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為剛
在與人交談時往往會被問到教什么學科,當我告訴他們教歷史時,他們或表現(xiàn)出不屑的神情,或打趣地說些“輕松”“滾瓜爛熟”之類的話。這其中透露出兩方面的信息:其一,他們認為歷史是一門無足輕重、可有可無的副科;其二,他們認為歷史教學簡單,就是教師讀教材、學生背課本而已。事實果真如此嗎?當然不是?!镀胀ǜ咧袣v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通過歷史學習,使學生增強歷史意識,汲取歷史智慧,開闊視野,了解中國和世界的發(fā)展大勢,增強歷史洞察力和歷史使命感?!边@說明歷史學科并不是無關緊要、可有可無的。當然教好歷史也不簡單,因為時代在進步、教材在變化、教學理念也在不斷更新,老師和學生也不再僅僅是傳統(tǒng)的知識的傳授者和接受者那么簡單?!抖Y記·學記》記載:“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即學習以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教導人以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不通。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這樣以后才能夠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這樣以后才能自我勉勵。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事實上,自從《禮記·學記》提出“教學相長”后,從唐朝韓愈的《師說》,到近代教育家陶行知的“教學合一”,甚至是西方發(fā)達國家在現(xiàn)代教育方法上提出的“雙邊型”等,人們都清醒地認識到“教學”具有“教與學”雙向活動的含義。教與學是相互的,師與生也是相互的,但從專業(yè)的角度講,教師還是要擔負起教學活動的指導者責任,同時在這個雙向活動中不斷提高自己,構(gòu)建自己的教育教學模式,從而推動教學的有效開展。
一、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教學手段也日新月異,從最初的一張嘴、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到多媒體信息技術(shù)的應用,極大地促進了教學的開展,課堂上教師一點小小的變化創(chuàng)新,都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受益匪淺。記得還是教學資源極度匱乏的時代,還是用玻璃片投影的無聲時代,我在講山頂洞人時用了搜集到的一段介紹山頂洞人的音頻(現(xiàn)在看來用音頻不值一提,但在當時卻實屬不易),此種令人耳目一新的突破和創(chuàng)新讓課堂立馬生動起來,學生認真聆聽,連當時在課堂上聽課的學校領導也印象深刻,當然也收到了良好的課堂效果。但凡事過猶不及,隨著多媒體技術(shù)的發(fā)展,課堂充滿了耀眼的聲、色、光,而一些教師也樂在其中,學生的注意力只集中在這些新奇的教學手段上,往往忽視了課堂學習的本質(zhì)內(nèi)容,結(jié)果課堂變成華而不實的秀場,與素質(zhì)教育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馳。那傳統(tǒng)的東西到底還要不要呢?當然要。如“板書”,不管是優(yōu)質(zhì)課、示范課、公開課,它仍然還是一個必需的硬性指標。特別是簡潔、新穎、一目了然的板書能夠讓學生總體把握這節(jié)課的知識鏈條,因此顯得尤為必要。特別是現(xiàn)在推廣“歷史大單元教學”,抓住“主題”采用“知識結(jié)構(gòu)”(現(xiàn)在叫“思維導圖”)勾勒,把時間跨度大、具有因果關系的知識系統(tǒng)化、明了化,效果就很好。我在帶領學生復習“隋唐史”時就通過“板書”這樣的“思維導圖”來呈現(xiàn)。首先抓住一個主題“繁榮與開放”,然后用“條件”“表現(xiàn)”“啟示”三個分標題來設問,接著在“條件”標題下又用“國家統(tǒng)一”“政治清明”“制度先進”三個小主題來體現(xiàn),這樣既梳理了隋朝結(jié)束分裂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科舉制度等相關知識,同時又結(jié)合問題讓學生理解了隋唐“繁榮與開放”的原因,還進行了家國情懷的熏陶。在“表現(xiàn)”標題下又用“經(jīng)濟繁榮”“民族和睦”“外交活躍”“風氣開放”“文化輝煌”五個小主題來體現(xiàn),同樣對大運河、開元盛世、文成公主入藏、鑒真東渡、玄奘西游、女子地位提高、唐詩等相關知識進行了梳理,同時進行了能力和情感的培養(yǎng)。最后,通過學生的討論,得到“盛世”應有的一系列“啟示”,包括國家統(tǒng)一、社會穩(wěn)定、制度先進、平等的民族政策、開放的對外政策、科教興國等。其實,這個“思維導圖”用現(xiàn)在媒體手段“幕布”來呈現(xiàn),會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多媒體手段不是不可以用,但要用得其所,要擇需而用,切忌過多、過繁,本末倒置。
二、歷史與現(xiàn)實
歷史畢竟是過去式,學生理解不易,教師怎樣做才能拉近歷史與現(xiàn)實的距離,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這就需要教師加強理論學習,尤其要多看一些專業(yè)性書籍或刊物,從中尋找有效的教學方法,以適應不斷發(fā)展的課堂教學改革形勢。對歷史教學具有指導作用的優(yōu)秀歷史刊物很多,《歷史教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它是我常年訂閱并研習的專業(yè)性歷史刊物,書中介紹的先進教學理念讓人耳目一新,典型的教學案例也令人拍案叫絕。其中印象深刻的是介紹了一種新穎的教學法即“神入”法,我認真研習后在課堂上應用,效果很好。在講“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時,我結(jié)合課本插圖突出拿破侖稱帝場景中的細節(jié):1804年12月2日,拿破侖在巴黎圣母院舉行加冕儀式,當時教皇舉起皇冠要給他戴上的時候,拿破侖突然從教皇手中奪過皇冠自己把它戴在頭上,然后又拿起小一點的王冠戴在皇后約瑟芬的頭上,他的舉動驚呆了在場的所有人。假如你是拿破侖,當時你是怎么想的?為何要這么做?這種“神入”當事人心理的做法使學生有太多的心理體驗,學生思維立馬活躍起來,課堂氣氛也隨之活躍,學生紛紛舉手表達自己的觀點或看法。有的學生認為拿破侖太激動、太心急,迫不及待地想當皇帝;有的學生認為他想表明維護資產(chǎn)階級利益反封建(教皇是封建的象征)的決心;也有的學生認為拿破侖覺得擺在面前的皇冠是靠自己的拼搏,通過自己的奮斗得來的,自己動手去戴,才能證明它的不同凡響??傊?,學生思維的活躍對于全面客觀地認識和評價拿破侖有很大的幫助。類似的案例如:“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蔣介石邀請毛澤東去重慶談判,假如你是毛澤東,你去還是不去?”讓學生化身當時中共領導人來考慮面臨的局勢,理解毛澤東的抉擇,非常具有挑戰(zhàn)性。一方面,抗戰(zhàn)勝利后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另一方面,蔣介石磨刀霍霍準備內(nèi)戰(zhàn),如果不接受這個“和平之邀”,那中共在國人眼中不要和平要內(nèi)戰(zhàn)的罪名就徹底落實了。所以明知這是國民黨蔣介石的政治圈套,也一定要去,所謂“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去了,既可以表明中共“真”和平的誠意,又戳穿了蔣介石假和平的陰謀,還可以到國統(tǒng)區(qū)進行反戰(zhàn)宣傳。在中共領導人眼里,只要能贏得真正的和平,個人安危又算得了什么呢?毛澤東所代表的中共領導人高風亮節(jié)、為民請命的精神令人動容?!伴L征途中,當紅軍渡過湘江后,損失慘重,只剩下3萬多人。博古等人執(zhí)意要去湘西與紅二、紅六軍團會合,而毛澤東果斷建議紅軍改向貴州前進。假如你是當時的一名紅軍戰(zhàn)士,你會支持誰?為什么?”當學生化身紅軍戰(zhàn)士,從自身經(jīng)歷去思考支持誰的時候就有了對問題更深刻的理解。學生通過對前幾次毛澤東指揮的反圍剿取得勝利,而博古、李德指揮的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比較分析,自然對毛澤東的軍事指揮才能更有信心,何況當時敵人已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了重兵,去了等于鉆進了敵人的口袋,自尋死路,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才能更有利于保全自己,當然會得出支持毛澤東的正確答案。另外,“戊戌政變后,譚嗣同明知道不走會死,為什么還心甘情愿留下來?”這也是一個可以“神入”的案例。運用這種“神入”法進行歷史教學時,教師一定要指導學生站在當事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下思考問題以期得到客觀的認識,切忌以現(xiàn)代的思維去理解歷史人物當時的心理,就像現(xiàn)在看譚嗣同“有點愚,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但考慮到當時民智未開,譚嗣同慷慨赴死之舉是用自己的鮮血來喚醒國人的覺醒,這種大義凜然的犧牲精神豈是頭腦發(fā)熱的行為?因此,“神入”法滲透歷史教育的功能得到有效的體現(xiàn)。
三、教師與學生
教師在上課前充分備課是再正常不過的了,但即使最自信的老師在課堂教學中也會遇到被學生問到尷尬的時候,遇到這種情況老師的尊嚴是其次,關鍵是能否借此突發(fā)事件產(chǎn)生的教育契機將課堂教學引向深入。我記得在講近代史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時,講到1858年清政府與列強簽訂《天津條約》的條款“開放牛莊、登州、臺南、淡水、潮州、瓊州、漢口、九江、南京、鎮(zhèn)江等十處通商口岸”時,有學生就問了一個問題:1858年,南京是太平天國的都城,在太平軍手里,清政府憑什么把它作為通商口岸?這個有心的學生拋出的問題令我始料未及,其他學生也恍然大悟似的隨聲附和,是呀,憑什么呀?這種課堂生成的問題,雖然令老師難堪,但也令老師感到欣慰,這種學生學歷史不是死學,不是死記硬背,而是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能夠動腦思考問題,這能帶動其他學生產(chǎn)生歷史質(zhì)疑,從而提高歷史的學習興趣。同時,這樣的事件也給老師上了一堂教育課,促使教師認真反思教學:一是要精心備課,尤其要重新審視教材,讀懂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二是要更新知識和觀念,“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向?qū)W生學習也是教師應有的素養(yǎng),師生雙贏,何樂而不為?當然讓學生討論的結(jié)果也令人驚喜,有的說,這是清政府的離間之計,讓太平天國和列強互為敵人,互相削弱,達到一箭雙雕、借刀殺人的目的;也有的說,清政府認為只有自己是合法政府,才有資格和權(quán)力代表中國做出決定,南京只是暫時被叛軍占據(jù),收復是遲早的事。雖然課堂答案只是猜測缺少證據(jù),但起碼開動了學生的腦筋,拓展了學生的思維,何況要證實自己的結(jié)論還需查找資料,這就將課堂延伸到課外,這對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大有好處??上У氖侵挥羞@一班級這一學生提出此問題,我把這一問題帶到其他班級后,學生反應依然激烈。受此啟發(fā),我講長征時,有學生又提出:為什么1936年10月三大主力會寧會師標志著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結(jié)束?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認識到長征是“戰(zhàn)略轉(zhuǎn)移”(北上抗日)而不是“軍事撤退”,三大主力會寧會師意味著紅軍終于擺脫了國民黨包圍追擊的困境,可以在根據(jù)地休整和恢復,另外,隨著日本的侵略和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的影響,內(nèi)戰(zhàn)基本結(jié)束,聯(lián)合抗日的新局面即將到來。正是在這種師生互動中歷史教學又有了新的升華!當然這種“課題生成新問題”的時候不多,因此更顯得彌足珍貴。
四、文學與歷史
自古文史不分家,以《史記》為例,《史記》中的《項羽本紀》《廉頗藺相如列傳》《李將軍列傳》等,都是優(yōu)秀的史傳散文,文學價值極高。我國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魯迅在他的《漢文學史綱要》里曾經(jīng)評價《史記》是“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就是稱贊該書既是一部偉大的史學巨著,又是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杰作,肯定了《史記》在文史兩個領域所達到的極高的境界。但這里我著重說文學對歷史教學的促進作用,可以從名人名言中學習歷史,可以從俗語俚語中學習歷史,也可以從史料典籍中學習歷史。其中歷史小雜文的形式對學習歷史很有幫助,它短小精干、生動活潑,既加深了學生對歷史事件的理解,還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一舉兩得。我在這方面做過粗淺的嘗試,先自己寫,再讀給學生聽,然后讓學生寫,最后集成冊子傳閱,學生從中受益匪淺。如“殊途同歸的改革”,主要比較了蘇俄的新經(jīng)濟政策和美國的羅斯福新政,指出“計劃”和“市場”不是區(qū)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標準,只是發(fā)展經(jīng)濟的兩個手段?!氨晃耆枧c被損害的”,指出從巴黎和會的“凡爾賽條約”到華盛頓會議的“九國公約”,中國利益一再受損,最后感慨:“由一國獨霸到利益均沾,為什么受傷的總是中國?痛定思痛,弱國無外交呀!”“朋友?敵人?利益?”從歷史上法德關系談起(法德本一家,相煎何太急),到蘇和歐美關系(由盟友到敵人),再到中美關系(太平洋足夠大,可以容納兩個大國),最后得出結(jié)論:是敵是友關系的關鍵在于國家利益?!耙舱劇崞鹗^砸自己的腳”分四個小目“縱容侵略”“避戰(zhàn)求和”“禍水東引”“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來解釋英法美等采取綏靖政策及其影響,最后以打油詩結(jié)尾:英法心眼壞,蘇聯(lián)來出賣;害人終害己,可憐又悲哀!相信這些形式各異的小雜文一定會給枯燥的歷史注入一股清流。
最后以汪國真的詩明志:“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我不去想身后會不會襲來寒風冷雨,既然目標是地平線,留給世界的只能是背影?!?/p>
(作者單位:山東省日照市東港區(qū)丁肇中實驗中學)
編輯: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