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怡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標準》)提出,在語文教學中要注重“課程內容整合”,要“注重課程內容與生活、與其他學科的聯系,注重聽說讀寫的整合”?!稑藴省分羞€特別設置了文學閱讀與創(chuàng)意表達任務群,認為要引導學生在語文讀寫實踐活動中,通過整體感知等方式,獲得個性化的審美體驗,并結合觀察、感受社會的體會,表達自己獨特的體驗和思考,寫出吸引人閱讀的作文。由此可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有“整合”思想,基于單元整體特點,將閱讀、寫作、實踐等結合在一起,安排綜合性活動,提升學生的作文水平。
一、厘清脈絡,搭建寫作支架
1.喚醒文體意識,形成認知體系
基于單元整體視域設計寫作教學活動,教師可以從文體入手,引導學生理清寫作脈絡,搭建整體的學習支架。
《太陽》《松鼠》都是精彩的說明文,教師可以圍繞“學寫說明文”設計單元讀寫活動。在任務一中,學生閱讀課文,分析說明文在結構、語言、主題思想等方面的特點。在任務二中,學生要拓寬視野,融入其他單元的文章,通過對比異同的方法,分析說明文《太陽》《松鼠》和記敘文《母雞》《貓》等作品的不同之處,進而掌握說明文的典型特點。在任務三中,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創(chuàng)意寫作,可以將《母雞》《貓》作為改寫對象,將記敘文改寫成說明文。在自主寫作中,學生要觀察周圍的動植物,抓住它們的典型特點,并在上面的活動中任選一個。此后,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將議論文等其他文體特點納入認知支架中,逐步強化文體意識,搭建完整的寫作支架。
2.樹立主題意識,生發(fā)人生哲思
教師還可以搭建心理感悟支架,讓學生試著和主人公產生共鳴,進而感悟作品的主題思想,并在寫作中生發(fā)人生哲思。
《梅花魂》《月是故鄉(xiāng)明》是一組展現作者內心世界、體現家國情懷的作品。教師可以設置情感支架,引導學生寫出內涵深刻、情感充沛的作品。首先讓學生閱讀課文,并介紹作品的寫作背景,通過配樂誦讀、角色扮演等方式,和作者形成共鳴,進而深入分析作品的主題思想,思考如何在敘事的過程中,融入真實情感。其次,引導學生將情感融入“那一刻,我長大了”的作文中。學生可以互動討論,說說自己有哪些難忘的童年經歷,它讓自己獲得了什么啟迪。如果有條件,可以組織他們講故事、演小品等,進一步豐富他們的感悟。最后,鼓勵學生大膽寫作,并互動交流。學生可以互相點評,看看同伴的作品是否寫出了主題思想,是否滲透了對生活的感悟。利用心理感悟支架,學生能結合寫作主題,明確寫作目標,產生寫作需求。他們還要在自主寫作階段,融入內心想法,升華文章主題。
3.強化表達意識,調整行文語言
在單元整合教學中,教師還可以組織讀寫結合的活動,引導學生調整行文語言,提升表達藝術。
《富饒的西沙群島》《海濱小鎮(zhèn)》《美麗的小興安嶺》都是精彩的寫景文,作者善于使用各種修辭手法,描寫唯美的自然景觀。教師可以利用這個單元,提供讀寫支架,讓學生逐步提升表達水平。第一個環(huán)節(jié)為“讀文,總結寫法”,學生可以找出課文中的精彩語句,總結它們用的是什么修辭手法,然后分析歸納這些修辭手法的特點與作用。第二個環(huán)節(jié)是“仿寫,遷移運用”。學生可以仿照課文例句,仿寫類似的句子。如可以用比喻的方式,形容花園的景色。第三個環(huán)節(jié)為“修文,調整語言”。寫“這兒真美”后,學生可以自主批改作文,并試著運用修辭手法,讓描寫更生動。
利用讀寫支架,學生找到了課本中的“例子”,并從中獲得啟迪,舉一反三,從而自主寫作。如果能基于“一課一得”的教學理念,引導學生掌握并整合各種寫作方法,形成系統的寫作體系。
二、聚焦要素,明確寫作導向
1.基于切身體驗,表達個性見解
部編教材的特點是將語文要素和人文要素整合在一起,課程編寫具有一定的系統性。在構筑寫作單元整合課程的時候,教師要聚焦語文要素,明確寫作導向?!遏敒I孫漂流記》《騎鵝旅行記》《湯姆·索亞歷險記》的單元閱讀訓練要素是“了解作品梗概,把握名著的主要內容,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節(jié)交流感受”。口語交際訓練要求則是“引用原文說明觀點,使觀點更有說服力,判斷別人的觀點是否有道理,理由是否充分”,教師可以圍繞這些單元學習要素,設計一系列教學活動。在“閱讀作品,體會人物感受”中,學生可以將自己想象成主人公,體會他們的內心感受,并深入探究某些問題。如:“魯濱孫將星期五帶入文明社會,這種做法是否正確?”在“學寫梗概,提出個性觀點”環(huán)節(jié),學生選擇一本名著,寫出自己的感受,并引用原文證明自己的觀點。在“自主寫作,展現個性想法”中,學生可以改編某些作品,并試著融入生活體驗,如想象自己來到荒島上改造荒島。如此設計寫作活動,既能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又能喚醒他們的內心體驗,讓他們寫出個性化的想法。
2.擷取生活素材,流露真情實感
如何挖掘生活素材,寫出真情實感,是寫作的重要內容。教師可以選擇相關的單元,組織學生體驗、交流、寫作。
《匆匆》《那個星期天》的單元閱讀訓練要素是“體會文章是怎樣表達情感的”,表達訓練要素是“寫作時,選擇合適的內容寫出真情實感”。教師可以結合本單元的特點,設計單元整合寫作活動。在“體驗”環(huán)節(jié),主要引導學生體驗作者的情感,讓學生回憶自己日常生活中的類似情感。如有學生認為自己平常也有時間不夠用的感覺,因此能和《匆匆》的作者產生共鳴。在“交流”環(huán)節(jié),學生可以圍繞“讓真情自然流露”的寫作主題,和同伴討論在生活中有哪些讓自己感動的瞬間。在“寫作”環(huán)節(jié),可以根據討論所得,自主寫作。如有一名學生寫自己幫父母做飯,卻將廚房弄得一團糟。父母表面上埋怨,還是吃了自己制作的食物。
體驗時,學生消除了和作品間的心理距離,和作者產生情感共鳴。交流時,他們能探討生活中典型的素材,并體會其中蘊藏的情感。寫作時,學生就能寫出有真情實感的作品。
3.運用描寫方法,寫出人物特征
掌握寫作手法,也是重要的語文要素。教師可以選擇有豐富人物形象的單元,組織學生參加讀寫綜合活動。學生要結合人物特點,運用恰當的細節(jié)描寫手法,寫出人物的典型特點。
《人物描寫一組》《刷子李》的單元閱讀訓練要素是“學習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教師可以將《人物描寫一組》作為例子,讓學生說說作者想要展示怎樣的人物特點,運用了哪些描寫方法。如在《摔跤》中,由于需要展現少年活潑、勇猛、智慧的形象,作者運用了動作描寫。本單元還有《我的朋友容容》《小守門員和他的觀眾們》這兩篇例文,教師可以安排品味例文環(huán)節(jié),讓學生說說例文中用了什么手法。此后組織學生探討如果自己寫相同的內容,會運用什么方法。本單元的表達訓練要素是“初步運用描寫人物的基本方法,嘗試把一個人的特點寫具體”,故此,教師要組織自主寫作環(huán)節(jié),讓學生以自己的同學作為描寫對象,通過細節(jié)描寫,展現他們的形貌、動作、心理、語言。
通過分析例文、自主寫作這些環(huán)節(jié),教師安排了完整的單元讀寫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逐步提升描寫人物的水平。
三、融合資源,搭建寫作平臺
1.融合閱讀文本,隨文批注
單元整合課堂要體現一定的融合性,教師要運用學習方式融合、課內外閱讀融合、跨媒介閱讀融合等方法,搭建更具綜合性的寫作平臺。在學習方式融合的寫作平臺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將閱讀、寫作、交流、批注等多種學習方式整合在一起,提升讀寫水平。
在學習《北京的春節(jié)》《臘八粥》《古詩三首》的時候,教師可以“家鄉(xiāng)的風俗”為主題寫作,要體現融合性。首先指導學生運用隨文批注的方法,一邊閱讀,一邊寫下閱讀感受,如可以寫一下自己對春節(jié)有哪些期待。其次,讓他們上網搜索信息,探索春節(jié)還有哪些有趣的習俗、歷史淵源是什么等。經過兩次批注,學生的視野會更開闊。此時,要求學生總結批注中提到的問題,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主題,進行深入探究,并完成寫作任務。如一名學生在批注中寫道:“隨著時代發(fā)展,人們過年的意識越來越淡漠了,很多習俗漸漸消失了,這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呢?”在寫作中,可以圍繞這條批注,寫下個性化的觀點。
在隨文批注活動中,學生掌握了更新穎有趣的閱讀方法,并在此基礎上寫出內容充實的作文。
2.融合經典名著,創(chuàng)意寫作
課內外閱讀融合是資源融合的好方法,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同主題閱讀活動,看看能否獲得啟迪,再組織他們創(chuàng)意寫作。
《草船借箭》《景陽岡》《猴王出世》《紅樓春趣》這些作品都選自名著,而本單元的寫作任務是“寫讀后感”。教師可以在此基礎上拓展融合各種資源,組織更豐富的單元活動,讓學生閱讀原著,完成整本書閱讀。還可以閱讀一些評論類文章,深入理解作品。在此基礎上,再組織他們參加多元寫作活動。在“評名著”中,學生結合評論類作品,試著寫下自己對《西游記》的評價。在“補白作品”的活動中,他們可以選擇其中的留白處寫作。如可以寫孫悟空被壓在山下時,花果山發(fā)生了什么事。在“創(chuàng)意續(xù)寫”中,學生可以寫取經成功后,師徒四人還發(fā)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最后,可以將作品上傳到微信平臺,和同伴交流分享創(chuàng)意構思。
在創(chuàng)意寫作中,教師可以安排“評名著、補白作品、創(chuàng)意續(xù)寫、同主題創(chuàng)寫”等多種不同類型的活動,積極融合各種資源,豐富寫作教學內容。
3.融合數字賦能,多元評價
跨媒介閱讀融合能幫助學生利用網絡搜索獲取更多信息,從而拓展他們的視野,讓他們從其他網友的多元評價中獲得啟迪,優(yōu)化寫作效果。
網絡評語是值得融合的教學資源,教師應鼓勵學生參加點評他人的活動。結合網絡閱讀,學生可以用留言的方法評價作品,并和其他評論者互動。此外,他們還可以上傳自己的作品,觀看他人的評價。教師要指導學生篩選高質量的評價,從評論是否有針對性、是否進行舉例論證等角度入手分析。如有學生上傳了“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主題作品,發(fā)現有讀者認為,該作品引用網絡資料較多,沒有自己的獨特感受。該學生便圍繞此觀點修改作文,試著表達更多的獨創(chuàng)性想法。
在搭建網絡寫作平臺的時候,教師不僅要鼓勵學生積極利用網絡平臺分享自己的作品,更要引導他們運用網絡評價,發(fā)現自己在寫作中存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