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攝/Autumn
由深秋入初冬,貴州漫山遍野的植被由綠變黃再到深紅色,色彩穿插、層層漸變。列車穿行于山間,像是駛?cè)肓艘环Ⅲw的油彩畫,讓人對這豐富的顏色處處流連生愛。這里的冬天不會太冷,大多時候的氣溫都在零上,然而,云貴高原的山間多濕氣,人們偏愛酸辣的風(fēng)味,利于除濕暖身。那種根植于貴州生活日常的風(fēng)味,炙熱濃烈,就像貴州帶給人的視覺色彩一樣濃郁,層層疊疊,暈染交融。
貴州的酸辣與地域相近的川渝地區(qū)有很大不同。酸分為白酸和紅酸,白酸通過淘米水起酸,紅酸通過番茄發(fā)酵。30 至45 天后,時間的醞釀讓人感到它的酸味更有底蘊。貴州的辣同樣與眾不同,人們憑其智慧勤勞,賦予辣椒別有特色的香氣,胡辣椒和糟辣椒就是經(jīng)典代表。胡辣椒在制作過程中要先炒香,再用石杵把它錘打細碎,這是激發(fā)辣椒香氣的關(guān)鍵。許多貴州人去川渝地區(qū)吃辣吃不慣,就是因為找不到那種打出來香氣的辣椒,總感覺少了一縷香辣魂。糟辣椒也一樣味道不簡單,新鮮辣椒和蒜頭、白酒和鹽腌制,放在缸里密封上半個月,令其自然發(fā)酵,也是經(jīng)過一番磨礪煉打,辣椒融合著酒香和蒜香,辣得極其富有層次。
貴州人對香氣層次的追求也體現(xiàn)在許多食物的制作上。比如:臘肉腌制后要經(jīng)過一輪煙熏,將肉的咸香中浸染一層煙火與草木灰的味道。又如,腸旺面使用的紅湯,靈魂在那一勺紅油。紅油的熬制很花功夫,第一輪先是要熬出遵義辣椒和花溪辣椒的辣氣,第二輪再熬出白芝麻和花椒籽的香麻。
隨著交通運輸?shù)陌l(fā)展,天南海北的人來到貴州旅游和生活,風(fēng)味柔和的粵菜越發(fā)普遍受人們喜歡。于貴州人而言,粵菜雖然少了黔菜的辣,但它能滿足本地人對香氣層次的追求。在貴陽凱賓斯基大酒店御龍軒中餐廳,既有粵味,也有貴州菜。冬日到來,在黔粵風(fēng)味的互補融合中,廚師們創(chuàng)作了又一季新味,帶給食客云貴高原之上的層層濃香。
廚師每日用黃豆磨漿做成新鮮的嫩豆花,并用貴州的紅片糖熬成汁。紅糖汁澆在豆花上,一入口,軟嫩香甜。
產(chǎn)自海南萬寧的東山羊肉厚不肥,適合白灼、鹽焗、紅燜等多種烹制方法。這道羊腩煲是將羊肉加入香葉、八角、桂皮、姜、柱侯醬及腐乳燜煮,烹制入味時再加金桔,以金桔的酸甜清香解羊肉的油膩。帶皮的羊肉煲得軟韌相濟,湯汁濃郁,金桔的清新氣息平衡在其中,多一縷清香。
白菜苔是貴州冬季時令蔬菜,脆嫩多汁,與貴州特色脆哨一起炒,蔬菜吸收了脆哨的香氣,也平衡了脆哨的膩感,令整道菜在提升香氣的同時也平衡了風(fēng)味。
貴州本地的農(nóng)戶普遍種白蘿卜,蘿卜水潤清甜,冬天正應(yīng)季。用鮑汁將蘿卜燉煮入味,以黑松露增加香氣。
融合了豬大腸、雞血、脆哨、炸豆腐和芽菜等多種食材的貴州特色面。豬大腸用姜蒜腌制,調(diào)味后煮軟,與其他食材一同烹制。豬大腸既吸收了多種食材的香氣,也將其本身的鮮美溶解于湯中,令面條吸收,鮮美回味。
產(chǎn)自云南的天籽蘭花,色澤鮮黃,與3 個月以上的老鴿燉湯,入口溫潤,風(fēng)味鮮醇。
桂花魚切成2 厘米寬的魚塊,用鹽和姜蒜腌制后,在沙煲中用紅胡椒焗制,將烹制完成時再加入貴州白酒,燒出濃郁的酒香,通過酒精進一步激發(fā)魚肉的香氣。
融匯了多種貴州特色食材的一道炒飯,包括煙熏臘肉、脆哨、折耳根、酸菜、紅腰豆等等。尤其是糟辣椒的加入提升了整道炒飯的風(fēng)味,微辣且充滿香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