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程
杜甫和塔拉斯·赫里霍羅維奇·舍甫琴科(以下簡稱為舍甫琴科)分別是中國與烏克蘭的偉大詩人。從兩位詩人的出身來看,杜甫雖自幼家境殷實,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曾在朝廷為官,自己也曾擔任過左拾遺等官職,但是杜甫的一生卻經(jīng)歷了“開元盛世”、唐朝由盛到衰以及十年安史之亂的動蕩年代,他同情人民疾苦,憂國憂民。農(nóng)奴出身的舍甫琴科,來自社會的底層,和人民血肉相連;為了反對沙皇暴政和農(nóng)奴制度,他忍受了一切折磨,一生中自始至終進行著不屈不撓的斗爭,他深知人民的生活疾苦并同情受苦受難的人民。從兩位詩人的人生經(jīng)歷來看是相近的(見表1)。杜甫詩歌的風格抑郁頓挫,其基調(diào)是悲慨,舍甫琴科被烏克蘭人民授予“烏克蘭精神文化之父”,詩歌風格也多是憂愁悲傷的,因此兩位詩人的創(chuàng)作風格也是相近的。杜甫與舍甫琴科的一生雖都是命運多舛,四處奔波,飽嘗人間冷暖,但生于動亂的經(jīng)歷卻豐富和深化了他們的民族精神,詩人巧妙地憑借各種自然意象來表現(xiàn)各自的家國情懷,這一切都深深地融入他們的詩歌創(chuàng)作之中。
表1 杜甫與舍甫琴科人生軌跡對照表
意象是中國古代文學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耙狻笔侵饔^抽象的情感意念,需要借助“象”來表達,但“象”是客觀的物與景,寄托了作者的情思。詩人創(chuàng)作詩歌時先“意”后“象”,根據(jù)內(nèi)心的情思找到對應的形象。作者寓“意”于“象”,讀者以“象”會“意”[1]6-7。意象選取是詩歌成功的關(guān)鍵。意象是凝聚詩人主觀意蘊、寄托詩人情思、寓意深刻的藝術(shù)形象。意象不但包含詩人的情感,凝聚了詩人的感受經(jīng)歷,還被賦予了特殊的象征意義,并且表現(xiàn)出詩歌的美感。有些詩歌使用單一意象,有些詩歌巧妙地使用系列意象。閱讀詩歌時借助意象可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領(lǐng)悟詩歌所抒之情[1]7。古希臘早期的哲學家德謨克利特認為,我們對事物的感知緣于感官與事物原子“流射”的相互作用,事物在被感知時便流射出具有與事物相似的形狀,即“eidolon”,這些“eidolon”進入感官和心靈,便使人產(chǎn)生了感覺和思想。這是源于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物體的表面分泌出微細的液粒,通過空氣影響人的感官,才使人得到物體的‘意象’(eidolon)”[2]36。所以,他把所有感官得到的關(guān)于物體的印象,都叫作“意象”。在西方,意象派詩歌創(chuàng)作興起于 20 世紀,意象主義是 20 世紀英美詩歌中的一個流派,但它產(chǎn)生的時間卻更早一些,因為意象主義創(chuàng)始人是19 世紀的英國哲學家、批評家、詩人T·E·休姆。龐德是意象主義詩歌運動的杰出活動家和實力派。值得注意的是,意象主義詩人注重從東方的日本俳句特別是從中國古典詩詞中學習意象技巧,龐德出版的多部詩集中,不少是借鑒中國古典詩歌的意象藝術(shù)。經(jīng)調(diào)研,中國古代詩詞中常見的意象中有水、鳥、云,西方詩歌常用的意象也與中國同出一轍,也存在這些意象。意象派20 世紀初傳到蘇聯(lián),代表人物是葉賽寧,葉賽寧的意象派詩歌則是吸取了更早時期的田園詩和象征派詩歌技巧。因此,本研究認為,在中國與西方及蘇聯(lián)意象理論的鋪墊下,中烏詩歌意象有其可比性。杜甫與舍甫琴科詩歌中使用很多意象,寄托了作者的感情、抱負,使作品寓意深刻。
云作為自然景物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古代詩歌中出現(xiàn)的頻率很高,其作用也較為復雜,中國文學作品中的云意象,有的用來表達孤獨寂寞的心情,例如:李白在《送友人》一詩中寫道:“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象征游子,浮云無限,讓人深深地體會到游子的孤寂。“萬族皆有托,孤云獨無依?!保ㄌ諟Y明《詠貧士》)此處的“孤云”就是“貧士”的象征,也表達了孤獨無依的意味。杜甫的《恨別》與舍甫琴科的《在太陽旁邊,飄著一小片白云》中的白云意象也同樣道出了孤單寂寞和濃厚的家國情懷:
例1:“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云白日眠?!保ǘ鸥Α逗迍e》)[3]518
例2:“在太陽旁邊,飄著一小片白云,它逐漸變成紅色伸展開去,……”
例3:“……可是霧氣像狡猾的敵人遮蓋了大海,……”
例4:“它召喚著太陽就寢,沉沒進蔚藍的大海:它用玫瑰色的鋪蓋把云籠罩,就像母親在安放自己的嬰兒一樣?!薄八释饷鳎却?,就像親愛的母親在等待自己的子女那樣?!保ㄉ岣η倏啤对谔柵赃?,飄著一小片白云》)[4]409
杜甫的《恨別》寫于安史之亂爆發(fā)后的五六年,詩人被迫離開故鄉(xiāng)洛陽,流落蜀中。例1 譯為:思念家鄉(xiāng),常常踏著月色,在清冷的夜晚忽步忽立,通宵不寐。懷念兄弟時,每每望著天邊的云彩,神情恍惚,倦極忽眠。兩句詩真實呈現(xiàn)了詩人因不能返回故土,思不能寐、坐立不安的舉動,蘊含著憂傷之情。舍甫琴科從事詩歌創(chuàng)作,只有短短的二十多年的歷史,其中還有十年是在流放中度過的,自己孤身一人在相隔萬里的西伯利亞,詩人深情遙望自己祖國家鄉(xiāng)的方向,表現(xiàn)出對故土深深的思念。在例2 中,詩人凝視著白云遠去的方向,描寫的則是當時他的寂寞情境。例3 中詩人采用比擬和象征手法把霧氣比作敵人。例4 中舍甫琴科運用比擬辭格和象征手法,將云比作母親,而母親則象征著烏克蘭,這里還寄托了他當時的心情:他渴望著自由,懷念著烏克蘭故鄉(xiāng),熱愛著祖國和人民,向往著盡快結(jié)束流放之苦,回到祖國母親懷抱的家國情懷。
通過比較以上杜甫與舍甫琴科詩句,不難看出雖然兩位詩人以不同的表現(xiàn)手法去描寫浮云,杜甫是直接借云寄托思念之情,舍甫琴科則是借助比擬辭格和象征的表現(xiàn)手段去襯托對祖國的情思,相同之處在于兩位詩人均抒發(fā)了流落他鄉(xiāng)的感慨和對故園的思念,表達了鄉(xiāng)土觀念的家國情懷。
江河作為人類接觸較多的自然物象,是中國文學中最常用的意象之一。江河意象不僅可以傳遞戀人的相思之情,浩瀚江河還會引發(fā)詩人的吟詠之情,承載詩人無法言說的愁思、悲痛和深沉的家國之悲。古代許多文人墨客詩作中的江河意象也不乏此類作用,如“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虞美人》),抒發(fā)了詞人在亡國后頓感生命落空的悲哀感情,激起他對南唐故國的深深懷念?!敖曉郎强罢f,腸斷金沙萬里樓”(楊慎《宿金沙江》),表達了詩人思鄉(xiāng)、懷歸情懷?!叭松怨耪l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過零丁洋》),這種感人肺腑的情緒,也正是文天祥忠貞愛國情操的重要體現(xiàn)。杜甫與舍甫琴科詩歌中有大量關(guān)于江河的書寫,在其詩歌意象建構(gòu)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也凝聚著濃厚的家國情懷,這種情懷在兩位詩人的詩歌中都有表現(xiàn):
例5:“少陵野老吞聲哭,春日潛江曲江曲。江頭宮殿鎖千門,細柳新蒲為誰綠?”(杜甫《哀江頭》)[3]456
例6:“……我不知道在世界上,還有比第聶伯河,比我的光榮的故鄉(xiāng)更美麗的地方……”(舍甫琴科《我在異鄉(xiāng)成長》)[4]358
例7:“……我們回想起第聶伯河、烏克蘭,那樹林里的愉快的住所,……”(舍甫琴科《該是時候了吧》)[4]511
至德元年,長安淪陷,杜甫離開鄜州去投奔唐肅宗,不巧被安史叛軍抓獲,詩人內(nèi)心十分痛苦,觸景傷情,在此背景下創(chuàng)作了《哀江頭》這首千古佳作,例5 的第1、2 句解釋為:一個泣咽聲堵的老人,偷偷行走在曲江的角落里,行走不敢公然行走卻要“潛行”,哭又不敢放聲大哭,只能吞聲而哭,重復用一個“曲”字,給人一種百感交集、心神郁結(jié)的感覺,例5 第3、4 句譯為:江岸的宮殿千門閉鎖,細細的柳絲和新生的水蒲為誰而綠?“細柳新蒲為誰綠?”采用擬問修辭手法,第3 句的“鎖”字把昔日的繁華與今日的蕭條作對比,巧妙地構(gòu)成了今非昔比的慘淡景象,“為誰綠”以景反襯哀慟,一是說江山換了主人,二是說沒有游人,無限凄涼,安史之亂將曲江變成了任憑叛軍蹂躪的痛苦深淵,詩人運用“曲江”意象表達出對國破家亡內(nèi)心的巨大哀慟和真誠的愛國激情。1846 年,舍甫琴科在基輔參加了一個名為“基里爾-梅福迪協(xié)會”的團體,主張廢除農(nóng)奴制,爭取自由解放,后被沙俄憲警逮捕,沙皇當局判處他流放到奧倫堡的兵營里去,貶為一名小兵,從此他便開始了10 年的流放生活,《我在異鄉(xiāng)成長》就是在此期間創(chuàng)作的,第聶伯河被譽為烏克蘭的“母親河”,是烏克蘭境內(nèi)最長的河流,南北延伸貫穿整個國家后注入黑海,第聶伯河在舍甫琴科作品中出現(xiàn)的頻率很高,例6 中描寫詩人身處異鄉(xiāng),受盡磨難,面對生活的孤獨,有感而發(fā),懷念祖國的“母親河”第聶伯河,希望可以早日回歸故土的家國情懷。其中“比……比……”采用了排比修辭手法;《該是時候了吧》是舍甫琴科晚年的作品,這首詩是他在逝世前十天寫成的,是他最后的詩作。例7 中詩人在生命最后,回想起第聶伯河、烏克蘭,還有在樹林里的房子度過的愉快時光,寄托了詩人對祖國的熱愛。
杜甫與舍甫琴科的上述詩歌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相同點在于兩位詩人所處環(huán)境相同,《哀江頭》《我在異鄉(xiāng)成長》都是詩人在管制、拘役期間,人身失去自由的情況下創(chuàng)作的;《該是時候了吧》是舍甫琴科被釋放后的晚年作品。三首詩都是在江河意象作用下詩人觸景傷懷,抒發(fā)了對祖國難以抑制的熱愛,《哀江頭》是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guān)注,暗含了詩人的愛國主義家國情懷,而《我在異鄉(xiāng)成長》《該是時候了吧》反映的是作者鄉(xiāng)土觀念的家國情懷;不同點在于杜甫是被敵方羈押,而舍甫琴科是被當時的統(tǒng)治當局逮捕,在藝術(shù)和修辭表現(xiàn)手法上,杜甫運用了擬問的修辭手法和反襯的表現(xiàn)手法,表達委婉含蓄,舍甫琴科運用排比修辭手法,表述更加直率、明了、豪邁。
烏鴉意象也是中國古代詩詞的常用意象之一?!盀貘f”這一形象在當代經(jīng)常被賦予消極的含義,在中國,人們認為烏鴉是“兇兆”“惡鳥”,因為它有“好食腐肉”的生活習性,喜歡聚集在荒郊野冢、古廟戰(zhàn)場等死尸橫陳之地生活,因此烏鴉的這一特征還經(jīng)常與古代的戰(zhàn)爭相關(guān)聯(lián)。加之烏鴉的叫聲并不動聽,容易使人產(chǎn)生恐懼戰(zhàn)栗之感。在斯拉夫的神話中,烏鴉和渡烏叫作 “不祥之鳥”,如果一群烏鴉伴隨著部隊,它們就預言許多戰(zhàn)士的失敗和死亡。如果老鷹和烏鴉飛在一起,就表明會有一場激烈的戰(zhàn)斗,在烏克蘭民間烏鴉叫預示死亡。杜甫和舍甫琴科詩集中出現(xiàn)了許多烏鴉意象,并且表現(xiàn)出詩人忠貞的愛國主義情懷,如:
例8:“長安城頭頭白烏,夜飛延秋門上呼。又向人家啄大門,屋底達官走避胡。”(杜甫《哀王孫》)[5]61
例9:“……白嘴鴉從田野里飛來,把波蘭老爺太太們的尸體飽餐。
黑色的白嘴鴉飛來,要把波蘭的貴族們喚醒;……”(舍甫琴科《塔拉斯之夜》)[4]70
例10:“……一只烏鴉在荒冢上餓得呱呱地叫……哥薩克回想起黑特曼時代,禁不住流淚悲傷!”(舍甫琴科《塔拉斯之夜》)[4]70
安史之亂的長安被叛軍攻陷前,唐玄宗攜近親皇室及近臣逃離了都城,但還有很多未在身邊的皇室成員被留在了長安,他們便成為叛軍屠戮的對象、《哀王孫》描述了帝都被叛軍占領(lǐng)后的景象。例8 譯為:長安城頭,佇立著一只白頭烏鴉,夜幕了,還飛進延秋門上叫哇哇。這怪物又向大官邸宅啄個不停,嚇得達官們,為避胡人逃離了家。詩中“頭頭”運用了反復的修辭手法,詩人為了加強語氣,渲染氣氛。為了渲染恐怖氛圍,作者先從戰(zhàn)爭的恐怖之處開始描寫,先寫白頭烏鴉在延秋門上哀叫,以及在殿宇間紛飛的烏鴉,以此悲涼的意象開篇,烘托了全詩痛苦、引人哀憐的氣氛。詩人借烏鴉意象襯托城市在被血洗屠戮后殘破荒涼的意境,表現(xiàn)出對叛軍的仇恨和對王室的憐惜,也從側(cè)面反映出他對王朝忠誠,忠君愛民的家國情懷。12 世紀衰落以后,烏克蘭便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烏克蘭曾被俄羅斯、波蘭兩國瓜分過,舍甫琴科的詩歌《塔拉斯之夜》根據(jù)《羅斯史》中有關(guān)哥薩克①哥薩克:一詞源于突厥語,在那時的含義指“攜帶武器的覓財人”“流浪的武士”。也有學者認為該詞表示“自由人”,即不從屬于地主老爺?shù)淖杂扇?。首領(lǐng)塔拉斯·費奧多羅維奇的事跡寫成。當時由科涅茨波爾斯基統(tǒng)率的波蘭貴族地主的雇傭兵,不僅殘酷地鎮(zhèn)壓哥薩克,而且大批殺害烏克蘭平民。由此烏克蘭人民開展了廣闊的游擊戰(zhàn)爭,其中很多游擊隊伍還參加了塔拉斯·費奧多羅維奇的隊伍。1630 年5 月22 日,他們在第聶伯河支流的佩列雅斯拉夫利古城附近經(jīng)過三天三夜的艱苦鏖戰(zhàn),終于粉碎了科涅茨波爾斯基的軍隊,這次戰(zhàn)斗是在夜里進行的,因此被稱為“塔拉斯之夜”。雖然這次起義由于哥薩克上層的叛變,最終被鎮(zhèn)壓,但是舍甫琴科還是對烏克蘭哥薩克軍隊英勇頑強,最后取得戰(zhàn)斗的勝利感到無比的振奮,同時也表達了對波蘭殖民者壓迫和統(tǒng)治的痛恨。例9 中:“白嘴鴉把貴族們喚醒”是比擬辭格,將“白嘴鴉”賦予人的特質(zhì),擬人化了;例9、例10 中白嘴鴉啄食波蘭貴族的尸體,烏鴉餓得呱呱叫,這些烏鴉意象足以透露出詩人對波蘭統(tǒng)治者暴政的憤慨,對暴政下遭受重重壓迫的烏克蘭人民深情憐憫和爭取民族解放的家國情懷。
杜甫與舍甫琴科描寫烏鴉有相同的地方。在中國和烏克蘭,烏鴉都是不祥的象征,民間認為,當人遭遇不幸或者即將去世的時候,烏鴉會提前聞到氣息,并在枝頭鳴叫,是失敗和死亡的預兆,這一特征在以上例8 和例10 兩詩中都有體現(xiàn):“延秋門上呼”“餓得呱呱地叫”,烏鴉意象反襯出兩位詩人忠君愛民的家國情懷。在詩的開頭,杜甫借助烏鴉渲染氣氛,對唐王朝的毀滅哀其不幸,從側(cè)面也襯托出杜甫無時無刻不心系國家的愛國主義家國情懷;舍甫琴科利用烏鴉食尸的特性,描寫烏鴉會把波蘭貴族們分食飽餐,直接反映了詩人對當時侵略者殖民統(tǒng)治的尖銳抨擊和反抗的愛國主義情懷。不同之處在于,所指的對象不同,杜甫描寫的對象是唐王朝,而舍甫琴科的矛頭直指殖民者;語言表述上,杜甫婉轉(zhuǎn),舍甫琴科直接、自由;修辭手法上,杜甫運用反復辭格,舍甫琴科采用比擬辭格。
在詩歌評價史上,一般褒揚杜甫的,多半是被他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染,被他集大成的詩歌成就吸引。在眾多鳥類中,有一個杜甫曾經(jīng)關(guān)注并精心描繪的意象,那就是鶴。在中國,鶴是長壽和幸福的象征。而在烏克蘭,鶴則代表崇高的精神品質(zhì):忠誠、愉快、善心、同情心、友好態(tài)度。在舍甫琴科詩中也不乏描摹振翅高飛的鶴意象,鶴意象還可以寄托詩人復雜的情感,在杜甫和舍甫琴科詩歌中,它寄寓了詩人在外漂泊的寂寞和思鄉(xiāng)之情、憂國憂民的悲傷之情。
例11:“北城悲笳發(fā),鸛鶴號且翔。況復煩促倦,激烈思時康?!保ǘ鸥Α断囊箛@》)
例12:“鸛鶴追飛靜,豺狼得食喧。不眠憂戰(zhàn)伐,無力正乾坤?!保ǘ鸥Α端藿呴w》)
例13:“一群群野鶴排成行,飛向遙遠的家鄉(xiāng)。這個哥薩克流下了眼淚——他走過的大路荊棘叢生,滿目荒涼!”(舍甫琴科《歌(一)》)
《夏夜嘆》寫于杜甫回到華州不久,整個長安地區(qū)發(fā)生大規(guī)模旱災,例11 譯為:華州城北吹響了悲涼的胡笳,鸛鶴哀號著四處飛翔。時逢亂世,再加上天熱煩躁身體疲憊,我不禁熱切地盼想太平時世。詩中杜甫夜晚開軒納涼,夜觸所聞,而傷嘆世事,期盼著太平歲月,不禁發(fā)出深沉感嘆,懷念過去那種國泰民安、太平盛世的家國情懷。此處詩人運用聯(lián)想手法,用“鸛鶴哀號”聯(lián)想到貧苦人民的悲鳴。《宿江邊閣》是杜甫由云安到夔州,寄宿夔州西閣所作,詩人夜不能寐,起坐眺望,例12 中1、2 句是他的所見所聞,傳入詩人耳中的是飛禽走獸的聲息:鸛鶴白天在水面往來追逐,搜尋食物,此刻已停止捕逐活動;生性兇狠的豺狼,這時又公然出來攫奪獸畜,爭喧不止。杜甫采用聯(lián)想的表現(xiàn)手法,結(jié)合當時的時勢,詩歌此處不禁激發(fā)起人們對當時黑暗社會的聯(lián)想,鸛鶴追飛捕魚,豺狼噬食獸畜,不正象征了戰(zhàn)亂中被屠殺掠奪的人民嗎?此處運用了聯(lián)想手法。3、4 句寫詩人雖有心系國家社稷的政治抱負,卻無力實現(xiàn)整頓乾坤的夙愿,社會的動亂使他憂心忡忡,徹夜不眠。例12 正是詩人憂心國事情懷的寫照。在烏克蘭,鶴是最受人們喜歡的鳥類之一,把鶴用在民間故事、歌、詩中的例子數(shù)不勝數(shù),它是愛戀家鄉(xiāng)的象征。烏克蘭有一首詩,詩中作家問哪里是最好的地方,鶴回答:人最喜歡的地方都是自己的家鄉(xiāng)。烏克蘭有一首很有名的關(guān)于鶴的歌曲,代表想念祖國[6]。舍甫琴科的這首詩歌《歌(一)》是民歌體的抒情歌曲,講述的是年輕的哥薩克小伙兒到海外去尋求幸福卻死在異鄉(xiāng),年輕的烏克蘭姑娘思念遠走他鄉(xiāng)的愛人,結(jié)果空等了一場。例13 詩人也運用了聯(lián)想的表現(xiàn)手法,描寫連野鶴都可以飛回到家鄉(xiāng),而想到哥薩克卻要在異鄉(xiāng)艱難生活,在他面前的道路充滿了坎坷荊棘,暗含了無法回到自己家園之鄉(xiāng)土觀念的家國情懷。
杜甫的《夏夜嘆》中的鶴由于旱災干渴難耐而哀號著,不禁讓詩人聯(lián)想到當時受苦受難的廣大人民,不正是在戰(zhàn)亂的摧殘下凄慘地哀號嗎?這不禁使詩人對當時的現(xiàn)實災難充滿憂患,還包含詩人在那個戰(zhàn)亂年代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展現(xiàn)出他關(guān)心國家民族命運的愛國精神。同樣《宿江邊閣》 中的鶴表現(xiàn)了詩人對叛軍難以平復的憤怒和對人民的憐惜,也充滿著一種哀國悲民的家國情懷。而在《歌(一)》中,舍甫琴科借助鶴愛戀家鄉(xiāng)的象征意義,聯(lián)想到哥薩克不能像鶴一樣返回家鄉(xiāng),卻要在異鄉(xiāng)艱難漂泊,酣然淚下,體現(xiàn)的是鄉(xiāng)土觀念的家國情懷;表現(xiàn)手法上,兩位詩人的詩句都運用了聯(lián)想手法,而舍甫琴科還采用了象征手法。
本文從杜甫與舍甫琴科詩歌意象的修辭手法、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及語言表述上進行了分析,指出在修辭手法上杜甫善于用擬問、反復,而舍甫琴科多用排比、比擬;在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上,兩位詩人雖都用了聯(lián)想,但杜甫長于反襯,舍甫琴科善于象征;在語言表達上,杜甫深沉、委婉,舍甫琴科直率、豪邁;雖然兩位詩人詩歌中的意象有其各自的意蘊和表現(xiàn)特征,但各種意象都同時浸透著詩人忠君愛民、鄉(xiāng)土觀念、憂國憂民、愛國主義的家國情懷。本文的研究成果期望為今后詩歌相關(guān)的研究提供文獻儲備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