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誤讀與成因:大眾認知中東北文化的“土”與“俗”

        2023-03-10 18:07:47
        關鍵詞:區(qū)域文化

        李 曉 妮

        (長春師范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

        提及東北文化,“土”與“俗”便成為大眾認知中最為突出的印象,多取“落后”“粗鄙”和“庸俗”之意,但這種認知是否合理呢?東北文化作為中華文化系統(tǒng)的重要構成部分,是東北人民在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和千百年的歷史演變中通過生活實踐所淬煉而成的,其中“土”與“俗”恰恰是對東北區(qū)域內文化同質性及其與母體文化系統(tǒng)的異質性的最本質描述,具體指的是東北區(qū)域內不同族群在多樣化的地理環(huán)境下對生產方式、民風民俗、文化信仰的創(chuàng)生和選擇,并在古代的歷史長河中匯聚、磨礪、交融,在近現代的社會轉型中快速成長起來的有別于母體文化的東北人的活法兒。其根植于東北勞動人民的文化心理結構之中,反映了東北文化自身發(fā)展的內在邏輯,是其顯性特征和新的生長點;既高度保留傳統(tǒng)文明的諸多元素,又有著活躍的現代性基因;既有剛健有為的文化特質,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自身的局限,可謂歷史源遠、積淀豐厚、內涵深刻。故大眾對于東北文化的“土”“俗”認知是局部而非全面的,是表層而非本質的,多為基于直觀的判斷和誤讀。而糾正這種認識偏差需要我們從地緣、歷史和文化視角去認識東北文化的“土”“俗”的內涵,需要我們從東北文化自身的發(fā)展、大眾的審美心理和當代的文化焦慮中探尋其被誤讀的原因,進而結合當代文化發(fā)展的基本要求激活“土”“俗”內涵中的優(yōu)秀基因,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指導,以提升東北文化的現代性為目標,來探索東北文化事業(yè)走向繁榮的路徑。

        錢穆通過詞源和語義考察將文化(Culture)定義為“群體的人生”,如一切植物般從“自己內里長出,有它本身的生命”(1)錢穆:《中華文化十二講》,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年,第3—4頁。;哈佛大學文化人類學教授克萊德·克魯克洪(Kluckhohn,C.)也將文化定義為“歷史上所創(chuàng)造的生存式樣系統(tǒng)”(2)克魯克洪:《文化與個人》,高佳等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6頁。,“是一種淵源于歷史的生活結構體系,這種體系往往為集團的成員所共有”(3)許蘇民:《文化哲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7頁。。由此,我們對東北文化的認識也應基于時空維度來考察這塊土地上的群體繁衍生息、生活實踐的樣態(tài),以及該樣態(tài)在歷史變遷中的生長過程。

        從讓·波丹到孟德斯鳩、黑格爾,再到20世紀的年鑒學派,均將地理環(huán)境之于歷史發(fā)展的作用作為一個哲學問題來重點探討。其中,布羅代爾認為長時段的歷史,即地理、生態(tài)、文化等才是對人類社會進程起決定作用的要素,而短時段內的偉大人物、政治事件則置于歷史淺層,如天際流星不值一提。馬克思亦從人類生活實踐的角度強調了地理環(huán)境的基礎性影響,認為“不是土壤的絕對肥力,而是它的差異性和它的自然產品的多樣性,形成社會分工的自然基礎”(4)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87頁。。東北地域遼闊,有著西部的茫茫草原、東部的高山密林和中南部的平原沃土,且被蒙古高原和燕山山脈阻隔,形成古中國相對獨立的一個單元。由于該區(qū)域緯度偏高,故冬季漫長,氣候寒冷,以致一些區(qū)域常年冰雪覆蓋,自然環(huán)境可謂殘酷。在東北這塊廣袤的土地上孕育了東胡、濊貊、肅慎、鮮卑、高句麗、契丹、女真、蒙古等諸多族群,他們依其發(fā)祥地的地理環(huán)境而選擇生產方式,進而形成獨特生活方式、族群心理和性格。所以,在這個相對獨立的單元內,游牧、漁獵和農耕等生產方式并存,多樣化的語言、服飾、習俗、宗教儀式并存,尚武好斗、果敢剛毅與內斂含蓄、安鄉(xiāng)守土的族群性格并存,呈現出一種“多元復合共生性”文化樣態(tài)(5)張福貴:《東北文化歷史構成的斷層性與共生性》,《學習與探索》2014年第7期,第131頁。。而縱觀歷史,這些文化間的融合卻一直都在東北人民的生產生活過程中進行著,尤其是,由于一些強勢族群的推動作用,他們多建立起強大的民族政權,以和平或暴力為手段推動域內各族之間以及與關內漢文化之間的融合;再就是明清以降,關內流民文化的介入,流民在自身所持儒家文化被異化過程中也在一定程度上中和了東北原生文化中的張揚;另外,由于自然原因,尤其是民族間的爭奪和殺戮,致使東北文化縱向發(fā)展中缺少連貫性積累,多次出現文化斷層。但從文化橫向融合的角度來看,一次次的從頭再來,也使得東北文化中原生態(tài)元素凸顯,各民族的民俗民風得以多樣化的存續(xù)。

        錢穆將《易經》中的“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闡釋為“天地生人,只生的一個一個人,但人卻從此種種花樣中來化成一個天下”,意在強調“文化”是將有差別的個體“化”成群體之意(6)錢穆:《中華文化十二講》,第5頁。。而具體至東北文化中,這種“化”則集中在族群間的“交融”上,即將一個個習俗迥異的族群融合成整體的“東北人”的過程,是族群文化融合轉化成區(qū)域文化的過程。至清代,從東北文化心理的表層結構上看,各民族在生活方式和習俗上仍表現出豐富的個性,呈現出一種復合共生的狀態(tài);但就文化心理的中層和深層結構來看,這些族群文化卻日益交融成一個以地理區(qū)域為界定的統(tǒng)一的文化樣態(tài),如薩滿教成為各族普遍信仰的宗教,并以此為內核在諸多禮俗上相互融合;在生存競爭中形成的果敢剛毅、粗獷豪放、敢于斗爭、追求自由、強調群體利益等“東北人”精神氣質;在生活生產中以漢語和滿語的融合為主體,又融入了諸多族群的土著語言,以表達粗獷、句式短促,甚至聽來帶有幾分拙笨渾俗的東北方言也逐漸形成。

        在這樣殘酷的自然環(huán)境和生存競爭中,東北文化以各民族豐富多元的民俗文化為呈現樣態(tài),以區(qū)域內融合淬煉出的共同的文化內核、精神氣質和地方語言為本質特征,在古代中國相對獨立的單元空間中以一種亞文化類型生長出來。而這種亞文化相對于中原的儒家思想為統(tǒng)攜的正統(tǒng)文化,是根植于關外的區(qū)域文化,是一種“土”文化;而相較于關內精英千年傳承的風雅,是以多元民俗和粗獷剛健的文化氣質為表征的“俗”文化?!巴痢薄八住笔菛|北文化生成過程中凝練的底色。

        近代東北由于資源和地緣之故,一直處于近代化和反侵略的前沿,一方面被帝國主義國家垂涎,飽受俄、日等列強掠奪與壓迫;另一方面則在外來刺激下步履蹣跚地開啟近代化之路,工業(yè)化、城市化快速發(fā)展。至20世紀30年代,“東北的煤炭、生鐵、鋼材、水泥、發(fā)電等能源工業(yè)和建材工業(yè)產量均占到全國的50%以上,而鐵路總里程超過了1萬公里,公路里程達6萬公里”,不僅在區(qū)域內初步形成了輕、重工業(yè)體系,且“工業(yè)化程度開始居全國最高水平”,建成“可以和歐美工業(yè)化發(fā)展快速地區(qū)進行比較的區(qū)域交通網絡”(7)曲曉范:《近代東北城市的歷史變遷》,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362—363頁。。一些區(qū)域或國際化的大都市,如哈爾濱、大連、長春、沈陽等迅速崛起,相應的商業(yè)、文化、教育、通信、衛(wèi)生等領域也相隨而生,語言、風尚、生活方式等都發(fā)生了諸多變化。這是近世“洋”文化與中國本土文化的一次碰撞,而具體至東北文化,盡管這種近代化樣態(tài)不均衡、不充分,但仍以一種鑲嵌模式成為近代東北文化新特色而被全國關注。

        而伴隨著東北近代化的推進,大量關內移民接踵涌入。據統(tǒng)計,僅1912年至1931年20年間,“東三省的人口總數由21 694 193增至29 073 049人”(8)范立君:《近代東北移民與社會變遷(1860—1831)》,杭州:浙江大學,2005年,第39頁。,而這增長的700多萬人口絕大多數來自關內移民。關內移民文化的強勢介入,一方面密切了東北文化與其母體中華文化系統(tǒng)的聯系;另一方面移民文化也在自我異化中構成東北文化的新樣態(tài)。一是關內移民迫于生存而“闖關東”,自然具有無所畏懼的冒險精神、探索精神;二是關內移民遠離家鄉(xiāng)禮俗約束,再加上與殘酷的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相抗爭,故萌生了平等意識和解放訴求;三是關內移民背井離鄉(xiāng),面對陌生的環(huán)境特別重視群體力量和群體利益,東北盛行的“行幫”,如參幫、金幫等就是典型例證。諸如此類的冒險精神、平等意識、自由訴求、群體利益又與東北區(qū)域千百年來融合而成的文化精神相共鳴,有著諸多同化空間。因此,移民文化和東北原生文化在互相異化中激活了東北文化的優(yōu)秀基因,強化了東北文化的剛健氣質。當然,近代東北文化中也有著諸多消極元素,諸如外洋文化中的殖民色彩、“行幫”和族群遺風中“吃大鍋飯”的惰性、殘酷的自然和社會環(huán)境致使個體命運具有不確定性,也導致東北人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消費觀;而以男性群體為主的關內移民在生存壓力和孤寂情緒中衍生出低俗文化,如粗鄙的語言和藝術形式;此外,近代東北匪患猖獗,土匪文化也是一種客觀存在的文化元素。以上種種消極元素只是東北文化體系中的一小部分,而不是主體。

        如果說古代東北文化的創(chuàng)生和發(fā)展是以東北“域內”族群文化的交融為主要特征,那么進入近代后,東北文化則以整合東北“域外”的外洋文化和關內移民文化為主要成長路徑,一方面使其粗獷剛健的氣質進一步強化,另一方面在文化碰撞中其現代性元素得以萌生和發(fā)展,并在東北人民的經濟生活和文化氣質中得以呈現,再加上此階段東北方言融合了俄、日等語言文化,個性更加突顯,這些都為東北文化之“俗”增添了新的內涵。由此可以說,近代東北文化在加強與其母體聯系的同時,仍以其顯著的異質特征有別于關內主流文化,也有別于東南沿海區(qū)域的現代化樣態(tài)。前者以能源優(yōu)勢和重工業(yè)為主,凸顯對自然資源的依賴,而后者輕工業(yè)和商業(yè)資本更為凸顯,這種差別在文化中也能找到痕跡??傊?近代東北文化就關內文化而言依舊是一個備受關注的別樣的存在,區(qū)域特色更加明顯、民俗民風更加豐富,可以說其原有的“土”“俗”特色進一步成熟。

        新中國成立之初,尤其是“一五”計劃期間,東北地區(qū)無論是在政策支持上還是資金投入上都是國內的重點區(qū)域:以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齊齊哈爾重型機械廠、鞍山鋼鐵公司為代表的龍頭企業(yè)奠定了東北區(qū)域工業(yè)基地的地位,也成為新中國工業(yè)體系的支柱;大慶及松原石油資源的開發(fā),使東北成為共和國的能源重地。而在農業(yè)方面,自解放戰(zhàn)爭時期開始,千年沉睡的亙古荒原——北大荒開始墾殖,為我國農業(yè)發(fā)展和糧食安全做出具有戰(zhàn)略意義的貢獻。在體制的推動下,能源開采和糧食生產讓東北黑土地再次迸發(fā)勃勃生機,根植于其中的“闖”的勁頭、群體的意識以及改造自然以尋求自我解放等優(yōu)秀基因再次被激活,新時代的英雄主義、集體主義和創(chuàng)業(yè)故事強化和豐富了東北文化的內涵,彰顯了東北文化的剛健氣質,同時激發(fā)了全國人民對東北黑土地上的獨特文化的關注和熱望。

        綜上所述,東北文化之“土”“俗”特征是東北人民在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和千年的歷史演變中通過生活生產實踐淬煉成的區(qū)域文化特色。從本質上講,對“土”“俗”強調歷經東北區(qū)域內由族群為界定的文化樣態(tài)到以東北地緣為界定的區(qū)域文化樣態(tài)的轉變,凸顯了東北區(qū)域內的文化同質性,及其與母體文化系統(tǒng)的異質性,具體表現為:一是對傳統(tǒng)文明的傳承度較高,表現為對土地等自然資源高度依賴和多元復合的民俗民風;二是較早、較深地嵌入了工業(yè)文明,且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孕育了自由訴求、平等意識、冒險精神和集體意識等現代性的基因;三則是前文所述的一些消極的文化元素的存在。由此不難看出,東北文化以剛健有為的積極樣態(tài)為主,而大眾認知中對東北文化另類的“土”“俗”判斷是基于局部而非整體、基于表象而非本質的誤讀。

        大眾認知對東北文化“土”“俗”特征的誤讀,對其消極元素的聚焦和刻板印象的形成,究其原因既有東北文化自身發(fā)展的因素,也有多元文化潮流和新媒體時代大眾文化在創(chuàng)造、傳播、消費中存在的問題,同時更需要我們直面文化轉型期大眾的審美選擇和文化焦慮。

        (一)文化自身發(fā)展的階段性落差

        馬克思文化哲學將物質生產和經濟關系引入文化范疇,認為其既是文化發(fā)展的制約因素,又是文化的構成部分,所以我們可以從東北區(qū)域社會經濟變遷入手解讀大眾認知中東北印象的變化軌跡。學界關于東北文化發(fā)展有種觀點,稱之為“斷層性”。張福貴認為東北文化之所以長期被冠以邊緣文化系統(tǒng)就是源于其發(fā)展過程中的“多次斷裂”,并從歷史縱向的視角考察這種斷層性源于“東北古代民族的演化和政權更迭的殘酷性”(9)張福貴:《東北文化歷史構成的斷層性與共生性》,第130頁。。邴正稱這種現象為“間歇性發(fā)展”,強調“古代的衰落循環(huán)是主體外遷所至,今日的衰落是外來主體嵌入所至”,究其根源則為“社會結構和文化根源始終是外向流動的,而非自主內生的”(10)邴正:《振興東北與振興東北文化》,《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4 年第5期,第139—140頁。。這種斷層性或間歇性的觀點亦有助于分析當前大眾認知中的東北印象。20世紀初至新中國成立后的一段時間內,東北區(qū)域的現代化程度在全國一度處于領先地位;而在60、70年代的計劃經濟模式下,全國各個區(qū)域經濟發(fā)展水平均衡,文化發(fā)展態(tài)勢亦差異性不大;在80年代后的改革開放浪潮中,沿海區(qū)域的現代化速度堪稱一夜崛起,其文化發(fā)展也在現代化的道路上加快與世界接軌,在食衣住行、行為觀念、價值訴求等各個層面均有呈現,市場經濟、自由平等、思想開放、時尚前衛(wèi)都成為東南區(qū)域的文化標簽。馬克思曾指出,“工業(yè)較發(fā)達的國家向工業(yè)較不發(fā)達的國家所顯示的,只是后者未來的景象”(1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0頁。。在文化領域則反映的是文化的現代化趨向和未來世界文化的統(tǒng)一性,這用來分析區(qū)域內的文化發(fā)展走向同樣適用。故大眾對東南區(qū)域文化的向往更可以理解成是中國打開國門對世界文化的一種向往,是對文化現代化潮流的一種追隨。而此時段的東北區(qū)域經濟卻遇到發(fā)展瓶頸,這源于地理位置和氣候等自然因素,亦源于市場經濟漸趨成熟、計劃經濟體制失位、石油等資源走向枯竭的現實,學界所稱的“外來嵌入”的優(yōu)勢褪去,東北區(qū)域經濟體制轉型步履維艱,經濟發(fā)展處于一種衰退狀態(tài),尤其近年來東北三省經濟顯著落后,地區(qū)生產總值增速處于全國低位。東北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這種階段性落差,使東北文化在大眾認知中也走過了一個“領先—均衡—落后”的演繹歷程,使之與其自身豐富多元構成和近代以來領先的現代化程度出現落差和斷層。

        (二)文化開發(fā)與傳播的不均衡樣態(tài)

        世紀之交,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民族自信程度的不斷提升,人們開始對改革開放以來文化的發(fā)展進行反思,強調“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而在民族文化內部又強調區(qū)域文化傳承與創(chuàng)新,于是區(qū)域文化的深入挖掘、保護和傳播成為文化發(fā)展的一個新的時代特征。

        伴隨大眾文化的勃興和多元文化潮流的興起,東北文化在生產過程中涌現出一大批以東北鄉(xiāng)村生活為主題的曲藝作品。這些作品主要以東北方言為載體,以改編創(chuàng)新了的小品劇、二人轉等為主要呈現形式,并且為了爭奪最廣泛的受眾往往以藝術夸張的手法在“土”與“俗”上下足了功夫,但這些作品并沒有對東本文化中豐富的“土”“俗”內涵進行深入和全面的把握,僅揀選了其中的消極元素,以“粗鄙”“俗野”為標榜,稱其為東北文化的原汁原味來取悅受眾。不可否認,這類作品作為一種通俗的民間文化是東北文化的組成部分,其存在和發(fā)展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與空間。但在新媒體時代,文化傳播的主體、路徑和方式均發(fā)生革命性的變化,致使東北文化的開發(fā)和傳播日益不均衡,新媒體以驚人的傳播速度和覆蓋范圍將上述文化作品強勢推向全國,占領大眾認知。這類文化只是“多元復合共生性”的東北文化系統(tǒng)中的一個點,且是一個消極的點,卻在新媒體的傳播路徑、商業(yè)化的包裝和大眾娛樂需求下被無限放大至成一個面,甚至是“面面俱到”,以致在民眾心理中成為東北文化的一種“代言”和“化身”。而與此同時,東北文化豐富多元的底色和內涵卻因其表現形式、受眾范圍和市場運行等諸多因素致使開發(fā)和傳播力度不足。文化傳播本身也是一種零和博弈,此長彼消,故在這種形勢下,東北文化無法得以全面的、系統(tǒng)的呈現,東北文化的開發(fā)和傳播的不均衡狀態(tài)加劇,使這種“土”和“俗”的文化形態(tài)符號被廣泛認知。

        當然,這種娛樂形式能夠占據大眾認知說明其具有廣泛的受眾,這也是大眾文化消費中值得關注的問題。但從美學角度,這種歡迎在一定程度上講并沒有達到審美實現。李澤厚從審美心理機制層面解讀了美感或審美實現,即分為準備、實現和成果三個階段。若據此分析,大眾在審美準備階段,即接受這種文化形式時,在審美態(tài)度上對其定位就僅存于娛樂層面,故在審美注意上集中在夸張了“土”與“俗”所帶來的感官愉悅。從康德的審美判斷視角解讀,“由愉快而判斷對象為美,乃是生理快感;只有由人的各種心理功能和諧運動‘判斷’而生愉快,這才為美感”(12)李澤厚:《華夏美學·美學四講》,北京: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2008年,第325頁。。而所謂各種心理功能是指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諸多心理要素的交織。大眾在欣賞該類文化作品的過程中,是愉快在前,決定了其選擇和判斷,在此過程中并未充分調動各種心理功能對該文化形式進行審慎的思考,故審美實現也無從談起。這一系列心理運行過程在現實中的表現一面是大眾對這種凸顯“土”與“俗”的文化題材喜聞樂見,一面是在審美心理上很難做到認同。而大眾的這種文化選擇取向與矛盾糾結的心態(tài)又進一步固化了該類文化作品的創(chuàng)造空間,進一步將其導向庸俗和低俗。

        (三)“無意識集體原型”中大眾的審美取向

        當然,還有個問題有待思考:同樣在新媒體時代,同樣富有地方特色的且僅以娛樂為目的的文化產品亦比比皆是,為什么東北區(qū)域的這類文化卻有著如此廣泛的受眾,并在審美判斷中產生如此復雜糾結的心理?這種現象除卻商業(yè)包裝、藝術形式和文化創(chuàng)造者的個人因素等,還存在一個普遍性的問題,我們可以用榮格的“無意識集體原型”予以解釋。無意識集體原型“是積累了億萬年來祖先經驗的巨大倉庫,是史前事件的回聲,每個世紀都在這些事件上增添了無限小的變分和微分……它可以產生強大的效應。這種效應不是在表面上,而是從內部更強有力地影響我們”(13)羅恩:《從弗洛伊德到榮格——無意識心理學比較研究》,陳恢欽譯,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9年,第121—122頁。。國內學者也有相類概念提出,如李澤厚提出了一個與榮格心理學和格式塔心理學相關的概念——“積淀”,其中便包括“在直接的生產實踐的活動基礎上產生的同構對應”的“原始積淀”(14)李澤厚:《華夏美學·美學四講》,第367頁。。許蘇民談及文化心理結構時也提出一個新概念“原始——古代積淀層”,即“構成了不同民族的基本人生態(tài)度、情感方式、思維模式、致思途徑和價值尺度”(15)許蘇民:《文化哲學》,第121頁。。這些觀點或概念雖然內涵不盡相同,但都在強調一個相類的問題,即人類歷史的積淀與個體的文化心理結構之間的必然性關聯,其是一種表現在個體性上的社會性內容。如中國幾千年的農耕社會,勞動人民在改造自然的實踐中,在“自然的人化”的過程中,祖先的經驗得以遺傳,在人腦中留下痕跡,作為一種潛在的無意識的精神遺產發(fā)揮著強大的影響作用,這就使大眾在文化選擇上有著一種潛在的取向,即對農耕的、村舍的、鄉(xiāng)土的文化的一種“尋根”意向。所以,新媒體包裝下的反映東北區(qū)域農村、農民生活的通俗類文化作品能夠異軍突起,并在全國范圍內得到全方位的關注與此不無關系。但從“無意識集體模型”的角度分析,這種熱衷在本質上講并非對東北文化的熱衷,只不過是這類文化作品因為取材于東北區(qū)域、點綴著東北曲藝色彩,尤其是以東北方言為載體進行傳播,故被簡單化地冠以東北文化特色。

        從當前的大趨勢上看,各區(qū)域、民族的文化雖強調個性,但在現代化的大方向上卻有著一致的統(tǒng)一。上面所提及的“積淀”或“文化心理結構”亦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在不斷地豐富,而“無意識集體原型”作為一種本能既能關聯歷史,又同樣是創(chuàng)造發(fā)展的原動力,所以大眾對農耕文化的“尋根”并不意味著停滯不前。當前中國社會正處在一個深度轉型階段,工業(yè)化、市場化、城市化加速發(fā)展,公正、民主、法治的價值訴求日益凸顯,社會文化本身也在從傳統(tǒng)農耕文化向現代文化艱辛蛻變,如何汲取傳統(tǒng)文化之精華融入現代文化之中,如何協調好保持民族或區(qū)域的特色文化與現代文化沖擊之間的關系,都成為擺在時代面前的選擇。而伴隨新媒體的出現、文化傳播主體的多元,大眾文化迅速崛起,而處于這一轉型時期的大眾本身在文化認知上也處在一個過渡狀態(tài)之中,面對上述東北文化的來襲呈現出復雜糾結的文化心理。

        東北文化振興是東北振興戰(zhàn)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既依存于東北經濟發(fā)展、社會治理等社會存在,同時又作為一種軟實力反作用于東北區(qū)域社會發(fā)展,成為重要的支撐和引領力量。而反觀大眾認知中的東北文化,我們一方面要有區(qū)域文化自信,深刻理解東北文化的積極內涵,抓住主流,認同這種從歷史發(fā)展淬煉出的以“土”“俗”為底色的文化樣態(tài),批判大眾文化生產、傳播和消費中的偏見和誤讀;同時我們又需要對區(qū)域文化自省,認識到東北文化在近代歷史的激蕩和變革中,在城鄉(xiāng)二元模式的現狀中,現代性的鑲嵌模式和其本身存在著的經驗性、人情性的文化痼習。那么,東北文化如何在“土”“俗”傳統(tǒng)中既能激活原生動力,又能與時代共振創(chuàng)生出占主流的現代性特質?既作為中國文化系統(tǒng)的有機組成部分服務于我國文化現代化建設事業(yè),又能在一體多元的文化系統(tǒng)中保持東北區(qū)域的異質性特征,以服務于大眾的多元文化需求和東北振興事業(yè)?這是歷史和時代給予東北文化的使命,亦是我們在自信和自省中所要探尋的東北文化出路。

        由于歷史階段發(fā)展錯位,致使傳統(tǒng)、現代、后現代思潮在我國現階段交織并存,而這種并行與碰撞在東北文化領域亦表現激烈,但需明確的是,在很長一段時期內,現代性仍是東北文化的理性選擇和主要訴求。文化的現代化是傳統(tǒng)農耕文明向現代工業(yè)文明轉型的重要部分,近代東北的現代化在外來刺激和主體實踐中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現代性并不充分,且在城鄉(xiāng)體現得極不均衡,可借用黃仁宇的“潛水艇面包”來進行描述:面包上層是國際化的都市、中外資本和多樣化的生活,而廣大農村仍以閉塞的傳統(tǒng)樣態(tài)存在,兩者之間的溝通有限或缺失。新中國成立后,東北地區(qū)與全國一道致力于現代化建設,但就當前而言,現代的經濟和生活方式、社區(qū)治理模式、文化精神和公民自覺等諸多領域均未成熟,文化現代化仍任重道遠。不可否認,現代性本身亦是弊病叢生,后現代主義的文化思潮也正是基于此而興起,但“無論是造成現代性的內在沖突或風險的原因,還是批判或修正現代性的推動力量,都來自現代性的內在本性和機制”,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后現代主義也不應該是現代性的“自我否定”,而是“自我完善”(16)衣俊卿:《現代化與文化阻滯力》,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40—41頁。。綜上所述,在多元文化的碰撞中現代性依舊是東北文化的發(fā)展所向,這是社會轉型趨勢所致,也是現代性本身的容納空間和自我調整機制所致。所以,東北文化一方面要扎根黑土地,深刻而全面地認識東北文化“土”“俗”的豐富內涵和優(yōu)秀基因,激活和擴充其已有的現代元素,如闖關東、拓荒墾殖和工業(yè)創(chuàng)業(yè)中所投射出的冒險精神和創(chuàng)造精神,關內移民文化對禮教束縛的疏離中所隱蘊著的平等意識,在與殘酷的自然環(huán)境和外來侵略斗爭中所顯現出的自由訴求,等等;與此同時,又要在多元文化和新媒體的潮流中,兼顧后現代主義的批判和訴求,規(guī)避或糾正其他國家和區(qū)域在現代化道路上的失誤和教訓,謹防后現代主義對尚未成熟的現代性的誤導和消解,最終將東北區(qū)域的傳統(tǒng)文化與后現代的文化元素和發(fā)展訴求在現代化框架中實現中和,進而服務于東北振興實業(yè)和我國文化建設事業(yè)。

        在此過程中還要處理好幾組關系。第一是“自然的人化”與“人的自然化”之間的關系。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有著雙重的內涵,即實現外在的自然的人化和作為自然界一部分的人體本身的人化,前者以“外在的‘工業(yè)’的勞動工具和勞動產品”作為客觀記錄,后者以“內在的、精神的儀式和產品”作為客觀記錄(17)夏之放:《異化的揚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的當代闡釋》,廣州:花城出版社,2000年,第310頁。,也可以理解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個層面的創(chuàng)造過程,而兩者統(tǒng)一于人的主體實踐。所以,東北文化建設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國家東北振興戰(zhàn)略為支撐,以東北“土”“俗”文化的豐富內涵為基礎養(yǎng)料,在經濟發(fā)展、社會治理、大眾生活等維度全方位提升社會的現代性,實現物質和精神文化的大發(fā)展,如:將東北的自然資源與高科技結合,變資源、勞動力輸出為高科技產品、綠色產品的輸出和智慧輸出;激發(fā)東北文化中集體主義元素,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來破解固化的城鄉(xiāng)二元模式和城市化進程中的問題;強化和彰顯東北文化中潛存的平等、自由意識,引導大眾以公平、正義、自覺的人際文化來消解傳統(tǒng)經驗文化、人情文化模式。針對我國的現代化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從本質上講這是對后現代訴求的一個回應,是對“人的自然化”問題的關注。李澤厚認為,相對于“自然的人化是工具本體的成果”而言,“人的自然化是情感(心理)本體的建立”(18)李澤厚:《華夏美學·美學四講》,第300頁。。在現實中表現為不要涸澤而漁、焚林而獵,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和可持續(xù)發(fā)展,尊重現代人對自然的欣賞和“天人合一”的精神訴求,而具體到東北區(qū)域則需要改變長期以來對能源紅利的依賴,在綠水青山中尋求振興東北的新的發(fā)生點。餐桌上備受歡迎的東北大米、童話般旖旎浪漫的雪鄉(xiāng),還有草原上的馬頭琴聲、鴨綠江畔的朝鮮族歌舞、松花江冬捕的酣暢淋漓,這些風土和民俗是東北區(qū)域現代化轉型的原生動力,也作為東北文化構成要素滿足著大眾的文化需求,并改變著大眾對東北文化的認知。

        第二是大眾文化與主導性社會文化精神之間的關系。當前大眾文化在商業(yè)包裝和新媒體的推動下蓬勃發(fā)展,這是我國經濟建設快速發(fā)展,進而推動文化事業(yè)繁榮的一個表征,在此過程中普通大眾都可以成為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和消費者,可以說文化創(chuàng)制和選擇的主體意蘊凸顯。但與此同時,大眾文化也呈現出異化趨勢,這種“主體性”也很快“被詮釋成‘個性’,并很快就讓欲望牽走,蛻變成了‘身體主體性’和 ‘經濟主體性’”(19)周耕、韓廣富:《覺醒與跨越:中國文化現代化的獨立性反思》,《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4期,第74頁。,其現代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解。黑格爾在談及藝術之美時指出,“形式的缺陷總是起于內容的缺陷”,“藝術作品的表現愈優(yōu)美,它的內容和思想也就具有愈深刻的內在真實”(20)黑格爾:《美學》第一卷,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年,第93頁。。大眾文化勃興和異化趨勢需要社會文化精神來引領,該文化精神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導向,以文化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為路徑,以文化創(chuàng)造者和選擇者主體意識的覺醒為標識,具有主導性和深刻性。該精神在文化的產生和消費過程中具體表現為個體在文化自覺狀態(tài)下的一種價值判斷和意義建構,個體在文化生成過程中符號、敘事和呈現方式的創(chuàng)新;也同樣表現在文化產品對個體發(fā)展和社會進步需求的營養(yǎng)供給。如強調東北文化傳統(tǒng)特色時,要深刻而全面地把握東北文化“土”“俗”的豐富內涵,既不能以偏概全,又要積極揚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進而實現嚴謹科學的文化再創(chuàng)造,最終實現文化產品對經驗和傳統(tǒng)的超越。如書寫東北區(qū)域的歷史記憶時,要在宏大敘事的傳統(tǒng)上強調現實生活的復雜性和對個體人的關懷,在個體情緒中探尋共同的人性,進而使區(qū)域的記憶融入國家整體記憶中,使文化的記憶反作用于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選擇。此外,不排斥“雅”文化融入?!把拧迸c“俗”本身即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無俗即無所謂雅,無雅就無所謂俗,二者相互依存,彼此制約,并在一定條件下向對方轉化”(21)許嘉璐:《論民族文化的雅與俗》,《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4期,第6頁。。所以,在主導性社會文化精神凝練中,精英文化不能缺位,并要對大眾文化和文化創(chuàng)造者發(fā)揮滲透和引領作用,進而實現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雅文化和俗文化的辯證統(tǒng)一和良性互動,共同推進我國文化事業(yè)的現代轉型。

        第三是文化“尋根”與現代化轉型之間的關系。如上文所述,當前東北“土”“俗”文化熱背后隱含著的是大眾對農耕文化的“尋根”意向,對此我們既要理性分析這種文化現象存在的合理性,去關注、關懷中國社會現代化快速轉型進程中的文化斷裂與大眾的文化焦慮,又要辯證地認識到傳統(tǒng)農耕社會“自由自發(fā)的日常生活結構”“普通大眾的生活世界”恰恰是傳統(tǒng)文化之于當前我國社會和人自身現代化的強大阻滯力量(22)衣俊卿:《現代化與文化阻滯力》,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1—54頁。。故“尋根”不是要回歸過去,而是為了更好地傳承和超越。我們既要堅持扎根黑土地,扎根人民群眾中,尊重和挖掘東北勞動人民在歷史上,在和殘酷的自然環(huán)境斗爭、妥協、和諧發(fā)展的過程中所迸發(fā)出的生命力、勇氣,所締造的勇敢、大氣、敢于拼搏的精神氣質,為文化現代化的發(fā)展提供歷史的滋養(yǎng)和家園的歸屬,又要勇于揚棄,在東北文化的建設與創(chuàng)新中著眼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大局,以優(yōu)秀的文化為引領,以日常生活的批判與重建為手段,來喚醒文化主體的自覺,實現人自身的現代化,而“只有人的主體意識被喚醒,才有可能通過實踐超越舊的社會規(guī)范”(23)周耕、韓廣富:《覺醒與跨越:中國文化現代化的獨立性反思》,第74頁。,進而再作用于東北文化的現代化轉型和發(fā)展。

        綜上所述,東北文化的“土”與“俗”是東北文化的本質特征,但其并非大眾認知中的“落后”“粗鄙”和“庸俗”之意,而是東北人民在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中、在漫長的歷史發(fā)展中通過勞動實踐、生存斗爭而創(chuàng)生出來的,是東北單元內多元文化復合共生、碰撞交融,并積極融進外來文化而發(fā)展出來的,其具有豐富的內涵、顯著的區(qū)域特色和現代化特質。誠然,東北文化與世界上諸多文化一樣都有其積極的一面和消極的一面。但基于以上研究,我們不難看出東北文化的“土”“俗”更多呈現的是多元包容、勇敢豁達、崇尚自由、重視群體利益等剛健有為的一面,這顯然是其主流所在。而大眾認知中對其消極一面的聚焦和標簽化的刻板印象除卻東北文化自身之局限外,主要是源于社會轉型期,尤其是在多元文化潮流和數字媒介的沖擊下,大眾的審美選擇和文化焦慮。故此,大眾對東北文化“土”“俗”的誤讀不是個別現象,同樣的審美困境和文化焦慮也可能以不同的表現形式存在于對其他亞文化、外來文化的認知中。所以,對東北文化進行地緣分析、歷史考察和文化研究,在歷史的時空和現實的碰撞中對東北文化以及其“土”“俗”特征作出本質性的界定,并對大眾誤讀之成因進行深入分析是有其必要性的,不僅關系到東北文化自身發(fā)展和東北振興的未來,也關系到我們在多元文化潮流中如何認識各類亞文化,并激活其優(yōu)秀基因和活力,以服務于我國的文化繁榮事業(yè)的問題,更關系到如何引導大眾選擇、欣賞、吸納、創(chuàng)造優(yōu)秀文化,如何樹立文化自信、引領文化發(fā)展的方向、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等關鍵問題。

        猜你喜歡
        區(qū)域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永久基本農田集中區(qū)域“禁廢”
        分割區(qū)域
        誰遠誰近?
        關于四色猜想
        分區(qū)域
        基于嚴重區(qū)域的多PCC點暫降頻次估計
        電測與儀表(2015年5期)2015-04-09 11:30:52
        精品黑人一区二区三区久久hd| 无套内谢老熟女| 特级毛片a级毛片100免费播放|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偷拍女厕 | 久久精品中文字幕有码| 日本另类αv欧美另类aⅴ| 中文字幕无码家庭乱欲|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亚洲| 天堂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精品国产综合区久久久久久 | 亚洲av粉嫩性色av| 中文字幕亚洲视频三区| 亚洲中文字幕一区二区在线| 亚洲色欲久久久综合网东京热|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精品国产麻豆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蜜点| 琪琪的色原网站| 婷婷综合缴情亚洲| 国产高清天干天天视频| 性感美女脱内裤无遮挡| 夫妇交换性三中文字幕| 免费观看国产精品| 国产91在线精品福利| 青青草原亚洲在线视频| 宅男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在线中文字幕乱码英文字幕正常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久|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综合| 国产嫩草av一区二区三区| 少妇久久久久久被弄到高潮| 极品 在线 视频 大陆 国产| 亚洲天堂av社区久久| 99人中文字幕亚洲区三| 国产老熟女网站| 99精品视频69V精品视频 |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一道本久久综合久久鬼色| 色欲人妻综合网| 成人毛片18女人毛片免费| 久久精品国产福利亚洲a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