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梅,夏建程
(黔東南民族職業(yè)技術學院,貴州 凱里 556000)
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是一項基礎性工作,負責采取領導、規(guī)劃、調控和組織等行政管理模式,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為其提供管理服務[1],維護高職院校校內秩序[2]。大學生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管理人員要遵從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方案,發(fā)揮自身的主動性、能動性,吸納有效且先進的管理模式,針對性地對高職院校學生學習、生活、心理及經濟消費等方面進行指導與教育。學生管理工作是對大學生進行的全方位的管理[3],可能會間接影響學生的學校適應能力。為了提高學生的學校適應能力,高職院校應重點圍繞大學生對管理工作的滿意度和學校適應能力兩個關鍵點展開研究。
結合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實施情況,對大學生進行學生管理工作滿意度和學校適應能力等方面的研究,在研究假設的基礎上建立學生管理工作滿意度與大學生學校適應能力之間的初始研究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學生管理工作滿意度與大學生學校適應能力初始研究模型
選取246名高職院校大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并對其進行問卷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236份,有效率95.93%。其中,男生占53.8%,女生占46.2%;大一學生占34.7%,大二學生占35.2%,大三學生占30.1%。采用學生管理工作滿意度問卷[4]和大學生學校適應能力問卷[5]考查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滿意度和大學生學校適應能力現狀,以判斷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對大學生學校適應能力產生的作用。
表1的數據結果顯示,從整體看,高職院校大學生對學生管理工作的滿意度處于中上水平,說明大部分學生對學校的學生管理工作認可程度較高,間接體現出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的實施效果較好。從具體維度看,大學生在學生管理工作者綜合素質、思想品德教育與培養(yǎng)、公寓管理、就業(yè)指導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得分高于平均值,說明大學生對這些方面的滿意程度較高。學生管理工作者工作效率和學習管理維度上的得分剛剛超過平均值,說明學生管理工作者的工作效率有待提高,針對學生的學習管理方式方法有待完善和改進。學生管理工作者工作態(tài)度得分低于平均值,說明學生管理工作者的工作熱情不高,需要轉變工作態(tài)度。
表1 高職院校大學生對學生管理工作滿意度描述統(tǒng)計
表2的研究結果顯示,高職院校大學生學校適應能力處于中上水平,說明高職院校大學生學校適應能力較高。從具體維度看,大學生在學習適應、人際關系適應、擇業(yè)適應、情緒適應和自我適應方面的得分均高于平均值,說明大部分大學生在校期間能夠明確自我角色定位,跟著教師的步調進行學習,主動調節(jié)自身情緒,與他人和諧相處。大學生在校園生活適應方面的得分剛剛超過平均值,說明雖然高職院校大學生能夠快速明確自身的角色定位,但在校園生活適應方面還是有所欠缺,原因可能在于大學生已經適應了舒適的家庭環(huán)境,而校園公寓的生活設施屬于基礎性標準,無法滿足所有人的需求。
表2 高職院校大學生學校適應能力描述統(tǒng)計
表3的研究結果顯示,總體上,高職院校學生對學生管理工作的滿意度與學校適應能力呈顯著性正相關,說明高職院校大學生對學生管理工作的滿意度越高,學生的學校適應能力就越高。從具體維度看,學生管理工作者的工作效率、思想品德教育與培養(yǎng)、學習管理、公寓管理、就業(yè)指導和心理健康教育與學生的學習適應、人際關系適應、校園生活適應、擇業(yè)適應、情緒適應、自我適應、滿意度具有正向相關關系,學生管理工作者的綜合素質與學生的情緒適應、自我適應、滿意度存在正相關關系,學生管理工作者的工作態(tài)度與學生的學習適應、擇業(yè)適應存在正相關關系。
表3 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滿意度與大學生學校適應能力相關性分析
大部分高職院校學生的學校適應能力較高,對學校學生管理工作的認可程度較高,學生對學生管理工作的滿意度越高學生的學校適應能力就越高。高職院??梢酝ㄟ^團體輔導或小組活動等形式提高學生管理工作者的綜合素養(yǎng),包括工作態(tài)度和職業(yè)道德。可通過績效考核方法對學生管理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程度和工作態(tài)度等方面進行檢測,調動其工作熱情,間接提高大學生的學校適應能力。高職院校需建立以學生為本的學生管理工作理念,從重視管理向重視學生的能力發(fā)展過渡,關心、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給予學生更大的發(fā)揮空間,激發(fā)學生的自我主動意識,引導學生積極適應高職院校的校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