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 愿,董 燕,孫 琳
(濟寧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婦產科,濟寧 272100)
子宮腺肌病是子宮內膜侵入子宮肌層生長而引起的病變,其中病變呈彌漫性生長者被稱為彌漫性子宮腺肌病,其作為異常子宮出血和繼發(fā)性痛經的主要原因,導致慢性盆腔疼痛和月經紊亂[1],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臨床上治療子宮腺肌病的方法有多種,但都存在著不足和局限性。由于缺乏良好的藥物治療彌漫性子宮腺肌病,手術治療仍是主要治療方式。傳統(tǒng)子宮切除術可根治子宮腺肌病,但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子宮腺肌病患者要求保留子宮,保守性手術逐漸被大眾認可[2]。近年來,“雙瓣法”“三瓣法”逐步用于治療彌漫性子宮腺肌病患者,特別是要求保留生育功能者,術中需避免損傷輸卵管間質部,往往存在殘留部分病灶可能,增加復發(fā)風險[3-4]。肌壁廣泛縮減術借用減瘤術的理念,在能重建子宮的前提下盡量多地切除病灶組織,相對于“雙瓣法”“三瓣法”切除病灶更為徹底,尤其適用于要求保留子宮且無生育要求的患者。研究表明,與單獨手術治療相比,手術與左炔諾孕酮宮內緩釋系統(tǒng)(levonorgestrel intrauterine system,LNG-IUS)或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激動劑(gonad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 agonist,GnRH-a)聯(lián)合對于子宮腺肌病有更好的臨床治療效果[5-6]。本院嘗試實施子宮廣泛縮減-重建術(radical uterine volume red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uterus,RURU)聯(lián)合LNG-IUS治療重度彌漫性子宮腺肌病,現就該術式的安全性及臨床療效報道如下。
1.1 資料來源 回顧分析濟寧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2020年9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40例重度彌漫性子宮腺肌病患者的臨床資料?;颊呔型唇浭罚医泲D科檢查、糖類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 125,CA125)、經陰超聲及盆腔MRI確診為重度彌漫性子宮腺肌病。所有參與者都獲得了書面知情同意。納入標準:證實為彌漫性子宮腺肌病且病變直徑>50mm的重度患者。排除標準:有生育要求的輕中度患者,局灶性腺肌病患者,有手術禁忌證,合并惡性腫瘤等。
1.2 手術方法 患者取平臥位,全麻后于下腹部做橫切口,提出子宮,垂體后葉素稀釋液注射宮體肌層,止血帶于子宮峽部環(huán)扎阻斷子宮血運。沿宮底部中心縱行或“H”型切開子宮肌層至宮腔,于漿膜層下0.5cm向兩側及宮頸方向分離漿肌層與肌壁病灶,直至子宮峽部水平。于內膜外約0.5cm分離黏膜下肌層與肌壁病灶,并逐漸切開達峽部水平,切除兩切口之間及峽部上方的大部分肌層組織。修剪多余漿肌層及內膜層(預留宮腔縱徑3~4cm),放置LNG-IUS,用2/0可吸收線縫合關閉內膜層以重建宮腔。將兩側修剪后漿肌層向中線靠攏、間斷縫合關閉死腔,使剩余漿肌層和內膜層重新形成新的子宮壁。移除止血帶,對腹腔進行清洗,盆腔放置引流管。見圖1。
圖1 手術方法及步驟
1.3 觀察指標 觀察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留置尿管及引流管時間、住院時間及術后并發(fā)癥,評估手術安全性;術后3、6個月對患者隨訪并收集患者血清CA125水平、抗苗勒氏管激素(Anti-Mullerian hormone,AMH)、子宮體積、痛經疼痛評分及月經量,評估臨床療效。痛經的程度用視覺模擬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評估。月經量用感覺量表(sensation quantity scale,SQS)評估,分為以下六個程度:非常大的量、大的量、中等的量、小的量、非常小的量和零,分別用5、4、3、2、1和0分的相應分數表示。子宮體積根據公式計算,V=π/6×a×b×c(V指子宮體積;a、b和c分別表示MR測量的子宮長度、寬度和厚度)。
1.4 學習曲線 學習曲線主要依據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輸血率及留置引流管時間等指標來評價。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是術中客觀記錄指標,也是最直接反映術者是否熟練掌握手術的指標。手術均由同一術者主刀及同組醫(yī)師共同完成,根據總手術時間(切皮到切口縫合結束)、術中出血量分析手術的學習曲線圖。
2.1 一般情況 患者均有痛經、經量增多及子宮增大,術前均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痛經和經血量增加?;颊咂骄挲g(39.50±3.47)歲,平均BMI為(25.38±3.09)kg/m2,孕次(1.70±0.61)次,產次(3.30±1.40)次。術前平均痛經VAS評分和月經量SQS評分分別為(8.28±1.11)分和(4.75±0.59)分,平均子宮體積(V)為(270.29±146.53)cm3。
2.2 手術安全性 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無輸血,無術后嚴重并發(fā)癥。平均手術時間(132.45±38.4)min,平均術中出血量(62.75±52.03)mL,術后排氣時間(1.68±0.57)d,術后第一天平均引流量(137.7±13.42)mL,術后留置引流管時間(4.08±1.07)d,術后留置尿管時間(1.20±0.46)d。住院時間(6.63±1.17)d。術后病理均證實子宮腺肌病。
2.3 手術效果 患者術后痛經情況較術前明顯改善(P<0.05),經量較術前明顯減少(P<0.05),血紅蛋白較術前升高(P<0.05),CA125已降至正常水平(P<0.05),AMH術前術后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MRI顯示子宮的大小形態(tài)恢復正常。見表1、圖2。
表1 手術前后不同指標參數比較
圖2 重度子宮腺肌病術前及術后3月MRI圖像比較
2.4 學習曲線繪制 以患者手術日期先后順序每10例為1個小組,40例患者共分為A組、B組、C組和D組。手術時間方面,A組手術時間[(167.0±13.5)min]明顯長于B組[(127.1±17.5)min]、C組[(118.3±20.0)min]、D組[(107.7±29.6)min],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后三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中出血量方面,A組的術中出血量[110.0(50.0,300.0)mL]明顯多于B組[53.0(30.0,80.0)mL]、C組[46.0(20.0,80.0)mL]和D組[42.0(20.0,100.0)m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01),后三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手術時間和手術出血量采用X-Y散點圖及對數變化曲線擬合處理后,可以看出隨著手術例數的增加,手術時間和出血量在明顯下降后逐步趨于平穩(wěn),進入平臺期,見圖3、4。表明術者經10例手術后,學習曲線進入平臺期。
圖3 手術時間與手術例數關系
圖4 出血量與手術例數關系
子宮腺肌病的發(fā)病率逐年增多,主要表現為繼發(fā)性痛經并進行性加重、異常子宮出血、子宮增大及生育力低下等諸多臨床問題[7]。研究結果顯示,子宮腺肌病患者肌層異常纖維化和痛經VAS評分正相關,隨著病程的進展,纖維化程度逐漸加重,導致藥物治療困難[8],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增加醫(yī)療支出和社會負擔。
近年來,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子宮腺肌病患者要求保留子宮。LNG-IUS作為一種高效孕激素,逐步用于治療輕度子宮腺肌病,單獨應用可明顯減少病灶大小[9]。然而,在重度子宮腺肌病,特別是重度彌漫性子宮腺肌病患者中沒有觀察到這些效果,可能是因其有效成分(左炔諾孕酮)主要在子宮內膜附近而無法釋放到彌漫增厚的子宮肌層中[10]。子宮腺肌癥是一種雌激素依賴性疾病,GnRH-a可將雌激素水平降低至絕經期水平,促進子宮腺肌病術后殘余病灶萎縮,但GnRH-a應用一般不超過6個月,停藥后復發(fā)風險高[11-12]。由于缺乏良好的藥物治療彌漫性子宮腺肌病,諸多學者開始逐步研究保守性手術治療該病。Tellum等[13]描述了一種治療彌漫性腺肌病的新型手術,但手術僅限于切除部分肌壁,相當于病變的局部擴大切除,通常難以完全切除病灶,導致術后疼痛復發(fā)。肌壁廣泛縮減術在能重建子宮的前提下盡量多地切除病灶組織,相對于“雙瓣法”“三瓣法”切除病灶更為徹底,尤其適用于要求保留子宮且無生育要求的患者。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子宮廣泛縮減-重建術聯(lián)合LNG-IUS治療重度彌漫性子宮腺肌病的可行性、安全性及臨床療效。
研究顯示,子宮體積超過150mL是LNG-IUS治療失敗的獨立危險因素。本研究術中大部分子宮肌層病灶被切除,宮腔明顯縮小,恢復宮腔形態(tài)同時放置LNG-IUS,可以降低LNG-IUS的排出率,持續(xù)對抗雌激素,大大降低了腺肌病灶復發(fā)或新發(fā)的可能[14]。術后隨訪結果顯示,約3例患者術后1月出現少量陰道流血,第一次月經來潮時,痛經情況明顯改善,術后3、6個月的痛經評分和月經量顯著降低,AMH無明顯變化,CA125降至正常水平,子宮恢復正常體積且維持良好。表明該術式治療彌漫性子宮腺肌病的療效確切。
因術中廣泛切除肌壁腺肌病灶,保留的漿肌層和宮腔之間幾乎完全脫離,部分患者宮腔過大需要開放宮腔并修整,因此常見的并發(fā)癥是術中出血、術后感染、子宮血腫等。術中應確切止血及術后給予預防感染治療,避免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術中出血是術中最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本研究中,2例術中出血超過200mL,發(fā)生在開展手術早期階段,通過學習曲線(10例)后,術中出血量明顯減少。子宮體的血供主要來源于宮體兩側的子宮動脈上行支以及分支,切除病灶時避免過度靠近子宮側緣傷及血管,以有效減少出血。此外,重建子宮過程中,采取間斷縫合漿肌層與對應宮腔周圍肌層的方式,可有效關閉死腔,避免夾層出血。盡管能量器械可減少出血,但其熱效應可致病變組織變性及變色,不利于區(qū)分病變和正常組織,且對于創(chuàng)面的愈合存在不利的影響,應盡量采取冷刀切割。因術中宮腔開放、創(chuàng)面大、存在腔隙夾層等原因,術后感染亦是嚴重的并發(fā)癥之一,嚴重影響患者的安全與療效。術中注意無菌操作、關閉宮腔后及時更換手套、生理鹽水反復沖洗創(chuàng)面等措施可有效減少術后的感染風險,同時術后應加強預防感染治療,本研究40例患者均未發(fā)生嚴重感染。LNG-IUS放置的時機存在爭議,本研究采取了術中放置后關閉宮腔的方式,隨訪期間LNG-IUS位置正常,無脫落以及異位等不良事件發(fā)生。
本研究對該術式的學習曲線進行了分析。學習曲線初期病例的出血量及手術時間顯著高于后期組。但隨著手術經驗的積累及操作的熟練,手術的安全性和流暢度明顯提升,手術時間明顯縮短。本研究表明,對于已有豐富開腹經驗的外科醫(yī)師,需積累約10例手術,來度過學習曲線,達到穩(wěn)定和高效。
綜上所述,子宮廣泛縮減-重建術聯(lián)合LNG-IUS對于重度彌漫性子宮腺肌病,尤其藥物治療效果不佳且無生育要求的患者,能明顯減輕痛經,減少月經量,滿足患者保留子宮的愿望,是治療重度彌漫性子宮腺肌病的一種安全、有效及可行的治療方式,可在多級醫(yī)院推廣。本研究樣本量較小、隨訪時間較短,長期療效、復發(fā)率及安全性仍需后續(xù)大樣本、長時間觀察。此外,對于子宮重建后血流動力學的影響、卵巢功能的影響仍需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