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佛山市三水區(qū)中心幼兒園 李冰琪 梁雁紅
幼兒前往午睡室的路上,有一個井蓋。教師每天都會提醒幼兒要繞開井蓋。多數(shù)幼兒不但記住要繞開井蓋,還會反過來提醒教師。
一天,原原不聽提醒,伸腳過去踩了井蓋。教師問他為什么要踩井蓋。他說:“我踩了也沒有掉下去啊?!边@似乎點醒了教師,總是說踩井蓋很危險,可能會掉下去,但是幼兒沒有真實體會到警告背后的原因。教師意識到這樣一味地讓幼兒避開危險,幼兒并不會把規(guī)則內化于心并自覺遵守。因此,為了解開幼兒的疑惑,教師打算揭開井蓋的“神秘面紗”,讓幼兒看看里面到底藏著什么。
活動開始前,教師引導幼兒猜一猜井蓋下面藏著什么危險的東西。幼兒展開了豐富的想象。
超超:我覺得可能有鯊魚,會一口吃掉我們吧!
澤澤:我覺得會有老鼠,很臟很臟的。
音音:有臭臭和很多很多垃圾。
原原:還有怪獸,那種很可怕的怪獸哦。
……
到底猜得對不對呢?要怎么驗證?有的幼兒提議可以打開幼兒園的井蓋瞧一瞧??墒请y題又來了,怎么打開井蓋呢?
教師帶著幼兒到幼兒園各處先觀察井蓋的樣子,看看有什么突破口。有的幼兒想試一試用手打開。本著支持幼兒的理念,教師便鼓勵他們親自動手嘗試。由于井蓋上沒有抓手,幼兒無法將它打開。有的幼兒說:“井蓋上面有洞!”教師問:“我們可以利用上面的洞打開井蓋嗎?”澤澤回答:“當然可以!用鉤子伸進洞里鉤起來?!庇變郝犃藵蓾傻慕ㄗh,決定一起向門衛(wèi)伯伯借一個鉤子,把幼兒園的井蓋掀開,一探究竟。
井蓋打開的一瞬間,幼兒興奮極了,討論的聲音此起彼伏,原來井蓋下面的東西跟他們猜想的完全不同。
親眼看過井蓋下面有什么之后,教師建議幼兒將看見的東西以繪畫的形式記錄下來。幼兒在完成記錄時,芊芊轉頭看音音的畫,兩人似乎對看到的東西出現(xiàn)了分歧。
芊芊:井蓋下面有魚嗎?
音音:是啊,我都看到了!
芊芊:不對,我沒有看到魚。
音音:可能是死魚。
芊芊:我聞到了臭臭的味道。
音音:哈哈哈,因為很臭,魚就死了。
……
幼兒觀察到幼兒園的井蓋下面主要有水、泥土、石頭等。該怎么做才能拓展幼兒對井蓋的認識呢?教師在查閱資料時,發(fā)現(xiàn)了繪本《不踩井蓋的小蛇》。教師在閱讀區(qū)投放了《不踩井蓋的小蛇》,并鼓勵幼兒閱讀。幾天后,閱讀過《不踩井蓋的小蛇》的幼兒有了以下討論。
澤澤:老師,你看,井蓋下面有怪獸。(參見“圖1”)
誠誠:還有好多只,三只。
寧寧:不是怪獸!那些是屎和尿!
澤澤:書上面有怪獸,就是怪獸的樣子。
幼兒爭論不休,教師問澤澤:“你為什么認為井蓋下面有怪獸呢?”澤澤說:“因為書上有怪獸,我看到了?!痹f:“因為怪獸會吃人,它都快把蛇爸爸吃掉了。”
教師又問霖霖:“你為什么認為井蓋下面沒有怪獸呢?”霖霖說:“因為我們看了井蓋下面只有水、石頭、泥土,沒有看到怪獸?!币粢粽f:“因為井蓋下面的屎和尿很臭,把怪獸引來了。”寧寧說:“不對,因為很臭的味道變成了怪獸的樣子,但不是真的有怪獸?!?/p>
根據(jù)幼兒的討論,教師總結:“井蓋下面不僅有泥土、石頭和水,還會有屎和尿,它們在密閉的下水道分解轉化的沼氣有毒,會變成怪獸的樣子來傷害我們的身體!因此我們都要向小蛇學習,看到井蓋要繞行哦!”
實際上,幼兒并沒有在井蓋下面發(fā)現(xiàn)真正的魚和怪獸,但當幼兒記錄或是看到繪本之后仍然出現(xiàn)了分歧。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分歧呢?中班幼兒經常會對自己看到的實際景象展開一些想象,有的幼兒能如實地反映自己看到的事物,但有的幼兒看到水便會聯(lián)想到魚在水里游,因此就會認為井蓋下面有魚。這樣的發(fā)展特點為幼兒間的溝通、交流提供了機會。幼兒面對分歧,各持觀點展開討論,最終在討論中獲得深入思考和深度學習。
在觀察幼兒園井蓋的過程中,有一個小插曲:教師準備打開第二個井蓋的時候,有的幼兒蠢蠢欲動,想把腳伸到井蓋上。教師順勢而為,讓幼兒嘗試一下,但是當機會來臨時幼兒卻退卻了。
第二天戶外活動時,有的幼兒把墊子壘得高高的,想從上面跳下來。原來,幼兒把踩井蓋的經驗遷移到游戲上了。為何不直接創(chuàng)設一個模擬情境,引導幼兒體驗一次踩“井蓋”并掉下去的感覺呢?教師拿來紙板箱,在箱子頂面裁剪出一個“井蓋”虛掩著,然后將箱子投放到幼兒的游戲中。幼兒立刻躍躍欲試。有的幼兒聰明地跨過或繞過“井蓋”;有的幼兒跨越時一不小心踩空了,掉了下去,臉上顯露出害怕的神色,還會看向教師;有的幼兒則直接踩到“井蓋”上,體驗了掉下“井”的瞬間。活動結束后,教師問幼兒:“掉下‘井’有什么感覺?”澤澤說:“好可怕!”誠誠說:“好像要被吃掉了!”
幼兒了解了井蓋下面的種種危險后,便更懂得“不踩井蓋,遇到井蓋要繞行”。周末,教師在班級“家園群”收到了幼兒努力踐行的成果——家長拍下他們繞行井蓋的照片。
周一,回園討論時,有的幼兒說周末看到有很多人踩了井蓋,在幼兒園里,其他班的幼兒也會踩井蓋。新問題出現(xiàn)了:該如何讓幼兒園里的其他幼兒看到井蓋也繞行呢?討論的過程中,幼兒說得最多的便是告訴其他班的教師、要求教師提醒自己班上的幼兒不能踩井蓋。為了讓幼兒想出更多的解決辦法,教師引導幼兒回憶在外面遇到過什么樣的井蓋能引起注意。通過梳理已有經驗,幼兒想到桐桐遇見過一個很漂亮的井蓋。教師把桐桐與井蓋的合影翻找出來。惟惟看到照片,立刻說:“老師,我看到這么漂亮的井蓋都不舍得踩了?!本o接著,澤澤似乎想起來什么,說:“如果我們在井蓋上面畫個怪獸,那別的小朋友就不敢踩啦!”
最終,師幼一致認為在井蓋上做彩繪,能引起更多同伴的注意,也能提醒他們看到井蓋要繞行。于是,幼兒化身設計師,設計了各種各樣的圖案。投票選出幾張設計完整且易操作的設計圖后,幼兒就開始分工給井蓋“穿新衣”了!
“井蓋變得好漂亮,不能把它踩臟了,記得要繞行哦!”惟惟看著漂亮的井蓋如是說。
有思考才會有疑問,有疑問才能引發(fā)探索?!盀槭裁床荒懿染w?”“井蓋下面還有什么?”“踩了井蓋怎么沒有掉下去呀?”“掉下去是什么感覺呢?”……幼兒在探究井蓋及井蓋下東西的過程中提出了一個又一個問題。教師準確識別幼兒感興趣且值得探究的問題,在觀察幼兒行為的基礎上,先帶領幼兒揭開井蓋的“神秘面紗”,再使用繪本拓展幼兒的認知,抓住幼兒意見的分歧,引導幼兒與同伴進行思維碰撞,而后創(chuàng)設模擬情境,引導幼兒親身體驗,最終理解并遵守“不踩井蓋”的規(guī)則。一個接一個的問題,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的活動,有效地支持了幼兒對井蓋的深入探索。
井蓋作為生活中常見的物品,也是教師經常拿來開展安全教育活動的材料。教師發(fā)現(xiàn)幼兒對井蓋及井蓋下東西感興趣后,敏銳地抓住了教育契機,合理巧妙地運用幼兒園的環(huán)境資源——隨處可見的井蓋,滿足了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師了解到幼兒對井蓋的認知還有所欠缺,便利用繪本《不踩井蓋的小蛇》,幫助幼兒更全面地認識了井蓋下的危險。幼兒雖然已經知道井蓋下會有危險,卻還是忍不住想踩井蓋,因此,教師因勢利導,順應了幼兒的想法,在戶外活動時投放了紙板箱,創(chuàng)設了“井蓋”情境,幫助幼兒了解踩“井蓋”后掉下去的感受。
同伴間的思維碰撞,有助于幼兒將個體經驗轉化為群體經驗,獲得更加完整的經驗。教師在活動過程中,創(chuàng)設了寬松、自由的環(huán)境,讓幼兒暢所欲言。幼兒遇到分歧時,教師鼓勵幼兒表達不同觀點并論證。幼兒對“井蓋下面是否有怪獸”出現(xiàn)了不同意見。教師沒有立刻否定誰的觀點,而是組織討論、支持幼兒深入思考和交流,并耐心等待、觀察,傾聽幼兒間的交流?!熬w下面是否有怪獸”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幼兒在與他人觀點不同時能傾聽和了解他人觀點,并說出理由論證自己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