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
(空軍航空大學)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和雙循環(huán)經(jīng)濟發(fā)展的實現(xiàn),為更好推動國際交流和合作,對英語翻譯工作的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中西傳統(tǒng)文化交流相互的特征英譯為主要手段,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該全面認識他們文化相互交流的本質特征,并通過對地區(qū)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傳統(tǒng)文化交流相互的影響,把英漢文化交流中相互的本質特征和風俗習慣的思想模式作出整體的理解,從而合理利用譯文這個視覺轉換的主要手段,以充分地體現(xiàn)不同地區(qū)傳統(tǒng)文化交流的本質特點。從英漢互譯角度看,由于英漢語言雙方所在地域的傳統(tǒng)文化相互交流情況也有所不同,其語言表達方式往往在某種程度上不同,并反映了語言表達的各個環(huán)節(jié)[1]。由此可見,從跨文化的角度看,英語翻譯工作其實就是一種語言融合的過程。只有在同一個國家的文化背景下,譯者全面掌握語種表達方式并累積實踐經(jīng)驗,才能更好地進行翻譯,從而完成與漢語的良性過渡。
近年來,在我國翻譯學術界,鮮有針對文化翻譯來研究英語翻譯技巧和方法,而且在翻譯過程中,因為視角變換所產生的錯譯問題也層出不窮。因為對跨文化翻譯變換的研究探討工作還處在初級階段,尚有不少課題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和探索,為此,探討英漢互譯中的翻譯變換問題也是十分必要的[2]。隨著數(shù)字化經(jīng)濟社會的繁榮發(fā)展,視角轉換推動翻譯轉換已經(jīng)成為英語翻譯轉換中的熱門研究。目前,在我國的英語翻譯中已建立起了一個比較穩(wěn)定的方法,基本上是根據(jù)人們日常生活交際,整理而成了一種譯文方法。但是,因為目前的翻譯方法中并未充分考慮跨文化視角的變化,所以英文翻譯大多是以中國歷史文化為背景的直接譯文[3]。這種譯文方法在交流中面臨著譯文生澀、內容模糊的主要障礙,降低了英語翻譯的目的性和準確性。因此,英譯者采用雙向關聯(lián)規(guī)則,建立起跨文化視角交換的意識,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翻譯的優(yōu)化和發(fā)展。
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不同語種國家和地區(qū)的文化差異逐步顯現(xiàn),在語言轉換過程中就很容易受文化制約,導致了翻譯上的誤差、交流上的障礙。所以,英語翻譯者不要將文化知識滯留于淺層,要廣泛認識世界各地的文化差異,熟悉各地的生活習俗,掌握文化視角轉換的基本概念,并學會運用譯文技法,才能提高譯文的可讀性和準確度,從而提升譯文水準與品質。
地域性文明一般指在某個特殊區(qū)域內由來已久、別具一格、流傳至今的文明習俗,是該區(qū)域生態(tài)、風俗、傳統(tǒng)、習慣等文明的綜合體現(xiàn)。它們在發(fā)展和傳播的過程中,始終保持著自身特有的文明傳承,這一傳承將對人們生活產生著難以忽略的深遠影響和意義[4]。地方民俗傳統(tǒng)是地方民俗文化的主要內涵。綜上所述,一個地區(qū)傳統(tǒng)文化的產生過程和發(fā)展有著一定的特點和穩(wěn)定性,文化的產生過程是受各種環(huán)境的影響因素而產生的,因此中華文化在發(fā)展過程中也有著自身的特點和發(fā)展的穩(wěn)定性。
受戰(zhàn)亂、外國殖民統(tǒng)治等經(jīng)濟社會和文化條件因素和地殼變動等自然原因的共同作用,世界各國都具有不同的歷史發(fā)展進程和不同的文化。對世界漢語差異的影響程度,主要反映在某些諺語和成語中。在文化發(fā)展,我國和世界上其余各國所產生的經(jīng)濟社會基本背景和文化有較大的差異[5]。自古,在我國就注重于和諧,喜歡從整體看問題。但是,在西方,則注重于發(fā)散的思考方法。在英語翻譯過程中,要合理地利用角度變換,并根據(jù)譯文的實際狀況對譯文加以適當翻譯。
事實上,翻譯其實是指兩種文化的對話。對于一次優(yōu)秀的譯文創(chuàng)作而言,掌握兩個文化比了解兩個語言更為關鍵,由于語言只有在它的歷史發(fā)展環(huán)境中才有價值,因而在創(chuàng)作譯文的過程中,也就必然地要發(fā)生兩個不同文明間的溝通和沖突,要使譯文創(chuàng)作取得最完美的效果,就需要對世界各國文化差異有一種比較好的認識,它也是譯文寫作的另一項重要內容。在翻譯過程中,譯人需要熟練地使用一個熟悉的詞語,將另一個詞語研究所想傳達的含義表達出來。學習一種文化,就必須對其所對應的中國文化有必要的認識,也唯有如此,才能更深入的了解中國各文化研究所蘊涵的中國特色文化。在英語翻譯的過程中,也唯有熟悉各自的文化背景,才能使翻譯更易于被人類所理解,進而實現(xiàn)翻譯的目的。
各個地方的民眾生活方式都有所不同,風俗也有所不同,這和一個國家的政治、社會文化、經(jīng)濟水平等方面都相關。漢語作為中華民族社會文化的主要部分,和中華民族社會文化無法割裂,是中華民族風俗習慣的最好反映。但因為不同民族生活習慣所帶來的各種社會文化差別,在翻譯過程中絕對不可以照本宣科,不然會引起不必要的矛盾誤會。此外,在譯文過程中,作者需要充分考慮當時的具體環(huán)境,也需要對比二國的各種習俗,找出共性。想要取得完美的翻譯質量,需要兼顧上述各種因素。
信仰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主要成分。它是由一個民族的意識和信仰產生的社會文化,體現(xiàn)為各個種族間在信仰與禁忌等方面的差別。東西方都有著不同的信仰。西歐很多人都信仰基督,因此語言與信仰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聯(lián)。而不同的信仰又有不同的文化傳統(tǒng),對漢語的影響也有所不同。所以,作者在閱讀過程中要時刻注意信仰的問題,而豐富的知識是提高譯文準確度的基礎。
人習慣于使用一個從抽象式到多元化的解析式思考方法,而語言則往往以主謂結構形式居多,包含了許多短語和從句,因此主譯就是對語言的翻譯,而語言則是人思考的外殼。在變化莫測的自然環(huán)境,社會因素與人的思考習性和語言表達方式自然不同。中國傳統(tǒng)語言體現(xiàn)的是人類獨特的思維習慣,它往往產生在傳統(tǒng)思想與文字思維之間,并以文字布局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思維方式也決定著語言的表現(xiàn)力。由于各種語言都有它自己的思維特性,因此思維習慣的不同也會給認識語言造成困難,從而妨礙了對語文的認識。所以,這就需要在譯文時必須充分考慮到思維方法的不同,或者僅僅字面含義的翻譯錯誤,才有可能造成讀者在理解原著內容時會產生錯誤。但在譯文處理過程中可通過視點變換,使目標語言更加清晰,更適合于目標語言的思維習慣。綜上所述,在英語翻譯過程中,翻譯需要重視各國差異,并合理使用譯文技巧,才能獲得最佳效果。
因為中外文化的不同,在英文譯本中產生了詞匯偏差與語義非對等的情況,“詞匯偏差”是指譯文缺乏翻譯意向,而“語義非對等”則是指在譯者處理過程中,某個單詞的翻譯語言意義與意思完全無關。這個問題在英文和漢語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一旦不深入了解就容易出現(xiàn)問題。在跨文化翻譯的視角下,不但要對本國的語言歷史文化背景有完整、全面的認識,而且還要對本國的傳統(tǒng)漢語表達形式和傳統(tǒng)文化內容有更深入的了解,不然翻譯工作就會變得更加單調和無用。
伴隨著世界經(jīng)貿國際化的發(fā)展趨勢,國與國之間的交往也日益加多,跨語種文化交流的有效性在這個情況下就顯得更加關鍵。而隨著世界各國間交往的日益頻繁,英文已經(jīng)成為了國際交流中最常見的一門語種,因此對其開展有針對性的研究也就有了相當?shù)谋匾?。另外,必須加強對英語翻譯工作的研究,才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國際信息交流的準確度,從而減少了因為語言不通而所產生的各類問題。意識的形成以及跨文化視野的變化可以實現(xiàn)不同文化的融匯與傳播,進而提高譯者對母語文學表達的真實性與準確度。
歸化策略主要是指翻譯作者把某種方式翻譯成一般人能掌握和了解的漢語方式。如此,讀者可以充分體會到語言和歷史的聯(lián)系,發(fā)掘語言文化的特殊內涵。另外,英語翻譯常常受社會條件、文化背景、思維定式、行為習慣等各種因素的干擾,進而影響作者的閱讀水平。要合理地改善這一情況,使翻譯更適應閱讀的具體要求,就有必要對原文加以歸化。經(jīng)過歸化,翻譯才能嚴格遵循漢語和文學中的規(guī)范組織譯文工作,這就提高了讀者對譯文的認識。另外,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作用下,人類的思考模式更為深刻,也從一定意義上影響著人類對其思想邏輯的認識。鑒于英漢語言在表達方式上有著較大區(qū)別,因此譯文時有必要把事物與人的觀點與句式加以換算。
要進行語言間的有效轉換,就必須要考察多方面,如一定的語言和文化背景。只有熟悉了語言和文化背景,才能以不同的觀點看待語言翻譯,即語義譯文。所以,在翻譯活動中,譯者主要通過異語言的翻譯方式來進行二個不同語言的社會主義文化間的有效轉化,而這種差異翻譯方式又可以分為反語言和反語言的類型。在英文翻譯活動中,詞性的使用是非常靈活的,因而也可借助這一特性來實現(xiàn)反義詞的譯文。可增或減詞的靈活變化能夠擴大語言的連貫性,使語言更容易譯文,進而增強了譯文質量。在譯者活動中,譯者不但要能按照原文的實際含義完成語言轉化,同時還要重視譯者的流利性。沖突表達方式的譯文翻譯是英文譯文翻譯中的一大要點,也是在英文譯文翻譯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因此,在主動表達方式與被動語態(tài)的譯者問題上,漢語與英文在主表詞的譯者方面有著較大的區(qū)別。在漢語中,主動表達方式主要使用位置,而被動語態(tài)則主要使用漢語翻譯方式。它與一般的語法相反,所以應格外重視譯者的正確性,提高譯者的語義連貫度。
長句子中占有較大比重,長句子的譯文通常要根據(jù)原文的句子內容,有層級、有邏輯關聯(lián),而后再針對中文特征作出譯文。而長句子的翻譯方式主要包括順譯、反譯和分譯等。在英文中,如果子句數(shù)量較多,且語言順序與中文相同,則可使用順譯方式,如:基本上根據(jù)英文的詞序,把子句分成中文短句。如果英文的表達和中文不相同,而英文句子中通常都是先用主詞,接著再用子詞來補充細節(jié);又或者首先交待結果,接著再解釋問題,在譯文中文中,也可以使用反譯的方式。有些譯文長句,包括較多的定語子詞、同位語從句和較多的短語修飾部分,在編排次序和形式上同漢語有較大區(qū)別,這時應該充分考慮打亂原文的機構,把修飾詞獨立翻譯成一句或若干詞語,并用相應的一般詞匯把它同遭受者連接起來。
1.詞性轉換與形象轉換技巧
在英語翻譯中,詞性改變一般體現(xiàn)為詞語、描述詞、副詞和句子的改變方式。在英語語法中,由于一個從句有幾個動詞謂語,因此動名詞與謂語名人之間的變物化現(xiàn)象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漢語環(huán)境中形容詞的運用不受這些要素的影響,因此很多漢語名稱,如地位、形容詞等,在英文中也可以得到對應的漢語動詞類。由此可見,因為英漢文化背景的差異,詞語在英文的實際運用中往往難以使用。另外,在英文翻譯過程中,漢語形容詞往往也會翻譯成漢語名詞。
因為不同的語言種類,在歷史地理、文化風俗、價值觀念等方面的不同,以及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條件下,在翻譯的過程中,對許多事物的思想意識也產生了不同。辨證地看,原文風貌與翻譯風格就是二個相互矛盾的對立體。圖像轉換是視覺轉換的主要部分,而圖像轉換也是一項很復雜的問題,在圖像轉換中選取恰當?shù)膱D形特征,將直接影響到翻譯的整體品質。體現(xiàn)在將形象特征轉化的喻體、轉化的方式兩個方面。借助喻體的運用來說明本身的特點,就能夠使對本體的說明變得更加形象生動。鑒于起源語與目的語在社會文化因素與話語習慣上的不同,編譯時需要充分考慮二個語言在社會主義文化因素與表現(xiàn)形式上的區(qū)別,對慣用語含義的處理方法也要進行不斷的探索,按照情況具體分析,才能使?jié)h英譯本取得精神達意、形義兼具的良好效果。
2.虛實轉換與修辭轉換技巧
為提高英語翻譯的準確度,有必要合理地掌握現(xiàn)實和現(xiàn)實之間的轉化。真實和實際之間的翻譯意味著譯文并沒有一字不差,但應當是對等的。應當靈活運用真實和實際的轉換技巧,在適當程度上減少語言環(huán)境、文化差異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從而使譯文更為正確、合理。英漢譯本中對修辭的處理方法,是一個很常見的表現(xiàn)形式,同時也是一個重要感染性的修辭手法。漢語與英文在修辭學上有很多共同點,如形容、排比、擬人、借代、雙關等。對原文和翻譯間實現(xiàn)修辭對等,使翻譯家更能正確表述原文含義,是實現(xiàn)準確翻譯的良好渠道。但是,有時對原文和翻譯家都很難實現(xiàn)修辭的相等和意義的相等,這就必須運用結構變換修辭的方式。有意識地辨別語句結構的差異點,對語句意義的全面理解以及結構轉換策略的合理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3.隱喻內容意譯技巧
英文各語段中都經(jīng)常出現(xiàn)隱喻,所以對隱喻的譯作也一樣應該重視。譯作既是話語類型的轉化,也是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谶@種特殊的跨文化活動,對隱喻譯作也一樣必須遵循翻譯原則和規(guī)范要求。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與歷史文化背景之間的差異性,造成了翻譯轉換過程中的內涵偏差。尤其是英語翻譯中的隱喻問題,受獨特的歷史文化影響,通過翻譯復現(xiàn)隱喻背后的真實含義十分困難。采用雙向關聯(lián)規(guī)則的翻譯轉換方法,能夠有效解決詞意偏差導致翻譯轉換對隱喻的遺漏和曲解。
隨著全球化的發(fā)展與雙循環(huán)經(jīng)濟發(fā)展的進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溝通交流日益頻繁,對于跨文化的英語翻譯轉換方法要求更加靈活和完整。英語翻譯作為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和溝通媒介,基于跨文化背景,掌握扎實的翻譯基礎和靈活的翻譯技巧,對于英文譯者的翻譯水平發(fā)展十分重要?;陔p向關聯(lián)規(guī)則的翻譯轉換技巧,能夠有效解決不同文化背景下導致的詞意偏差和語音非對等的重要問題,保障翻譯的流暢清晰以及含義準確,對推動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化與經(jīng)濟社會交流具有一定的實際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