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金瀅,趙 艷
(長安大學 陜西 西安 710064)
20 世紀末以來,中國審美價值取向出現(xiàn)了陡轉——從審美轉向審丑,也迎合了強調個性與特征的時代脈搏。審丑成為以丑出美的實踐策略,幫助實現(xiàn)真實人性的多元張力,從而創(chuàng)造新的美學形態(tài)。審丑文化的流行是消費時代大眾文化的典型現(xiàn)象,意味著審美自由時代的到來。審美具有多樣化的形態(tài),審丑也具有多種類型。
《雄獅少年》是2021 年極具話題性的國漫電影作品,影片中“眼距過寬”“細長斜眼”的人物造型引發(fā)了大眾的爭論,而2019 年《哪吒之魔童降世》中“黑眼圈”與“大齙牙”的人物造型卻得到了廣泛好評,該影片不僅獲得了極佳的口碑,而且也取得了優(yōu)異的票房成績。兩部國漫電影中的人物造型都不符合中國傳統(tǒng)審美,并進入了審丑的范疇,但二者的人物造型在口碑方面卻呈現(xiàn)出不同的趨勢,其背后的審美及文化心理值得我們認真探討。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的人物造型極大程度上挑戰(zhàn)了國內受眾的審美。與傳統(tǒng)哪吒的英俊靈秀的少年形象不同,該影片中哪吒的面部造型異??鋸?。碩大的黑眼圈,一口大齙牙,走起路來吊兒郎當,這一角色形象給觀眾帶來了新鮮的“萌丑”審美體驗。雖然外形丑,但人物率性純真,大大咧咧,冒著傻氣,本真可愛,形式丑而內在美,即以丑見美。
哪吒“丑”的外在人物造型符合其內在角色性格,是人物性格與造型的統(tǒng)一。影片中哪吒夸張的面部表情與碩大的黑眼圈搭配一口大齙牙,十分憨態(tài)可掬。這般“丑”的人物造型也賦予了角色更多的人性,使其成為實實在在的人,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神,從而打破了人與神的距離感,拉近了角色與觀眾之間的距離,使觀眾感受到角色的真實性與可愛之處。
“魔童”哪吒的外在造型與影片主題相呼應。哪吒是一個頑皮搗蛋的孩童,一個笨拙且急于在他人面前表現(xiàn)自己的孩童。人們對于尚未完全建立道德觀念的孩童具有更大的容忍度,對于以笨拙的行為來表現(xiàn)自己的孩童會心生憐愛,這份天真可愛的萌更容易得到觀眾的情感認同。同時,“魔童”形象蘊含了一定的反抗精神,這與我國古典作品中的俠義精神相似。俠義精神具有民族性、時代性和正義感,符合受眾內心想要突破自我的愿望。而富有感染力的“萌丑”在電影中將哪吒的性格特色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使人物更加生動形象,具有一定的審丑意義。
《雄獅少年》的人物造型存在著奇丑的審美特征。影片中“眼距過寬”與“細長斜眼”的人物造型頗為奇特,令人產(chǎn)生怪異之感。拼搏覺醒的雄獅容易使人產(chǎn)生關于意氣風發(fā)的少年的審美聯(lián)想?!缎郦{少年》是近年來不可多得的一部現(xiàn)實主義題材的動畫電影,整部影片以追求寫實為目的,場景與道具實現(xiàn)了照片級的還原度。而阿貓怪誕夸張的尖下巴、過寬的眼距以及細長斜眼的人物造型有些脫離現(xiàn)實,外在形象與人物設定產(chǎn)生了一定距離。審美不僅是外在的形式,更與內在緊密相連。影片中阿娟佝僂的身形、過寬的雙眼間距與拼搏向上的少年角色設定存在裂隙。影片試圖以“丑”的底層形象呼應草根逆襲的勵志主題,達到化丑為美的藝術目標,但造型的“奇丑”瑕疵阻礙了審美超越的實現(xiàn)。
在動畫電影中常見的“丑”的視覺造型形態(tài)具有兩種意義:一是角色性格與造型統(tǒng)一的丑,即常見的反派形象造型較丑以此突出人物設定;二是角色性格與造型對立的丑,即外在造型較丑與人物設定形成對比。[1]在《雄獅少年》中,阿娟從“病貓”成長為“雄獅”,其佝僂著的身形也變得挺拔,印證了角色性格與造型的統(tǒng)一。但過寬的眼距、細長斜眼與青少年的意氣風發(fā)相距甚遠,這點又奇怪地推翻了導演對于角色性格與造型統(tǒng)一的設定?!罢居姓鞠啵凶唷笔菄藢τ谇嗌倌甑幕疽螅庠谏硇慰梢员憩F(xiàn)出內在的精氣神,所以受眾對青少年的人物造型抱有民族傳統(tǒng)審美期待。拼搏向上的少年在進行自我救贖的成長過程中,配以細長斜眼、眼距過寬的人物造型,這種奇怪的表達難以讓觀眾對角色產(chǎn)生情感認同。
張法在《美學原理》中闡述:“丑作為一種審美形態(tài)必須是于我們無害的?!盵2]《雄獅少年》人物造型的“丑”受到質疑的關鍵原因在于受眾無法理解導演創(chuàng)作角色造型的審美意圖。阿貓尖下巴、細長斜眼與倒八字嘴型的人物造型過于怪誕,這與尖下巴、八字胡、細長眼的“傅滿洲”人物造型類似,使部分受眾產(chǎn)生了不好的聯(lián)想。
葉朗在《美學原理》中提到“審美活動不是生物性的活動,而是社會文化活動,所以美和美感具有社會性。”[3]中國的傳統(tǒng)審美并不僅看重外在形式,更與內在的倫理道德緊密關聯(lián)。成長過程中的青少年應當具有積極向上的精氣神,國人審美大多以此為標準,《雄獅少年》人物形象的外在造型與內在含義表達不清晰,使觀眾內心產(chǎn)生了強烈不適。
我國古典美學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面相學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也是與此分割不開的。面相就是人臉之上的景象,面相學是通過一定規(guī)律對人臉進行觀察,獲得一些具有意義的信息?!疤烊撕弦弧钡膶徝罉藴剩怪袊鴤鹘y(tǒng)文化認定人的一生是與“天意”相綁定的,命與運是由天來決定并通過面相展示出來,所以人這一生的命運可以通過面相觀察而得出結果。
我國傳統(tǒng)面相學的某些規(guī)律與經(jīng)驗在當今被視為封建迷信,但近代世界各地學者對于面相學進行了一定調查后認為:一個人的某些性格特征的確會在其臉上表現(xiàn)出來。臉上的一些特征能夠顯示出人體是否健康,且相關數(shù)據(jù)顯示,左右顴骨的距離比眉毛到上嘴唇的距離相對要大的人更可能存在暴力傾向。所以看面相時我們能依據(jù)一定的經(jīng)驗規(guī)律及科學依據(jù)對其進行合理判斷。
通過改變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人物面相,創(chuàng)作者可以表達自己的情感,以面相詮釋自身的審美理念。面相學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對中國傳統(tǒng)審美文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從大量傳統(tǒng)文學藝術作品中我們都可以發(fā)現(xiàn)面相學對于人物造型、情感表達有著深刻意義。
創(chuàng)作者往往會借助動畫人物造型來表達自己的創(chuàng)作理念與思想,所以角色的性格是與人物造型密切相關的,而面相學則是部分動畫人物形象的創(chuàng)作理論來源。[4]
動畫電影《哪吒鬧海》中哪吒的整體面相就符合其人物性格設定,濃眉大眼、劍眉倒豎,其行事光明磊落,個性剛正不阿,富有智慧且具有強烈的正義感,是典型的俠客形象。
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哪吒人物造型也符合角色性格設定。哪吒在影片中面相兇狠,顛覆了以往的面相特征,活脫脫一個小惡魔??鋸埮c扭曲的面相是藝術家表達情感的常用手段,也具有一定的詼諧與幽默之意。作為“魔丸”,他也應當有此面相,盡管并非邪惡之人,但其行事風格也頗為邪魅,故而這種審丑造型的面相能夠被觀眾所接受。
《雄獅少年》中阿娟的人物面相是與中國傳統(tǒng)的面相學認知存在矛盾,這種瞇瞇眼且眼距過寬的形象在面相學中都代表著不好的寓意。動畫人物造型是人為創(chuàng)作的,是需要進行表達的。從面相學角度而言,阿娟的面相并不具備深刻的表達,而是有些無意義的扮丑。阿貓是一個道德素質不高的社會底層青少年形象,影片中他尖銳的下巴、細長斜吊眼以及倒八字的嘴型是中國傳統(tǒng)面相學中的邪惡象征,代表著殘暴以及兇狠,與無惡不作的“傅滿洲”面相相似。從“相由心生”的觀點來看,這不太符合常理。
動畫電影中的角色主要分為正面角色與反面角色,正面角色的一些不良性格與行為是為了更生動地塑造人物形象,反之亦是如此。中國傳統(tǒng)面相學對于這兩種形象有著完整的解釋規(guī)律,創(chuàng)作者可以在創(chuàng)作人物形象時提取合適的元素并進行夸張運用,使之滿足形式的需要,在尊重面相學客觀規(guī)律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作,使動畫電影融入更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元素。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提出:“集體無意識是由遺傳保存下來的一種具有人類普遍性的潛藏于意識深層的朦朧精神?!盵5]審美的集體無意識是受眾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就形成了的潛在的約定俗成的審美理念。受眾在觀賞電影時會將潛藏著的審美集體無意識暴露出來,國漫動畫作品的受眾以國內觀眾為主,因而傳統(tǒng)的人文情懷與審美積淀是絕大部分觀眾的普遍審美底色。
審美觀念的形成受外在客觀條件的影響,但也離不開審美主體對于審美客體的美感需要、在以往活動中形成的美感經(jīng)驗、審美心理以及審美主體的“無意識”選擇。《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人物造型之所以能夠被觀眾所接受,是因為哪吒略顯笨拙的孩童形象、缺少玩伴與父母陪伴的童年經(jīng)歷與哪吒內在的思想情感相統(tǒng)一,觀眾能從中找到情感共鳴并進行集體無意識審美判斷,這種審美是在文化的長期作用下形成的。榮格談到集體無意識時稱:“從來就沒有出現(xiàn)在意識之中,因此也就從未為個人所獲得過,它們的存在完全得自于遺傳”。[7]《雄獅少年》的人物造型之所以引起如此巨大的爭議,是因為國人的審美集體無意識在起作用。其人物造型的怪誕與觀眾所期待的意氣風發(fā)少年模樣相差甚遠。國人的審美心理與內在的倫理道德緊密相連,對于正面人物形象會有一定的造型視覺需求。《雄獅少年》中的阿貓等人并不符合審美期待,更像是反面人物,因而存在一定的審美落差。
國人擁有自身獨特的審美意識以及精神文化需求,隨著物質條件的日益豐富,國人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斷增長,因此我們要打造符合人民需求的優(yōu)秀作品。文藝是為人民服務的,被人民接受的藝術作品才是好的藝術作品,因而只有對受眾需求進行充分了解,才能創(chuàng)作出符合市場需求的藝術作品。
當代動畫電影的主要受眾群體為城市青年,《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在于符合了受眾的口味,創(chuàng)作團隊在人物形象打磨上下足了功夫,在“快餐化消費”的時代,動畫電影的“特效+打戲”組合也吸引了大批受眾。《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絕不僅是一部作品的成功,而是中國動畫產(chǎn)業(yè)發(fā)展過程中的一次階段性爆發(fā)?!洞笫w來》《大魚海棠》《功夫熊貓》等作品打開了成人動畫電影市場,也為《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成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6]
只有尊重受眾,才能贏得市場。目前國內受眾普遍接受和喜歡的是尊重傳統(tǒng)文化、弘揚社會正能量以及民族文化自信的影片。而“瞇瞇眼”這一面貌特征同西方國家所宣揚辱華形象結合起來就有了不一樣的意味。從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開始,國人就開始警惕西方所宣揚的“傅滿洲”之類的辱華形象。在此形勢下,文藝作品應當及時防范和避免,在動畫形象確立之前進行觀眾接受度模擬測試,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操作策略。
綜上所述,在進行“丑”的藝術形象創(chuàng)作時,為了追求化丑為美、以丑出美的審美效果,我們要注重造型設計與角色性格的統(tǒng)一,尊重觀眾的審美文化心理,積極進行市場調研與模擬測試,從而真正講好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