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永輝
“異分母分數相加減”的練習課,《課堂作業(yè)本》上有如下圖的一道習題:
上面這道習題同樣出現在教材中,但位置比《課堂作業(yè)本》要靠后,是在單元練習中(如下圖)。
不難發(fā)現,這兩題雖然出現的位置不一樣,但習題都是標了“*”的,表示有難度。我不禁猶豫,有難度的習題,是不是讓學生對于異分母分數加減法再練習熟之后做會好一些呢?即,這一次《課堂作業(yè)本》上的這道習題先不做了。但仔細一想,既來之,則安之。
在作出決定之后,我繼續(xù)思考:在學生眼里,看到前面加“*”的習題就意味著是比較難的,因此會讓一些數學學習能力不是很強的學生產生一定的畏難情緒。
有了上述想法,就有了這道習題的大致教學策略。
●第一步:呈現算式,初次計算。
異分母分數相加減,這幾個算式很順利地得到了結果。沒等反饋,學生已經在興奮地交流“分子都是1”了??粗d致勃勃的他們,我順水推舟:“好像很多同學發(fā)現了什么,要不要和你的同桌互相介紹一下自己的發(fā)現?”
●第二步:觀察算式,總結發(fā)現。
一陣喧嘩過后,開始全班交流。
聰明的小暄首先發(fā)言:我發(fā)現這幾個算式的結果的分子都是1,分母是前面兩個數的乘積。
小玥:我發(fā)現這幾個算式也是有規(guī)律的,分子都是1,分母之間相差1。
小彤:我發(fā)現兩個分數的分母相差1 且分子都是1 的分數減法中,得數是幾分之一。
師:你們聽得懂他們的意思嗎?
小仟:得數的分母是前兩個分母的乘積,分子是1。剛才我另外舉了幾個例子,也是符合的,說明這個規(guī)律是對的。
師:他的思維非??b密。通過觀察、思考發(fā)現了規(guī)律之后,還進行了驗證,特別棒!
小嘉:在兩個分數的減法算式中,分母相差1,分子是1,那么得數的分母是前面兩個分母的乘積,分子還是1。
師:我也聽明白了,就是減數和被減數的分母是相鄰的兩個數,分子是1,算這兩個分數的差是有竅門的。
學生紛紛點頭。通過極少數的例子就下結論,這不符合歸納法的意義,也不符合數學學科嚴謹的思維方式。于是我繼續(xù)引導。
師:通過四道算式你們就發(fā)現了有竅門,太了不起了!(我特意在數量“四道”上加重了語氣)那么這四道算式可以代表哪些算式呢?這個竅門如果要稱為“規(guī)律”的話,應該怎么辦?
生:再舉幾個例子看看。
師:那就再試試吧!
學生各自舉例、互相交流后,相信他們對這個規(guī)律的感受比前面更深了,因為概括得比剛才更準確了:兩個分數相減,如果分子都是1,分母相差1,那么差的分子是1,分母是兩個分數的積。
●第三步:表達規(guī)律,再次計算。
按照習題要求,到這里就可以直接進行下一步的計算了。但是我想,學生現在已經能用自己的話說清楚規(guī)律,如果能把規(guī)律用數學的方式表達出來,理解一定更加深刻。當然這是有一定難度的,不過,課堂需要給學生一些挑戰(zhàn)。因此,讓學生試一試吧!
師:看樣子都理解了,但說起來有點麻煩,你能把剛才發(fā)現的規(guī)律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達出來嗎?
只見他們有的興高采烈、有的眉頭緊鎖、有的沉默不語。顯然語言表達和代數式表達是有距離的,即使上學期學過用字母表示數,但用字母來表達分數減法算式,感覺還是有點難度的。
一陣忙碌之后,我開始慶幸自己剛才的選擇。因為,當看著學生豐富的作品,聽著他們清晰的講解,我知道,我的選擇是正確的。
正補充著分母不能為0 的表示方法時,一個細小的聲音打斷了我:“那么這個規(guī)律可以用來干嘛呢?”
聲音不大,但我們都聽到了?!耙易觥焙汀拔乙觥钡膮^(qū)別毋庸多言,怎樣變“要我做”為“我要做”,此時這個學生的問題給了最好的解釋。這個問題正當時!我按捺不住內心的興奮,看著她問:“你剛才問了一個什么問題?”我請剛才小聲問問題的學生大聲地當著全班的面再問一遍。
“還有誰和她一樣有這個疑問嗎?”我看著所有學生說。很多小手毫不猶豫地舉起。
事實證明,那些林立的小手,不就是想要用規(guī)律進行計算嗎?這不就是這道習題的第二小題嗎?本來是一個“要我做”的外在要求,現在變成了“我要做”的內在需求,水到渠成。
當然,真正清晰地完成第二小題的計算還是有一定難度的。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對于運用規(guī)律的渴望,重要的是學生能從中進一步體驗到學習的價值。
在學生獨立嘗試、全班交流之后,很多學生有了清晰的計算過程。
在小學數學習題教學中,一般情況下我都會將習題整體出示給學生。但是,當習題有一定難度(比如有“*”的題),或習題的問題不止一個時,整體出示會讓一些學生出現畏難情緒。面對這樣的情況,如果我們能將習題進行分解,分步呈現給學生,或許更利于學生的學習。
當然,教學不能一味地為學生降低難度。我們要做的,是在適當降低外在難度(比如“*”帶來的畏難情緒)的同時,增加內涵上的挑戰(zhàn)(比如用數學的方式表達規(guī)律),真正把握數學教學的本質要求,從內涵上提升學生的數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