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雅楠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提出“普通高中英語課程強調對學生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的綜合培養(yǎng)”。新課標首次把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提升到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目標之一?!拔幕庾R”指的是對中外文化的接納和理解,對優(yōu)秀文化的認同和汲取,對糟粕文化的批判和反思。教師應把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工具,通過良好的引導,使學生形成對不同文化的比較、鑒賞、批判和反思能力,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樹立文化自信,形成文化意識,增強國家認同感和家國情懷,最終能夠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正能量。尤其是當青少年處于思維品質養(yǎng)成的高中階段,在英語課堂中,有效滲透中華文化,培養(yǎng)文化意識是至關重要的。
舊版的英語學習教材多以西方國家的風土人情、文化習俗為主。相比于大篇幅的西方文化的輸入,關于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介紹卻相對較少。這直接導致了教師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忽略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滲透式教育,學生也對這部分內容缺乏興趣,不夠關注。
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通常以“灌輸式”“講授式”為主,尤其是注重應試教育的教師更加缺乏在日常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的意識,對富有傳統(tǒng)文化特色的篇章往往是一筆帶過,并沒有深入地挖掘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歷程、內涵實質和深遠意義。部分教師自身缺乏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了解和挖掘能力。
在升學壓力面前,更多的高中生把英語學習的重點放在如何提高成績上,而忽視了英語作為一門語言交流工具的本質作用。他們忽視傳統(tǒng)文化的攝入,通過歐美電影、電視劇、音樂舞蹈、娛樂節(jié)目等更多攝入的是西方的文化特點,卻對中國本土的傳統(tǒng)文化了解甚少,加之詞匯量的限制,導致高中生文化失語癥的發(fā)生。
在全媒體時代,歐美國家利用全媒體向青年學生滲透和傳播西方的文化意識和價值觀念。青少年這個群體有著自身的特殊性,他們有追求新鮮事物的沖勁,但受制于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無法對事物進行辯證分析和判斷。在西方文化的沖擊下,他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產生了偏差,認為傳統(tǒng)文化已經過時,而對外來文化卻盲目崇拜。比如他們喜歡吃西餐、過洋節(jié)。長此以往將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和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繼承和傳播造成嚴重的影響。作為青少年學生成長路上的引路人,教師更應深刻理解培養(yǎng)文化意識的重要性,牢牢把握思維品質養(yǎng)成這個關鍵時期,引導學生對不同的文化形成客觀、辯證的鑒別能力,使其發(fā)展成為一個思想更為成熟,發(fā)展更加全面的中國公民。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歷經五千年沉淀的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博大精深,歷久彌堅,對中國人民的思想意識、行為品質等諸多方面都有著融入血脈、嵌入骨髓的深遠影響。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創(chuàng)造更多機會讓學生去了解、欣賞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美,提高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加深對祖國的熱愛,從而更好地樹立文化自信。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工具,教師常常關注語言本身的教授和外國文化的輸入,這導致了一個奇怪的現狀,即大部分學生能用英語來講述具有西方特色的事物,如圣誕節(jié)、感恩節(jié)等,但對具有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特色內容的表達卻會面露難色。這其中的原因還是在于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接觸機會較少,對傳統(tǒng)文化不甚了解。實現有效溝通是學習英語的目標,并且這種溝通應該是雙向的,我們既要能夠了解外來文化,更重要的是能夠向世界介紹中國。
為探索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的有效路徑,文章以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三第三單元Listening and Talking這節(jié)聽說課為例,深入研究如何在高中英語課堂中落實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聽說課相對比較活潑,通過視頻、音頻的輸入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拉進教學內容與學生的距離,這種課型尤其適合落實核心素養(yǎng),滲透文化意識。
1. 掌握苗族和侗族傳統(tǒng)服飾、音樂特征、建筑風格和風俗習慣。
2. 學會使用交際用語,在對話中做出正確的反饋,如驚訝、好奇、贊同等。
3. 將學習到的少數民族文化信息和功能表達句組合成有效對話,介紹中國少數民族文化。
Step 1: Lead in
1. 播放《丁真的世界》,讓學生談談對旅行的感受。
2. 通過PPT展示教師的旅行歷程,讓學生猜測教師的下一個理想目的地,并給出部分提示。內容如下:
①I would like to go to the place where the people are dressed up in wonderful ethnic costumes.
②It is rich in tourism resources, such as the largest waterfall in Asia—Huangguoshu waterfall.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通過視覺、聽覺等多維度切入口,讓學生接觸本節(jié)課的主題意義——文化的多樣性。從學生們比較感興趣的一個網紅人物:藏族小伙兒丁真引入,增補藏族文化資源,豐富了課文內容,使學生認識到旅行不僅僅可以欣賞美景,還可以體驗多元文化,尤其是體會到中國文化的多樣性和少數民族文化的魅力。
Step 2: Learn about the culture
通過圖片和小視頻從四個維度分別介紹苗族和侗族的文化特色:民族服飾、音樂形式、建筑風格、風俗習慣。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是這節(jié)聽說課聽力任務前的鋪墊,旨在帶領學生學習并了解我國部分少數民族(主要是苗族和侗族)的文化特色,讓學生從多元文化視角觀察和認識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引入聽力中會出現的關鍵詞匯,為聽力和口語表達做好準備。
Step 3: Listen, take notes and give feedback
1. 聽力部分讓學生通過外國友人Justin和當地朋友Wu Yue的對話,進一步認識苗族和侗族的民俗風情、旅行景點等。
2. 根據對話內容,掌握對話中的反饋用語,即在相互對話中做出正確的反饋,如驚訝、好奇、贊同等。請同學起立帶有感情地朗讀這些反饋用語。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通過聽力文本再次強化了苗族和侗族的文化特色和民俗風情,經過聽前輸入、聽中強化兩個步驟為下面的語言輸出夯實基礎。同時為順利生成本課的語言范式——對話,筆者在這里強調了有效的交流對話中不可或缺的表達反饋的功能句,學生通過總結關鍵詞、深情演繹的方式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提升了交際能力。
Step 4: Talk about cultures
1. 設計藏族文化大使——丁真來電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學會恰當使用反饋用語。同伴互助,并完成下圖中的對話文本。
2. 小組活動:四人一組,挑選(苗、侗、藏)一個民族,由一位學生扮演文化大使,負責介紹該民族的文化特色,其他三位同學扮演傳統(tǒng)文化的愛好者,提出問題并使用恰當的反饋用語來完成對話。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是本課的高潮部分,主要有兩個亮點。其一,筆者深知想讓學生順利進行語言輸出,一步步打好框架至關重要。因此筆者先引導學生注意到要在對話中合理運用交流技巧,表達出對所談論事物的關注和興趣,然后以短對話的形式同伴互助操練,將聽力文本中的反饋用語進行應用實踐。以本課開篇的藏族文化作為切入口,設計丁真來電介紹藏族文化的環(huán)節(jié),既增加了課堂的趣味性又將語言訓練落到實處。通過兩段短對話的演示和訓練,學生很容易便能模仿所給的語言框架和范式生成自己的對話,為小組完成對話任務做好充分的準備。
其二,提高高中英語課堂趣味性的一個有效手段是使用實物進行實景表演,尤其是像本課這樣具有民族特色的課例。如果單純以教師講述為主,則會澆滅學生學習的興趣,使整節(jié)課顯得乏味無趣。反之,讓學生參與進來,親身體驗少數民族的元素則會使課堂充滿活力,提高效能。因此筆者在開課前準備了藏族文化元素:帽子、哈達;苗族侗族文化元素:頭飾、銀飾配件等,激發(fā)了同學們學習民族文化特色、課堂表達、實景表演的興趣,得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Step 5: Present and evaluate
教師引導學生從語言表達是否準確、得體,是否運用所學知識清晰地表達觀點,對話語篇結構和反饋用語是否恰當使用等方面進行評價。
Peer Review(同伴互評)CriteriaTeam 1Team 2Culture introductionSuccessfully introduces the cultural features of Miao People....Proper responsesUse proper responses to show curiosity, surprise and approval....Dialogue structureComplete and interest-ing....
[設計意圖]本環(huán)節(jié)是本節(jié)課的語言產出和語言評價部分,筆者設計這個環(huán)節(jié)旨在培養(yǎng)學生在傾聽同伴展示的過程中形成批判性思維,檢驗本課的教學目標是否實現,即學生能否對苗族和侗族的民族文化特色進行介紹;是否掌握反饋用語的使用;能否將學習到的少數民族的文化信息和反饋用語組成有效的對話。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靈魂。改版后的人教版新教材充分而巧妙地將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融入了教學文本中。例如在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三第二單元Travelling Around中,教材不僅僅介紹了秘魯的Machu Picchu,意大利的Pisa古城,新西蘭的Auckland,也加入了眾多的中國元素,如西安的兵馬俑、云南的麗江、杭州西湖等。這樣的教學內容設置讓我們的課堂教學更為豐富,閱讀材料更為充裕。這就要求教師充分、深入地挖掘文本素材,激發(fā)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和內驅力,把英語語言學習從學習一門西方的語言,轉變?yōu)槔糜⒄Z這個工具,理解并掌握各國尤其是中國的文化特色,從而將學生培養(yǎng)成擁有中國心,具有世界眼,具備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
新教材為英語教學課堂的變革提供了有力保障,教師應提高自身本領,充分利用新教材的語篇資料,并增補更多有效的閱讀資源,有意識地在課堂教學中進行文化意識的輸入和滲透。比如在講授人教版高中英語新教材必修三“Unit 3 Diverse Cultures”時,聽說部分對少數民族文化的挖掘就顯得尤為重要。首先教師自身要對少數民族文化有深入的了解和學習,了解他們的居住特征、風俗習慣、民族服飾等。比如起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被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侗族大歌;依山傍水而建,極具民族特色的吊腳樓;因風雨樓、鼓樓群而著稱,全國最大的侗族村寨——肇興侗寨等。通過圖片、短視頻、合作競猜等方式讓學生走進少數民族文化,尊重少數民族文化,甚至愛上少數民族文化。在必修三“Unit 4 Space Exploration”的授課過程中,教師應注重讓學生了解中國宇航員為航天事業(yè)做出的巨大貢獻:嚴苛的選拔條件、艱苦的訓練過程、過人的心理素質等。航天精神是錢學森、鄧稼先、任新民等老一輩航天人在物質生活極其匱乏的戰(zhàn)亂年代用科學的方法、嚴謹的態(tài)度和絕不服輸的斗志呼喊出“外國人能造,我們中國人也能造出來”的國士擔當。青少年大多對航天人懷有欽佩和敬重之情,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了解榮耀背后的艱辛,則更能激發(fā)他們奮發(fā)向上的斗志和強烈堅定的民族自豪感,從而增強“四個自信”,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指出“英語課程倡導任務型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目標”。這與大衛(wèi)·庫柏提出的經驗學習圈理論(Experiential learning cycle)不謀而合。經驗學習圈理論把學習過程分成能夠形成循環(huán)的四個階段,即具體經驗、省思觀察、抽象概念與主動驗證。
具體經驗(Concrete experience)主要強調學生的個人感覺,從相關的特殊經驗入手,對即將學習的事物產生強烈的興趣,從而提高學習的意愿。這應用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即為課堂引入部分與學生相關的話題,越能引起共鳴的話題越有助于學習目標的落實。在上文的課例中,筆者在開頭設計了《丁真的世界》這一視頻引入,由于這段時間高中生對丁真這個藏族小伙兒非常熟悉,這個視頻很快便拉近了教師、教學內容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其次關于旅行的優(yōu)點的討論是高中一年級的學生非常容易回答的問題,讓學生能夠充分地參與課堂討論,最大限度地調動全班的積極性。這樣的開篇設計為下文的少數民族文化的輸入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省思觀察(Reflective observation)強調通過視覺和聽覺等感官感受來學習。抽象概念(Abstract conceptualization)則強調在一二步驟的基礎上,整合所學知識,通過邏輯分析、系統(tǒng)概括等方式建構知識。在上文的課例中,通過對苗族、侗族文化特色的展示(圖片和視頻交互方式)、聽力素材的呈現使學生首先完成視覺和聽覺的感官學習體驗。其次將語言輸出任務分割成小任務,逐步落實,讓學生通過模仿、呈現、最終生成自己的對話,完成知識的建構。
主動驗證(Active experiment)強調語言的學習是要在實踐操作中習得的。體驗式學習是一種高效的學習模式,它把語言學習的過程變成創(chuàng)造運用語言的體驗,整個過程以學生為主體,充滿互動。在上文的課例中,筆者通過設計情境體驗,讓學生與少數民族的文化元素零距離接觸,切身體驗,這就是一種實物教學法。它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學生們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嘗試佩戴少數民族文化相關的配飾、試穿少數民族服飾、體驗少數民族樂器等,這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教學效果,讓本課的教學目標從組成對話、介紹少數民族文化提升為感受少數民族文化之魅力,宣傳少數民族文化之己任,弘揚愛國主義之精神。這一環(huán)節(jié)在本次杭州市優(yōu)質課的呈現中是一個高潮,足以證明體驗式學習和實物教學法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是至關重要的。
高中教師在落實文化意識培養(yǎng)的課堂教學中,往往采用單一、淺顯的教學方式,比如通過單一呈現圖片,講述文化內容,背誦相關篇章,關注字詞、語法講解等,這樣的形式往往不能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產生較大的影響。事實上我們教授文化知識,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尊重和包容多樣的文化,了解不同國家和民族的風俗特色,從而更好地尊重一個群體、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教師在培養(yǎng)文化意識的過程中切記要關注中西文化的對比研究。每一種文化都有它形成的緣由、不同的風俗習慣、價值觀念等。通過中西文化的對比,讓學生掌握文化形成背后的故事,了解各國文化之間的差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從而形成辯證思維。比如,人教版新教材必修三第一單元的主題是介紹節(jié)日。本單元的第一個版塊“Reading and Thinking”介紹我們?yōu)槭裁匆獞c祝不同的節(jié)日。在這篇文章的講解中,教師可以引入不同文化來源的節(jié)日,比如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西方傳統(tǒng)節(jié)日感恩節(jié)、少數民族特色節(jié)日如潑水節(jié)等,通過對不同文化背景的節(jié)日起源和文化內涵的介紹,幫助學生了解文化差異,培養(yǎng)跨文化意識,堅定文化自信。
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是實現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價值取向,也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因此教師應該注重在提高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落實文化意識的養(yǎng)成。英語學科的課堂教學目標也應該從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提升到助力學生增強國家認同和家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學會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成長為有擔當、有責任、有膽魄、有情懷的社會主義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