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清亮,紀建粉,楊 超
(臨沭縣人民醫(yī)院檢驗科,山東 臨沂 276700)
支原體肺炎是由于支原體感染而引發(fā)機體肺部發(fā)生病變,致病機制為支原體頂端吸附于細胞表面,將其微管侵入細胞,從而奪取細胞營養(yǎng)物質,再釋放出過氧化氫等引發(fā)細胞溶解、壞死,致使炎癥反應發(fā)生。當支原體大量繁殖后,患兒肺部受到損傷,出現充血等現象,而其臨床表現多為持續(xù)性劇烈咳嗽、咽喉腫痛,其具有較強感染性[1]。該病主要由飛沫傳播,多發(fā)于冬春兩季,且其患病年齡可低至18 個月。據研究數據顯示,嬰幼兒支原體肺炎發(fā)病率為9.8%[2]。此外,周汝科等學者[3]在就微生物快速培養(yǎng)檢測法與快速血清學檢驗法在成人肺炎支原體感染中的診斷價值對比中指出,支原體肺炎潛伏期長達8~35 d。因此,早期診斷治療可以及時止損,保證機體健康,而血清學檢測和微生物快速培養(yǎng)對支原體肺炎有較高的診斷價值。對此,為研究微生物培養(yǎng)及血清學檢測對診斷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的效能及其價值本研究對64 例肺炎支原體感染患兒相關數據進行了分析,具體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9 年5 月至2022 年7 月臨沭縣人民醫(yī)院接治的64 例肺炎支原體感染患兒作為觀察組。1~3 歲患兒19 例,男性11 例,女性8 例;病程6~72 d,平均病程(11.59±8.46)d。4~7 歲患兒25 例,男性15例,女性10 例。病程6~70 d,平均病程(11.32±8.57)d;8~10 歲患兒20 例,男性12 例,女性8 例;病程5~69 d,平均病程(11.39±8.30)d。不同年齡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64 例患兒病程≥7 d 有23 例,男性14 例,女性9 例;年齡1~11 歲,平均年齡(5.49±2.33)歲。病程≤7d 患兒41 例,男性22 例,女性19 例;年齡1~8 歲,平均年齡(5.44±2.62)歲。不同病程患兒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另選73 名健康兒童作為對照組,其中男性34 例,女性39 例;年齡1~10 歲,平均年齡(5.24±2.56)歲。觀察組患兒與對照組健康兒童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臨沭縣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入選兒童父母或監(jiān)護人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納入標準:①肺炎支原體感染患兒符合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標準[4]并經臨床病癥分析結合胸部X 線檢查確診;②健康兒童無基礎性疾病。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嚴重疾??;②近期有服用激素類藥物;③合并嚴重精神疾病。
1.2 檢測方法診斷金標準:經臨床病癥分析結合胸部X 射線檢查進行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的診斷。血清學檢測:囑家屬讓患兒及健康兒童在檢測前一晚開始至第2 天檢測結束止,在該段時間內要求其保持禁食狀態(tài),并且保證空腹時間>8 h。在檢測當天,取患兒晨時空腹狀態(tài)下外周靜脈血2 mL,將其離心處理(轉速:2 300 r/min,持續(xù)運轉時間:5 min),選取離心后的血清,將其放置低溫環(huán)境中保存,將所有受檢血清標本集齊后統(tǒng)一進行處理。借助抗肺炎支原體抗體檢測試劑盒(北京歐蒙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批號:JSY1600437),再采用酶聯免疫吸附實驗檢測患兒血清中肺炎支原體,與其特異性免疫球蛋白M抗體進行反應,若結果顯示出有兩條紅線則為陽性。當第一次檢測顯示其結果為陰性時,則需等待1 周后再進行一次復檢,以此降低檢測誤差。微生物培養(yǎng):采用無菌咽拭子(杭州創(chuàng)新生物檢控技術有限公司,國械注準:20153401653),取出患兒口腔及咽喉部分泌物并置于無菌收集器中。將提取出的分泌物進行稀釋處理,使其與肺炎支原體營養(yǎng)瓊脂培養(yǎng)基混合,再將混合液倒入無菌培養(yǎng)皿中,并將其放置密閉環(huán)境中,將溫度保持在37 ℃左右,持續(xù)進行24 h 細菌培養(yǎng)。24 h 后觀察培養(yǎng)皿顏色變化,若皿中出現紅色或黃色狀物質則表示為陽性,若無顏色變化或呈現透明色則表示其結果為陰性。
1.3 觀察指標①對比不同人群血清學檢測、微生物培養(yǎng)結果:對比兩種檢測對健康人群與支原體肺炎患兒的診斷結果。②對比兩種檢測用于診斷不同年齡患兒的陽性檢出率:將年齡分為1~3 歲、4~7 歲及8~10 歲。③對比兩種檢測用于診斷不同病程患兒的陽性檢出率:將病程分為≥7 d 與≤7 d,檢測兩種病程患兒采用兩種檢測方式時陽性檢出情況。④對比兩種檢測的診斷效能:以臨床病癥結合胸部X 線檢查作為本次研究的診斷金標準,分析對比血清學檢測與微生物培養(yǎng)的敏感度及特異度,并制作兩種檢測方法的受試者操作特征(ROC)曲線圖。敏感度=真陽性數/(真陽性數+假陰性數)×100%;特異度=真陰性數/(假陽性數+真陰性數)。
1.4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 21.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采用() 表示,行t檢驗;計數數據采用[例(%)]表示,行χ2檢驗。應用ROC 曲線分析敏感度與特異度。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不同人群血清學檢測、微生物培養(yǎng)結果經臨床病癥結合胸部X 射線檢查診斷為肺炎支原體感染的64 例觀察組患兒中,血清學檢測陽性患兒有54 例,微生物培養(yǎng)檢測出陽性患兒51 例,血清學檢測陽性檢出率高于微生物培養(yǎng);對照組健康兒童行血清學、微生物培養(yǎng)結果檢測結果為陰性。
2.2 不同年齡患兒陽性檢出率比較情況血清學檢測出1~3歲患兒中陽性有13 例,陰性有6 例;同樣檢測出4~7 歲患兒中有22 例陽性,3 例陰性;而8~10 歲患兒中有19 例陽性,1 例陰性。微生物培養(yǎng)檢測出1~3 歲患兒中有陽性18 例,陰性1 例;4~7 歲患兒中有陽性21 例,陰性4 例;而8~10 歲患兒中陽性有12 例,陰性有8 例。其中1~3 歲患兒血清學檢測陽性檢出率低于微生物培養(yǎng),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4~7 歲患兒的血清學檢測與微生物培養(yǎng)陽性檢出率無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P>0.05);8~10 歲患兒血清學檢測陽性檢出率高于微生物培養(yǎng),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不同年齡患兒陽性檢出率比較情況[例(%)]
2.3 兩組不同病程患兒陽性檢出率比較情況血清學檢測出病程≥7 d 患兒有22 例陽性,1 例陰性,血清學檢測出病程≤7 d 患兒有32 例陽性,9 例陰性;微生物培養(yǎng)檢測出病程≥7 d 患兒有12 例陽性,11 例陰性,微生物培養(yǎng)檢測出病程≤7 d 患兒有39 例陽性,2 例陰性;病程≥7 d患兒的血清學檢測陽性檢出率其陽性檢出率高于微生物培養(yǎng),病程≤7d 患兒的血清學檢測陽性檢出率低于微生物培養(yǎng),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不同病程患兒陽性檢出率比較情況[例(%)]
2.4 兩種檢測方法對感染患兒的診斷效能血清學檢測與微生物培養(yǎng)敏感度、特異度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表4 及圖1。
圖1 血清學檢測、微生物培養(yǎng)診斷效能ROC 曲線圖
表3 兩種檢測診斷結果
表4 兩種檢測診斷效能分析
支原體侵入人體后主要作用于機體呼吸道黏膜,是一種具有活性的原核微生物,黏附于機體后便可進行繁殖。通常以二分裂的方式進行繁殖,繁殖初期速度比較慢[5]。因支原體肺炎療程較長,當支原體開始大量繁殖后,會導致病情加重,進一步損害機體。因此,在支原體潛伏期進行早期診斷與治療,能夠有效阻斷支原體繁殖,可提高患者臨床療效,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因支原體感染造成的肺炎無明顯特征性臨床表現,且其影像學檢測同樣無顯著病理特征。因此,其誤診率、漏診率較高[6]。而據馮志山等[7]在研究微生物快速培養(yǎng)檢測與快速血清學檢驗診斷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的效果分析中提出,血清學檢測與微生物培養(yǎng)均可有效診斷支原體感染,是臨床常用于該病的診斷方法。而本研究結果與該研究觀點一致,說明了兩種檢測方法具有一定診斷意義。而血清學檢測是指將血液處理后檢測機體血清中各物質成分,利用抗體與抗原特異性結合及其專一性識別,診斷病毒、細菌及微生物等。其具有檢測速度快、操作簡單便捷且敏感度高的特點。微生物培養(yǎng)則是指在人工配置的培養(yǎng)皿及人為環(huán)境下使微生物生長繁殖,再借助培養(yǎng)基中顏色變化進行診斷,該檢測方法具有簡潔性、無創(chuàng)性及快速性。研究對比分別采用兩種方法對3 個年齡段患兒進行檢測,其結果可得1~3 歲患兒血清學檢測陽性檢出率低于微生物培養(yǎng),4~7 歲患兒的血清學檢測與微生物培養(yǎng)陽性檢出率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8~10 歲患兒血清學檢測陽性檢出率高于微生物培養(yǎng)。分析其原因可能為嬰幼兒機體防御屏障薄弱,免疫系統(tǒng)發(fā)育不完全,導致機體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出現假陰性,從而導致低年齡段患兒采用血清學檢測機體支原體感染效果減弱。而隨著嬰幼兒年齡的增長,其機體內細菌、微生物數量及種類均增多,進行微生物培養(yǎng)時極其容易受到機體其他微生物及菌群的干擾。因此,幼兒年齡增長后,微生物培養(yǎng)較血清學檢測而言,其陽性檢出效果明顯降低。另一方面,分別采用兩種檢測方法對不同病程患兒進行檢測后,其結果比較得出病程≥7 d患兒的血清學檢測陽性檢出率高于微生物培養(yǎng),病程≤7 d 患兒的血清學檢測陽性檢出率低于微生物培養(yǎng);血清學檢測陽性檢出率高于微生物培養(yǎng)。分析其原因,可能為患兒發(fā)病初期體內抗體生產較少,使得抗原與抗體專一性結合減少。因此,采用血清學檢測病程較短的患兒,其陽性檢測率會下降。而隨著病程的發(fā)展,機體免疫防御日漸減弱,導致其他微生物及細菌侵入機體,嚴重干擾了微生物培養(yǎng)檢測的準確度,導致其極易出現假陽性,故微生物培養(yǎng)檢測病程較長患兒,會導致其陽性檢出率降低。另外,ROC 曲線圖結果分析顯示血清學檢測與微生物培養(yǎng)敏感度、特異度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證實了血清學檢測與生物學培養(yǎng)對支原體感染均有較高的診斷價值。
綜上所述,采用血清學檢測與微生物培養(yǎng)均可有效診斷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微生物培養(yǎng)對1~3 歲且病程較短的患兒診斷價值更高,血清學檢測診斷應用于對于年齡大、病程長的患兒效果更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