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 桃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陸川縣烏石鎮(zhèn)中心學校,廣西陸川 537716)
小學是學生建立讀書意識,養(yǎng)成行為習慣的重要時期,以語文教學為載體滲透整本書閱讀,讓學生不斷在“讀完整的一本書”中獲得成就感、滿足感,既能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質(zhì)量,又能促進其在文學領域的長遠發(fā)展。因此,小學語文教師應立足《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在實際教學中實施整本書閱讀,為學生提供科學有效的指導。
“新課標”在拓展型學習任務群提出了整本書閱讀教學任務,并對整本書閱讀作出以下解釋:本學習任務群旨在引導學生在語文實踐活動中,根據(jù)閱讀目的和興趣選擇合適的圖書,制訂閱讀計劃,綜合運用多種方法閱讀整本書;借助多種方式分享閱讀心得,交流研討閱讀中的問題,積累整本書閱讀經(jīng)驗,養(yǎng)成良好閱讀習慣,提高整體認知能力,豐富精神世界[1]。
整本書閱讀是極為考驗和鍛煉學生閱讀能力的一項閱讀活動,能夠更有效地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為小學語文教學提供助力。展開來說,立足整本書閱讀,學生需要面對篇幅更長、內(nèi)容更豐富、類型更多樣的閱讀資源,保持長期的積極閱讀狀態(tài),獨立分析文學作品情節(jié),自主解決問題,使閱讀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鍛煉和提高。之后,面對教材中篇幅較短、難度不大的文章,學生自然能應付自如,快速和準確地理解文章內(nèi)容,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和質(zhì)量。
為保障整本書閱讀效果,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經(jīng)常以經(jīng)典名著為主要閱讀資源,而名著之所以能成為經(jīng)典流傳至今,是因為其具有較高的文學藝術價值。學生通過閱讀了解名著中所涉及的文化背景,感受不同文化的獨特魅力,能夠顯著增強自身文化修養(yǎng)。而且在這些經(jīng)典名著中,有很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內(nèi)容,學生可以由此深入探索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有利于學生建立文化自信,提高民族自豪感。
下面將結合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準備、組織、展開、收尾、拓展等基本流程,以關注學生興趣、需求、差異等特點為前提,進一步討論整本書閱讀實施策略。
許多實踐成果表明,學生整本書閱讀效果與整本書閱讀資源質(zhì)量正相關,只有真正經(jīng)典且具有教育意義的書籍,才能在最大限度上促進學生閱讀,提高學生閱讀質(zhì)量。這就要求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整本書閱讀前,必須精選文學作品[2]。但是,如果教師只是從專業(yè)角度選擇文學作品,很容易使所推薦書籍閱讀難度過大,不符合學生的閱讀水平。因此,教師還應注意文學作品的選擇方法。比如,教師可以聚焦教材,結合單元文章人文主題確定整本書閱讀主題,選擇文學作品。以部編版教材為首,很多小學語文教材遵循“雙線”編排規(guī)律,單元文章具有相同的人文主題,目的是讓學生在更深層次的情感維度理解所學內(nèi)容。教師由此切入,在“家國情懷”“人與自然”等主題下推薦學生閱讀經(jīng)典書籍,能強化整本書閱讀的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教育意義,促進小學語文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
此外,教師還可以結合名篇作者、課后推薦書目等選擇文學作品。比如,小學語文教材中大量編排魯迅、葉圣陶、老舍等的文章,教師可以在學生讀懂教材文章,對作者其他文學作品產(chǎn)生興趣時趁熱打鐵,向?qū)W生推薦作者的其他散文集、小說集等,落實整本書閱讀。
作為“發(fā)展中的人”,學生在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整本書閱讀能力與需求。因此,“新課標”對小學語文不同學段的整本書閱讀提出了不同要求。
第一學段:閱讀淺易讀物,體會讀書的快樂,想象畫面,學講故事。
第二學段:閱讀模范事跡、文學名著、古今寓言、神話傳說,感受內(nèi)涵,汲取智慧,分享啟示。
第三學段:閱讀革命傳統(tǒng)、科普科幻作品,感受精神,書面交流。
教師還應踐行“新課標”要求,尊重學生在不同學段的發(fā)展差異,設置整本書閱讀梯度[3]。比如,立足第一學段小學語文教學實施整本書閱讀,教師應將“培養(yǎng)學生整本書閱讀興趣”置于首位,多向?qū)W生提供富有童趣的書籍,多鼓勵和表揚學生,避免提出過于復雜和困難的閱讀目標。而在第二學段,教師應以“鍛煉學生整本書閱讀能力”為首要任務,適當提高對學生的要求,如“讀懂、復述和評價文學作品”等,促進學生由“愛讀”到“能讀”的過渡。到第三學段,教師可以“持續(xù)發(fā)展學生整本書閱讀品質(zhì)”為主,再次提高要求,如“深入挖掘書籍核心精神”“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整本書主要內(nèi)容和中心思想”等,讓學生由“能讀”進階為“會讀”狀態(tài)。
整本書閱讀要求學生完整地讀一本書,耗時較長,屬于中長期小學語文教學任務,不能完全依賴課堂教學時間實施,避免壓縮教材基礎知識教學時長。這就要求教師適當擴大教學空間,將學生課余時間利用起來,精準把握教學進度。比如,教師可以在推薦書籍后,帶領學生制訂中長期閱讀計劃,包括“在課堂和學校讀什么、怎么讀、讀多久”“在課后和家里讀什么、怎么讀、讀多久”,讓學生對課內(nèi)外整本書閱讀側(cè)重點和時間安排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且根據(jù)學生“讀多久”計劃計算整本書閱讀預期時長的平均數(shù),使教學活動時間跨度清晰化。之后,教師可以聯(lián)系學生家長,向其說明整本書閱讀教學計劃,要求家長發(fā)揮家庭教育指導作用,監(jiān)督學生在家中按計劃展開整本書閱讀,及時反饋學生課后整本書閱讀態(tài)度與行為問題。家校緊密聯(lián)合,教學空間就此擴大,家長與教師同時監(jiān)督學生按計劃展開整本書閱讀,進而精準把握教學進度,讓學生穩(wěn)步完成整本書閱讀任務,形成較好收獲。
閱讀導航也稱導讀,是激發(fā)學生整本書閱讀興趣的關鍵一環(huán),而了解文學作品創(chuàng)作背景、認識作者生平、觀察書籍插圖、閱讀書籍目錄、預知故事懸念等,都是在導讀階段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的有效手段。教師可以將其有機融合,靈活運用,力求全面完善整本書閱讀導航。以《三國演義》整本書閱讀為例,教師可以在提出整本書閱讀任務后,向?qū)W生布置“收集《三國演義》背景資料與作者信息,完成背景資料卡與作者簡歷”活動,鼓勵學生通過上網(wǎng)查詢、翻閱課外書籍等方式自主收集相關信息,然后引導學生在“知人論世”基礎上提高閱讀興趣。緊接著,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出示《三國演義》經(jīng)典插圖,如《桃園三結義》《三顧茅廬》《草船借箭》《單刀赴會》等。這些插圖分別對應學生相對熟悉的故事情節(jié),以此激活學生思維,增進其對整本書不同故事情節(jié)的閱讀動力,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隨后,教師可以出示書籍目錄,引導學生猜測整本書其他故事情節(jié),想象相應的畫面。學生的閱讀興趣被充分調(diào)動起來,快速進入整本書閱讀狀態(tài),大大促進整本書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施。
在不同年級,受閱讀能力與經(jīng)驗影響,學生需要教師為其提供不同的整本書閱讀指導。因此,教師還應在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方面,完善指導過程[4]。
1.閱讀方法指導。教師應在低年級整本書閱讀中,著重指導學生閱讀方法,如聯(lián)想、猜測、標記、批注等。剛開始接觸整本書閱讀,由于經(jīng)驗有限,低年級學生極易出現(xiàn)“不會讀”“讀一半忘一半”“找不到閱讀重點”“說不清閱讀問題”等現(xiàn)象,進而降低閱讀質(zhì)量。教師可以選取文學作品中的經(jīng)典片段帶領學生一起閱讀,同時示范閱讀方法。比如,對書籍每章標題展開聯(lián)想,發(fā)揮想象力猜測其“可能的內(nèi)容”,然后帶著驗證猜想的目標閱讀。在閱讀過程中,每遇到與猜想相關的內(nèi)容,就可以借助不同標記將其標記出來,并在旁側(cè)作批注,寫下自己的觀點、想法或問題。讀完一章,可以從頭回顧猜想、標記和批注,梳理本章的主要內(nèi)容,最后串聯(lián)各章,把握整本書的內(nèi)容。學生逐漸了解、熟悉、掌握正確的整本書閱讀方法,是小學語文教學持續(xù)實施整本書閱讀的重要條件。
2.賞讀活動指導。隨著學生整本書閱讀能力的發(fā)展,教師可以在低年級到中年級的整本書閱讀過渡中,指導學生參與賞讀活動,組織他們討論文學作品的“沸點”。所謂“沸點”,就是文學作品中最精彩的部分,可以是一個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也可以是一個隱喻深刻的故事。教師可以先鼓勵學生找出“沸點”,分享精彩內(nèi)容,再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對“沸點”展開賞讀。
常言道:“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庇捎趯W生生活經(jīng)歷、閱讀偏好等存在差異,他們會基于不同角度分享“沸點”。所以,學生小組討論內(nèi)容多元化,賞讀活動也是不斷碰撞思維火花的過程,學生學會在整本書閱讀中多角度思考問題,進一步加深對文學作品的理解。
3.歸納總結指導。中年級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具有較高的要求,這也促使學生在閱讀中汲取智慧,獲得啟示。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在歸納總結方面為學生提供指導。對此,思維導圖再實用不過。比如,借助思維導圖梳理文學作品人物關系,梳理故事起因、經(jīng)過、結果,梳理事件時間線索,梳理作品布局結構,梳理書中名言等。教師可以先向?qū)W生說明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整本書閱讀中的不同用途,以及在不同用途下的思維導圖應用技巧,再鼓勵學生自主運用思維導圖梳理整本書內(nèi)容。學生強化梳理,增強整本書閱讀邏輯性,進而對書中人物關系、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趨勢、布局結構特點與目的等形成更深層次的把握,有利于學生汲取智慧,獲得啟示。
4.讀后表達指導。學生步入高年級,教師可以在讀后表達方面進行指導。語文學習閱讀與寫作并重,學生在整本書閱讀過程中不斷展開書面表達,將思考寫清楚,將感悟?qū)懲笍兀粌H能提高閱讀質(zhì)量,還有助于寫作能力的發(fā)展[5]。特別是模仿作者寫作方法展開表達,可以使學生掌握更豐富且實用的寫作技巧。為此,教師可以立足于整本書閱讀,特別設計仿寫、續(xù)寫、改編、寫讀后感、寫“推薦一本書”演講稿、寫書評、寫人物小傳等寫作任務,然后根據(jù)學生整本書閱讀進度,靈活滲透讀后表達指導。比如,學生整本書閱讀進行到經(jīng)典篇章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寫篇章讀后感,概括本章重點內(nèi)容,同時評價這一章節(jié)在整本書中的地位與作用。學生由讀引思,以思促寫,讀寫結合,意義不言而喻。
心理學研究認為,無論任何年紀的學生,都渴望得到教師的表揚和鼓勵,越是在教學活動中給予學生正向評價,越能激勵學生的學習行為,增強其學習主動性,提高其學習質(zhì)量。故而,整本書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施,鼓勵和表揚學生也必不可少。教師可以分享為載體,先為學生創(chuàng)造分享整本書閱讀成果的空間,讓學生充分展示自我、反饋學情,再落實激勵性評價。仍以《三國演義》整本書閱讀為例,教師可以在學生完成閱讀任務后,組織“《三國演義》整本書閱讀匯報會”,引導學生積極“參會”、發(fā)言,展示個人閱讀成果。之后,堅持以學生真實所得為依據(jù),以充滿激勵性的語言評價學生靈活的閱讀方法、充實的閱讀積累、積極的閱讀感悟等。學生由此得到鼓勵,整本書閱讀積極性大幅提升,促進后續(xù)教學發(fā)展。此外,隨著學生的成長,教師還可以減少干預,放手讓學生自主選擇整本書閱讀資源,自主制訂整本書閱讀計劃。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突出了教師對學生整本書閱讀能力的信任,也有激勵作用,有利于整本書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施。
總而言之,作為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拓展型學習任務群的重要組成部分,整本書閱讀意義重大,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施,一方面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助力小學語文教學發(fā)展,另一方面能增強學生文化修養(yǎng),建立文化自信。小學語文教師應正確看待整本書閱讀,積極完善相關教學活動,定期組織和指導學生閱讀整本書,努力讓學生在整本書閱讀中不斷提升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