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月,李晨萌,郝得隆,段鴻漸,鐘 雪,李群偉
近年來,大學生群體中輕視生命與忽視自我價值的現(xiàn)象頻繁出現(xiàn),自殺或他殺事件時有發(fā)生,反映了部分大學生對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缺乏珍惜和敬畏,缺乏對生命意義的追尋,且焦慮等心理問題較多[1-2]。生命教育應以生命為核心、以教育為媒介,目的是增強學生的自我保護能力,享受生命過程、體驗生命的意義,從而提高生活質量,實現(xiàn)人生價值,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3]。為深入了解高校大學生的生命教育現(xiàn)狀,本研究調查了大學生對生命教育的認知情況及生命教育課程的開課情況,對高校生命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總結與反思,并提出了相關對策,以期有效地開展生命教育工作。
本次調查采用分層整群抽樣方法,在山東省、河北省、河南省、江蘇省、北京市各抽取兩所大學,共10 所大學,分別從醫(yī)學與非醫(yī)學專業(yè)的不同年級在校生抽樣,并參與問卷調查。共發(fā)放調查問卷2 000 份,回收問卷1 970 份,回收率98.5%。其中,有效問卷1 946 份,有效率為98.78%。
問卷內容包括一般社會人口學特征、廣泛性焦慮量表(GAD-7)以及生命教育相關問題。問卷設計以選擇題為主。廣泛性焦慮量表(GAD-7)用于評估學生目前的焦慮狀況。該量表有7 個條目,以四個選項持續(xù)時間分別賦分,總分0~4 為正常水平,以此類推4 分一個等級,分為輕度、中度、中重度和重度焦慮。
問卷經(jīng)預調查后形成,調查前對調查人員進行統(tǒng)一培訓,在調查時采用統(tǒng)一指導語和調查標準。調查問卷采取匿名填寫方式填寫,要求每個學生獨立完成,填寫時間為3~5 min。收回后核查,剔除不符合要求的問卷。數(shù)據(jù)協(xié)作錄入,保證數(shù)據(jù)錄入的準確性。
本研究采用Excel 2016 進行數(shù)據(jù)整理歸納,采用SPSS 26.0 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率和構成比資料采用χ2檢驗,以α=0.05 為檢驗水準。
本研究共調查1 946 人,其中男性有721 人(37.05%)、女性有1 225 人(62.95%)。來自城市、城鎮(zhèn)和鄉(xiāng)村的分別有600 人(30.83%)、438 人(22.51%)和908 人(46.66%)。調查對象的家庭環(huán)境主要為雙親完整家庭的有1 788 人(91.88%),非獨生子女的有1 332 人(68.45%)。父母文化程度大部分為中學。調查對象主要來自大一年級和大三年級,分別為495 人(25.44%)和459 人(23.58%)。其中醫(yī)學專業(yè)有944 人(48.51%)、非醫(yī)學專業(yè)有1 002 人(51.49%),且絕大部分無宗教信仰,占比93.88%。見表1。
表1 研究對象的一般人口學特征
大學生對生命教育的知曉程度較低,其中對生命教育完全不了解的有761 人(39.11%)。結果顯示,性別、戶籍、家庭環(huán)境、是否獨生子女和父親的文化程度與大學生對生命教育的知曉程度相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但母親的文化程度、年級、專業(yè)、宗教信仰與大學生對生命教育知曉程度之間的相關性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大學生對生命教育的了解程度差異分析[n (%)]
本研究對受調查學生目前的身體狀況、壓力狀況、壓力來源、焦慮狀況、睡眠問題做了調查。結果顯示,學生身體狀況自我感覺良好,很少生病的有1 655 人,身體狀況較為樂觀,整體水平較為健康。在是否有壓力的問題中,28%的學生認為現(xiàn)實中經(jīng)常有壓力,64%的學生認為時有壓力,而壓力的來源主要是學習壓力大、自身能力難以達到預期目標和就業(yè)前景不樂觀。另有392 人不知道如何正確緩解壓力,占比20%。見表3。經(jīng)常失眠的有190 人、偶爾失眠的有1 034 人,占總體53%。在熬夜問題上,偶爾熬夜和經(jīng)常熬夜的占比高達46%和42%。
表3 大學生的壓力來源
在大學生對生命的看法中,大學生基本呈積極態(tài)度。但也有個別現(xiàn)象,例如“我的生命很不自由,我想要追尋自由”這一選項,有264 人選擇贊同,占比為13.57%;有722 人處于中立狀態(tài),占比為37.10%。見表4。
表4 大學生對生命的看法[n (%)]
對個人是否出現(xiàn)過自殺或自傷行為這個問題,有457 人曾出現(xiàn)過自殺或自傷現(xiàn)象,占比達23.48%。而在大學生對他人放棄生命的看法問題中,主要集中在個人心理承受能力較弱、對生命本身和生命價值的漠視、自身能力難以達到預期目標這三個方面,占比分別為72.82%、57.55%和41.01%。見表5。
表5 大學生對他人放棄生命的看法
調查結果顯示,有39.11%的大學生完全不了解生命教育,對于安樂死以及生前預囑分別有41.01%和21.27%的完全不了解。微博、微信等網(wǎng)絡媒體是大學生對安樂死、生前預囑、生命教育了解的主要途徑,分別為77.80%,72.21%和65.23%。見表6 和表7。
表6 大學生對安樂死、生前預囑、生命教育的了解程度[n(%)]
表7 大學生對安樂死、生前預囑、生命教育的了解途徑[n(%)]
高考之前的“應試教育”使得學生的學習壓力和競爭較大,無暇思考生命的意義及價值[4]。進入大學之后,大學生的課余時間增多,同時面臨友情、愛情、學習及畢業(yè)壓力,失眠與熬夜較常見。而部分高校缺少相關的講座及課程、教育層次不完整、結構不合理。且調查時處在新冠疫情的緊張態(tài)勢下,身心得不到舒展,因此加強特殊時期的心理疏導及生命教育迫在眉睫。
生命教育并不是高校開課如此簡單,生命教育的落實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的力量。正如家庭環(huán)境會影響對生命教育的了解,其對學生本身的生命觀、價值觀都有持久而深遠的影響。因此,重視家庭教育對高校生命教育的落實十分必要。環(huán)境造就人才,只有在積極向上的社會環(huán)境中才能激發(fā)學生的生命活力,促進個人成長。
生命教育是教與學的有益主體,加強對生命的認識有助于個體應對消極情況以及不好的生命體驗。高校應積極開展生命教育,并盡快納入到學生課程中。其內容首先是“三生”教育即生命、生存、生活三個方面,樹立正確的發(fā)展觀,來提高生活知識、生存技能,并培養(yǎng)社會責任感[5]。應引導大學生真正認識到生命的價值,激發(fā)學生的主體認知和行為實踐[6]。
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使之更加貼近生活與自然,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關注特殊群體,尤其是有抑郁傾向的、遇到重大挫折的、有情感問題的學生群體及個人。社會實踐活動是開展生命教育非常重要的途徑[2]。隨著網(wǎng)絡技術的發(fā)展,也可以借助新媒體進行線上慕課學習、虛擬實踐教學等[7]。高校教育中缺乏生命教育課程的專業(yè)教師,要注重專業(yè)師資的培養(yǎng)[8]。
綜上所述,對于大學生的生命教育是一個系統(tǒng)的、融合多方面內容的教育過程,需要個人、家庭、學校和社會齊心協(xié)力才能更好地發(fā)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