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洋,王美鑫,邢慧敏,付得盛,遲曉華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護理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
《護理學基礎》是護理專業(yè)的核心課程,也是從事臨床護理工作的前提[1],對護理學專業(yè)學生來說具有重大意義。護生是未來臨床護理的后備軍,《護理學基礎》課程對于護生而言不僅鍛煉了護生技能,同時也對護生學習能力、內在素質進行培養(yǎng)[2]。因此,在日常授課的過程中,既要提高護生對于《護理學基礎》課程的學習興趣,又要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護生的綜合素質。朋輩互助是指具有相仿年齡和相似生活背景經歷的一類人通過一定的互助及信息的交流最終實現自我教育的過程[3]。隨著中國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度加大,教育進入了一個新的轉型期,朋輩教育能夠補充現有教師力量,并且朋輩間年齡、心理狀態(tài)相似,有助于開展朋輩間的專業(yè)知識教育,增強護生專業(yè)課的實際學習效力,因此在護生群體中實施朋輩教育有其必要性。本研究選用朋輩互助主體教學模式進行《護理學基礎》課程的教學并取得了良好成果。
1.1一般資料:選取長春中醫(yī)藥大學2019級本科護理專業(yè)開設《護理學基礎》課程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時間從2021年9月~2022年1月。納入標準:①通過全國統(tǒng)一高等教學入學考試進入我校的護理專業(yè)學生;②護理專業(yè)二年級;③主修科目中含有《護理學基礎》。排除標準:①??平?轉/升本科的護理專業(yè)學生;②重修該課程,或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留級的護生;③同期參與其他相關研究的護生。以班級為單位,通過簡單抽樣法從2019級護理專業(yè)班級中選取四個班級,再通過此方法將四個班級分為干預組與對照組兩組,其中,干預組有本科護生112名,年齡18~22歲,平均(20.40±1.03)歲,男14名(12.5%),女98名(87.5%);對照組有本科護生109名,年齡18~22歲,平均(20.32±1.15)歲,男12名(11%),女97名(89%),兩組學生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1.2.1組建主體式課程教師團隊:教學團隊由6名專職教師及3名研究生組成,教學團隊成員分工如下:3名副教授以上職稱的專職教師完成課程資源庫建設,包括PPT、學案、自測題、自主學習任務單、教學方案、教學大綱、相關領域文獻等文字資源;團隊內有3名主講該課程的教師,他們主要負責本課程的單元建設部分,該部分包含了視頻錄制、教學任務的實施與設計、線上的教學培訓以及專業(yè)課程的輔導與答疑這些內容;此外,團隊中的3名研究生在經過前期的培訓后,專門負責網絡平臺的維護以及后臺相關事宜的管理,同時兼顧學習任務監(jiān)督以及線上平臺使用相關問題的答疑工作。
1.2.2組建朋輩互助學生團隊:在干預組護生群體中,宣傳擔任朋輩教育成員的意義和基本條件。本著榜樣、引領、示范為目標,在大二年級《護理學基礎》期末考試成績≥80分(該課程為教考分離課程),績點≥3.5分的本科護生中進行選拔。朋輩教育成員(下稱“朋輩老師”)很好地發(fā)揮榜樣作用,他們不僅需要相對優(yōu)秀的成績,還應具有以下幾點條件:①有較強的責任心、適宜的自信心以及耐心;②積極上進的心態(tài);③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④良好的人際溝通技巧;⑤合理管理時間的能力。為吸引優(yōu)秀的學生投入到朋輩教育中,教師采取相應的鼓勵政策和獎勵措施。選拔以自愿為原則,對于初試報名的同學根據學習成績進行排序,遴選出排名前9名同學組成朋輩教育團隊。
1.2.3搭建自主學習線上資源:護理學基礎課程借助超星學習通、微信群、QQ群等搭建自主學習線上平臺,構建自主學習線上資源包括課程信息、知識章節(jié)、討論、資料、通知、作業(yè)、考試及題庫資源等多個模塊,符合護理學基礎課程線上平臺整體框架結構。每次課前學案及導學任務通過自主學習線上平臺進行提醒及發(fā)布任務。知識章節(jié)是由護理學基礎課程18個章節(jié)構成,將該課程分為62知識點,學習任務以知識點為單位,每個知識點為8~15 min,每個章節(jié)約有1~5個視頻,包含有理論和實訓兩個部分,圍繞知識點,設置一定的教學情境,碎片化組織教學內容,形成表達知識框架的視頻模塊集??荚嚰邦}庫資源模塊可具有自測、測試、調研等功能,每個章節(jié)針對知識點設置內嵌測試的自測題10~20題,同學通過知識點學習完成自測后可進入下一知識點學習,階段性測試題庫建設約為2 200道題,可隨機組建試卷進行測試,授課教師可根據授課內容進度情況進行階段考核、調研測試等,測試后系統(tǒng)會自動統(tǒng)計,考核錯誤的試題自動進入學生筆記,學生有針對性地學習也可反復測試。
1.2.4構建朋輩互助教育組織體系:采用同質原則進行分組,共分成三個大組,12個小組(每組8~9名),每個小組通過與朋輩團成員互選并確立。最終達到每個小組擁有1名朋輩老師,每4個小組組成1個大組,配備1名研究生。每個小組建立微信群保證溝通。
1.2.5建立朋輩互助主體式教學模式:課程建設本著優(yōu)勢資源共享、建以致用、協(xié)作管理的原則,在線上教學的過程中,為確保教師設定的教學任務的穩(wěn)步實施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朋輩老師團隊主要負責對于大一學生課前和課后的學習任務的督促與落實,創(chuàng)建朋輩互助多元化平臺混合式教學模式,見圖1。
圖1 朋輩互助模式圖
1.3效果評價
1.3.1學習成績:護生的學習成績包括理部分+實踐部分,分別占比60%與40%。理論考試題型包含選擇、判斷、名詞解釋及案例分析等共計100分,綜合評價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程度。實踐考核采用客觀結構化臨床技能考試(OSCE)的形式,滿分100分。
1.3.2自主學習能力:《護理專業(yè)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測評量表》由張喜琰等[4]編制而成,共由學習動機、自我管理能力、合作能力、信息素質4個維度組成(30個條目)。整體采用李克特五級評分法進行計分。從“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賦值5~1分。量表得分越高的護生,其自主學習能力越強。該表 Cronbach α系數為 0.822,具有較好的內在一致性,本研究中Cronbach α系數為0.813。
1.3.3人文關懷能力:采用馬語蓮等[5]學者根據由紐約城市大學 Nkongho 教授編制的人文關懷能力評價量表(CAI)漢化后所得人文關懷能力評價量表對護生進行問卷調查。該量表包含了3個維度耐心(10條目)、理解(14條目)、勇氣(13條目),整體采用李克特7級評分法,程度為“強烈反對”~“強烈贊同”賦值1~7分,除條目13以外,其余都是正向計分??偡钟傻偷礁邽?7~259分。得分高者,則其人文關懷能力愈強。其Cronbach α系數為 0.925。后有學者朱磊[6]使用該量表進行調查研究,得出Cronbach α系數為0.833,本研究中,該量表Cronbach α系數為8.847。
1.3.4數據回收:在學期末對研究中納入的所有護生進行理論及實踐考試,同時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前,課題組成員向學生說明調查目的、內容以及填寫方式,在獲取學生同意之后統(tǒng)一問卷發(fā)放,共發(fā)放問卷231份,回收有效問卷231份,回收率為100%。
1.4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Excel對收回的問卷信息錄入,采用SPSS25.0軟件進行t檢驗及χ2檢驗。
2.1兩組護生學習成績比較:干預組本科護生的理論綜合考核成績、實訓技能考核成績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見表1。
表1 兩組護生學習成績比較分)
2.2兩組護生自主學習能力比較:干預組護生自主學習能力評價總分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在學習動機、自我管理、合作能力、信息素養(yǎng)等4個維度的比較中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見表2。
表2 兩組護生自主學習能力比較分)
2.3兩組護生人文關懷能力比較:干預組護生人文關懷能力評價總分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見表3。
表3 兩組護生人文關懷能力比較分)
3.1朋輩互助主體性教學模式提高了本科護生的學習成績:學習成績不僅能夠檢驗護生本學期課程結束后對于知識的掌握情況,而且也能夠反映出教學設計的合理與否。一方面,通過朋輩互助主體性教學的方法,朋輩之間促進了《護理學基礎》課程內容的知識交流與分享,進而改善學習氛圍,促進護生的學習興趣。朋輩之間的交流互動、支持與合作,更易使知識分享態(tài)度轉化為知識分享行為[7]。本研究中通過設置朋輩互助小組,在教師講授課程之后,小組內展開充分的討論與學習,相比較于傳統(tǒng)的學習方式,通過榜樣“朋輩”的組織和帶領,成員之間有著輕松的學習氛圍,因而會對一個知識點進行不同角度的探究,這樣的探討不僅僅學習到了知識點本身的含義,同時也能夠深部挖掘到不同知識點背后的原理,既避免了學習知識的瓶頸,又能夠讓護生懂得多角度思考問題的方法。另一方面,通過豐富的課程資源與及時的教學反饋,保證教學的質量。在提前設置好的教學資源包面前,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需求進行提前或反復觀看教學內容,既能滿足不同學習進度學生的需求,又能保證隨時隨地獲取教學資源。此外,一個及時有效的教學反饋,便于教師更深入地了解學生所需、所想[8]。與傳統(tǒng)的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習慣相比,朋輩互助主體教學的課后教師會收到來自小組中學生匯報的問題,其內容不僅僅包含護理學基礎知識內容,也會有一些對于課程的建議,教師會通過學生的反饋,解決學生存在的困惑,并且會不斷完善朋輩互助主體教學的內容與呈現方式,保證了課堂呈現的質量。
3.2朋輩互助主體性教學模式提高了本科護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許周茵等[9]人認為,本科護生在學習過程中仍受傳統(tǒng)課堂觀念的影響,扮演被動接受知識的角色,導致其出現自主學習能力不佳的情況。而朋輩互助的主體教學模式將原來的“教師-學生”雙向互動模式為“教師-學 生”+“學生-學生”聯(lián)動互動模式,使得交流與溝通方面變得更加活躍[10]。在助教和朋輩老師之間的互動中,大家所處的學習環(huán)境相似,因此護生能夠從助教以及朋輩老師身上找到更多可以復刻、可操作以及更實用的學習方法,用以促進自己的學習。尤其是在護理實踐技能操作學習中,由于班級人數較多,很多護生難以看清楚教師操作的每一個步驟,而助教以及朋輩老師的存在很好地彌補了這一問題,學生可以向其請教上課時沒有理解的步驟,朋輩成員之間輕松的溝通方式使得護生的學習欲望增強,同時自主性也會隨之增加[11]。此外相比較與老師之間的直接溝通,朋輩團成員之間相互溝通的壓力要更小。這是由于朋輩團成員之間年齡、思想、生活背景、價值觀念甚至是興趣愛好方面比較相近,雙方容易產生共鳴[12]。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會更快進入了學習狀態(tài),助教或者朋輩教師會將自己的經驗、技巧通過陪練的方式潛移默化的傳授給護生,護生也與助教或其他成員進行討論,從而提高了護生對于學習的自主性,因此更愿意主動發(fā)現問題,并與大家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
3.3朋輩互助主體性教學模式提高了本科護生的人文關懷能力:在王潔玉等[13]人的研究中發(fā)現,在校護生之間的人文關懷感知度較高,其中同伴之間的關懷最高,其次是教師的關懷。在本研究中,朋輩互助的學習氛圍中極易形成同齡群體之間特有的關懷氛圍,護生在這種氛圍中不斷提高自身的人文關懷能力。一方面,朋輩互助小組的出現,使得成員之間在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商有量,并且在日常對話的過程里懂得換位思考,在爭取小組榮譽的比拼下明白責任共擔的道理,因此成員彼此之間要有更多的包容和體諒,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關懷氛圍。這與王瀅茹等[14]人的研究結果一致,研究認為關懷氛圍與本科護生的人文關懷能力呈正相關,在本研究中朋輩互助主體教學的人文關懷氛圍促進了學生人文關懷能力的發(fā)展。另一方面,教師與學生的互動較為積極,教師能夠從學生的意見中不斷明確自身的角色定位,并且會改進自己與護生之間溝通和交流的方法,并運用溝通技巧不斷弱化師生之間溝通上固有的隔閡,學生能夠感受到教師的關愛,并且將教師表現的人文關懷行為內化為自身學習的動力以及人文關懷的素養(yǎng),從而提升自身的人文關懷能力。
綜上所述朋輩互助主體性教學模式提高了本科護生的學習成績、自主學習能力以及人文關懷能力。學生在朋輩榜樣的模范作用下,內化自身修養(yǎng);在小組的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充分發(fā)揮自主性,真正意義上激發(fā)了護生的學習興趣。值得注意的是,本研究中的教學模式需要豐富且形式多樣的教學資源作為支撐,因此對于教師和助教的工作中存在量的挑戰(zhàn),同時在朋輩榜樣的選拔過程中應綜合全面的去評價,并不能單純的以成績論好壞,因此在選拔上存在一定的難度,并需要大量時間去觀察護生,因此其長遠的應用價值有待在后續(xù)的研究中進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