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貝貝
(江蘇省徐州安保中等專業(yè)學校 221600)
物理課程是中職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物理模型地探討一直是一線物理教師談論、研究的重點,大量教學實踐表明,模型教學是課程的難點和重點,要求學生具備豐富的物理知識,具備將實際問題轉化、抽象出物理模型的能力,具備利用物理模型解決實際問題的的能力.本文以中職物理教學為探究載體,采取典型案例和理論分析相結合的方式,從“滑塊—木板”模型分析為例,重點剖析典型案例,以期實現(xiàn)教學相長的目的,為一線教育同仁帶來一些借鑒與幫助.
案例1在粗糙的水平地面上放置質量為M的木板,如圖1所示,在t=0時刻使得木板獲得v0的初速度,同時在木板的最右端以初速度為零的方式,放置可視為質點的質量為m的滑塊,已知滑塊與木板、木板與地面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分別為μ1和μ2,木板的長度足夠長,從零時刻開始至滑塊和木板靜止的過程中,試求:(1)滑塊運動的位移;(2)木板運動的位移;(3)滑塊與木板之間的相對位移;(4)整個運動過程中,滑塊與木板之間產生的熱量.
圖1
剖析本題題設中涉及信息量并不大,關鍵的難點是滑塊與木板,木板與地面之間均存著摩擦力,而且兩個動摩擦因數(shù)大小關系未知,這樣題目可能存在分類討論的情況;這里可以借助于v-t圖像進行分析處理,開始階段木板減速、滑塊加速,兩者達到共同速度后一起減速直至停止運動.如圖2所示,這是μ1≥μ2情況下滑塊和木板的速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對于μ1<μ2的情況,從零時刻開始,滑塊加速、木板減速,當兩者速度相等后,由于滑塊與木板之間動摩擦因數(shù)較小,所以滑塊的加速度始終小于木板的加速度,其速度—時間圖像如圖3所示,滑塊和木板以不同的加速度減速至靜止.
圖2 圖3
顯然,在解決中職物理“滑塊—木板”模型問題時,v-t圖像能夠直觀、形象地反映滑塊和木板的運動過程,利用圖像解決此類問題變得十分快捷、通俗易懂.
案例2質量為M的木板靜止水平地面上,如圖4所示,現(xiàn)有質量為m的滑塊以初速度v0從左端沖上木板,在摩擦力的作用下帶動木板向右運動,滑塊與木板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1,木板與地面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2,最終滑塊和木板均靜止;在此過程中,試求:(1)滑塊、木板運動的位移;(2)滑塊與木板之間因摩擦而產生的熱量.
圖4
辨析根據(jù)題設信息,滑塊能夠帶動木板運動,說明滑塊與木板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大于木板與地面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即μ1>μ2,結合上述案例可以作出v-t圖像如圖5所示:
圖5
可見,在中職物理教學中,滑塊-木板模型是課程教學中的重點模型,解決此類問題必須明確兩者運動的性質特點,利用牛頓運動定律結合隔離法分別求解滑塊和木板的加速度,靈活運用速度-時間圖像的直觀性求解運動的位移,充分體現(xiàn)數(shù)學知識在物理問題中的有效運用.
案例3質量為4kg的木板靜止于水平地面上,如圖6所示,質量分別為1kg和5kg的滑塊A和滑塊B,在t=0時刻開始從木板的左右兩端以3m/s的相向運動,一段時間后當兩滑塊相遇時,滑塊A相對于木板恰好靜止,已知滑塊與木板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0.5,木板與地面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0.1,題中涉及的最大靜摩擦力可以認為等于其滑動摩擦力,g取10m/s2,試求:(1)滑塊B相對于木板靜止時木板的速度.(2)滑塊A和B在t=0時刻兩者之間的距離.
圖6
剖析以向右為正方向,根據(jù)題意可知,A先向左做減速運動后向右做加速運動;B起初向右勻減速運動,木板向右做加速運動,在t1時刻滑塊B與木板達到共同速度v1,然后滑塊B與木板一起向右做勻減速運動,直至與A獲得共同速度v2,其v-t圖像如圖7所示.
圖7 圖8
對于滑塊A:μ1mAg=mAa1即a1=μ1g;
對于滑塊B:μ1mBg=mBa2即a2=μ1g;
對于木板:μ1mBg-μ1mAg-μ2(mA+mB+m)g=ma3,則a1=a2=5m/s2,a3=2.5m/s2.
根據(jù)v-t圖像(如圖7)可知,在0-t1內滑塊B和木板:v1=v0-a2t1=0+a3t1,則v1=1m/s,t1=0.4s.
根據(jù)v-t圖像(如圖8)可知,陰影部分的面積表示滑塊A與滑塊B之間的距離.在0-t1過程中,滑塊A和滑塊B相對于地面的位移之和為:
在t1-t2的過程中,
對于滑塊A:v2=-v1+a1(t2-t1),
對于滑塊B與木板(共速):
μ2(mA+mB+m)g+μ1mAg=(mB+m)a4,
v2=v1-a4(t2-t1),
本題是題設信息相對簡潔,但是運動過程比較復雜,不少學生難以求解出正確答案,從上述解析中可以看出,利用v-t圖像可以形象直觀地反應物體的運動情況,采取數(shù)形結合的方法解決此類復雜問題,能夠體現(xiàn)出其解題方法的優(yōu)越性和實效性.
總而言之,在中職物理教學過程中,“滑塊——木板”模型是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此類模型進行命題一直受到命題專家的青睞,從教學實踐來看,此類題型一直是學生犯錯的“重災區(qū)”,作為一線的物理教師,在平時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該引導學生利用“速度——時間”圖像進行分析,利用圖像的直觀性結合數(shù)學知識進行求解相關問題,不斷提升學生的物理解題能力,進而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