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貞,韓淑嫻
《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核心素養(yǎng)的主要表現(xiàn)及其內(nèi)涵中指出,模型意識主要是指對數(shù)學模型普適性的初步感悟。知道數(shù)學模型可以用來解決一類問題,是數(shù)學應用的基本途徑[1]。培養(yǎng)模型意識,發(fā)展“建模”能力是小學數(shù)學教學的難點之一。近期,聽了全國知名特級教師吳正憲執(zhí)教的“乘法分配律”,她在課堂上充分尊重學生感知,學生大膽地說、創(chuàng)造地想、熱烈地辯,在充分感知的基礎(chǔ)上從算式到文字、到圖形、再到字母,逐步抽象概括,這樣的“建?!弊裱瓕W生的認知規(guī)律,是有“根”的教學?,F(xiàn)摘錄其中的教學片段,與大家共享。
【課堂片斷】
師:同學們,今天吳老師和大家一起學數(shù)學,大家一起看屏幕(圖1)。
圖1
師:你們看到了什么?看到什么就說什么。
生:左邊花壇中每行有12朵花,總共有8行。
師:真好!不僅看到了花,還看到了重要的數(shù)據(jù)。你呢?
生:右邊的花壇中每行有8朵花,總計有8行。
師:真棒!你們發(fā)現(xiàn)了這么多的信息。如果吳老師把左邊的花壇覆蓋了(圖2),你們看到了什么?這個花壇的長是多少?
圖2
生:這個花壇長12米,寬7米。
師:那你再看看這兒,你又看到了什么?
生:這個花壇長8米,寬7米。
師:同學們都睜大了眼睛,努力在情境中發(fā)現(xiàn)重要的數(shù)學信息。那你能提出什么數(shù)學問題嗎?你想求什么?好,這個男孩。
生:我想求紅花的寬跟長。
師:寬跟長已經(jīng)有了,有了寬跟長可以求他們的什么?(周長)還可以求什么?面積還沒學是不是???有沒有會求的?你會求。
生:12乘以7。
師:哦,我明白了,你想求左邊的面積。還有嗎?你想求什么?
生:我想求黃花的面積,7乘以8。
師:有沒有再勇敢點的。你想求左邊,他想求右邊,你還想求什么?
生:我還想求兩塊并起來的面積。
師:可以嗎?除了面積,還可以求什么?
生1:我想求左邊的花壇有幾朵花。
生2:我想求右邊的花壇有幾朵花。
生3:我想求一共有多少朵花。
師:面對一個情境,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可以提出很多問題??梢郧笞筮吅陀疫呉还灿卸嗌俣浠?,還可以研究左邊面積和右邊面積一共有多少平方米。請你選擇其中一個問題,能列綜合式的盡量列綜合式,聽懂沒?
【賞析】
設(shè)置對話情景,讓學生站到課堂的中央,“你看到了什么”“你想求什么”“還可以求什么”,讓學生發(fā)現(xiàn)信息,讓學生提出問題,由學生尋找答案,有時學生的發(fā)言雖然不那么精確,但有著對數(shù)學質(zhì)樸的理解,充滿著濃濃的兒童味與生活味。吳老師的提問常常充滿商量的語氣,看似讓學生選擇,但學生實在無法拒絕吳老師期待與鼓勵的眼神。
【課堂片斷】
師:寫一種方法就好!他求共有多少面積,跟他方法不一樣的可以到前面來寫。誰求花把手舉起來,揮揮手。這是誰寫的?你求的是什么?
生:我求的是花,我是這樣想的。
師:不著急,上來就想當老師。你是這樣想的,我們還沒讀懂呢!下面我們開始對話,誰來對他提問題?
圖3
生:12乘8是什么意思?
師:問得真好!我建議第一次掌聲響起來。生:12乘8,意思是左邊的花壇有96朵花。
師:誰支持他的觀點?有問題嗎?你們也是這么想的嗎?接著問。
生:韓程陽,8乘以8等于幾?哦,8乘以8是什么意思?
師:你這么一調(diào)整,問得就深刻了。還有嗎?接著問。
……
師:問得真好!為什么把96與64加在一起?
生:我把左邊和右邊的花先求出來,然后再加。
師:都同意嗎?這是誰寫的,也是160朵,和大家討論。
生:12加8什么意思?
師:問得好!你們可睜大了眼睛好好看?。∷f左邊12朵,右邊8朵,合在一起,這第一排是多少朵?還有問題嗎?
生:為什么要乘8?
生:因為都有8行.
生思考。
師:思考就行了嗎?還得親自動手……說吧!
生:算一算。
師:我也特別喜歡你,真會聽講!
【賞析】
2.3.4 注意該區(qū)域范圍歷史沿革變化,重視口述文獻的收集。在收集湘西地區(qū)紅色文獻時,地域范圍不能局限于現(xiàn)在的行政區(qū)劃,而應根據(jù)本地區(qū)的歷史沿革等實際情況來確定。注意與湘鄂西、湘鄂川黔各紅色紀念基地、老紅軍取得聯(lián)系,實地走訪,了解、記錄紅色口述文獻。
課堂追問既是教學手段,也是教學藝術(shù)?!罢l來對他提問題?”“還有嗎?接著問?!薄斑€有什么問題呀?”學生的回答不可謂不精彩,但吳老師并不滿足,她總是不停地追問,讓學生的思維向更深處漫溯。“問得真好!”“真會聽講!”吳老師善于用自己的眼神、手勢、笑容鼓勵學生、調(diào)動學生、影響學生。在吳老師的課堂,學生想說、敢說、善說,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充滿溫情與智慧。
【課堂片斷】
師:好,該求面積的上來了,這是誰的?先說這個吧。
生:大家對我的算式有什么提問?
師:12乘7是先算出紅花的面積,你問他能聽懂嗎?找那些沒發(fā)言的人行嗎?我建議那個男孩還沒說過呢,很想聽到你的聲音!
生:7乘8是什么意思?
生:7乘8算出黃花的面積。
師:加是什么意思?
生:因為要算出總面積,所以應該把紅花和黃花的面積加起來。
師:給點掌聲吧!真挺好的,那這是誰寫的?
生:這是我寫的,有什么問題嗎?
生:12加8是什么意思?
生:12加8的意思是紅花的長和黃花的長相加總的長。
師:合起來了,那這個長就是幾米了?寬呢?
生:寬是7米。
師:那20乘7就是什么?
生:這兩塊地的總面積。
師:聽明白了嗎?左邊等于多少?右邊等于多少?那你說這兩個結(jié)果怎么樣?(相等)
師:謝謝你支持我啊。你是說這個式子和這個式子是相等的對不對?我們寫出幾組算式了?有點感覺了嗎?誰有感覺了把手舉起來,有點兒感覺但說不出來的也請舉手!
【賞析】
“很想聽到你的聲音!”“聽懂了嗎?”“給點掌聲吧!”“謝謝你支持我啊?!眳抢蠋熒朴凇傲脫堋睂W生的情緒,她的課堂語言很有親和力,學生愛聽。在吳老師的課堂,學生愛問、愛說、愛思考,這源于吳老師對孩子真誠無差別的愛與洞察,也源于吳老師對課堂與教材的深刻理解與把控。她的課看似平淡,但聽著聽著就有“感覺”了。
【課堂片斷】
師:我們繼續(xù)研究看看誰能再有新的感覺。你們看這兒,正面墻要貼瓷磚,側(cè)面墻也要貼瓷磚,現(xiàn)在要求一共貼瓷磚的面積,會求嗎?這次要求可高了,你能試著像剛才那樣用兩種方法來求嗎?
圖4
師:你們算出的面積是多少???
生:10平方米。
師:能說說你的算式嗎?
生:2乘2等于4平方米,2乘3等于6平方米,加起來就等于10平方米。
師:你還想說點什么?你來說吧,還可以怎么樣?
生:借助一張長方形紙和一張正方形紙,我把3米和2米墻合在一起,然后再乘那邊的寬就得10平方米。
師:你一口氣寫了兩個算式。你剛才在這兒猶豫了半天,你不回去,你想干嗎呀?
生:我想問同學有沒有不明白的地方。
師:掌聲送給他!好,那這邊跟這邊又相等了,睜大了眼睛好好看,此時此刻你有感覺了嗎?有感覺的人把手舉起來,這么多人??!
圖5
【賞析】
乘法分配律的算理很重要,吳老師沒有急于告訴或解釋,而是借助兩張紙,把兩面墻合在一處,就題論理,以形象來支撐和發(fā)展抽象。一個“合”字形象而生動,自然貼切地“打通”了分步算式和綜合列式之間的算理,在這里,抽象獲得了形象的支撐?!按藭r此刻你有感覺了嗎?”開始學生的感覺也許是懵懂、模糊、不具象的,但這種朦朧的感覺正是“建模”的基礎(chǔ)。
【課堂片斷】
師:現(xiàn)在我們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沒有情境了,也不貼瓷磚了,也不數(shù)花朵了,也不求面積了。你有感覺了,你能遵從你的感覺再寫出一組這樣的式子嗎?(學生嘗試寫)
圖6
師:我們先看看這兩個同學的吧,3加5的什么?
生:3加5的和乘10就等于3乘10加5乘10。
師:你就這么輕易地畫了一個等號?你為什么用等號連接啊?
生:我是這么想的,3加上5等于8,再乘10就等于80。
師:明白了,他是真正去算了的。同學們我們過去學過乘法呀,誰能換個角度來解讀這個算式?有沒有從乘法意義的角度去理解的?
生:3個10加5個10等于8個10,左邊呢也是8個10。
師:掌聲還不響起來!他能用自己的經(jīng)驗、過去的知識解讀今天遇到的新問題。我們看第五個式子。左邊幾個5?再看右邊,這是幾個5加幾個5?合在一起是幾個5?
師:這就是填等號的重要原因,對嗎?如果讓你們繼續(xù)寫下去,還能寫嗎?寫到今天下課?寫到明天上課?那能寫出多少???
【賞析】
學生“原生態(tài)”的思考彌足珍貴,看似五花八門、霧里看花,但仔細觀察,還是能看出端倪[2]?!澳阌懈杏X了,你能再寫出這樣的一組式子嗎?”“感覺”是什么東西,這還真不容易說清楚,但學生聽明白了,你們看,孩子們寫出來的“感覺”、說出來的“感悟”多好啊,這不僅是對乘法分配律的“模仿”,更是一種基于感性的“數(shù)學表達”。
【課堂片斷】
師:那好,這一類的問題,有沒有共同的規(guī)律?你能把這個共同的規(guī)律用你的語言寫出來嗎?
生:我發(fā)現(xiàn)結(jié)果是一樣的,而且寫不完。
師:這個發(fā)現(xiàn)多了不起?。∥乙穯柫?,那我說3加5等于幾?7加1等于幾?這結(jié)果也一樣呀,它跟我們今天學的有什么不同?你得把這個過程用我們的語言表達出來。
生:我發(fā)現(xiàn)他們其中的一個數(shù)是一樣的。
師:你發(fā)現(xiàn)了他們其中的一個數(shù)是一樣的,這很重要。比如說第一題的哪個數(shù)是一樣的?
師:再來看這一題,就是兩個數(shù)的和都乘一個數(shù)是這意思嗎?你還有什么發(fā)現(xiàn)?
生:我發(fā)現(xiàn)兩個物體的長加在一起再乘以寬就等于總面積。
師:挺好的,你發(fā)現(xiàn)兩個物體的長合在一起乘寬就等于總面積。還可以怎么樣?
生:還可以先求一個物體的面積,再求另一個物體的面積,然后加起來。
師:越來越發(fā)現(xiàn)新東西了,誰能把這一類的題用一句話做總結(jié)?
生:分配率。
師:你說的?有戲!但不是你那個率啊。
生1:這一類問題兩組數(shù)既可以分開算,也可以一起算,而且結(jié)果一樣,寫不完。
生2:兩個算式有一個數(shù)肯定是一樣的。
師:有點兒意思。他說這一類的問題兩組數(shù)可以怎么樣?你來說。
生:可以分開算,也可以合起來算。最后的結(jié)果一定是一樣的。
圖7
師:真棒!真是越總結(jié)越完善。
【賞析】
“你能把這個共同規(guī)律用你的語言寫出來嗎?”自己的語言是學生聽得懂的語言,在這樣的課堂里,大家一起“聊”數(shù)學,有一種熟悉的“家”的味道?!拔乙穯柫??!眳抢蠋煹淖穯柨偰茏プW生的“癢處”,引導學生的思維向更深處漫溯?!澳隳馨堰@個過程表達出來嗎”“你還有什么發(fā)現(xiàn)?”“誰能把這一類題用一句話做總結(jié)?”兒童化、生活化的提問讓孩子們聽起來特別親切。數(shù)學語言的本質(zhì)是一種數(shù)學模型,它是溝通數(shù)學與現(xiàn)實世界的橋梁[3]。學生的回答雖不十分準確,但核心要義達到了,這是孩子們對乘法分配律的“兒童化表達”。
【課堂片斷】
師:你們都是這么想的嗎?北京有一位同學是這樣寫的,爸爸和媽媽合在一起疼我,然后他說爸爸疼我,你們接著說,應該怎么說?
圖8
生:媽媽也疼我。
師:他們一起疼我。這好記吧?那你說這個爸爸可不可以代表12?可以代表上式中的2嗎?代表3、4可以嗎?這個媽媽可以代表8嗎?代表3、5、6可以嗎?誰能比他寫得再好點?我不用文字表示,還可以用什么表示?
生:圖形。
師:接著寫,圖形怎么表示?〇表示誰?
生:表示爸爸。
師:爸爸表示誰?(其中的一個數(shù))然后再加上一個△,三角形表示什么?(媽媽,也是其中的一個數(shù))然后呢?
生:再乘☆。
師:五角星又表示什么?
生:就是兩個算式里面一模一樣的那個數(shù)。
師:你的意思就是這個7對不對?然后等于什么?這很關(guān)鍵。大家一起來說!
生:等于圓乘五角星,再加三角形乘五角星。
師:那你說你這個可以表示多少個式子?如果我不用圖形表示,還有新的表示方法嗎?你想用什么?
生:字母。
師:來,你就當著大家一起來寫啊。好,不許你寫了,大家一起接著寫下去。
生:等于a×c加b×c。
師:我們能把這句話說出來嗎?跟著我試試說好嗎?兩個數(shù)的什么?乘一個數(shù)等于什么?再把兩個結(jié)果怎么樣?他們的結(jié)果變不變?這就是什么?
圖9
生:乘法分配律。
師:我們今天學習了什么?乘法分配律能解決什么問題呀?讓我們帶著這一個個的問題和期待,回到生活中去找一找,看看在哪兒能用到它,好嗎?
【賞析】
數(shù)學在本質(zhì)上就是在不斷的抽象、概括和模式化的過程中發(fā)展、豐富起來的。數(shù)學學習只有深入到“模型”“建模”的意義上,才是一種真正的數(shù)學學習[4]?!氨本┯幸晃煌瑢W是這樣寫的”把孩子們的思維從具體算式引入到文字表述,它代表的不再是一道道算式了,而是一類現(xiàn)象,孩子們說得很好、很到位。“誰能寫得比他更棒點!”在吳老師的“撩撥”下,孩子們思維空前活躍,又想到了圖形、字母,它反過來驗證了前面講到的所有算式。至此,乘法分配律的“模型”水到渠成,并深深扎根于學生的頭腦之中。