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山西省社科聯(lián)“研究闡釋黨的二十大精神”專項課題重點項目“文化自信視域下的政治文獻翻譯研究——以《二十大報告》英譯為例”(項目編號:SSKLZXKT2022010)。
作者簡介:王嘉麗(1991-),女,山西運城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
摘要:文化自信,即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充分認可和積極踐行。新時代以來以黨的二十大報告為代表的政治文獻,闡述了中國發(fā)展的歷史和現(xiàn)狀、黨和國家的立場和方針,蘊含了豐富的文化信息,是中國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文以《黨的二十大報告》為范本,探討政治文獻翻譯中文化自信的彰顯和翻譯策略的選擇。研究表明,黨的二十大報告英譯中的文化自信,主要表現(xiàn)在對語言層面和文化層面信息的處理。語言層面多采用歸化,以意譯達意為旨,以降低受眾認知難度,具體策略可歸納為顯化、弱化和信息重構等。文化層面則多采用異化,以直譯傳神為旨,從而真實再現(xiàn)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元素,具體表現(xiàn)為采用直譯、直譯加注釋、創(chuàng)新術語等策略。
關鍵詞:文化自信;《黨的二十大報告》;政治文獻;翻譯策略;歸化;異化
中圖分類號:H315.9?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4(b)-0054-05
A Study on the Translation of Political Docum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nfidence
—A Case Study of the Translation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Documents
WANG Jiali
(College of Foreign Studies,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Taiyuan Shanxi, 030031, China)
Abstract: Cultural confidence refers to the full recognition and active practice of the cultural values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olitical documents of the new era represented by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Documents, have expounded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China's development, the position and policies of the Party and the country. They contain rich cultural information and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s foreign discourse system.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manifestation of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the choice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Document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cultural confidence embodi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is report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processing of information at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levels. At linguistic level, domestication is often adopted, so as to reduce the cognitive difficulty of the audience and achieve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can be summarized as explicitation, weakening and information reconstruction. At cultural level, foreignization is often used in order to truly reproduce the excellent element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Strategies include literal translation, literal translation plus annotation, terminology innovation and so on.
Key words: Cultural confidence;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Documents; Political document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Domestication; Foreignization
全球化背景下,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fā)展和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中國的發(fā)展理念和發(fā)展動態(tài)吸引了國際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而與此同時,我國也面臨來自多方的輿論壓力,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意識形態(tài)和文化差異導致的誤解。正因如此,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更需要以更加積極的態(tài)度向世界展現(xiàn)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講好中國故事,彰顯文化自信。
1 文化自信的內涵
文化是國家之魂、民族之魂?!拔幕d則國運興,文化強則民族強?!蔽幕孕攀且粋€國家、一個民族和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1]。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高度的文化自信,離不開文化的繁榮興盛。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深入闡釋了文化自信的深刻內涵,文化自信與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一起,被列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個自信”。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順利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在《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報告中,鮮明地指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2],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建設指明了方向。
2 政治文獻翻譯研究綜述
《黨的二十大報告》屬重要的政治文獻,兼具理論性、政策性和思想性,承擔著向世界介紹中國各項大政方針的重要角色。把國家黨政文獻翻譯成多語言對外傳播,已成為塑造我國國際話語權的重要舉措,政治文獻翻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國語境中的政治文本指“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講話和論著,黨和政府的文件與工作報告,報刊社論等”[3],事關國家、民族的政治立場和政治主張。由于文本的特殊性,政治文獻翻譯研究在我國起步較晚,程鎮(zhèn)球在《政治文章的翻譯要講政治》[4]中強調了政治文獻翻譯的準確性和譯者應具備的政治敏銳性,引起了政治文獻譯叢的學術討論。近年來,國內政治文獻翻譯研究呈上升趨勢,主要集中在語言層面與超語言層面。語言層面,學者們從詞匯、符號、語用、修辭等角度探討政治文獻翻譯的語言特征及翻譯規(guī)律[5],在功能對等、目的論、生態(tài)翻譯等理論視域下,探討政治文獻翻譯的多維轉換和策略選擇[6]。超語言層面則聚焦政治文獻翻譯與政治傳播之間的聯(lián)動,關注意識形態(tài)對翻譯的影響、政治文獻翻譯與國家形象的構建[7]。總體而言,國內政治文獻翻譯研究已從單純關注實踐策略開始向意識形態(tài)、國家話語體系構建等更高、更深層次探索。傳統(tǒng)翻譯觀認為,譯者面對要翻譯的語言、文字,應當與原文亦步亦趨,沒有自己的思想,不偏不倚、保持中立[8]。新一代學者則更主張,政治文獻翻譯的譯者也是在替黨和國家發(fā)出聲音,譯者不是中立者、旁觀者,而是傳播者、闡釋者、勸說者[9]。這一觀念的轉變正是對自我文化的認同和文化自信的體現(xiàn)。
3 《黨的二十大報告》英譯中文化自信的實現(xiàn)途徑
在文化自信理念下,政治文獻的翻譯對譯者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肩負好翻譯的使命,忠實傳達原文的內容、形式和風格,兼顧讀者接受度,進行語言轉換和文化對接;另一方面,需打破傳統(tǒng)翻譯理念的束縛,遵從正確的政治導向,以強大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融通中外,鮮明地展現(xiàn)中國理念、提出中國主張。因此,如何既保證政治準確,又成功傳遞出語言和文化信息,彰顯文化自信,是政治文獻翻譯的難點。
黨的二十大會議發(fā)布了包含11種文字的報告。報告公布前夕特邀多名外籍專家參與譯文的潤色,將這份重要文件以高質量的譯文呈現(xiàn)給世界。研究發(fā)現(xiàn),譯者在微觀層面體現(xiàn)出語言自信,在宏觀層面體現(xiàn)出文化自信,傳遞出對社會主義文化價值觀的充分肯定和認同,《黨的二十大報告》堪稱政治文獻翻譯的典范。
3.1 《黨的二十大報告》英譯中文化自信在語言層面的彰顯及翻譯策略
漢語和英語分屬不同語系,在詞匯、句法和謀篇布局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異。詞匯上,漢語慣用重復加強語氣,英語則青睞語言簡潔精煉。句法上,漢語重意合,依靠句內邏輯連接各成分,句子結構較為松散;英語重形合,依靠語內語法連接各成分,句子結構較為緊密。語篇層面,漢語遵循推理、歸納的順序,通常先因后果,先陳述后總結,英文則恰恰相反。
具體到政治文獻翻譯,要充分考慮源語與目的語的差異,盡可能傳遞出源語的語言特色和文化內涵,還要確保譯文的“政治等效”?!饵h的二十大報告》中多次使用重復、排比、隱喻等修辭手法,對于語言層面的翻譯應首先考慮“借船出?!?,采用歸化,以意譯達意為旨,降低受眾認知難度,讓外國讀者“聽到”“聽懂”中國政治話語,其主要策略可以歸納為顯化、弱化和信息重構。
3.1.1 顯化
顯化,即在意義和語言形式上進行明晰化翻譯,突出原文的行文結構及文化內涵,彰顯語言自信和文化自信。例如:
(1)“……一是迎來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三是完成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
譯文:We embraced the centenary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we ushered in a new era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we eradicated absolute poverty and finished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譯文根據(jù)中英文差異進行合理斷句,并增加人稱代詞“we”,對主語進行顯化,這也是黨的二十大報告譯文的一大亮點,是黨和政府擔當精神和責任意識的高度體現(xiàn)。
(2)“這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團結奮斗贏得的歷史性勝利,是彪炳中華民族發(fā)展史冊的歷史性勝利,也是對世界具有深遠影響的歷史性勝利?!?/p>
譯文:These were historic feats—feats accomplish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the Chinese people striving in unity, feats that will be forever recorded in the Chinese nation's history, and feats that will profoundly influence the world.
譯文除了沿用原文的排比結構,還對關鍵詞“feats”進行顯化翻譯,最大限度保留了原文的結構,呈現(xiàn)出漢語的形式美和內容美。不僅增加了表達氣勢,更是對這一歷史性功績的高度概括和贊揚。
3.1.2 弱化
弱化,即模糊和簡化翻譯,省譯或不譯。在受眾無法深入理解源語文化信息,或直譯可能造成對源語信息的誤解時,要以國家利益作為弱化的根據(jù),樹立積極、正面的國際形象。例如:
(3)“……開展抗擊疫情人民戰(zhàn)爭、總體戰(zhàn)、阻擊戰(zhàn)……”
譯文:In launching an all-out people's war to stop the spread of the virus...
原文連用三個“戰(zhàn)”來表達疫情形勢的嚴峻和黨帶領人民抗爭到底的決心,譯者在處理時巧妙避免了“battle”“war”這類強勢詞匯的重復,彰顯出中國和平、友好的國際形象。
(4)“……香港局勢實現(xiàn)由亂到治的重大轉折……”
譯文:...order has been restored in Hong Kong, marking a major turn for the better in the region...
譯者也弱化了消極詞匯“亂”,并沒有直譯為 “disordered”,反而從正面描述“order has been restored...”并進一步解釋、傳遞出黨和政府積極解決地區(qū)問題的態(tài)度,避免了國際社會可能產生的誤解。
3.1.3 信息重構
信息重構,即在準確把握源語與目的語結構和表達方式差異的基礎上,對信息進行重新組合,調整句式、語序或進行詞類轉換。在政治文獻翻譯時,能夠以更清晰的邏輯、更地道的語言表達中國思想、傳遞中國聲音。例如:
(5)“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加強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
譯文:We have ensured stronger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ross the board, in all regions, and at all times.
翻譯時調整語序,根據(jù)英文表達習慣將狀語后移,重點信息前移,以受眾聽得懂的方式描述出中國全面、有效的生態(tài)保護舉措。
(6)“實踐沒有止境,理論創(chuàng)新也沒有止境?!?/p>
譯文:Just as there are no bounds to practice, there is no end to theoretical innovation.
中文類比“實踐”和“理論創(chuàng)新”,英譯時考慮英文的行文規(guī)則,增加邏輯連接詞“just as”,使譯文更具層次感,也將“理論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凸顯出來。
3.2 《黨的二十大報告》英譯中文化自信在文化層面的彰顯及翻譯策略
中西文化的差異體現(xiàn)在價值觀、文化傳統(tǒng)和思維方式等方面,翻譯實際上是不同文化之間比較、碰撞和相互交融的過程。政治文獻的翻譯更應關注兩種語言文化內涵的傳遞與闡釋。
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與“魂”,堅定文化自信,要求不斷從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智慧,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生命力[10]。換言之,政治文獻翻譯的目的是讓國外讀者了解中國文化,譯者無需刻意迎合,而應忠實、自信地闡釋傳統(tǒng)文化,助力中國國際話語權的建立?!饵h的二十大報告》對文化信息的處理多采用了異化策略。對于文化負載詞、成語、俗語等運用直譯、直譯加注釋、創(chuàng)新術語等策略,原汁原味地講述中國故事、展現(xiàn)中國元素。
3.2.1 直譯
《黨的二十大報告》善用淺顯易懂的詞匯傳達黨的政策方針,這正是群眾路線的典型體現(xiàn),英譯時應首選直譯,最大限度地傳遞源語的文化意象。例如:
(7)“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譯文:This country is its people; the people are the country.
原文使用排比、隱喻修辭,用“人民”這一概念理解“江山”,突出“江山”的“人民性”。意在提醒黨員干部,只有任何時候都與人民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才能凝聚群眾力量,創(chuàng)造新的歷史偉業(yè)[11]?!敖健币辉~為中國文化術語,本義指江河山川(Rivers and Mountains),此處代指國家(Country)。譯者采取直譯,保留原文句式結構和隱喻修辭,也折射出深層次的執(zhí)政思維與執(zhí)政方式。
又如,將“擼起袖子加油干”譯為:“roll up our sleeves”,中國人民勤勞勇敢的形象躍然紙上?!按蚧ⅰ保╰ake out tigers)、“拍蠅”(swat flies)、“獵狐”(hunt down foxes)等詞的直譯,生動地表現(xiàn)出黨在反腐斗爭中的決心和魄力?!昂谔禊Z”(black swan)、“灰犀?!保╣ray rhino)、“打鐵必須自身硬”(It takes a good blacksmith to forge good steel)、“得罪千百人,不負十四億”(offend a few thousand rather than fail 1.4 billion)等一系列俗語的翻譯,也都盡量保留了原文的口語性和親民性,形神兼?zhèn)?,通過“小詞匯”彰顯“大智慧”,以人民的語言傳遞黨的思想,是黨以人為本理念的體現(xiàn),也是文化自信的有益彰顯[12]。
3.2.2 直譯加注釋
歸納概括性是中國政治話語的又一典型特色,對于高度概括、內涵豐富的縮略詞,直譯表現(xiàn)效果一般或可能造成文化誤解時,常采取直譯加注釋的方法。如“五位一體”“四個全面”分別譯為“Five-Sphere Integrated Plan”“Four-Pronged Comprehensive Strategy”,實現(xiàn)了形式和內容的對等,為了幫助讀者理解,譯者補充了注釋:“The Five-Sphere Integrated Plan is to promote coordinated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social, and ecological advancement. ”“The Four-Pronged Comprehensive Strategy is to make comprehensive moves to build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deepen reform, advance law-based governance, and strengthen Party self-governance.”這種策略既體現(xiàn)了對原文的忠實,又避免了政治背景和文化差異可能造成的誤解,使外國受眾能夠直觀地感受到中國的執(zhí)政理念和其所蘊含的文化內涵。
3.2.3 創(chuàng)新術語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于中國特色政治詞匯進行創(chuàng)新翻譯,吸收漢語精髓、發(fā)揚文化魅力,通過音譯、通用詞匯術語化、詞匯重構等方法,豐富了英語的表達,實現(xiàn)真正平等的文化溝通。如“毛澤東思想”(Mao Zedong Thought)、“鄧小平理論”(Deng Xiaoping Theory)、“楓橋經驗” (Fengqiao model)的音譯忠實地傳達出源語的文化內涵。又如“一國兩制”(One Country, Two Systems)、“一帶一路”(Belt and Road Initiative)、“中國夢”(Chinese Dream)、“中國故事”(China's stories)、“和平中國”(Peaceful China Initiative)、“健康中國”(Healthy China Initiative)、“美麗中國”(Beautiful China Initiative)等術語賦舊詞以新義,形成中國特色的政治話語表達。此外,譯者還巧妙借助英文構詞規(guī)則創(chuàng)新表達,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supply-side structural reform)、“人民性”(People-centeredness)等。這些策略選擇既體現(xiàn)出中國元素在英語中的浸入,也折射出充分的文化自信[13]。
4 結語
政治文獻具有鮮明的理論性、政策性和思想性,關乎國家大政方針、發(fā)展戰(zhàn)略及政治立場。政治文獻外譯是傳播黨和國家聲音的重要途徑,首先要突出政治忠實性,在策略選擇上“以我為主”,傳承和發(fā)揚好中國文化,也要注重政治表達的效果,“為我所用”,兼容好外來文化。黨的二十大報告的英譯正是用中國聲音講述中國故事,傳播中國價值和中國智慧,也是文化自信主導下文化自覺和文化認同的典范。譯文中所詮釋出的文化自信和翻譯自信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為政治文獻翻譯實踐提供了強有力的借鑒。
參考文獻
[1] 云杉.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對繁榮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考(中)[J].紅旗文稿,2010(16):4-8.
[2]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 人民日報,2022-10-26(1).
[3] 史亭玉,張平功.《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英譯本分析——兼談中央文獻翻譯的原則和策略[J].學術研究,2021(3):34-38.
[4] 程鎮(zhèn)球.政治文章的翻譯要講政治[J].中國翻譯,2003(3):20-24.
[5] 孫麗冰,趙靜.英譯政治文獻中主語的選擇——以十八大報告翻譯為例[J].中國科技翻譯,2014(1):47-50.
[6] 袁鑫.生態(tài)翻譯學視閾下政治理論文本英譯研究——以《中國道路能為世界貢獻什么》為例[J].中國翻譯,2021,42(6):134-140.
[7] 謝莉,王銀泉.中國國際形象建構視域下的政治話語翻譯研究[J].外語教學,2018,39(5):7-11.
[8] 譚載喜.西方翻譯簡史[M].北京:商務印書局,2004.
[9] 王麗麗.中央文獻翻譯的立場、路徑與策略——以黨的十九大報告英文翻譯為例[J].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2018,25(2):17-25,157-158.
[10]潘衛(wèi)民,郭瑩.政治語篇翻譯的文化自信——以《毛澤東選集》英譯為例[J].外語教學,2018,39(6):80-84.
[11]李代軍,王冰.牢記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EB/OL]. (2022-12-19)[2023-01-02]. https://m.gmw.cn/baijia/2022-12/19/36243348.html.
[12]馮智強.政治文獻對外翻譯中的語言自信研究——以黨的十九大報告譯文為中心的考察[J].天津外國語大學學報,2022,29(4):33-47,111-112.
[13]周游.政治語篇翻譯策略與文化自信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yè)大學,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