR/VR 技術進行課堂學習,學生就像在看一場3D 電影,沉浸在其中,并會主動分析地理知識內部的邏輯規(guī)律,他們對地理學習的興趣很快被激發(fā),學習觀念和學習習慣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變。
5G 技術不僅能遠程教學、互動教學,激發(fā)高中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一種沉浸式體驗。但由于5G 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理念還未被諸多一線地理教師接受,以至于人們對5G 技術的認知還停留在很淺的層次,具體的實踐應用范例少之又少,這對于組織高中地理教學實踐活動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
1.學校對5G 技術缺乏認知。由于購買5G 設備成本高以及大部分教師對5G 教學技術的接受度低下,認為就算在高中地理課堂應用5G 技術,不一定能立馬提升高中地理的教學質量,并且大面積推廣5G 技術還需要派專人來維護和保養(yǎng),認為推廣5G 技術能不能達到預期效果也未可知。諸如此類的原因,使得5G 技術在高中學校的推廣變得困難重重。
2.地理教師對5G 技術缺乏了解。他們普遍認為5G 技術就是多媒體技術,只能將其作為一種教學輔助工具,提高學生的地理課業(yè)成績關鍵取決于教師的授課水平。部分教師擔憂在地理課上使用5G 技術教學,學生會被新的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吸引而不專心聽課,會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大打折扣。加之5G技術十分強調學生在課堂中的互動性和參與性的發(fā)揮,不少教師擔心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認知會被5G 技術帶偏,容易引發(fā)課堂理解方面的教學事故,因此他們普遍認為使用傳統(tǒng)的地理教學模式最為穩(wěn)妥?;诖?,高中學校和地理教師對5G 技術進入高中地理課堂的態(tài)度還是趨于保守,這是5G 背景下高中地理教育教學面臨的又一挑戰(zhàn)。
從當前具體的教學實踐來看,大多數(shù)高中地理教師5G技術應用水平普遍不高。5G 技術要求教師會用交互智能平板、電子白板、掃描儀、記憶黑板等設備,要求教師能熟練運用5G 平臺中的AR/VR 虛擬課堂、智慧教育平臺等,還要求教師會進行簡單的視頻錄制、視頻剪輯等方式制作微課或課件,可是由于信息化教學能力有限,使得教師對此一頭霧水。加之教師對學生地理學習需求缺乏了解,無法做到利用5G 技術進行備課。如果將高中地理課本的知識框架原封不動地搬到5G 課堂中,這樣的教學手段將無益于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5G 技術背景下,教師只有不斷優(yōu)化教學手段,才能將高中地理教學與5G 技術高度融合,才能跟得上人工智能時代數(shù)字教育發(fā)展的步伐。
當前5G 技術迅速發(fā)展,一些高中學校已經引入了5G 設備,且對學校教師開展了5G 技術教學培訓活動。盡管不少教師明白5G 技術在激發(fā)高中學生地理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讀圖能力、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方面有著傳統(tǒng)教學方式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但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老教師只將5G 技術作為一種展示教材內容的工具,并未通過5G 技術揭示一些復雜的地理現(xiàn)象,也未利用5G 技術對地理知識做模塊化、主題化梳理,忽視了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進行培養(yǎng),使得學生在自主學習或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用到的學習方法均是死記硬背。學生在這種情況下,即使記住了某一地理知識,當教師用不同的角度提問時,他們還是無法應答。因此,高中地理教師在進行5G 教學的時候一定要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能力,避免引發(fā)學生步入思維定勢這一學習誤區(qū)。
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建立健全5G 技術方面的教學規(guī)章制度,還要擬制針對學校的互聯(lián)網(wǎng)監(jiān)督制度,讓學?;ヂ?lián)網(wǎng)真正成為教書育人的凈土?;?G 平臺的沉浸式干預和診斷模塊,為學生提供了多種多樣的地理學習資源,為學生指明了其地理知識學習優(yōu)勢及薄弱點,而AR/VR 技術又讓學生充分體驗到一種遨游于知識海洋的樂趣。這一切的實現(xiàn),需要一個健康向上的互聯(lián)網(wǎng)教學環(huán)境。因此學校應該主動擔負起保障信息安全、保護學生隱私的責任。具體的做法:一是學校應健全5G 教學制度體系,高度重視5G 技術的宣傳和輿情管理。為了防止各類突發(fā)事件的發(fā)生,學校應安排專門的管理人員和負責網(wǎng)絡安全宣傳的人員來處理。當國內國外發(fā)生地理方面的重大新聞事件時,學校應主動出擊,尤其是地理教師應根據(jù)新聞事件中所涉及的知識點設計出相關話題,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參與話題討論。除此之外,學校還要適時對學生進行網(wǎng)絡安全教育和生態(tài)道德素養(yǎng)教育。
高中地理教育是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高中生進行地理教育也是當前高中學校的重要任務之一。對于高中地理教學而言,建設5G 教育平臺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地理科目中的重難點知識,拓寬學生對世界地形地貌的認知,激發(fā)學生對于地理知識的好奇心和興趣,還能宣傳國家關于地理方面的法律法規(guī),從而增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5G 智慧教育平臺能采用線上音頻和線上展播的方式將一些富有趣味和藝術性的地理知識展示給學生看,同時讓學生在沒有教師講解或指導的情況下就能輕松獲得地理知識和自然規(guī)律。更新教師的教學理念以及學生的學生觀念應該作為學校實施地理教育的重要一環(huán)。
首先,地理教師要運用5G 技術提高自身的授課水平,從信息化教育的傳播特點和地理學科的特點出發(fā)去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在遇到復雜的地理知識時,教師要樹立一種通過5G技術將其化難為易的教學觀念。由于5G 技術下信息碎片化傳播速度加快,教師應對教材的內容進行重新梳理、整合,可將有因果、遞進等邏輯關系的知識通過視頻或思維導圖等方式匯總在一起,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其次,教師應設法改變之前“一言堂”的教學方式,應注重課堂互動,因為只有師生雙方的順暢交流才能保障學生進入一種深度思考的狀態(tài)并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再次,高中地理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即在課堂討論方式的選擇、課程任務的設置、教學活動形式的選擇等層面要廣泛征求學生意見。唯有如此,才能保障5G 背景下的地理教學能長期且高效地開展。
在傳統(tǒng)高中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身份是主講嘉賓,學生是聽眾,學生不能在地理教學活動中發(fā)揮自主性與創(chuàng)造性,教學內容是教材知識。5G 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師必須改變這種現(xiàn)狀,重塑師生形象,只有讓師生在地理教學中享有平等的地位,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地理學習效果。為此,教師一方面應放下身段及控制欲,將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參與學習活動和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只需提供給學生與所學知識有關的學習資源,并積極地引導學生主動制訂地理學習任務、主動提問、主動表達自己對某一自然現(xiàn)象的想法和看法。另一方面,學校要建立一個5G 地理教育平臺,完善地理教學內容體系,充分挖掘具有前瞻性和時代性的地理學習素材。此外,教師要根據(jù)高中學生地理學習能力的不同應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地理教師應緊貼生活實際。例如,在講授《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一課時,教師可通過5G 技術展示同一個區(qū)域一年四季的變化,通過具體的場景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并得出結論:地球公轉的意義有兩個,一是晝夜長短的變化,二是產生四季和五帶;在講授教學大陸漂移的相關知識時,由于大部分學生對大陸漂移背后的自然規(guī)律并不了解,無法想象大陸漂移的原因和動力。這時教師就可以用AR/VR 技術來一次大陸漂移情境再現(xiàn),讓學生對大陸漂移的情境感同身受,才會更容易理解這部分內容。
人的思維方式一般有兩種類型,即定向思維和逆向思維,5G 背景下高中教師在教學中可用啟發(fā)式教學法,先引導學生用定向思維去分析問題,再用逆向思維對問題進行創(chuàng)新。眾所周知:地球的運動主要有自轉、公轉兩種形式,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利用啟發(fā)式教學法對這一內容中所涉及的自然規(guī)律進行提問,用問題去引導他們回憶以前講過的地球公轉特點,再提問:“地球自轉與公轉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是什么?”讓學生根據(jù)易學知識來探討這些問題。教師問學生“大家可以結合生活中的一些感悟和見識來說明地球公轉、自轉的原因嗎?”“地理原因有哪些?是怎么形成的?”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對照科學知識和理論,從學科融合的角度去分析造成地球自轉、公轉的原因還有哪些,當學生回答不上來的時候,教師可引導他們到課本中找答案。這樣一來,學生便能深刻理解地球公轉、自轉的相關地理現(xiàn)象。又如,在講授地球地貌相關知識點時,部分學生只是聽說過,并不知道高原、平原、丘陵、山地等地貌具體有什么區(qū)別,這時教師就要用5G 技術引導他們深入思考,多展示一些與這些地貌特征有關的圖片、視頻,讓學生去想象整個中國乃至世界的各種地貌的形態(tài)。5G 背景下這種啟發(fā)式的教學方式顯然更容易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思維能力,既實現(xiàn)了教學目標,又提升了高中學生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yǎng)。
綜上所述,5G 背景下,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要建立健全各項網(wǎng)絡教育制度,擔負起推廣5G 技術的主體責任,不斷對高中教師進行5G 教育教學觀念培訓和宣傳。高中地理教師必須擺脫傳統(tǒng)理念的束縛,在教學內容、方法等方面推陳出新。只有充分發(fā)揮教育部門、學校、教師等各方力量,才能創(chuàng)建高效的5G 智慧課堂,全面提升高中地理學生的整體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