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靜
(天水師范學院 甘肅 天水 741000)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幫助學生筑牢意識形態(tài)底線,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引導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時代不斷發(fā)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方式也應不斷創(chuàng)新,并在內容上拓展,使之始終適應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變化,更好地指導學生的成長與發(fā)展。在新媒體時代下,信息呈現(xiàn)爆炸式增長,青年大學生作為走在信息化時代的前沿群體,他們無時無刻不在接受各類新信息,同時也在被各種各樣的觀念引導。這樣的新變化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因此,結合新媒體時代帶來的新挑戰(zhàn),構建更加完善的高校思政教育體系具有重要的探討意義。
新媒體的特點在于信息傳播速度快且信息量巨大,能以新鮮活潑的形式吸引大學生的廣泛關注。同時,新媒體的內容還能夠在大學生群體中引發(fā)廣泛共鳴。當下,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成為新媒體的主流受眾?;谶@樣的特點,高校思政工作應當發(fā)揮新媒體的優(yōu)勢構建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打造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1]。但從實際情況來看,實踐中,教師沒有很好地認識到新媒體帶來的時代優(yōu)勢,對新媒體教學的整體認識存在不足,導致教學中教師不能很好地發(fā)揮優(yōu)勢開展思政教學,難以把握主動權[3]。目前,高校針對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轉變仍然較為消極,缺乏創(chuàng)造性、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信息化的浪潮下,高校思政教育應當積極迎合時代潮流,滿足信息化發(fā)展的需要,廣泛開發(fā)各類新媒體平臺,打造立體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體系。但從現(xiàn)階段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新媒體化發(fā)展的現(xiàn)狀來看,在新媒體發(fā)展這一過程中,仍然存在形式化現(xiàn)象[2]。一方面,雖然越來越多的高校在新媒體化發(fā)展的過程中,開辟了以學校為主體的微信公眾號平臺、微博平臺,抖音平臺等,但這些內容大多以宣傳學校為主,沒有在新媒體板塊中開辟思想政治教育專版,因此,無法很好地把思政教育工作與新媒體平臺結合起來。另一方面,新媒體在構建形式上仍然主要以學校官方為主,內容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沒有很好地找到與新媒體平臺相契合的點。內容上說教性較強,沒有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
要想在新媒體時代構建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并且保證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還需要針對運營內容和運營平臺進行有效的管理,推動管理的專業(yè)化和標準化。成立專業(yè)化的管理人員團隊,進行平臺管理維護,才能使新媒體化的思政教育持續(xù)發(fā)揮作用[3]。新媒體管理者可以是具有一定專業(yè)能力的學生、思政教師、輔導員,也可以是專業(yè)管理者。但從現(xiàn)階段新媒體運營平臺的管理主體來看,管理者主要是教師或者專門進行運營管理維護的相關主體。雖然教師具有思政教育的專業(yè)化能力,但在新媒體運營管理過程中卻缺乏應有的素養(yǎng),這導致其難以提高媒體平臺維護工作的實效性,影響了思政功能的發(fā)揮。而對于專業(yè)化的管理人員來說,他們雖然能夠保證新媒體運營平臺的穩(wěn)定運行,但缺乏思政融合的能力,導致思想政治教育難以發(fā)揮持續(xù)性作用。
從新媒體的特點來看,新媒體的內容和傳播方式主要以用戶為中心,積極探究用戶關心的需求點,并且以喜聞樂見的方法獲得用戶的關注?;谶@樣的特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運用新媒體可以結合學生的需求以及學生感興趣的方法,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方面的傳遞[4]。在此基礎上構建新媒體平臺進行思政教育工作,能夠極大地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指向性,也能夠讓學生在這種具有吸引力的思政課中增強學習主動性。
以往的思政課教育主要依托思政課堂,這樣的特點導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易受時空限制。而新媒體時代,信息的傳播速度加快,每一個人都能夠成為信息的發(fā)出者和接收者。這樣的特點能夠打破思想政治教育的時空限制,在教學中借助新媒體平臺實施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以在線視頻的方式發(fā)送給學生,然后讓學生自己安排時間開展學習活動[5]。其次,還可以借助新媒體與線上教學相融合的方式構建在線教學模式,這樣的教育模式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加強自我教育,自我管理,進而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衍生出更多的功能與價值。
教育是雙向交流的活動。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只有構建完善的雙向交流體系,才能使教師在與學生的相互溝通中更好地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從當前高校思政教育的實際情況來看,在教育活動中,教師與學生之間普遍缺少交流,教師難以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學生對思政課缺乏主動探索的意識[6]。針對這樣的現(xiàn)狀,在思政課教育活動中借助新媒體的優(yōu)勢,可以通過微信、QQ等即時通訊工具與學生展開實時交流,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另一方面依托新媒體打造立體化思政教育平臺可以將具有吸引力的文字、圖片、視頻等融入其中,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讓學生更加關注思政教育的內容,進一步保證思政教育的效果。
新媒體時代下每一個人每時每刻都在接受海量的信息。這些海量的信息,既有正向的能量也有不良的影響。對于高校學生來說,在面對這些海量的信息時,由于受人生閱歷、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學生不能很好地甄別信息中的內容,一些不良思潮對學生產生了負面的影響。針對這樣的現(xiàn)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構建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要主動融合新媒體,并且主動迎接新媒體帶來的挑戰(zhàn),轉變過去消極被動的應對方式[7]。首先,要具備“互聯(lián)網+”的思政教育理念。以開放式、分享式的思維,積極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媒體化發(fā)展,以開放的心態(tài)面對學生,以分享式的方法策劃思政教育內容,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其次,應當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思維理念,能夠服務于學生,能夠根據(jù)學生的思政學習需要,整合教育資源,打造新媒體教育平臺,以增強吸引力。在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中,要確立大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民主的教育觀念,增強大學生參與思想政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實踐中充分借助新媒體的互動特點展開思政工作,這樣才能保證思政教育的成效。
在新媒體時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擁有了更為豐富的表達方式和鮮活素材。為了更好地在新媒體背景下構建思想政治教育新體系,在把握話語權的基礎上,應當充分發(fā)揮新媒體網絡話語的特點。實踐中,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思想政治內容的表達。例如,在學校的新媒體平臺中,為了更好地融合思政教育的內容,教師可以以學生喜聞樂見的網絡流行語,網絡慣用交流方式來整合思政教育的內容[8]。通過兩者間的巧妙融合增強表達上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這樣的新方式下更加主動地參與思政學習,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其次,為了進一步豐富新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表達方式,教師應當轉變以往說教式的教育方法,運用輕松的表達方式,積極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運用圖片、視頻等各種新的傳播手段,吸引學生的興趣,從而增強學生的主動性。這樣的方法才能進一步拉近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
新媒體的“新”集中體現(xiàn)在互動性以及交互性的特點上。傳統(tǒng)教學中學生只能被動地接收信息,無法在接收信息的這一過程中進行交互與表達,而新媒體的出現(xiàn)極大地改變了這一格局。學生在接收信息的同時也能夠針對信息的內容作出評價,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與見解,這種雙向互動的交流模式,給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在教育實踐中要充分發(fā)揮新媒體的這種優(yōu)勢,構建雙向互動的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首先,要充分運用新媒體的互動功能,使之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情況。例如,思政教師可以和相關管理者在學校的公眾號平臺上開發(fā)思想政治教育專版,然后利用微信公眾號平臺的留言功能,讓學生進行留言反饋。教師可以收集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并以此為內容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專題內容,強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其次,還可以依托新媒體平臺構建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創(chuàng)設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吸引學生廣泛參與。學生在廣泛參與的過程中,把自己學到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表達出來,教師在雙向互動中更好地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從而更好地保證思政教育的效果。例如,學校可以宿舍為單位讓學生以思想政治為主題拍短視頻,然后上傳到學校的短視頻平臺官方號中,然后對學生的作品進行評價,通過這樣的方法既能夠轉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傳統(tǒng)模式,同時也能夠豐富學生的思想政治文化生活,從而持續(xù)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
綜上所述,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個方面都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為了更好地發(fā)揮新媒體的應用價值,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充分發(fā)揮新媒體帶來的積極影響,構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針對當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要樹立全新的思想政治新媒體化發(fā)展理念,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chuàng)新思政的表達方式,構建雙向互動的教育模式,這樣才能完善思政體系的構建,保證新媒體時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