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 靜 王金秀
一年一度的春種即將開始,孩子們正在商量今年種什么。有的學生說:“我們種西瓜吧!夏天我們就可以吃到西瓜了?!庇械膶W生說:“我們種去年種的葫蘆吧!去年因為幼兒園施工,我們種的葫蘆還沒有成熟就被工人叔叔弄壞了。”有的學生說:“種茄子、西紅柿、扁豆……”孩子們想種的東西太多了,各抒己見。
這時,皮皮在自然角整理種子時發(fā)現(xiàn)了我去年收集的牽?;ǚN子,興奮地說:“我們今年種牽?;ò?!”元寶說:“我們以前都是種吃的,還沒有種過花呢!”教室里馬上沸騰起來。在大家的一致提議下,我們決定種牽?;ā?/p>
種植計劃確定后,孩子們開始了種植前的準備工作:查閱資料、準備器皿等。牽?;ǖ牟シN順利完成了,每天都有值日生觀察記錄,給牽?;ǚN子澆水。一天早晨,管澤發(fā)現(xiàn)牽牛花破土而出了,大家望著牽?;ǖ哪垩渴治枳愕?。
一天天過去,牽牛花在慢慢地長高長大,葉子也越來越多。不久,皮皮發(fā)現(xiàn)了一朵牽?;ǎ拥卣賳敬蠹遥骸按蠹铱靵砜囱?,我們的牽?;ㄩ_花啦!紅色的,像一個小喇叭!”小朋友們聞聲跑到自然角,嘰嘰喳喳地議論開了。
米朵說:“哇,真的開啦!”
多多說:“不是紅色的,是紫紅色的!”
滿滿說:“上面還有白色的條紋,真好看!”
恬恬說:“真像一個小喇叭,讓我聞聞香不香!咦,怎么一點香味都沒有?!?/p>
樂樂說:“牽?;ǖ幕ò旰帽??!?/p>
“你們看,這底下好像是要開的花骨朵?!贝笪┯檬种钢旅娴幕ㄕf。
棒棒說:“是的,這兒還有一朵?!?/p>
孩子們高興得歡呼雀躍。
第二天,來得早的孩子像往常一樣觀察記錄,給自然角的牽?;菜?。這次,他們又有了新的發(fā)現(xiàn)。
婧堯說:“牽?;ń裉煸趺匆欢涠紱]有開呀?”
大惟說:“這個花骨朵也沒有開,昨天開的牽?;ㄒ沧兂苫ü嵌淞恕!?/p>
小米說:“是的呢!好奇怪呀!”
晨間談話時,孩子們把今天發(fā)現(xiàn)的問題說出來,大家議論紛紛。
蟲蟲說:“可能還沒有到開放的時間吧!”
棒棒說:“是我們澆的水太多了嗎?”
“也可能是因為沒有施肥?!薄?/p>
孩子們說了一大堆原因。根據(jù)孩子們的問題,我和他們一起上網(wǎng)搜索了一下,這才知道,牽牛花單朵花開放的時間非常短,一般在早晨4~5點的時候開放,早上10點左右就開始慢慢凋謝,第二天也不會重復盛開。原來,大惟前一天看到的不是牽?;ǖ幕ü嵌?,而是牽牛花凋謝時的樣子。那么,牽?;ǖ幕ü嵌涫鞘裁礃幼幽??我引導學生自己去觀察。
孩子們都是第一次見到牽?;ǎ麄兤惹邢Mc牽牛花零距離接觸,想去碰一碰、聞一聞、摸一摸。我們應該讓孩子自己感受牽?;ǖ耐庥^,體驗看見花開的喜悅與快樂,而不是要求孩子帶著目的去觀察。只有讓孩子們在自由觀察和交談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他們才會對事物有更深刻的了解。
牽?;ㄩL勢喜人,藤蔓長得很長。桐桐提議給牽?;ù钆逝兰?。孩子們有了以前給葫蘆搭架子的經(jīng)驗,這一次給牽牛花搭攀爬架輕車熟路。可是,新的問題出現(xiàn)了。孩子們找了很久也沒有找到合適的竹篙,不是太短就是太長。突然,小翰抬頭看見窗戶上有一個閑置的吸鉤,他指著吸鉤說:“我們可以用繩子給牽?;ù钜粋€攀爬繩,讓牽?;樦K子爬?!贝蠹叶加X得這個主意好。說著,小芊就從材料架上找來了麻繩,由于吸鉤太高,孩子們向我尋求幫助。
我和孩子們一起給牽?;ɡ藘筛逝览K,哲哲小心翼翼地把牽?;ù瓜聛淼奶俾@在攀爬繩上。涵涵說:“牽?;〞恢迸赖阶钌厦妫韧趵蠋熯€要高。一定會開出很多牽?;ā!?/p>
教師要關(guān)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xiàn)和反應,敏感地察覺到他們的需求。我沒有直接告訴他們用什么材料搭攀爬架最合適,而是讓孩子們一起根據(jù)自己的已有經(jīng)驗去尋找,讓他們在不斷嘗試和試錯中尋找到適合搭建的材料,充分體現(xiàn)了幼兒自主探索和學習的精神。
自從給牽?;ù詈昧伺逝览K,牽?;ㄅ捞俚乃俣雀炝?。某天,孩子們又有了新發(fā)現(xiàn)。元寶說:“今天牽?;ㄒ幌伦娱_了3朵花,一朵大的,兩朵小的?!贝蠹衣牭綘颗;ㄒ幌伦娱_了3朵花,都很驚喜。有一個孩子說:“我覺得明天會開4朵?!薄安粚?,是 5 朵?!薄?00 朵!”……牽?;ň烤箷_幾朵花呢?小毅說:“可以每天把開的朵數(shù)記下來,最后加起來,這樣我們就可以知道牽牛花最后能開多少朵花啦!”聽他這么一說,我心里一陣驚喜。
于是,孩子們又生成了一個新的任務:每天記錄牽?;ㄩ_花的朵數(shù)。
幼兒的創(chuàng)造來自自身的感受與體驗。在與牽牛花親密接觸后,孩子們對牽?;ㄩ_放的朵數(shù)產(chǎn)生興趣。他們想出了累計記錄的方法,讓枯燥的數(shù)學加減法一下子變得有趣了。
學生發(fā)現(xiàn)牽牛花種子這一“意外”,中斷了我預設的種植計劃。正是由于這一“意外”,孩子們的種植活動變得更加多樣。在活動中,孩子們的專注程度和持久性遠遠勝過了平時教師用各種方法引導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