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日嘎拉
(呼和浩特民族學院 民族學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通過長期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在我國古代北方民族語言中形成了許多兼用語。這些兼用語以音譯的形式被記載在《遼史》《蒙古秘史》等文獻資料中。本文選擇特殊的漢字音譯詞匯“阿魯”,結合民族語言學相關知識,來分析該漢字音譯詞匯的音讀音寫特點以及文化涵義。
《遼史》記載:“壬辰,還次北阿魯山,聞諸弟以兵阻道,引軍南趨十七濼。”①在古代蒙古語中“阿魯(ar)”表示“北”“背面”等意思?!睹晒琶厥贰分杏小鞍Ⅳ敚ê竺娴摹產r’)阿黑蹋(馬)”。②這兩個“阿魯”都表示“北”的意思?!哆|史》中記載的“阿魯山”是地名,現在蒙古族聚居區(qū)的地名中也出現“阿魯”,如“阿魯科爾沁”?!哆|史》中還有“阿魯碗斡魯朵”的記載:“阿魯碗斡魯朵,天祚皇帝置。是為永昌宮。輔曰‘阿魯碗’。以諸斡魯朵御前承應人,春、宣州戶置。正戶八千,蕃漢轉戶一萬,出騎軍一萬。石烈二:曰阿魯碗,曰榆魯碗。瓦里八:曰阿魯斡,曰合里也,曰鶻突,曰敵剌,曰謀魯斡,曰糾里,曰奪里剌,曰特末也?!雹邸鞍Ⅳ斖搿敝拜o佑也”。④
“阿魯”一詞除了表示上述的地名、方位之外,還經常出現在人名中?!哆|史》里有“阿魯敦”的漢音詞匯,表示人名。“十二月甲寅,以南京道新定稅法太重,減之。甲子,撻凜誘叛酋阿魯敦等六十人斬之,封蘭陵郡王?!雹荨疤婕葌涠Y受冊,拜曷魯為阿魯敦于越?!Ⅳ敹亍?,遼言盛名也?!雹蕖鞍]朵里一名阿魯敦。貴顯名。遼于越官兼此者,惟曷魯耳?!雹摺鞍蓐卖敒榘Ⅳ敹赜谠桨Ⅳ敹兀o神冊元年三月作‘阿廬朵里’,為契丹語譯音,漢語‘貴顯’‘盛名’之意?!雹嘣凇对贰分幸灿幸浴鞍Ⅳ敗睘槿嗣挠涊d:“左丞相失列門傳旨,令太常禮儀院史阿魯渾等,奉太廟列室神主與皇太子同北行?!雹?/p>
根據相關史料的解釋,結合中古蒙古語漢音特點,“阿魯敦”相當于蒙古語的“aldr”?!睹晒琶厥贰酚涊d了“成吉思汗捏列阿勒荅兒”,⑩意思是“盛名的成吉思汗”。《遼史》記載的“阿廬朵里”“阿魯敦”是蒙古語中的“阿勒荅兒”,都表示同一個意思,即“盛名、顯貴”?!睹晒耪Z詞根詞典》解釋:“alder:名聲,大名,盛名。女真語里說algin?!?從“阿魯”到“阿魯敦”“阿廬朵里”“阿勒荅兒”等漢音,可見部分契丹語和蒙古語的兼用語不僅僅有名詞,還涉及形容詞,而且它們擁有同樣的含義。
“阿魯”開頭的漢音詞匯,在《蒙古秘史》中也會有附帶“阿”的現象出現?!睹晒琶厥贰酚涊d:“兀良合歹(烏梁海)古溫(人)阿魯阿(人名)……”?“阿魯阿”是烏梁海人?!睹晒琶厥贰分小鞍Ⅳ敗焙竺孢€附加“剌惕”“剌荅”(復數)等,“阿魯剌惕”“阿魯剌”表示同一個“種名”?!鞍Ⅳ斬萏琛北硎尽鞍Ⅳ敗毙帐系囊馑?,“阿魯剌”單獨表示姓氏名?!睹晒琶厥贰芬噍d:“阿魯剌惕(姓氏名)、雪你惕(姓氏名)、合卜禿兒合思(姓氏名)、格泥格思(姓氏名)斡孛黑壇帖(姓氏)迭孛魯罷(成為了)?!?這里說明了“阿魯”姓氏的形成過程?!柏梦觾撼觯ㄈ嗣┮颍ǖ模┑#ǖ艿埽┪痈柽B徹兒必(人名)阿魯(部落)剌荅察(從)合合察周(離開)。”?意思是,孛斡兒出(人名)的弟弟離開阿魯跟隨哥哥(孛斡兒出)而來。根據《蒙古秘史》記載,“阿魯”開頭的漢音名詞,不僅可以表示人名,還可以表示姓氏或部落名。北方民族的人名、部落名、姓氏重復的情況比較常見。
在《蒙古秘史》中還能找到“阿里”開頭的其他漢音詞匯,表示地名,如“阿里黑”?!盎砝锒d馬敦(部落)合札剌(處)阿里黑兀孫(地名)?!?“阿里黑兀孫納(地名)脫列克先(生的)阿闌豁阿(人名)?!?其中的“阿里黑”是豁里禿馬敦部的一個地名,阿闌豁阿的出生地。漢音字“阿魯”和“阿里”的蒙古語讀音相近,有時表示同音,后面附加詞根的時候音譯讀音更接近。除此之外,還有“阿侖”,?表示“百姓”“人”之意。
《遼史》中“阿魯”還附帶其他后綴,表示人名,如“阿魯帶”。蕭氏“阿魯帶”是遼朝重要的歷史人物。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建立政權之后,因為追慕漢高祖皇帝,便將自己的耶律氏兼稱劉氏,將后族一律改稱蕭氏。蕭阿魯帶是遼朝有名的軍事將領。《遼史》記載:“蕭阿魯帶,字乙辛隱,烏隗部人。父女古,仕至糺詳穩(wěn)。阿魯帶少習騎射,曉兵法。清寧間始仕,累遷本部司徒,改烏古敵烈統(tǒng)軍都監(jiān)。”?蕭阿魯帶跟隨耶律巢知討北,完成了重要任務。“壬戌,以討北部功,烏古敵烈部詳穩(wěn)耶律巢知北院大王事,都監(jiān)蕭阿魯帶烏古敵烈部詳穩(wěn),加左監(jiān)門衛(wèi)上將軍?!?咸平五年(1002),遼朝統(tǒng)治者派遣北府宰相蕭繼遠等率兵南下,大敗宋軍于梁門(今河北省徐水區(qū)),南京統(tǒng)軍使蕭撻凜攻打泰州(今河北省保定市),均獲大勝?!叭氯缮晁?,日有食之。山北路副部署蕭阿魯帶奏討達里底捷?!?“冬十月丙子,駐蹕藕絲淀。壬午,山北路副部署蕭阿魯帶以討達里底功,加左金吾衛(wèi)上將軍。癸巳,西北路統(tǒng)軍司獲阻卜長拍撒葛、蒲魯等來獻。十一月乙巳,惕德銅刮、阻卜的烈等來降。達里底及撥思母等復來侵,山北副部署阿魯帶擊敗之。”?“山北路副部署蕭阿魯帶山北路,羅校,山當作西。”?
《遼史》中還有“阿魯掃姑”之漢音詞匯,如“十二月庚辰,如金瓶濼,遣拽剌化哥、窟魯里、阿魯掃姑(人名)等捉生敵境”。?“三月,西北路招討使耶律阿魯掃古追磨古斯還,都監(jiān)蕭張九遇賊,與戰(zhàn)不利?!?“阿魯”之人名,在北方民族歷史文獻中經常出現。除了《遼史》上述記載外,《元史辭典》記載了“阿魯”之元土官,“金齒土官忽魯馬之子。至元二十九年,來獻方物。成宗即位,任為孟定路(治今云南耿馬西)總管,佩虎符”。?根據遼代和元代北方民族的人名習慣,不能排除該詞除表示“北”之外,還有其他意義。
除了“阿魯帶”“阿魯掃姑”之外,還有“阿魯隱”“阿魯勃”“阿魯埃得本”等等“阿魯”出現在人名中的情況。《遼史》記載:“耶律圖魯窘,字阿魯隱,肅祖子洽慎之孫,勇而有謀略。”?《遼史》中也有“阿魯埃得本”和“阿魯勃”的記載,如:“……曰合里只,曰婆渾昆母溫,曰阿魯埃得本,曰東里門,曰西里門,曰東镢里,……”?“乙酉,夷離阿魯勃送沙州節(jié)度使曹恭順還,授于越”?等等。
“阿魯”以漢音詞根的形式附加不同的后綴,表達多種意義,并有常用在人名中的特點。這一漢音詞匯在古代契丹語和蒙古語中均有出現,是我國北方民族使用的兼用語,體現了我國古代北方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古代音譯詞是各民族之間交流的載體,也是構建統(tǒng)一多民族和諧社會不可缺少的語言學基礎。因此,在分析音譯詞匯組詞特征的基礎上,可以考證不同民族使用的兼用語對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性。
注 釋:
①③④⑤⑥⑦⑧??????????[元]脫脫.遼史·卷一[M].北京:中華書局,1974:6,369,1545,148,1221,1536,1227,1383,273,303,304,305,37,301,1242,365,131.
②⑩??????巴雅爾譯.蒙古秘史[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816,1136,60-61,68-69,351,10,12-13,38.
⑨[明]宋濂,等.元史·卷四十七[M].北京:中華書局,1976:986.
?斯欽朝克圖編.蒙古語詞根詞典[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88:104.
?邱樹森主編.元史辭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