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若辰
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
2022年12月9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四研究院提供全部固體發(fā)動機的捷龍三號火箭在黃海海域首次海上熱發(fā)射成功
頭頂星空,頻傳佳訊:中國航天員乘組實現“太空會師”,中國空間站將建成全人類的“太空家園”,北斗系統(tǒng)完成全球組網,探月工程擬在月球背面采樣、在月球南極“逐水”……“中國航天”發(fā)展提速,躋身世界第一方陣。
航天發(fā)展,動力先行。為中國“飛天夢”提供不竭動力的中國航天固體動力事業(yè),又在天地之間,劃出了一條怎樣的軌跡?
電影《我和我的父輩》中,科研人員將我國固體動力事業(yè)的起步寫成詩:渺小的塵埃是宇宙的開始,平凡的渺小是偉大的開始。
1962年7月1日,在四川省瀘州市一個山江環(huán)繞的小鎮(zhèn),中國第一個固體火箭發(fā)動機專業(yè)研究所——隸屬國防部五院的固體發(fā)動機研究所正式成立。后來發(fā)展為今天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四研究院(簡稱“四院”)。
“沖天”大業(yè)平地起。1965年7月,由四院時任副院長、火箭專家楊南生率領研制的中國固體事業(yè)的“頭生子”——直徑300毫米固體發(fā)動機,在靶場打出的6發(fā)試驗彈全部圓滿成功。這標志著中國有自己的固體發(fā)動機了,中國有研制固體火箭的能力了!這是中國固體火箭事業(yè)從無到有的歷史性突破!
那時,王士寶大學畢業(yè)分配到四院工作剛兩年。“瀘州地處長江之畔,山清水秀、空氣濕潤,是魚米之鄉(xiāng),我感覺就像生活在天堂?!彼f。
可大家越來越發(fā)現,多個研制和生產環(huán)節(jié)“喜干不喜濕”。
選擇“宜家”還是“宜業(yè)”?縱然心有不舍,四院人還是收拾好了行囊——1965年,全院北遷,向內蒙古一個叫“南地”的偏遠小村莊進發(fā)。
同年,中國正式提出要發(fā)射自己的人造地球衛(wèi)星。國家決定以兩級液體發(fā)動機加第三級固體發(fā)動機,構成我國第一枚運載火箭“長征一號”,將人造衛(wèi)星送入預定軌道高度。這第三級發(fā)動機的研制任務,四院當仁不讓,楊南生又率領人馬,一頭扎進這個艱巨又光榮的任務。
“由于長期在風沙、嚴寒中奔波,楊南生右腿的坐骨神經痛得無法行走,他便用右腳踩住自行車腳蹬,左腿一下一下劃拉著往前走,來回奔波于生產、試驗現場,帶著科研人員和制造工人們,沒日沒夜地啃這塊硬骨頭。大家笑稱這是‘荒漠走單騎’?!泵貢只貞洝?/p>
1970年4月24日,“東方紅一號”衛(wèi)星發(fā)射成功,三級發(fā)動機合力將其準確送入預定軌道,中國面向宇宙唱響《東方紅》。2000多年前就曾發(fā)出“天問”的中國,自此進入太空時代。
進入20世紀70年代,為響應國家三線建設的號召,四院開始了新一輪搬遷——大部遷往陜西省西安市藍田縣輞川鎮(zhèn),固體推進劑研究所遷往湖北省襄陽市郭峪山溝。兩地選址遵循同樣的原則:山、散、隱、洞、羊拉屎。
固體推進劑研究所堪稱“守在航天三線建設最苦的點”。它,有何特別?
向宇宙星辰的奔赴,始于地面上的光與燃。通過一系列化學反應產生推力,才能一飛沖天,這就是發(fā)動機。對固體發(fā)動機而言,推進劑堪稱最核心的技術之一。
推進劑直沖云天的偉力,也正是它的危險之處。“在業(yè)內,推進劑被稱為‘火老虎’,稍微不對它的脾氣、引發(fā)爆炸,它就能頃刻吞噬周遭的一切?!蓖七M劑專家龐愛民說。
其中,配方研制過程中爆炸的概率最高。“做各種配方配比實驗,就是摸脾氣的過程?!?0世紀80年代,高能推進劑配方研制負責人祝一辰總是親自上手研制配方。
很快,四院固體推進劑研究所時任副所長侯林法又親手安全合成了20克高能固體推進劑原材料。這小小的20克,讓中國固體推進劑事業(yè)走進了“高能”時代。
始于中國第一代推進劑專家劉國雄、李志剛的“高能”探索,從20世紀70年代起步,中國固體推進劑研發(fā)工作戰(zhàn)勝了藥柱裂紋、脫黏、鼓泡、不穩(wěn)定燃燒等一眾“攔路虎”之后,經全國大協(xié)作終于使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個掌握相關技術的國家,成就了我國固體導彈性能的歷史性提高,換來了中國在這一技術領域站到世界最前沿的格局。
四院人是守著山溝溝,取得這些成就的。
那時,在山溝里生活,最怕的是下大雨。有時大雨連下幾天,山間處處掛著“瀑布”,裹挾著泥石沖向馬路。“路一斷,幾天出不了山,蔬菜斷了頓,我們就把吃完西瓜剩下的瓜皮炒了當菜吃。”從小隨父母在郭峪生活的張華麗說。
自制蜂窩煤、動手磨豆腐、周末上山打柴、用粗水管制作籃球架,一度都是大山里的“時尚”。
子女教育也是難題。自辦的子弟學校成了下一代上學的唯一選擇,但鮮有專業(yè)的老師,多由各研究室輪流派技術人員來充當,講課方言五花八門。“我女兒從一年級到初中畢業(yè),有8任語文老師、10任數學老師,沒有美術老師,沒有能識簡譜的音樂老師?!彼脑和诵萋毠こ少F斌說。
平出一片山頭,建起一排房子就是學校,沒有操場、圖書館、實驗室,沒有山外的大千世界,四院的子女們從小就接受著特殊的、關于奉獻的“言傳身教”。
王士寶如今已年過八旬,背微駝,但思維仍然敏捷,說話簡短有力,透出當年“王總指揮”的果斷與睿智。他曾擔任四院副院長,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逃逸發(fā)動機項目等多個重大項目的總指揮。
載人航天,一個極端重要的考量便是保障航天員的生命安全,而對科研人員來說,公認“最難的題”也正是關鍵時刻能帶航天員脫離險境的逃逸系統(tǒng)。那是結構極為復雜的動力系統(tǒng),由5種型號10余臺固體發(fā)動機組成,其中最主要的10臺發(fā)動機研制生產任務,落在了四院肩上。
而在四院內部,這回“最難的題”,大概就是異型復雜結構發(fā)動機殼體、噴管等的材料和加工工藝。在一些彎折部位,噴管要能耐得住超過3000℃的高溫,承受得了相當于數千發(fā)子彈瞬間齊射的沖擊力。
已有的絕熱材料不足以扛住這樣的“烈火彈雨”?!氨U虾教靻T生命安全的逃逸發(fā)動機必須具備最高的可靠性,現有材料絕熱層的性能達不到要求,那就攻關新的技術路徑?!苯^熱層工藝組組長王慶利說。她是王士寶的大女兒,一直在車間一線工作,當時的她有孕在身,高強度的工作、長時間接觸化學氣體,讓她每天都要經歷幾次劇烈的嘔吐。
數十種材料需要遴選,上千次地進行配方組合試驗,數以萬計的測試數據需要計算比對……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四號,四院研制生產的逃逸系統(tǒng)動力裝置參加了全部發(fā)射任務,被譽為航天員的“生命之塔”。
“我們年輕時忙工作,對孩子的照顧太少了?!闭f起女兒在攻關中的表現,王士寶這么起頭。“但從他們后來的成長來看,這代人還是不錯。獻了終身獻子孫,我的女兒依然為航天事業(yè)作出了貢獻?!?/p>
就像航天飛船由成千上萬種零件組成一樣,航天事業(yè)除了需要科研人員的“起屋架梁”,也離不開生產工人的“一磚一瓦”。
每一個部件都不能有偏差,每一個步驟都不能有紕漏,每一個小數點都不能錯,每一個一毫米都不能有誤,連一根頭發(fā)絲都不能亂入。航天界每一個矚目成就的背后,都有許許多多大國工匠默默無聞的奉獻。
80后高級技師賈王斌在鏜工組從事數控加工,在多個技能大賽中名列前茅,能用數控機床雕刻出鬃毛飛揚的馬、神采洋溢的人像、字帖般的古詩行。他很愛鉆研技術,用他的話說就是“要不斷挖掘設備的潛能,不能把轎車開成三輪車”。
20世紀80年代,四院信息化、智能化的種子在輞川大山里萌發(fā)。如今,三維模型代替了手工繪圖,“黑燈工廠”無人值守生產模式代替了工人的“5+2”“白加黑”,自動化生產線“一周的產量頂上過去工人干一年”。
近些年,四院每年都會推進多項“手工面對面”生產改革方案,對風險較高的崗位盡量用機器換人,改善生產和工作環(huán)境,提高本質安全和質量水平。
賈王斌的5名徒弟已成為國家技師?!拔覀冞@兒根本不存在‘教會徒弟餓死師傅’,我巴不得徒弟們都比我強,這樣中國航天才能更強?!辟Z王斌說,每個車間都有自己的“亞文化”,他們車間的是“我為尖刀,久經磨礪,今朝用我,用我必勝”。
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由于崗位的特殊性,四院人不會站在舞臺上享受鮮花和掌聲,評職稱、評待遇、發(fā)論文也會受到一些限制。
“航二代”曾勇在推進劑膠化崗已經干了27年,曾在一場突發(fā)爆炸后挺身而出,到情況不明、兇吉不定的現場排險。他愛看軍事頻道,電視里有閱兵式時從不換臺。透過屏幕,他能看出哪些“鎮(zhèn)國利箭”中有他和同事們出過的一份力,但他已習慣把這份航天人的“專屬榮耀”埋在心里。曾勇記得小時候,父親有時會帶回家一個新臉盆或新茶杯,上面寫著紅彤彤的“二等獎”“成功”“慶祝”,但他并不清楚父親的工作是什么、經歷了什么。
那年,凝聚著全體四院人心血的裝填著高能固體推進劑的全尺寸大型發(fā)動機試車成功,幾天后,積勞太久的祝一辰突發(fā)腦溢血,癱瘓在床。多年后,他回憶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時,天安門廣場上那場盛大的閱兵式。他靠在沙發(fā)上,目光炯炯,心里淡然:“我們?yōu)閲易鞒隽素暙I,外面人肯定不會知道,但是國家知道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