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學武(江蘇:江陰市英橋國際學校)
教材的編寫源于學科的課程標準,小學科學教材也不例外。在共同遵循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的前提下,目前全國小學科學教材有多個版本,每個版本取材、編排內容各不相同,供不同地區(qū)自主選擇使用。同一版本的教材,不同地方使用時,要注意地區(qū)差異,有所取舍和調整。科學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要有“變”與“不變”的意識,堅持守正與創(chuàng)新,結合地方特點,善于從課堂教學中不斷總結,與學生互動中得到啟示,教引導學,學促進教,教學相互促進,不斷完善與提高。
《珍惜水資源》是蘇教版三年級上冊科學教材(2017版)第四單元“地球上的水資源”中的最后一節(jié)課,是本單元一節(jié)總結課。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大致有以下三個部分:(1)調動學生平時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由學生自己列舉事例,了解水的眾多用途以及缺水對人們生產生活所帶來的影響;(2)設計一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淡水資源的有限,認識人類可利用的淡水資源嚴重不足;(3)由發(fā)現(xiàn)問題到解決問題,讓學生了解各行各業(yè)用到的一些節(jié)水方法,然后讓學生聯(lián)系實際,說說在自己的家里或學校里可以采取哪些節(jié)水措施。
本節(jié)課的教學先從學生的生活經驗說起,把水的用途及缺水的影響與學生生活結合起來,避免課本上的內容強行介入;其次,通過活動,讓學生在動手中具體感受淡水資源的匱乏,從心底樹立珍惜水資源的意識;最后,落實到生活中,啟發(fā)學生思考在家里或學校里可以有哪些節(jié)水的措施。按理說,這樣的教學設計沒有什么問題,合乎邏輯。
可是在實際教學中,卻遇到一些難題,學生的諸多質疑,讓筆者措手不及。
質疑一:地球上的淡水資源不多嗎?
本節(jié)課第一部分關于水的用途及缺水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教學比較容易展開。學生可以說出許多關于水用途的例子,如生活用水、農業(yè)用水、工業(yè)用水、水產養(yǎng)殖、水力發(fā)電、水運交通等等。如果缺水,對人們生產生活會產生哪些影響,學生自然會反向思考回答:生活困難、莊稼枯死、生產停頓、航運中斷等等。
第二部分教學,課本上是通過小組活動,體驗地球上水資源的有限以及淡水資源的供不應求。在體驗淡水資源有限時,筆者根據(jù)課本上的活動步驟,事先準備了一些實驗器材:先在一個大容器中裝入1升水,代表地球上的水資源總量;再從容器中分別取21毫升、6.5毫升、0.5毫升的水裝入三個杯子,依次代表冰川水、地下水、河流與湖泊水的總量;最后,容器中余下的水代表海水。筆者將分配好的不同比例的水,存放在不同容器中,一字排開,讓學生觀察比較,發(fā)現(xiàn)淡水資源與海水的比例相差非常大,從而說明淡水資源的有限,人類需求的淡水資源不足。
當筆者津津有味地講解、順暢有序地推進教學,期待學生的正確答案時,有個男生卻石破天驚,拋出讓筆者意想不到的疑問:“雖然淡水和海水比例相差很大,但不能說明淡水資源一定有限,因為地球上總水量還是很多的?!睂τ趯W生的提問,筆者措手不及。筆者意識到課本上的活動實驗只能比較淡水資源與海水資源的比例大小,學生又怎能從這些抽象的數(shù)字中切身體會到淡水資源的匱乏呢?當時沒有準備足夠的資料和證據(jù)證明地球上淡水總量不多,筆者不能準確地說出到底哪些地方缺水,缺水嚴重到什么程度等,只能不斷強調地球上淡水資源非常有限,缺水非常嚴重,倉促地結束了這一部分教學內容。
質疑二:中國缺水嗎?
筆者的教學進入第三部分,介紹人們在日常生產生活中是如何節(jié)約用水的:農業(yè)上采用滴灌、工業(yè)上循環(huán)使用、生活上使用節(jié)水產品等,鼓勵學生思考學校和家庭中還可以采取哪些節(jié)水措施。這個時候有學生沒有思考節(jié)水方法,反而這樣問道:“中國缺水嗎?”“我們這里有很多水,不缺水???”筆者立刻意識到自己在備課時,僅僅局限于課本上的內容,沒有考慮結合學生所在的南方地區(qū)的情況。于是,筆者只能向學生解釋:中國南方水量充足,但北方缺水嚴重。這時又有學生站起來問:“我們節(jié)約的水能夠送到北方嗎?”“這能夠解決北方的缺水問題嗎?”一連串的提問著實讓筆者難以招架。筆者課前沒有思考這些問題,只是單純按照書本內容進行教學,沒想到引發(fā)這么多疑問。
新學年伊始,又迎來了新一屆學生。筆者一直放心不下《珍惜水資源》這一課,拿出上學年的教案仔細分析、研究。筆者回憶過去課堂上的情景,發(fā)現(xiàn)那節(jié)課的教學只是按照教材內容進行的設計,眼里只有教材,沒有學生。因此設計出來的教案只是教材知識的翻版,沒有考慮到學生所在地區(qū)的特點、學生的理解水平以及在課堂上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此時,筆者才明白,教材上的內容只是知識的體現(xiàn),要正確地領會,在教學中要守正,但是,具體的教學設計要考慮到多重因素,要有教師的突破與創(chuàng)新。唯有這樣,才能在課堂上找到學生疑問的焦點,著手思考解決措施,進而引導學生有所探究與發(fā)現(xiàn)。這也是筆者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得到啟發(fā),總結出來的。
基于以上思考,筆者對這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著重做了以下的改進:
通過地球儀的現(xiàn)場觀察,了解地球表面水陸分布情況,學生直觀認識到水的面積遠遠大于陸地面積,準確的數(shù)字比是:水面積約占71%,陸地面積約占29%。接著展示地球水量構成圖表,讓學生直觀地看到海水及陸地咸水湖的咸水約占地球總水量的97%,淡水資源約占地球總水量的3%。從淡水與咸水兩種水量的對比中,學生立刻就能知道淡水資源量明顯偏少。再展示地球淡水總量的分布圖,了解這些淡水水量分配比例:冰川占76%;淺層地下水占12%;深層地下水占11%;水蒸氣占0.66%;河流湖泊占0.34%。這些淡水中,目前只有河流湖泊及部分淺層地下水才可以被人類使用,這樣一來,學生從中便可以看出人類可使用的淡水資源非常有限。最后出示2020年3月23日聯(lián)合國《世界水發(fā)展報告》部分內容:目前世界人口總數(shù)40%的80個國家和地區(qū)嚴重缺水,全球有11億人生活缺水。學生曾有的質疑,在真切的數(shù)字面前,用事實說理,質疑就成了推進教學的手段,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人類嚴重缺水的現(xiàn)實狀況,進而培養(yǎng)他們節(jié)水的意識,激發(fā)他們探究節(jié)水措施。
生活在中國的南方,尤其在長江邊蘇南地區(qū)長大的學生,很難有缺水的體驗與意識。蘇南河流湖泊較多,年降水量豐沛,還有長江水源的充足保障,基本上不會有干旱缺水的現(xiàn)象發(fā)生,所以他們自然以為整個中國都是水資源豐富,不存在缺水情況。針對這種情況,筆者把中國水資源分布圖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對不同地區(qū)水資源水量進行詳細分析與講解。他們這才獲知中國的水資源是南多北少,分布嚴重不均衡,是個嚴重缺水的國家。為了進一步加深他們對缺水給日常生活帶來不便的了解,筆者出示一組缺水地區(qū)的人們生活照片。那些缺水的場景,人們痛苦、無奈和絕望的樣子,學生觀看后觸動很大,打破了他們的傳統(tǒng)思維,顛覆了他們的固有認知,加深了他們對水資源實際狀況的了解。最后,筆者通過2019年中國水資源調查報告,介紹了中國水資源的未來展望。學生終于知道中國是個嚴重缺水的國家,而且形勢越來越不容樂觀,水問題會越來越嚴重。
當學生終于明白中國水資源的分布特點及缺水狀況后,筆者又適時地拋出一個話題,讓學生思考如何解決中國的缺水難題。筆者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小組成員討論交流,形成小組方案,各小組推薦一名代表匯報。他們提出的解決方案,基本上囊括了目前我國所采取的諸多方法:南水北調、海水淡化、減少水污染、節(jié)約用水等等。當有學生提出可以考慮把南方多余的水送到北方的想法時,筆者對此想法大大點贊,順勢介紹了我國政府目前正在采取的措施——南水北調工程,就是把南方多余的水調運到北方缺水的地方去。筆者通過播放視頻,讓他們了解南水北調工程的偉大構想和實施情況,增加他們對國情的了解,提高民族自豪感。學生看完這些視頻后,無比激動和興奮,為祖國的強大感到驕傲與自豪。筆者接著一一介紹了其他幾種解決水資源困境的措施——海水淡化、減少水污染、節(jié)約用水等。大家都非常認同,愿從自身做起。這時候,水到渠成,學生自然地聯(lián)系到在日常生活中應該做些什么。他們有了珍惜水資源的意識,就有了從自身做起的擔當與職責,積極思考制訂家庭、學校的節(jié)水方案,而且提出的措施也非常實用。一節(jié)課上下來,筆者壓在心上的一塊石頭終于落了地。
通過前后兩節(jié)課的教學效果對比,筆者獲得了以下的啟示。
教材上的內容只是一個范本,它是針對各地學生共有情況編寫的,具有普遍性的特點?;诖?,教材需要忽略各個地方的特殊情況。但是教師在開發(fā)課程中,既要保證教材中基本內容的教學到位,也要還原教材中本地區(qū)的教學內容,將教材中的內容結合本地區(qū)的實際情況進行二次加工。這樣加工過的教學內容才是符合學情的。
科學課的課堂教學,不能只是簡單的知識傳授,直接告訴學生結果,而是要弄清事情的原理,用事實、證據(jù)說話,讓學生弄個明白,解除疑問。教師只有根據(jù)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設計一些課堂活動,讓學生在動手活動中直觀具體地學習教學內容。即使是知識的介紹,也要有豐富活動形式,如,精選視頻的播放、材料的篩選與探討、師生在課堂中的互動等等。只有這樣,科學課才能接地氣,有溫度,促成長。有了這樣的訓練,學生就自然有了學習科學的興趣,初步養(yǎng)成科學素養(yǎng)。
對教材核心內容的守正,是保證基本教學內容的實施。教材只是告訴教師教學內容的基本方向,教師開發(fā)教材、備課、設計教案,都要在這個大范圍內進行,這是“不變”。教師在“不變”的基礎上,怎樣靈活地處理教材、針對學情增加哪些教學資源、采用怎樣的教學手段、學生教學效果如何科學評估,都需要“變化”,因地制宜,因學施教。只有教師具有創(chuàng)新的精神,具備開放的胸懷,課堂才會有靈性與活力,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不斷促進與成長。
科學課的探討,與其他學科一樣,任重而道遠??茖W教師只有吃透教材,領會編寫意圖,再根據(jù)本地的學情,開發(fā)合適的教學內容,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這是我們科學教師應當肩負的時代職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